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
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
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
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起源于周初。
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
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丈现象。
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
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汉代有一种星图叫做“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
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
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
”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
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
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
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
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却启发人们对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的认识。
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
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磨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
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
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
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
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
《中国古代的天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_《中国古代的天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
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
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
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
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
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
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
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
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
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
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
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
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
但大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
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及答案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及答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星体运行规律,不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天文学家以及他们的成就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的答案。
1.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天文学知识记录可以在古代的《尚书》、《易经》等经典文献中找到。
古代的中国人通过在农业文明背景下的观察和实践,逐渐对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运行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系统地研究天文学知识。
2. 古代天文学家及其成就2.1 古代天文观测家 - 大衍大衍,东汉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他通过观测和计算,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天文现象和规律。
他研究了日食、月食的周期、方位和位置计算等,并在《禹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些观测和计算方法。
2.2 古代天文历法家 - 太初历太初历是东汉时期的历法家之一,在他的主持下,编制了《太初历》,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历法体系之一。
太初历的编制,参照了古代中国历法家的经验,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论与改进。
这一历法系统的建立,对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答案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不仅观察了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还利用天文观测预测了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为古代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提供了依据。
他们研究的成果如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天文学领域。
答案:(1) 古代天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几千年前。
(2) 大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观测家,他对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做出了重要的观测和记录。
(3) 太初历是东汉时期编制的最早历法体系之一,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4)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天文学领域,对人类的认知和探索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结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天体运行规律,更是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
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
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
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
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
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
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与历法试题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探索。
本文将从天文学和历法两个方面出发,进行相关试题的解答。
一、天文学试题1. 请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是指什么?答: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是指根据月球绕地球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将365.25天的一周时间分为28个等分。
每个等分称为一宿,每宿持续约13.1天左右。
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中非常重要,被应用于天文观测、历法编制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
2. 请解释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中的“二十四节气”?答: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中的“二十四节气”是指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时间,将一年分为24个等分。
每个等分称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约相隔15天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不仅与太阳的运行轨迹有关,也与地球上气候变化、农业生产、节气风俗等密切相关。
二、历法试题1. 请解释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夏历”和“农历”分别指的是什么?答: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夏历”是指基于太阳的运行周期进行计算的历法,以一年的时间为单位,与太阳年相对应。
夏历在农业生产和节日庆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春节、清明节等。
而“农历”是指基于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进行计算的历法,以一个月的时间为单位,与月相变化相对应。
农历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主要用于农作物的播种、收获和农民生活的安排。
2. 请说明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闰月”是什么意思?答: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闰月”是为了调整农历和夏历之间的差异而设立的。
由于月球的运行周期与太阳年的长度不完全匹配,农历和夏历之间会出现偏差。
为了弥补这一差异,农历中约每3年加入一个月份,即“闰月”。
这样可以使农历和夏历保持一定的同步,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3.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黄道十二宫”?答: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黄道十二宫”是指黄道上的12个星座。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在黄道路径上每个星座的停留时间约为一个月,故称为“黄道十二宫”。
科普类文章阅读题(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古代星宿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
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
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
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
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
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
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
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
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
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
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
“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同步练习(文字版| 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代世界各地,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和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于天时和季节的把握。
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对金星研究较深,爱斯基摩人最关心关系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
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北天极一带的北斗七星则是最受注目的星辰。
生活在北纬三十五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叫“恒显圈”,中国古天文学称其边界为“上规”。
其中随天旋行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
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已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星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因此常被称为北斗七星,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青铜古斗,故《诗·小雅·大东》曰:“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星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
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星为杓。
”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我国至少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于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
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纲”。
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是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
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
由于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中与太阳间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
这种观测法被《鹆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
《中国古代天文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
①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②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③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④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⑤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14.根据文意,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说明的中心:中国古代天文学
时代
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远古时期
萌芽
物候授时、观象授时
夏商时期至
春秋战国
应运而生
掌握回归年长度,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
有历法。
西汉到五代
a
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宋代、元代
b
c
明清时代
d
15.文中划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相应例句。
说明方法例句
说明方法例句
16.第②段“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一句中加点的“据史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17.语文课上,师生们就文章第⑤段“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这句话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在请你参与交流发言。
请结合文意,说说如今的中国天文学该如何发展?
参考答案:语文网
14. a发展、完善时期 b 鼎盛时期 c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1点即可) d停滞不前
15.作比较,例句——“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
作诠释,例句——“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
举例子,例句——“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
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
”
16.“据史料记载”不能删去。
它表明“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的说法具有权威性、
科学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
17. 提示:可围绕政治、经济以及天文学来讨论。
天文学方面示例:天文仪器需要
改进设计,天文学研究也要注意理论探讨,计算和几何结构研究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