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 格式:docx
- 大小:18.81 KB
- 文档页数: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医学理论。
本文将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带领读者了解和理解其中的精髓。
一、《伤寒杂病论》原文及白话文解读1. 《伤寒杂病论》原文概述《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临床实践总结。
全书共分为六十篇,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解读翻译传统文言文的《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医学知识和经典理论。
白话文解读的方式简单直观,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华。
二、《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并将其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今天的医学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杂病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对《伤寒杂病论》这一主题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从原文及白话文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在知识文章格式下的文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原文和白话文的解读,以及对其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帮助读者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呈现了一篇全面、深刻且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了古代医学临床经验,还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
景所著。
它是中医学中最早系统记录了伤寒及其并发症的著作,对
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伤寒杂病论》
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寒,身疼痛,头痛,项背强急,眼痛,鼻塞,喉痛,喘息,腹痛,身重,小便不利,大便难,或干燥,或利,或咳者,发汗已,解之未,身灼热者,属阳明也。
译文:
太阳病是指发热、汗出、恶寒、身体疼痛、头痛、颈项僵硬、
眼睛疼痛、鼻塞、喉咙疼痛、呼吸困难、腹痛、身体沉重、小便不畅、大便困难、有时干燥或者通畅、或者咳嗽等症状。
发汗后仍未
解除,身体感到灼热者,属于阳明病。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汗出而厥,风疟发热,身疼痛,鼻塞,咳而上气,心中痛,胁下满,小便不利,大便难,或干燥,或利,或咳者,发汗已,解之未,身灼热者,属阳明也。
译文:
太阳病是指发热而口渴,汗出而面色苍白,有风疟发热、身体疼痛、鼻塞、咳嗽伴有上气、心中疼痛、胁下胀满、小便不畅、大便困难、有时干燥或者通畅、或者咳嗽等症状。
发汗后仍未解除,身体感到灼热者,属于阳明病。
以上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原文及译文。
这部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伤寒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重要医经之一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经。
本经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记载了全面系统的伤寒及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
一、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地位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大医学家视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础。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名系统化论述之一。
伤寒杂病论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详尽的医治知识,为中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贡献1. 全面的病名记载:伤寒杂病论详细记载了众多疾病的名称、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这些病名的系统化确立为中医学的命名和分类提供了重要依据。
2. 丰富的诊断依据:伤寒杂病论对病情的辨识和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以及其他症状,结合对疾病本质的理解,中医医生可以准确地做出疾病诊断。
3. 独特的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方剂。
例如,表里有别、辨证论治等原则成为了中医学治疗的重要思想。
这些方法和方剂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伤寒杂病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1. 疾病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对病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了指导意见。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医生可以借鉴该经典的思想和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方剂应用: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多种治疗方剂,这些方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
临床治疗中对方剂的应用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3. 传承与创新:伤寒杂病论为临床实践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该经典的研究与学习,医生可以吸收其中的精华,并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创新,提高诊断与治疗的水平。
总结: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经,对中医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伤寒杂病论白话文全译目录1.引言2.病理特征3.辨证要点4.治疗方法5.结论引言《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这部著作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然而,由于古代汉字和用法的不同,以及中医术语的独特性,使得《伤寒杂病论》的阅读对现代读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文将对《伤寒杂病论》进行全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病理特征《伤寒杂病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和一些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
伤寒病是一种由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包括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症状。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其他疾病,例如温病、湿疹、疮疡等,这些疾病的病理特征各不相同。
辨证要点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强调了辨证的重要性。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辨证,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所受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并相应地进行治疗。
在本书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辨证要点,包括经络辨证、舌象辨证、脉象辨证等。
治疗方法《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张仲景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并详细说明了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另外,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和休息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结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对于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文对《伤寒杂病论》的全译,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内容。
我们了解了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及辨证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该书中提出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信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其中的知识,提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
《伤寒杂病论》原⽂原⽂地址:《伤寒杂病论》原⽂作者:BT-四郎 脉法——《伤寒杂病论》第⼀篇 问⽈:脉何以知⽓⾎脏腑之诊也?师⽈:脉乃⽓⾎先见,⽓⾎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俱盛,脉阴阳俱盛;⽓⾎俱衰,脉阴阳俱衰。
⽓独胜者,则脉强;⾎独盛者,则脉滑;⽓偏衰者,则脉微;⾎偏衰者,则脉涩;⽓⾎和者,则脉缓;⽓⾎平者,则脉平;⽓⾎乱者,则脉乱;⽓⾎脱者,则脉绝;阳迫⽓⾎,则脉数;阴阻⽓⾎,则脉迟;若感于邪,⽓⾎扰动,脉随变化,变化⽆穷,⽓⾎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体躬,相体以诊,病⽆遁情。
问⽈:脉有三部,阴阳相乘。
荣卫⾎⽓,在⼈体躬。
呼吸出⼊,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观脉,⼤⼩不同,⼀时之间,变⽆经常,尺⼨参差,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
⼼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及关。
荣卫流⾏,不失衡铨。
肾沉、⼼洪、肺浮、肝弦,此⾃经常,不失铢分。
出⼊升降,漏刻周旋,⽔下⼆刻,⼀周循环。
当复⼨⼝,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蓄,⽀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为⼦条记,传与贤⼈。
师⽈:平脉⼤法,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以候⽪肤经络之⽓;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
师⽈:脉分⼨关尺,⼨脉分经以候阳,阳者⽓之统也;尺脉分经以候阴,阴者⾎之注也;故⽈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应⽓⾎升降,分经以候中州之⽓。
问⽈: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脉,⼈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也;如六菽之重者,⼼⽓也;如九菽之重者,脾⽓也;如⼗⼆菽之重者,肝⽓也;按之⾄⾻者,肾⽓也。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解读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此书主要介绍了伤寒病及其他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状、辨证施治等知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
今天,我们将对伤寒杂病论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要点和精髓。
1. 伤寒杂病论的背景与意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对于临床医生和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该书的著者张仲景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他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以汗法为主的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并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该病的发病机理、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案。
这些内容为后世的中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伤寒病的概述伤寒是一种急性的发热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寒战、出汗、头痛、身痛等。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六经传变、六经未究太过、诸病病变及其他病等不同类型,对于每一种类型的疾病,他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了中药的使用、针灸疗法、食疗等,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应症。
3. 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伤寒杂病论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介绍了多种辨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这些方法都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
通过准确地辨证,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机,选用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 经典案例与实践应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了临床实践中的经典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了解中医诊疗的实际操作过程。
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案例,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其内容涉及了伤寒病及其他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病状、辨证施治等方面。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
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
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
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
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
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