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
- 格式:pdf
- 大小:752.18 KB
- 文档页数:11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
例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例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例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称孟襄阳;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兼称】《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文言基础知识总汇文言实词与虚词一、文言实词定义: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
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和词类活用是重中之重,需要重点掌握。
范围: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一词多义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这些意义一般由其本义和引申义构成。
词的本义就像树的主干,而词的引申义就是从主干上延伸的枝丫。
所以,一般而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或近或远、或隐或显的关系。
举例:故:原因,缘故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2.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知识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
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3. 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异义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定义: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成的双音字,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字的词义,而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按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反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中的“饥穰”只有“饥”的意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有“入”意思。
(二)、两个语素相近或相关如“今有一人入园圃”中的“园圃”本来是近义词,分别是种树和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5. 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三、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南录后序》一、通假字:①缙:同“搢”,插②陵:同“凌”,欺侮③见:同“现”,出现④僇:同“戮”,罪二、古今异义:①行为古:去一趟是②可以古:可以用今:活动行为今:能够③慷慨古:意气激昂④无聊古:没有依靠今:大方今:无所事事⑤至于古:到达⑥物色古:访求,盘查今:别提今:寻找人或事⑦彷徨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决三、词类活用:①轻:adj v 轻视②前:n v 上前③貌:n 状表面上④草/露:n 状在草间/在露天下⑤道:n v 取道⑥序:n v 作序⑦夜:n 状在晚上四、特殊句式:①(元军)上下颇惊动省略句②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③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④避哨竹林中省略句、介宾后置句⑤发北关外省略句、介宾后置句⑥而幸生也何为宾语前置句⑦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介宾后置句⑧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介宾后置句、宾语前置句⑨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宾语前置句《五人墓碑记》一、通假字:①有:同“又”②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③貲:同“资”,钱财④缙:同“搢”,插⑤曷:同“何”二、古今异义:①行为古:品行成为②私人古:党羽今:活动行为今:个人③痛心古:痛恨④颜色古:脸色今:伤心今:色彩⑤非常古:非同寻常⑥首领古:头颅,指性命今:十分今:领袖三、词类活用:①墓:n v 筑墓②疾病:n v 生病③前:n v 走上前④仆:使动使…仆⑤抚:n v 抚慰⑥函:n v 用匣子装起来⑦远近:adj n 远近的人⑧隶:n 状像对待仆人那样⑨屈:使动使…屈,使屈身倾倒⑩记:n v 写记⑪明:adj v 表明四、特殊句式: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②谁为(之)哀者省略句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定语后置句④激昂大义被动句⑤投缳(于)道路省略句⑥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⑦显荣于身后介宾后置句⑧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宾后置句⑨扼腕(于)墓道省略句《浊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①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⑤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①执事古:执行事务的人②以为古:以之为,把郑国当作今: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今:认为③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④行李古:外交使节今:请客的主人今:出门所带的东西⑤夫人古:那个人今:妻子三、词类活用:①退:使动,使…退,劝退②军:n v 驻军③夜:n 状在晚上④鄙:n v 意动,当作边邑⑤远:adj n 远地⑥东:n 状在东边⑦封:使动,使…成为边境四、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宾后置句②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后置句③(浊之武)辞曰省略句④(浊之武)许之省略句⑤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后置句⑦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①质:通“锧”,砧板②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③奉:通“捧”,捧着④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⑤案:通“按”,审查、察看⑥详:通“佯”,假装⑦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⑧缪:通“穆”⑨孰:通“熟”,仔细⑩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二、古今异义:①美人古:姬妾②左右古:侍从今:漂亮的女人今:左边右边③指示古:指给…看④以为古:认为(他)是今:上级对下级下达的指令今:认为⑤明年古:第二年⑥前进古:上前进献今:今年的下一年今:向前行动⑦贱人古:地位身份的卑贱⑧宣言古:扬言今:品质卑劣今:宣传号召的公告⑨亲戚古:父母兄弟今:除直系(父母兄弟)之外的亲人三、词类活用:①负:使动,使…担负责任②完:使动,使…完整③西:n 状向西④前:n v 上前⑤上:n 状向上⑥急:使动,使…急迫,逼迫⑦破:使动,使…破⑧衣:n v 穿⑨怀:n v 怀揣⑩问:n 状抄小道⑪廷:n 状在朝廷上⑫归:使动,无使动意义,是使动用法⑬上:n v 献上⑭舍:n v 安置⑮刃:n v 杀⑯寿:n v 祝寿⑰事:n v 侍奉⑱羞:意动,以…羞耻⑲先/后:意动,以…为先/为后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负其强:依仗,凭借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内袒负荆:背着引:①引赵试着蔺相如:廷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③而君幸赦臣:幸好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趁机③因宾客至相如门谢:通过四、特殊句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②徒见欺被动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④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⑤燕王会(于)境上省略句⑥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⑦故燕王欲结于君介宾后置句⑧谁可使者宾语前置句⑨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句⑩设九宾于廷介宾后置句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⑫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⑬会于西河外渑池介宾后置句⑭与秦王会(于)渑池/为(赵王)一击省略句⑮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⑯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固定句式:孰于:与…相比,…谁更…《鸿门宴》一、通假字: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豪:通“毫”⑤备:通“背”,违背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⑦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⑧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⑨不者(不:通“否”)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⑪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⑫杯(bēi)杓(sháo):通“杯勺”⑬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二、古今异义:①山东古:山以东②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山东省今:结为夫妻关系③非常古:意外之事④河北古:黄河以北今:程度副词,十分很今:河北省⑤河南古:黄河以南⑥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河南省今:详细说来三、词类活用:①军:n v 驻军②王:n v 称王③小:adj n 小处④善:adj v 与…交好⑤夜:n 状连夜⑥活:使动,使…活,救活⑦兄:n 状像兄弟那样⑧事:n v 侍奉⑨籍:n v 登记⑩从:使动,使…从⑪目:n v 使眼色⑫翼:n 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⑬上:n 状向上⑭王:使动,使…称王⑮步:n 状徒步⑯道:n v 取道⑰间:n 状抄小路四、特殊句式:①言于项羽曰介宾后置句②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③具告(之)以事介宾后置句省略句④长与臣介宾后置句⑤战(于)河北省略句⑥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后置句⑦何以置此宾语前置句⑧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⑨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⑪何辞为宾语前置句⑫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⑬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⑭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季氏将伐颛臾》一、通假字:①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