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浠水县清泉寺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清泉古寺简介清泉古寺简介清泉古寺是台湾观音乡清泉村有名的古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称“观音寺”。
据说这里的道门有很深的渊源,是唐初道师无常祖师和中岳庙第三层长老慈眉祖师传授给当地居民的。
清泉古寺历经灾害、战乱、重建及耗费时间,以及被国家文物局誉为宝里境内最古老的千年古寺。
清泉古寺位于观音乡清泉村,地处山複、绿水湛蓝,交通便利,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地,气势雄伟,灰暗中带有古老的气息,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建筑清泉古寺除了有庙宇、殿堂外,还有福德殿、一堂、三殿、灵堂、五庭、九室和三殿、七殿等约十八种建筑,其中的大殿、南舍亭、天王殿和福佑殿是最主要的建筑,然而整座庙宇并没有一片完美的完成,甚至有功能不明确的地方,所以这里更多的象征着人与神之间有着神秘而敬畏的关系。
四、宗教活动清泉古寺宗旨是敬拜佛及礼佛,信众以礼拜圣尊佛菩萨为主,以特别礼佛为辅以及斋戒、法服及慈善等,开展信教、慈善、斋戒等宗教活动,并有多人聚齐一处,礼拜佛及念经,说明此处的信徒虔诚。
五、文化价值清泉古寺的文化价值是非常显著的,不仅为当地提供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同时也为全国提供宗教、文化和史前文化遗留物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六、文化活动清泉古寺还会不定期地增派各种文化活动,让人们能在古寺当中体验教义深处的国学大礼,这也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人也来到此地参加文化活动,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
七、历史意义清泉古寺在台湾的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保留着其历史渊源,很多文物都被陈列在庙宇内,包括古代僧侣与草书。
台湾人民对清泉古寺有着情有独钟的历史记忆,它们为台湾文史保存多年,让台湾文化具有可依循历史的深厚文化积淀。
清泉寺建筑布局与结构特点作者:王书俊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3期一、清泉寺地理概况清泉寺位于河北省涉县城东南15里处河南店镇石岗村西2公里处的青头山腰,清漳河西岸。
东经113.7°,北纬36.5°,海拔568米,其东为悬崖,西靠青头山,中间有曲径蜿蜒而过,北面为一平坦场地,南面为山坡,山坡上植有柏树、花椒树、核桃树和自然生长的灌木及花草。
寺东南有泉水,出自石壁间,原有二泉,一名玉液,一名甘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
清泉寺始建于汉代,现存建筑为明清时代。
该寺南北长108米,东西宽57米,总面积为615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26.23平方米。
寺内原有山门、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雷音殿、藏经殿、仙境台等86间建筑。
1980年因不慎失火,烧毁建筑67间,现仅存天王殿、藏经殿、仙境台、山门、钟鼓楼和菩萨阁19座古建筑,其他均为建筑基址。
寺中保存历代碑刻18通,其中汇集了部分历代名人如王羲之、康熙、慈禧等人的书法手迹,在当地有“书法圣地”之称,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环境幽奇,位置独特,所存碑刻书法艺术精湛,已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二、清泉寺历史沿革据《涉县志》和现存碑刻记载: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历经各代更名(唐代为静化寺、梁宋时为清碧寺,明清时期改为清泉寺)与修葺、重建。
自明永乐丁亥年(1407年)在废墟上重建了前殿、后殿、天王殿、复建禅室方丈,大体形成规模,布局已成定形。
后虽经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扩建,清泉寺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布局与规模,清泉寺寺名也从明清沿用至今。
三、清泉寺平面布局与建筑结构清泉寺坐北面南,分东西两院,其主体建筑分布在东院。
东院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又名水陆殿)、罗汉殿(又名毗卢殿,现仅存遗址)、八角莲池、大雄宝殿(遗址)、雷音殿,其山门两侧设有耳房、八字影壁和钟鼓二楼,天王殿东山墙东侧有一便门,其东侧为仓、储院(遗址)和东厢房;西侧从南至北均为27间西厢房,现为遗址。
“天下第三泉”作者:陈开梅蔡烈伟来源:《海峡茶道》2015年第10期浠水河从大别山麓流下,倾入长江,河水清澈而甘甜,将小城分为南北两半。
这就是浠水县城。
浠水县古称蕲水县、兰溪县,隶属蕲州。
据传浠水城郊最为著名的是遍地兰花,因此,注入长江的溪水又称为兰溪。
就是这条兰溪,自唐宋以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到这里赏兰品水,泼墨吟咏。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游历兰溪时就留下《蕲州兰溪》诗: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元丰五年(1082年),谪居黄州的北宋大学士苏轼与友人同游浠水清泉寺,曾填词一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始建于唐贞元六年(790年)的清泉寺,在蕲水县城郭门之外二里左右。
兰溪水就在清泉寺门前流过。
和我国大多数江河水由西向东的流向不同,兰溪水在此却是由东向西而流。
看到此情此景,联想人生浮沉,苏东坡因贬官黄州一度消沉的情绪顷刻间荡然无存,急切问奋笔疾书,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就是这个浠水,就是这条兰溪,孕育出甘冽芳香的“天下第三泉”——兰溪泉。
现在的浠水县城,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兰溪大桥,横跨浠水河两岸,长虹卧波,天堑通途,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就在这张图画中,可见“天下第三泉”五个遒劲大字。
这是明代万历年间浠水知县游王廷在泉水边的峭壁上所刻,几百年过去了,字迹仍然非常清晰。
兰溪泉,泉眼在浠水县兰溪镇三泉村溪潭坳河滨峭壁石下,深约三尺,口小内大,潺潺流淌,进入兰溪河,不与河水相混合,独流一线,晶莹透明。
泉水澄清纯净、甘冽适口,是极佳的泡茶之水。
据清光绪六年《蕲水县志》载,“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约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见底。
以水烹茶,味极甘洌”。
兰溪泉最早被世人所知是在三国时候。
相传,东吴孙权和荆州刘备联合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最后只剩下一十八骑败逃而走,一路不见一个人、一粒粮、一滴水,又饥又渴。
寻找清泉古寺冬天到了,树叶黄了,打着圈从枝头飘落了。
抬头望望蓝色的天空,落叶缤纷的季节总使人不自觉的联想到生命的终结。
光秃秃的,赤裸裸的,给人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此时的阳光可以完全的照在地面上,因为没有了茂密的树叶的遮挡。
尽管阳光只有一点,但在肃杀的冬季也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冬季人们对温度更敏感。
在镇上,有一位老人。
老人一个人住在一所老房子里,老房子还是很古老的样子,泥土抹成的墙壁,偶尔有一两株小草从墙里弹出小脑袋,替老人守卫着老家。
老人在屋门口摆了一个茶摊,几只古老得像古董的杯子中盛着清清的水,水面上飘着几根绿色的茶叶梗。
老人坐在藤椅上,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像是看一出经社会排演的戏。
老人有时笑笑,然后用手摸一下杯子,凉了,将杯子中的水倒掉,再续上,再凉了,再倒掉,再续上……生活就这样重复着,一遍一遍。
谁都不知道城市中谁又无聊,城市中谁又丢了自己。
因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那点小事烦恼着,和自己无关的事,人们都懒得去关注。
路人偶尔会停下来和老人聊两句,然后继续未知的征程。
一个西装革履的三十来岁的男人兴高采烈的走到茶摊前,拿起一杯水,轻轻抿一口,然后又回味了一番,说:“好茶,好茶!”老人抬起头,慢慢地离开了藤椅背,脸上的皱纹随着老人的微笑上下轻微的动着,露出祥和的眼神。
男人放下杯子,看着老人说:“老人家,在远方有一个‘清泉古寺’,您听说过吗?我要上那儿去。
那儿是个好地方,一个真正的好地方,我要在太阳下山前,赶到那儿。
老人家,我走了。
”年轻人说话时脸上是淡定,幸福的笑容,那笑容让人看了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此,老人的心中也有了一个清泉古寺。
清泉古寺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那儿应该有很清冽的泉水可以冲更好的茶,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外是一条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很偏远的村庄,村庄里有着最古老的生活方式,炊烟袅袅,老人在孩子的怀抱下看着夕阳,多热闹啊!老人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灿烂笑容。
孩子?想到孩子,老子的脸上有了许多很久未见到的愁绪。
《名寺名僧》纪录片栏目栏目围绕两个字“寺”与“僧”。
用佛法教化世人,在故事情节上增加些神奇色彩。
清泉古寺纪录片文稿片头全景,钟声,等等寺庙镜头,广东-惠州-清泉古寺慈云广布法雨宏施晨钟幕鼓,时光流转,古寺在这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与沧桑中,伴随花开花谢370余年。
清泉古寺,以清泉得名,寺两侧各有一般不同源流的清泉,清甜可口,传说清泉玉带为观音三姐妹中的三妹秒兰下凡所带,此泉长流不息,当地人又将它称为“长生水”。
这是观音菩萨修行道场。
这里至今传承着观音菩萨的大慈悲精神,慈航普度。
春雨不停的下着,大雄宝殿里传出的佛音穿透一切,清净我们的身心,忏悔我们的罪业,帮助往生者投生善道,超度众生。
这是梁皇宝忏。
中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位梁武帝,他的皇后郗氏去世以后,日夜思念不已。
一天休息时,忽然看见一条大蟒蛇盘在寝殿屋梁上。
并听到蟒蛇说,自己就是郗氏投生,因为在生之时,嫉妒他人,心肠狠毒,害人不少,所以投生蟒身,求梁武帝拯救度脱。
次日,武帝集合国内高僧,将此事讲述一遍,请求解救之法。
国师志公禅师告诉武帝说,必须礼佛忏悔,洗除罪因,方可救拔。
于是武帝请禅师集录大藏经中诸佛圣号,并撰写忏悔之文,请众僧为皇后郗氏礼忏。
几天后,武帝闻到皇宫中异香阵阵,循香望去,只见一位仪表庄严的天人来对他说,自己就是郗氏,因为众僧的拜佛礼忏功德,已经脱离蟒身,生到忉利天了。
说完天人就消失了。
从此后这部忏法广为流传,名叫《慈悲梁皇宝忏》。
采访视频,梁皇宝忏碧波南海,惠风浩荡,大亚湾畔,观音山下,幽谷深林,泉流淙淙,钟灵琉秀,鸟语花香,在三山环抱、虎踞龙盘之处,坐落着一座古朴庄严的佛教寺院,蓝天,大海,白云,青山之间,绘就了“深山藏古寺,梵音演妙法”的一派禅林胜境清泉古寺位于惠州市大亚湾霞涌镇观音山麓,始创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70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观音菩萨道场。
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清顺治初年,一位在田间放鸭的李性村民和一位在田间割草的孕妇,遥见一位身穿蓝衫的妙龄女子,手挽花篮,姗姗步入林间,两人深感诧异,寻迹而进,勿闻奇妙香味,眼前突现仙境,但见两股泉水淙淙,清澈甘美,泉口有座拜台,台上立碑刻:“何须远南海,此即是西天”。
揭秘!徐寿辉在浠水清泉寺称帝建国号“天完”,他傻了吗?还是被人篡改国号“天完”,傻子都不会取的名,徐寿辉真的是傻了吗?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
徐寿辉在蕲水县清泉寺建立的国号真的叫“天完”吗?作为一位浠水人,一直想搞清楚这段历史。
后朝修前朝史是惯例,记载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是《元史》,修纂于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所以说,“天完”国号存疑?徐寿辉又名徐真一,蕲州罗田人。
以贩布为生,元末著名的义军领袖。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在蕲水县(今湖北省浠水县)清泉寺建都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
徐寿辉的义军先后攻占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拥兵百万。
史料记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
徐亦在蕲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寺太殿上称皇帝即位。
”蕲水清泉寺。
徐寿辉在此建都称帝对于“天完”这个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国号,有专家认为其寓意是在在“大元”上面各加个盖子,表示要压住元朝一头。
也有专家认为“天完”实际上是“大宋”的变体字。
俗话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虽然《元史》之中言之凿凿,但毕竟徐寿辉时代距离今天不过600多年,还是有很多书面证据乃至出土文物表明“天完”这个说法其实是朱元璋在编纂《元史》时所夹带的私货。
注《元史》修纂于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史书记载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权威史籍上的记载:(至正十一年十月)徐寿辉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
—《元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元史》修纂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此时距离徐寿辉去世不过9年时间。
不但朱元璋阵营中的大小官员对此应该记忆犹新,而且本身徐寿辉阵营之中就有不少人后来投靠朱元璋,并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比如宜春侯黄彬,他就是在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之后才投奔的朱元璋,按理明朝史官不会弄错其国号才对。
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花了近百年的时间修纂《明史》,同样对于徐寿辉政权的国号并无任何异议。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古诗词鉴赏《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古诗词鉴赏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宋代〕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
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
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
清泉寺简介
清泉寺位于涉县东南方约7公里处的石岗村南青头山腰"卧云"之巅。
此处因山峰碧翠,高耸入云,形如螺髻,故称青头山。
又因其高出周围诸山,亦称崇山(金代涉县由此山曾设为崇州)。
此山之北有一山峰略低,曰"卧云山"。
其三面似刀劈斧砍,峭壁陡立,只有一条盘山石磴可通山顶。
山顶平坦,清泉寺就座落在这里。
四周怪石嶙峋,柏树林立。
据考,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
清嘉庆《涉县志》载:"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庆戌申二十七年(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
又载"北齐天统间有释居此山,苦节峻行,能断思想,通书史工诗--号嘉定禅师"。
另据石岗村通往清泉寺石蹬路旁的岩壁上石刻记载,唐代称净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
寺前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
泉水出自石壁间,细若悬丝,白如素练,甘美清洌,故名清泉寺。
清泉寺建筑古朴雄伟,是清静幽雅的名胜之地。
为涉县古"八景"之一,名曰"青头卧云",游人多有题咏。
整个寺院建筑15万平方米,原有房86间,四周有围墙,钟鼓楼,正院建有雷音殿,毗卢殿(罗汉殿)、大雄殿、天王殿(水陆殿)。
还有东西配殿(藏经殿、伽兰殿)、仙境台、没梁阁、月牙井、石柱、八角连池,前有山门。
1980年12月,因一社员用火不慎造成火灾,将清泉寺大部烧毁,共烧房屋67间,现存19间,有藏经殿、天王殿、山门、钟鼓楼。
另有宝坊、仙镜台和门外石狮一对。
1982年清泉寺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浠水清泉李向荣浠水清泉赋临浠河建古寺兮,赖邑中先贤添花锦上;供骚人优游咏叹兮,堪夸累牍连篇。
晋代书圣王羲之,爱其泉清,留有墨沼;唐朝茶神陆羽喜其水洁,定名天下第三。
唐刘禹锡游清泉寺诗,感其意境高远;宋苏轼两游清泉寺词,喜其情趣缠绵,明熊文灿祝宁心上人诗:“不羡人寰几百年,茶垱石鼎爱清泉。
分明记得前身事,也是莲邦一老禅。
”联珠妙语;清汤化龙游清泉寺留句:“思量我佛慈悲甚,或放空门许我归。
”近似参禅。
其间宋王禹偁咏《浠川八景》诗,概括得体,笔歌墨舞,气度不凡。
诗云:“兰清时雨和甘棠(兰清时雨),石壁回澜映塔光(石壁回澜)。
陆羽茶泉金鼎冷(陆羽茶泉),右军墨沼兔毫香(右军墨沼)。
龙谭澈底明秋月(龙谭秋月),风顶当空背夕阳(风顶夕阳)。
乘得绿杨春晓兴(绿杨春晓),玉台丹井泛霞觞(玉台丹井)。
”明谢神童咏《三角山》诗,洋洋洒洒,气象万千。
诗云:“一尖一尖复一尖,白云深处老龙眠。
晓来雨过森如戟,插破东南半壁天。
”微其景象宜人,无以状其二诗之词高意雅;微其诗之描述尽性,无以状其名山大川。
纵观历代客籍名人,赏清泉而流连忘返;回顾邑中多士,借清泉而鱼跃龙腾。
北宋医王庞安常,医德高尚,寿人济世;明宰相姚明公,虚心听讼,洁己爱民。
清代陈沆,绣口匠心,殿试对策,夺冠群英;民国一多,正气一身反对独裁,呼吁和平。
以身殉国,振奋舆情,名垂千古,红烛照人。
更有献身勇士,拔萃超群。
披坚执锐,秣马厉兵。
风雷激荡,震撼乾坤。
至正年间,徐寿辉讨元起义,头裹红巾。
天完建国,年号“治平”。
立国都于清泉寺里,扫群魔于扬子江滨。
道光之际,太平天国运动,横扫东南半壁,陈玉成“三河“大捷,云路口改建新城。
石碑犹在,古迹可寻。
嗟夫!逝者已矣,无庸浩叹;来者可追,去旧从新。
大广高速,横跨而过;京九长龙,直越而行。
发展科技,传经内地;开辟货源,致富山村。
策湖鱼蟹,九州赞誉;芝麻湖藕,四海闻名,凭借黄金水道,远销世界;广增外汇,富国利民。
更可喜者,白莲水库,月山蓄能,全国并网发电,日夜照明。
惠州市清泉古寺简介在咱们惠州啊,有这么一处让人心灵得以宁静的好地方,那就是清泉古寺。
说起来,这清泉古寺啊,可真是历史悠久,故事多多,让人一听就心生向往。
清泉古寺,坐落在惠州市大亚湾区霞涌镇,依山傍水,环境那叫一个优美。
你走进古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这寺庙啊,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算算年头,得有三百七十多年了。
最开始的时候,它叫观音庙,后来因为寺里那两股常年不断、甘甜清澈的泉水,就改名叫了清泉古寺。
说到这两股泉水啊,那可真是清泉古寺的一大特色。
据说啊,这泉水有神奇的疗效,不少人慕名而来,喝上一口泉水,祈求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泉水边还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何须远南海,此即是西天”,让人一看就觉得这里是个有灵气的地方。
清泉古寺的建筑风格也是别具一格。
寺内的建筑都是传统的中式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看着就让人觉得庄重又典雅。
特别是那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佛像庄严慈祥,让人心生敬畏。
还有那观音殿,里面的观音菩萨像,更是慈悲为怀,不少人来这里都是为了向观音菩萨祈福。
在清泉古寺里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都透着历史的痕迹。
那些古老的壁画、石刻、佛像,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古寺的过去。
走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心灵也会不自觉地得到净化,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微风飘散了。
除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清泉古寺还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每年的重要宗教节日和庆典,这里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的庙会啊,佛诞节的法会啊,都会吸引不少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
在这些活动中,你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还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且啊,清泉古寺周边的自然风光也是一绝。
背靠青山,面临清泉,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深呼吸几口。
特别是当你登上山顶,俯瞰整个大亚湾的美景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所以啊,如果你有机会来惠州玩的话,一定要来清泉古寺走一走、看一看。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千年古刹浠水县清泉寺简介
这里,是浠水最古老的佛院之一。
据浠水县志记载:“邑东二里有清泉寺。
唐贞元六年,凿地得井,冽而甘,故以名寺。
”
这里,曾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的地方。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来了,“珠圃邀欢兴未赊,赓诗煮茗坐莲花。
上人我亦忘机者,欹枕相将到日斜。
”北宋大学士苏轼来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身处逆境始终乐观奋发的情怀令人动容……
这里,晋代书圣王羲之挥毫泼墨;这里,唐代茶圣陆羽汲泉品茗;这里,一代枭雄徐寿辉定都反元,这里,晚清熊曾授写出了“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的名联……
千年兴废,古刹曾经荒芜;岁逢盛世,名寺重焕新姿。
为更好地服务浠水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宗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释印通等僧众用一年多的时间,投资1000多万元择新址重修清泉寺,目前已建成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天王殿、寮房等殿堂,重建工作有条不紊,规划蓝图也和浠水北城新区建设珠联璧合,一座初具规模的佛教寺院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而来的信众和游人的光临。
期待您的到来,也期待您为千年古刹的恢复重建贡献力量。
浠水县清泉寺恢复重建促进会
二〇一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