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语用功能1. 引言本文将讨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语用功能方面的差异。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两种句式,它们在表达事件或动作时有着不同的语义和语用表达。
主动语态中,主语执行动作,而被动语态中,主语接受动作。
本文将分析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信息重点、表达风格和陈述对象等方面的差异。
2. 信息重点在信息重点方面,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有着明显的差异。
主动语态强调动作执行者,将焦点放在主语身上,强调主语的主动性和行动能力。
而被动语态则侧重于动作接受者,将注意力放在主语所遭受的动作上。
通过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将动作的执行者放在次要位置,从而突出动作的影响和结果。
因此,主动语态常用于强调动作执行者的意愿、能力或行动结果,而被动语态则常用于强调动作的影响、结果或如何影响主语。
3. 表达风格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表达风格上也有所区别。
主动语态的句子通常更为直接和简洁,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主动语态利用主语主动执行动作的特点,使句子更加活跃和有力。
被动语态的句子则相对较为委婉和间接,常用于客观陈述或强调事件的结果。
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客观,减少主观色彩,使语言显得更加客观中立。
4. 陈述对象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陈述对象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在主动语态中,动作的执行者直接作为主语出现,陈述对象通常是动作执行的主体。
而在被动语态中,主语表示动作的接受者,陈述对象则成为主语所遭受的动作。
被动语态常用于叙述事件的被动经历、遭受等,使得文本的表达更为客观和客观。
5. 总结本文主要讨论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语用功能方面的差异。
主动语态强调动作执行者,注重动作的主动性和行动结果;被动语态侧重动作接受者,突出动作的影响和结果。
在表达风格上,主动语态更直接和生动,被动语态更委婉和客观。
在陈述对象方面,主动语态关注动作执行的主体,被动语态关注动作的接受者。
对于写作中的语用选择,我们应根据需要和意图选择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表达效果。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区别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语法中两种表达方式,它们用于描述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主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下面是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由两部分构成:助动词 "被" + 过去分词。
例如,“这个问题被妈妈解决了。
”- "被" 表示承受动作的角色。
- 过去分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或完成情况。
- 被动语态中,主语通常是承受者,动作的执行者可以省略或放在介词 "由" 后面。
例如,“这个问题被妈妈解决了。
”或“这个问题由妈妈解决了。
”- 被动语态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关注动作的执行者。
主动语态- 主动语态是最常用的语态,在句子中表示主语执行动作。
例如,“妈妈解决了这个问题。
”- 主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动作的承受者可以省略或放在介词 "对" 后面。
例如,“妈妈解决了这个问题。
”或“妈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决。
”- 主动语态用于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而不关注动作的承受者。
区别总结总结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区别如下:-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 "被" + 过去分词构成,主动语态不需要助动词。
- 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 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执行者可以省略或放在介词 "由" 后面;主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可以省略或放在介词 "对" 后面。
了解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选择合适的语态来表达我们的意思。
根据上述区别,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被动语态或主动语态来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中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用法区别及转换技巧分享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英语中常用的两种语态形式。
在句子中,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本文将探讨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用法区别,并分享一些转换技巧。
一、被动语态的用法区别1. 动作承受者的重要性程度不同:被动语态将动作承受者置于句子的主语位置,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
相比之下,主动语态更侧重于动作的执行者。
2. 陈述事实或普遍真理:被动语态常用于陈述事实、普遍真理或客观情况。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这本书是由一位著名的作者写的。
)3. 避免指责或隐藏动作执行者:使用被动语态可以避免明确指明动作的执行者,有时可以用于礼貌地隐瞒或隐藏责任。
例如,“Mistakes were made.”(出了一些错误。
)二、主动语态的用法区别1. 强调动作执行者:主动语态将动作执行者置于句子的主语位置,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The author wrote the book.”(这位作者写了这本书。
)2. 描述个人经历或动作的主动性:主动语态常用于叙述个人经历、行动和主观感受。
例如,“I wrote a letter to my friend.”(我写了一封信给我的朋友。
)3. 指定动作执行者:主动语态允许明确指定动作的执行者,更具明确性和直接性。
三、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转换技巧分享1. 根据被动语态的句子结构构造主动语态的句子:- 将被动语态的主语变为主动语态的宾语。
- 将被动语态的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变为主动语态的谓语动词。
2. 根据主动语态的句子结构构造被动语态的句子:- 将主动语态的宾语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
- 在被动语态的谓语动词前面加上适当形式的be动词,并将主动语态的谓语动词转换为过去分词形式。
举个例子,我们将通过一个句子来演示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转换技巧:被动语态:The cake was baked by my mother.(这个蛋糕是我妈妈烤的。
动词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动词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语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句子结构和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被动语态表示主动词所指动作的承受者是谁,而主动语态则强调主题是动作的执行者。
本文将探讨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并举例解释其用法和影响。
1. 句子结构上的区别被动语态的句子结构为:被动化助动词(am, is, are, was, were等)+ 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主动语态的句子结构为:主语 + 动词 + 宾语。
例如:He wrote the book.(他写了这本书。
)2. 执行者与承受者的区别在被动语态中,主动词的执行者在句子中通常以介词“by”引出,并位于谓语动词之后的位置。
例如:The letter was sent by him.(这封信被他寄出。
)在主动语态中,主语充当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He sent the letter.(他寄了这封信。
)3. 语义上的区别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主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被动语态通常用于以下情况:a. 执行者未知或无需强调。
例如:The car was repaired yesterday.(这辆车昨天被修理了。
)b. 强调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The book is written in French.(这本书是用法语写的。
)主动语态通常用于以下情况:a. 表达主观意愿或意图。
例如:I will write a letter to my friend.(我将给我的朋友写一封信。
)b. 强调执行者的动作。
例如:The teacher explains the lesson clearly.(老师清楚地解释了这节课。
)4. 语气和语态的转换被动语态可以通过添加情态动词或助动词来转换为相应的时态和语态。
例如:a. He should be invited to the party.(他应该被邀请参加派对。
高中英语知识点归纳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对比英语语法中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了解它们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本文将对高中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进行详细归纳和对比。
一、被动语态的构成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 + 过去分词”构成,其中助动词的形式根据句子的时态和语态而定。
具体来说,被动语态的构成如下:1.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肯定句:主语 + am/is/are + 过去分词否定句:主语 + am/is/are + not + 过去分词疑问句:Am/Is/Are + 主语 + 过去分词?2. 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肯定句:主语 + was/were + 过去分词否定句:主语 + was/were + not + 过去分词疑问句:Was/Were + 主语 + 过去分词?3. 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肯定句:主语 + will be + 过去分词否定句:主语 + will not be + 过去分词疑问句:Will + 主语 + be + 过去分词?二、主动语态的构成主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语态形式,用于描述主语执行动作的状态。
主动语态的构成较为简单,通常为“主语 + 动词 + 宾语”。
例如:- He writes a letter.(他写信。
)- They eat dinner.(他们吃晚饭。
)主动语态强调主语执行动作的主动性和直接性,是表达意思的常用方式。
三、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对比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上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对比:1. 动作的执行者- 被动语态:动作的执行者是句子的宾语或者不明确指定。
- 主动语态:动作的执行者是句子的主语。
2. 语态的结构-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 + 过去分词”构成。
- 主动语态:由“主语 + 动词 + 宾语”构成。
3. 句子的语气- 被动语态:使用被动语态可以表示客观描述或者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英语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英语语法中,动词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它们经常被使用,而我们也需要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语言。
一、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基本概念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执行动作,而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例如,“Tom打了足球”是主动语态,“足球被Tom打了”是被动语态。
二、被动语态的构成方式被动语态的构成方式是使用助动词“be”加上过去分词,例如,现在被动语态为“am/is/are + 过去分词”,过去被动语态为“was/were + 过去分词”,将来被动语态为“will be + 过去分词”。
例如,“The cake is made by Tom”,其中“is made”是被动语态,并且被加粗的“made”是过去分词。
三、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被动语态通常用于以下情况:1. 当动作的执行者未知或并不需要说明时,例如,“The money was stolen”中并不知道小偷是谁。
2. 当强调做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时,例如,“The cake was made by Tom”侧重于强调蛋糕是由Tom制作的。
3. 当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执行者本身并不重要时,例如,“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中强调的是英语被全世界讲。
四、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对比主动语态是更加直接和自然的方式来交流,而被动语态通常用于特殊的语境和情况。
使动词变成被动语态也可能导致句子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
例如,主动语态句子“Tom ate the cake”更加自然,而被动语态句子“the cake was eaten by Tom”更加复杂,因为被动语态中需要更多的字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使用被动语态也需要注意它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使用不当的被动语态可能会导致含义不清或错误的句子。
在写作或口语中,主要应考虑与主语和上下文的配合,以便清晰表达各种意思。
五、总结以上是英语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基本概念、构成方式、使用情况和对比。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区别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而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种语态形式。
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句子结构和语意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英语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并分析其在语言交流中的使用。
被动语态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执行者通常不被明确提及,而是通过by短语或省略来表示。
被动语态的结构是:助动词be + 过去分词。
例如,"The cake was eaten by me."(这个蛋糕被我吃了。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the cake(蛋糕),而动作的执行者是me (我)。
相比之下,主动语态则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主动语态的结构是:主语 + 动词 + 宾语。
例如,"I ate the cake."(我吃了这个蛋糕。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I(我),而动作的承受者是the cake(这个蛋糕)。
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语句结构上有所不同。
被动语态中,助动词be 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数的变化而变化,而过去分词保持不变。
主动语态中,动词的形式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数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使得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句子的表达上有所区别。
其次,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语意表达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结果,而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结果或者隐藏动作执行者的情况。
例如,"The building was destroyed by the earthquake."(这座建筑被地震摧毁了。
)这句话强调了建筑被摧毁的结果,而不强调地震的执行者。
相比之下,主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和动作的过程。
主动语态常用于叙述具体动作的情况。
例如,"I destroyed the building."(我摧毁了这座建筑。
英语语法中的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区别在英语语法中,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种语态形式。
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使用不仅影响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还会对句子的语义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
一、语法结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语法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
在主动语态中,主语是执行动作的主体,而在被动语态中,主语成为动作的接受者。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以下两个句子:1. 主动语态:Tom washed the car.2. 被动语态:The car was washed by Tom.在第一个句子中,主语Tom是执行动作的主体,而在第二个句子中,主语The car成为动作的接受者。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语义角度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语义上也有所不同。
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接受者,而主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例如,考虑以下两个句子:1. 被动语态:The cake was eaten by John.2. 主动语态:John ate the cake.在第一个句子中,被动语态使得焦点放在了蛋糕被吃的事实上,而不是谁吃了蛋糕。
相比之下,在第二个句子中,主动语态强调的是John这个执行者。
因此,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语义差异也是它们的区别之一。
三、信息重点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信息重点上也有所不同。
被动语态通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或者对动作的关注度较低,而主动语态则用于强调动作的执行者或者对动作的关注度较高。
例如,考虑以下两个句子:1. 被动语态:The book was written by Mark.2. 主动语态:Mark wrote the book.在第一个句子中,我们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是由谁写的,而不是关注这个动作本身。
相比之下,在第二个句子中,我们更关注的是Mark这个作者。
因此,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信息重点上也存在差异。
四、语气和语态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在语气和语态上也有所不同。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英汉语言中的句式有很多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是主动与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词的结构上,而在汉语中,则主要通过动词的位置和句子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
首先看英语中的主动语态。
主动语态中,主语一般在句子的前面,紧接着是动词。
"She is reading a book."(她正在读一本书。
)这个句子中,主语"She"出现在第一位,动词"is reading"紧跟其后,表示主语正在进行的动作。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主动语态的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主语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意位置,而动词则一般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结尾。
"她正在读一本书。
"中,主语"她"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动词"读"紧跟其后。
接下来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一般由助动词"be"加上过去分词构成,通常以"by"短语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这本书是汤姆写的。
)这个句子中,被动语态由助动词"was"和过去分词"written"构成,"by Tom"则表示执行动作的人。
在汉语中,被动语态一般通过句子的结构和动词的位置来表示。
被动句的结构为"被+动作的执行者+动词+其他成分"。
"这本书被汤姆写了。
"中,"这本书"是被动句的主语,"被汤姆"表示执行动作的人,"写"是动词,"了"是句子的标志性成分。
英汉两种语言在被动句的使用上也略有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在汉语中,则多用于表达被动意义。
高中英语知识点归纳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及用法概述英语中的动词分为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
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主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准确地运用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本文将对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区别及用法进行归纳概述,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一、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是指动作的接受者或者主体在句子中处于弱势地位,而执行动作的主体则没有明确表示或者放在句子末尾。
被动语态的构成主要由be动词的不同形式加上过去分词(past participle)完成。
被动语态的构成:主语 + be动词(am/is/are/was/were)+ 过去分词例如:- The cake was eaten by me.(蛋糕被我吃了。
)- The book is written by her.(这本书是她写的。
)被动语态的特点:1. 强调动作的接受者,相对主动语态较被动。
2. 句子中的主语通常不执行动作,而是承受动作。
3. 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行为的结果或者主语本身不重要的情况。
4. 时态和语态之间的转换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决定。
被动语态的应用:1. 掌握被动语态的常用时态,如一般现在时态(am/is/are + 过去分词)、一般过去时态(was/were + 过去分词)、一般将来时态(will be + 过去分词)等。
2. 特定情况下需要强调动作的结果或者受事者时,采用被动语态更为得体。
例如:The house was built by the workers last month.(这座房子是上个月工人们建造的。
)3. 注意被动语态的时态和语态转换,合理运用不同的时态来表达不同的动作状态。
4. 被动语态可以通过去掉动作执行者,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并且避免句子中出现过多的重复内容。
二、主动语态(Active Voice)主动语态是指动作的执行者或者主体在句子中处于主导地位。
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比较
作者:金欣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24期
摘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具有不同的句式结构,在语篇中选择主动语态还是选择被动语态必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本文简要比较和分析一下英语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语篇功能。
Abstract: The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have different sentence structures,active voice in the discourse in the selection or choosing the passive voice will inevitably bring different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active voice and passive voice in English discourse function are given.
关键词: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语篇功能
Key words: active voice;passive voice;discours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201-01
1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1.1 概念、机构的比较语态也是动词的一种形式,英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①We use electricity to run machines.(主动语态);②Electricity is used to run machines.(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在语法机构上,主动语态直接使用动词原形作为谓语,然后再在该动词原形的基础上施加时态和其他语法;主动语态中,主语是谓语动作的使动方。
也就是说谓语的动作源自主语,而施加于宾语。
相反,被动语态中,主语是谓语动作的受动方,如果有宾语的,宾语往往是谓语动作的使动方。
在语法机构上,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主要在于,主动语态直接使用动词原形作为谓语,然后再在该动词原形的基础上施加时态和其他语法;而被动语态则使用系词+动词的过去分词作为谓语,各种时态和其他语法也施加在系词上。
例如:①主动:The snowslide killed him.②被动:He was killed by the snowslide.意义均为:他死于雪崩。
1.2 语篇层面的比较从语篇层面上来说,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衔接系统都是不同的。
从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就是根据语用把句子的成分进行重组。
但是英语被动语态不仅仅是语用重组的结果,而且它还赋予前置成分和后置成分一种特殊的语篇功能。
这种语篇功能表现在:①突出主题的功能。
突出主题功能就是运用一定的句法手段使语篇
所讨论的主题保持在同一位置上,使读者对主题一目了然。
被动语态是一种语用性很强的句法手段,在语篇重组过程中可以将语篇的主题前置,把主题都保持在主位上,这样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突出了主题。
②转换主题的功能。
被动语态的转换主题功能就是指通过句法语用重组,使前置成分为已知信息,与前文主题相一致,而后置成分则为新信息,为下文引出另一个主题,从而使语篇自然过渡到另一个主题,使语篇得以顺利地发展,也使语篇衔接紧密。
③引入主题的功能。
引入主题功能也是运用一定的句法手段为语篇提供一个主题,即语篇将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说明和叙述。
被动语态运用可以使语篇在重组时,把某人或某物作为新信息置于句末,为语篇引入一个主题,以供下文讨论之用。
④对比焦点的功能。
被动语态的对比焦点功能就是使用两个或多个被动句,将成分并置于句末,成为信息焦点,使之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性焦点而被突出出来。
⑤凸显焦点的功能。
凸显焦点功能是指运用被动语态对语篇中的信息进行重组,从而把交际者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置于句末,成为信息焦点,从而突出了此信息的重要性。
⑥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功能。
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就是指使用被动语态来调整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使之与上下文在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从而使语篇中的信息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于被动语态的这些功能,本人这里挑出2个功能举例说明:
举例1:突出主题功能的表现。
前面本文提到语篇功能的实现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三个方面协同完成。
被动语态在语篇重组过程中可以将语篇的主题前置,将主题保持在主位上,这样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突出了主题,同时使语篇所讨论的主题保持在同一位置上,使读者对主题一目了然。
Example1: Mr. Hajoj, like five others killed at the hospital this way in 24 hours, was accused of collaboration with Israel. He had been in the central prison awaiting trial by Hamas judges; when Israel destroyed the prison on Sunday he and the other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hospital. But their trials were short-circuited.
这个句子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段落的主体是Mr.Hajoj,紧接着使用三个被动语态的句子保持主题的连贯,同时也起到了突出主题的功能。
举例2: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的体现。
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就是指使用被动语态来调整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使之与上下文在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从而使语篇信息流畅地表达出来。
有关学者认为主位化和小句的结构相关,即句子成分出现的顺序。
小句的主位就是小句中的第一个成分。
在选择主位时,合作的说者选择一些合适的成分做主位,使听者很容易把该句和前边的小句联系起来。
Example2: They′d managed to get themselves on the wrong coach at Exeter. They were rescued by a soldier who spotted them both crying.He took them back to Exeter on another bus.
这个句子中,第二句采用被动语态使作者能够把来自第一句的“they”作为出发点(the starting-point),另外一个人物“the soldier”通过第二句的述位引出来,可以作为第三句话的出发点。
这样信息就保持正常的流通,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再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从而形成一条信息链。
如果把上属语态加以转换,这条信息链就不复存在,整个语篇也缺乏连贯,如:They′d managed to get themselves on the wrong coach at Exeter. A soldier who spotted them both crying rescued them. They were taken back to Exeter by him on another bus.
2结语
比较以上这些语篇功能,可总结为:被动语态具有很强的语用重组性,它利用语用重组这一手段,可将句子成分前置或后置,对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编排的先后顺序进行重组或调整,从而使语篇信息编排上下衔接、语义连贯,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
另外,以前传统语法认为被动语态是主动语态的简单转换,两者之间是完全等值的。
而现代语言学认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结构形式和语义内涵的统一体。
英语的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所以两者的语义内涵、语篇功能也必然不可能完全等值、是有实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