文言文限时练教师版
- 格式:docx
- 大小:46.02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文言文专题训练教师版班级:姓名:得分: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引:(一)要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三)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左传•崤之战》)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3、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
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
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
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
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4、补: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赤壁赋》限时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40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乘)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斜着身子坐)应为:端正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2.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D )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C.何为其然也?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已经。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
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
《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唱和的赠言。
4.下列对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新题型之文言文阅读课内外实词比较分析限时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
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
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
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
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
”遂鼓而进,贼兵大破。
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
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
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
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封汉广平侯。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
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
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
”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
”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
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高三语文学科限时考教师版编号010 班级类别:时间: _______年 _____ 月 _____日星期____命题人:审核人:时长:5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考号:___________ 得分文言文断句每题 5 分,共12 题1.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2.欧阳询揣摩古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
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
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
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
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
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
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3.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原文: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陈情表》限时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①,寄以民社②,此正臣陨首效命之秋也。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③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
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
母年逾耄,孤苦特甚。
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
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
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注:①甄录:甄别录用。
①民社:此指地方官。
①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犹蒙矜.育矜:看重B.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照察C.听.臣微志听:任从D.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徒:同类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手阖门B.且.臣少仕伪朝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C.叨为.元臣为.天下笑者D.果尽奉欢之.期及其所之.既倦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A.爪.其肤以验其生枯B.天下云.集响应C.单于壮.其节D.忧劳可以兴.国4.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臣亡国贱俘A.石之铿然有声者B.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当其欣于所遇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B.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C.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D.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四个“无”斩钉截铁又饱含感情。
命题人马士林试做人麻雅琪分值 60分时间: 45分钟日期 2020.6.5 编号019 班级:姓名:分数: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限时练一、选择题。
1.(2019年全国I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2.(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2)冀得一归觐答案:“籴”、“粜”大家比较陌生。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试试看(字形分析法)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B、可以独飨白粲C、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E、彀gòu士十万人F、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G、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H、抚军亦厚赉成名。
I、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答案:A(绳索),B(飨,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C(双目失明),D(小箱子),E (弓箭手),F(烤肉),G(打),H(赏),I(财)4.试试看(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形近)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
结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采”“文采”,不合理。
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B【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
推测,在句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5.试试看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B.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C.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D.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小石潭记达标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篁( )竹卷( )石底以出为坻( chi) 寂寥( )无人翕(xi )忽幽邃( ) 犬牙差( )互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环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 B 之乃记之而去余闻之也久C乃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D 尔俶尔远逝惟手熟尔答案:4(1)玉环、环绕(2)清凉、凄清(3)大约、可能、可以、能够6B《小石潭记》练习题[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解释:(28分)(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走 )(2) 伐竹取道( 砍伐 )(3) 水尤清冽。
( 格外 ) (4) 近岸 ( 靠近 )(5) 为坻,为屿(水中高地)( 小岛 )(6) 青树翠蔓( 藤蔓 )(7) 蒙络摇缀( 缠绕 ) (连接)(8) 参差披拂 ( 随风飘散 )(9) 下见小潭, ( 通“现”露出)(10)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 )(11)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左右)(12) 日光下澈 ( 照射 )(13 ) 佁然不动( 呆呆的 ) (14) 俶尔远逝( 忽然 ) (15) 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16) 斗折蛇行 ( 前行 ) (17)其岸势犬牙差互( 形状 )(18)不可知其源( 源头 )(19)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包围 ) (20) 悄怆幽邃( 忧伤的样子 )(21) 以其境过清 ( 冷清 )(22) 不可久居 ( 停留 )(23)乃记之而去(离开)(24)隶而从者(跟着)二.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高二语文编号: 2021.3.班级:姓名:小组号:编制人:《师说》温习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照的论证方式。
3.积存文言知识,把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那么、于、乎、因此”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照论证的方式。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写作背景魏晋以来,家世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家世观念严峻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朝,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勇于招架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宝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2.用课文原句回答以下问题。
①教师的职能是什么?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深切学习一、找通假字,并说明。
(1) 传道受业解惑(2) 或不焉,或师焉2.一词多义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郯子之徒③吾从而师之④句读之不知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④圣人之因此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⑥其可怪也欤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十年春,齐师伐我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没必要贤于门生⑤不拘于时道:①闻道有前后②策之不以其道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得道者多助⑤会天大雨,道不通3、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⒉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古:今:今:⒊吾从而师之⒋吾从而师之古:古:今:今:⒌小学而大遗⒍今之世人古:古:今:今:4、词类活用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则耻师焉:7.小学而大遗:8.不耻相师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五、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耻学于师。
语文限时训练一2014/12/12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
(16分) (2005春考)冷泉亭记唐·白居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
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
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
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①,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②,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籅最后作此亭。
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
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
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8.白居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1分)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1)地搜胜概.概( )(2)物无遁.形遁( )(3)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甲( )(4)佳境殚.矣殚( )20.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A.①相同,②相同B.①相同,②不同C.①不同,②相同D.①②均不同21.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段开头四句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面到点,写出亭的特点和位置。
B.本段将亭放在大背景与大环境下,使周围景物对亭起到烘托作用。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D.本段文字简短而内涵丰富,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文言文限时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迁.郎中。
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
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
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
进右副都御史。
学曾乃易臵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
以疾去。
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
旋改吏部,转左侍郎。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
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出公手。
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
”居正怒。
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阼..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
”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
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
自是益忤。
出为南京右都御史。
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
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
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
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
全陕皆震动。
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
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
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
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
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
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
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
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
学曾任事劳勚。
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
及宣捷,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
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
”梦熊亦推功学曾。
帝不听,居家数年卒.。
(摘编自《明史》)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答案A解析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
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道,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
他不应该庇护冯保。
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
B.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
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
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
C.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
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
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
D.魏学曾任事勤劳。
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
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
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
答案B解析“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说法不对,应是“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
“希居正指劾之”句中“希”为“迎合”之意。
“指”为“旨”的通假字,“意图”之意。
3.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3分)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答案: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
(2)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
参考译文魏学曾字惟贯,陕西泾阳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升郎中。
有宦官为商人请求支取上万两粮草银,魏学曾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
不久,升为光禄少卿,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隆庆初年,当地少数民族大举进攻永平。
魏学曾进驻山海关,用檄文让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取得大胜。
(魏学曾)升为右副都御史。
于是,他调换将吏,整理屯田两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被朝廷封赏。
后因病离任。
又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
很快改在吏部任职,转为左侍郎。
穆宗皇帝去世,大学士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官弹劾他。
魏学曾修书大学士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您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您之手。
今天的事情是不应该庇护这个阉官。
”张居正大怒。
等到高拱被赶出朝廷,满朝的文武都大惊失色,唯独魏学曾高声地说:“皇上登位伊始,就贬逐顾命大臣,诏书出自何人,不能不公开告诉百官。
”他要求各位大臣到张居正的府邸争论此事。
各大臣大多数不肯去,张居正也以疾病推辞各大臣来访。
从此更加与张居正相违悖。
魏学曾贬为南京右都御史。
没有上任,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
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
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
万历十九年(1591)春天,内阁大臣王锡爵推荐魏学曾。
起用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第二年,哱拜反叛,于是煽动各部落叛乱。
陕西全境震动。
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赶赴灵州,另遣游击赵武赴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贼南渡。
第二天,叛贼胁迫庆王登上东城,乞求暂时罢兵,诡称愿意献出首倡叛乱者的脑袋。
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
六月再一次攻城,连战不下。
起初,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以赎罪。
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
(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叛贼将刘东旸、许朝同谋五十余人杀死。
七月,魏学曾与叶梦熊、梅国桢定下计策,决黄河大坝让黄河之水灌城,水达到城下。
八月,黄河决口,大堤毁坏,城外水深有八九尺,东西城崩塌百余丈。
叛贼更加害怕,要求和议,悬而未决时,魏学曾因得罪被罢官。
朝廷命令叶梦熊代替他,叶梦熊于是取得成功。
魏学曾任事勤劳。
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是他的建议。
等到宣报大捷,尚书石星以下多说魏学曾无罪。
李如松也说:“魏学曾被逮捕时,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叶梦熊也将功劳归于魏学曾。
皇帝不听,魏学曾在家乡居住数年后死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
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
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东道。
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
泽还,耽大臵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
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
”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
吾今趋觐,得以君俱。
”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
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
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
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
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
帝然之,不用也。
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
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
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
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答案D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
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
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的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
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
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答案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7.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答案: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可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