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精讲练人教版精练: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时练24 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过关检测(时间:分钟分值: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
这说明().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解析:选。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项错误;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项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项正确。
.在水乡乌镇,流水潺潺伴随幽深小院,似在讲述一个个家族历史;在顺德古城,细腻中传递城南旧事和地域文化的灵性;在山西平遥,石板路回响着昔日商人牵马的奔跑声……这些古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
这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文化多样性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未来解析:选。
材料强调各具文化特色的中华古镇受到全世界游客的青睐,符合题意;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的特征,错误;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政治、经济决定文化,错误。
.年月日,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新疆作为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
自“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各国多元文化在此进一步交往,更是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中国-亚欧博览会正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这说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③博览会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①②.②④.③④解析:选。
中国-亚欧博览会正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入选;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这说明博览会展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入选;②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的要求,④不选。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
一页页山河变迁,一段段历史影像,凝结在这一砖一瓦、一瓶一罐的文物之中。
有人曾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
”材料表明( )①文物集中展示民族文化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③文物遗产是一国文化复兴的原动力④文物对于展示文化多样性意义重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文化多样性,②④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不选;文物对文化复兴有促进作用,但不能说是原动力,③不选。
2.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
然而韩国、越南虽和中国一样在同一天过春节,但三个国家的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贴对联、点爆竹、包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吃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做年粽。
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以经济为基础④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C。
中国、韩国、越南三个国家的春节习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春节得到世界的认可,这体现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②③正确;①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
3.全球中国海外文化中心主办的年度“中国文化周”活动于2018年5月29日在老挝首都万象的老挝国立艺术学校拉开帷幕,文化周的主题是“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让老挝人民近距离体验现代科技同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成果。
本次文化活动( )①是老挝民众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窗口②是拓展中老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③会促进两国文化趋同,消除文化隔阂④从根本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A。
本次文化活动有利于老挝人民了解中华文化,也有利于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互鉴,①②正确;③中“趋同”等表述错误;④中“根本上”表述错误。
课时练(二十五)文化创新一、选择题1.(2018·江苏卷·20)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
材料表明()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C[C对:材料强调的是纪录片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这说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B、D排除:材料强调文化创新的源泉,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
]2.京剧演“技”,还是演“戏”?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
“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戏中之“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
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材料说明()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技”与“戏”可单独存在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戏”决定着“技”的发展③“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要丰富“戏”的内涵④要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既重“戏”又重“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题干材料强调正确处理技与戏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因而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由材料中“戏中之技从来不能脱离剧情和人物而存在”可知①不符合题意;②与题干强调内容不符。
]3.电影《归来》是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参展华语影片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
该剧开创了国内4K影片的先河,用“科技+文化”的方式打造观影品质的做法进一步拓宽了文艺片的呈现路径,为今后国内电影发展指明了道路。
这说明()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②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由材料中“开创了国内4K影片的先河,用‘科技+文化’的方式”可知题干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因而②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动力,①④表述错误。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知识体系:二、高考考点:(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三、高频考点:频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1)民族节日的价值: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例1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
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
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解析】本题以福州的三坊七巷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三坊七巷这一福州城市名片的信息,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在物质层面上,保护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精神层面上,文化遗产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排除B项。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7年的杭州网络文化节主办方围绕“汇聚网络正能量讲述杭州好故事”的主题,联合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等百余家网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不仅让更多好故事在网上得到传播和分享,也提升了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说明( )A.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B.新兴传媒将取代旧传媒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C.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全面推广为标志的D.现代网络科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答案】A【解析】B错误,新兴传媒没有取代旧传媒。
C错误,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全面推广为标志的。
D错误,现代网络科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手段。
题目中,杭州网络文化节主办方联合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等百余家网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提升了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说明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故A入选。
2.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学”为当今世界的“文明的共存”提供了积极意义的资源: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做到“和而不同”,不应该实行“霸道”。
儒家的“王道”告诉我们( )A.要认同文化的世界性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要弱化文化的民族性D.要继承文化的传统性【答案】B【解析】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但不代表要认同不同的文化,A错误;儒家的“王道”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正确;弱化文化的民族性错误,C不选;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D观点错误。
3.钱钟书先生曾说,“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这表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不同民族文化需要相互交流借鉴融合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③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系统知识—学扎实]
1.识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3.掌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结合具体情境,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例1] (2014·江苏高考)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 题干中“展示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等关键信息,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答案] A
[知识拓展] 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整合。
文化传承与创新
网络构建
核心整合
1.尊重文化多样性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原因
(2)要求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4.文化继承与发展
5.全面理解文化创新
什么
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重要性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
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怎
么
样 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
所用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克服错误倾向 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新题速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这一文化遗产申遗获得成功。
我国对此高度重视,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具有独特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B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③正确分析了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符合题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错误;文化遗产展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
2.(2016·山东菏泽一模)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
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
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③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材料显示,一国文化有可能被他国所吸收,说明各民族文化有共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借鉴,而非差异,③不符合题意。
3.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
发生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以一种文化去否定另一种文化,或者认为一种文化优越而另一种文化低劣,从而鄙视、耻笑另一种文化的情况,就属于文化歧视现象。
这启示我们( )①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必须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必须承认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④要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等对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A 本题考查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参考答案课时规范练23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B “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说明该网站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①正确;“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说明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③正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外文化不能趋于同一,④错误;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项。
2.A ①符合题意,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③符合题意,春节庆祝方式的变化反映了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④错误,应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
故选A项。
3.C “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告诉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传播途径的问题,排除A项。
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D ②说法错误,世界各国文化具有个性,因而不同文化的分歧不可避免;③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
故选D项。
5.C 搭建这两个平台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动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C项符合题意。
搭建这两个平台是对现有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积极利用,并没有改变文化传播的手段,A项观点错误。
搭建这两个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互联网新秩序的构建,B项中“重塑”一词夸大了这两个平台的作用。
课时练(二十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选择题1.五月端午,一个传统悠久的音符,促使我想起——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情愫;五月的端午,粽香的回味,香包的驱毒,唤醒我想起——“举贤若能,修明法度”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倾诉;五月的端午,一场龙舟竞技的角逐,激励我想起——一个不屈不挠、追逐梦想、东方醒狮的民族……由端午节的相关事物我们可以推断出()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透过端午文化,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D[粽子、香包、龙舟等体现了①②;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的文化,③排除;④错在“不可磨灭”上。
]2.一个娱乐会馆,毁掉一座百年古院;一个商业楼盘,毁掉一座百年古庙;一个形象工程,毁掉一座千年古城。
这些,不是发生在某一年,而是几乎是每一年;不是在个别地方,而是在许多地方。
央视保护文物的公益广告,每天在播,每天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应加以保护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文化古迹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④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总是因时而变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A[③错误,文化古迹应加以保护,不应以城市发展为借口拆除;④错误,文化古迹的文化价值不是因时而变的。
]3.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
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尊老爱幼等。
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判断正确的是()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C[A项不仅判断错误,而且其“永恒不变”是错误的;B项观点也不正确,扩充其内涵并不意味着“否定其民族性”;D项中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说法不科学;C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 4.(2019·山东淄博调研)《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表明()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C[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保留其基本特征,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得到继承和发展,表明了①④。
题意未说明②;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故排除③。
]5.(2019·河北邯郸模拟)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
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
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微信、QQ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
这表明()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D[材料强调的是道别方式的变化与发展,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6.Z村原本是一个以磁州窑发源地、取土地闻名的古村落,但因自然条件艰苦,原住民纷纷搬离,成为空心村。
当地从磁州窑文化、古镇村落文化入手,对新村和老村进行改造,发展文化艺术旅游产业。
如今,空心村变成了文化村,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
这表明()①古村落的保护性改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②乡村传统文化是村落改造的重要动力③乡村文化能够在村落改造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④发展艺术旅游产业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7.短短一二十年间,网络的普及就让汉字陷入窘境。
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式微。
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
这告诉我们()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④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D[材料强调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保护,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明显错误。
]8.(2019·河南名校联考)“家规知道多少”成为现代人热议的话题。
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对于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①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②全面继承传统,促进社会发展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④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D[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③④正确;传统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摒弃”,也不能“全面继承”,故①②错误。
]9.(2016·全国卷Ⅱ·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
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
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本题的题眼是“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主要得益于”。
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融入了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对杂技艺术进行了创新,故③④入选;材料中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排除;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不能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而是要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故②排除。
] 10.“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表明()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②吸收外来文化会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③摒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④文化全面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A[题干强调中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而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②中“消解文化的民族特色”、④中“全面继承”均表述错误。
]11.(2017·全国卷Ⅱ·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
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这表明()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①④入选: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也表明只有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②错: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赢得市场才有价值。
③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
]12.(2018·江苏卷·21)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
由此可见()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②④对:材料强调了瓷都制瓷的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现代营销手段相结合,使瓷都焕发了新的生机,充分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①③排除:不符合材料主旨。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故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意。
将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传承下去,是故宫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责。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LBS、眼动技术等前沿技术,共同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的深度结合,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化:将故宫数字文物影像以多备份机制存储于腾讯云端,将修复和保护工作与前沿数字技术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腾讯云打造线上博物馆平台,实现快速扩容,以音乐、游戏、动漫等多种形式,满足了故宫未来线上业务的增长需求;借助腾讯强大的产品矩阵,故宫传统文化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进行演绎创作,广泛触达大众,推动了故宫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与腾讯的合作,全面助力故宫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数字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
答案(1)科技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数字科技提供传统文化存储、修复和保护的手段和方式,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3)推动传统文化与数字创意深度结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进行演绎创作,打造线上博物馆平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4)数字科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瓷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生产,成为民间工艺的上乘佳品。
同时,打造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板年画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材料二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
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潍坊市对待传统文化的举措给我们哪些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
解析首先,要认真分析试题的考查意图,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