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检测评估: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 格式:doc
- 大小:444.50 KB
- 文档页数:9
第1讲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Ⅰ)。
(Ⅱ)。
(Ⅰ)。
(Ⅰ)。
[构建网络]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错混诊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5B)(√)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C)(×)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2013·浙江,4D)(×)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2013·福建,3A)(√)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2012·海南,21D)(√)题组一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专题:生物与环境3-4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群落的结构特征Ⅰ群落的演替Ⅰ3-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3-6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2017年Ⅰ→Ⅱ)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3-4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黑体字)(2)估算方法(小字)①样方法:概念、注意事项②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2、年龄组成(年龄结构)(1)概念(2)类型(图)(3)作用种群的数量变化Ⅱ(一)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1、“J”型曲线条件(黑体字)2、“S”型曲线(1)增长率曲线(2)K值(环境容纳量)与K/2值的应用.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二)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群落的结构特征Ⅰ(一)群落的概念(黑体字)(二)群落的特征1、物种组成丰富度:概念(黑体字)2、种间关系(图)(1)竞争(2)捕食(3)互利共生(4)寄生3、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群落的演替Ⅰ(一)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的六个阶段(二)群落演替的特点3-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Ⅰ(一)生态系统的概念(黑体字)(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成分(2)生产者:作用(3)消费者:作用(4)分解者2、食物链和食物网(1)营养级级别、消费者级别(2)数量变化及原因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一)能量流动1、概念(黑体字)2(1)能量来源(2)能量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3(二)物质循环1、概念(黑体字)2、碳循环(图),生物成分E表示, 表示初级消费者。
;生产者;分解者;C)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黑体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017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1.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右图是某实验小组测得一定体积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则在0~T0时间段内,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为()A. 减小B. 增大C. 先减小后增大D. 先增大后减小[解析] 1.由图可知,小球藻种群增长率在0-T0逐渐减少,但是增长率大于0,即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在增加,只是增加速度逐渐变慢,所以小球藻的种群密度在增大。
2. (湖北武汉2014届高三4月调研)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B. 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表明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C. 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且不同色素溶解度不同D.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解析]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不需要另设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标明细胞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分离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从而扩散速度不同;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中好氧细菌的作用是确定水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部位为叶绿体。
3.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理综试题)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 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呈“J” 型曲线C. 福寿螺种群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导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D. 人们可通过引入福寿螺天敌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解析] 3.福寿螺活动范围小,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用样方法;福寿螺引入初期,空间、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等,其种群数量增长呈“J” 型曲线;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防治对环境无污染,引入福寿螺的天敌,可以使福寿螺数量出现下降。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a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计算方法: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 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 、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 、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 、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 、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 、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 、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 型增长”a 、数学模型:(1) Nt=N 0λ (2)曲线(如右图)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专题七遗传的分子基础考点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考点2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2015安徽卷,4,6分)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的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B.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的复制和表达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
难度适中。
[解析]QβRNA的复制不需要经历逆转录过程,是由单链复制成双链,再形成一条与原来的单链相同的子代RNA。
A错误,B正确;由图可以看出一条QβRNA模板翻译出的肽链至少三条,C错误;由题意可知:有QβRNA复制酶,QβRNA的复制才能进行,QβRNA复制酶基因的表达在QβRNA的复制之前,D错误。
(2015新课标卷Ⅰ,5,6分)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C【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朊粒为蛋白质,不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A错误;朊粒通过诱导正常的蛋白质转变为PrP Bc (朊粒)而实现朊粒的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细胞的二分裂,B错误;“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说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导致其功能发生了变化,C正确;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遗传信息存在于基因上,它通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才能形成相应的蛋白质,D错误。
2015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提能专训(十)种群与群落本测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试题调研押题)褐色雏蝗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
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该地区褐色雏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较为复杂,同一年中数量波动较大,呈现单峰型,高峰在卵期,低谷在成虫期,但是在不同年份,虽然卵和若虫数变化较大,成虫数却相当稳定,因此应属于稳定型。
2.(2014·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联考)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最大值K=200,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种群大小(K-N)/K种群的增长量S120 0.90 18S250 0.75 38S3100 0.50 50S4150 0.25 38S5180 0.10 18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若此表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1时期大量积累答案:C解析:由图表可知,此自然种群最大环境容纳量为200。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若此表格表示酵母菌生长状况,则有害代谢产物在S5时期大量积累。
3.在野外实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
2015年高考生物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专题2015年高考生物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专题 (2015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图1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2015广东卷) 4(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t A. 种内竞争到时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 N=Nλ表示 t0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种群密度特征和调查方法的内容,难度中等,A初始阶段导致增产缓慢的原因不是种内斗争,是种群初始数量较少导致的B错误,这是J 型曲线的数学模型。
C取样器取样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用显微技术法D 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在坐标轴中,曲线纵坐标的最大值即为K值(2015新课标卷?,4,6分)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1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草本阶段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要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3·无锡模拟)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 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 (2013·通州中学)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A. ①④⑤
B. ①③⑤⑥
C. ②③⑤⑥
D. ②④⑤
3.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4. (2013·前黄中学)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 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5. 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
B. 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
C. 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D. 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
6. (2013·苏中三校模拟)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 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 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 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7. (2013·姜堰中学)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如图1所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
C. 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属于图2中P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
D. 图2中b点和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都大于0
8. (2013·淮安模拟)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下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B.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D.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9. (2013·盐城中学)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寄生
B. a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b表示病毒感染率
C. 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
D. 在家禽养殖中,应增大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10. (2013·湖南二模)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表面积用于从事农业,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景观中生存的。
其余的陆地表面积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
下图可以体现出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动态有影响。
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 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出生率高的缘故
C. 白脸猴种群越小,种群维持时间越短,是气候和疾病等原因容易导致种群内生物忽然灭绝
D. 栖息地的破碎也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1. (2013·南京模拟) 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级群落。
这可以利用“资源比假说”来解释:该假说认为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的有效性决定的。
如下
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演替期间,营养物的有效性随枯枝落叶的积累而增加,光的水平因遮阴而减弱
B. 最先进入的物种多为一年生杂草,它们对土壤营养物的要求低但对光有最高需求
C. 后来替代物种相对前面被替代的物种较为高大,且耐阴的能力也较强
D. 演替到顶极群落后若发生火灾,可预测其后的次生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基本相同
12. (2013·苏州实验中学)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 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 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d点
D. 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
=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
t
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13. (2013·扬州中学)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 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 灌木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三、非选择题
14. (2013·如东模拟)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
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
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亚马逊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
(2) 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型曲线。
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法。
(3) 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
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③实验结果证明:。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种群和群落
1. B
2. C
3. C
4. B
5. C
6. C
7. D
8. D
9. D
10. B
11. ABC
12. BD
13. ABCD
14. (1) 捕食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 天敌“J”样方(3) ① 6月中旬7月中旬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作用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