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
2、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3、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
4、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二、教材要点“王”的出现与“帝”的传说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2.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包括金属器具的使用、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以及贫富分化现象的发生。
3.最初的“王”字来历(斧钺的象形)说明早期政治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强权。
4.早期城的特征不仅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另外,这种城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早期城市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
5.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是社会权力集中的反映。
这体现出早期国家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
6.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
夏商政治文化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家天下”即王位世袭等制度。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选举实行禅让制,在部落联盟内部实行民主选举,“选贤与能”。
到禹的时候,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
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教案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一、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征”。
从能力目标上看,本课的能力要求是“了解”和“认识”,前者属于识记层次,后者属于理解层次。
另外,认识还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四、重点难点:1、重点(1)分封制(2)宗法制2、难点本课是高一历史的第一节课,容量是以前所学课文的三倍以上,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三节课以上的内容,又需要学生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联系探究两个主要问题:⑴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明确三个主要概念: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教学过程: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掌握朝代更迭的顺序,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帮助。
导入新课前,列出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参照课文的课前提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中国国家是如何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明确这段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动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权利等相关信息特征的出现,为国家的出现,也为由“家天下”到“公天下”的出现埋下伏笔,而这也是《礼记》中的由“大同时代”向“小康”时代的过渡时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教学设计思路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通过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相关资料的引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二、前期分析本节内容出自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节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一专题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国家制度(夏商周)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到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到晚清时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走向衰亡。
本节课的内容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16周岁左右,该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更加明显化,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虽然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部分内容,但由于初中历史内容较简单,而且夏商周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许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解较为困难。
学生对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还是较为缺乏的,此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问题的分析还比较浅显。
从以前的课堂观察看,高一学生对于生动、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图文并茂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利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进行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对历史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3、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是必修一模块,这个模块讲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发展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今天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
了解现在中国的国情,我们就应该了解过去中国的情况。
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是我国古代早期的朝代,它们的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呢?(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
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
那么,何谓“分封制”呢?(1)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封邦建国”,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即周武王和周公。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课件投影资料,分析西周主要分封哪些人?(投影分封制关系示意图)(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为什么是封这些人?王族是天子最信赖的人。
功臣对建立新的政权有贡献,需要拉拢他们,必须给予一定的奖赏以示对天子忠诚的鼓励。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
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
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
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
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
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
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
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
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
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
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
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
构完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