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41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临泽一中柳咏霞一.教学理念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7章第2节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节的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相对知识目标,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对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策略:1.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2 .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3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物进化历程2.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短片、图片观察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2.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认识,使学生增加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概述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讨论、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条件的学生可搜集一些有关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和化石形成的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课标与教材分析一、课程具体目标《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学情分析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
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难点: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1.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和内涵。
(2)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3)说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进化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共同进化的概念和实例。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教学难点(1)理解共同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进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猎豹和羚羊的奔跑速度进化、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过程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进化的实例,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生物进化的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展示地球上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视频,如热带雨林中的各种动植物、深海中的奇异生物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学生:“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如此多样的生物?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知识讲解(1)共同进化的概念讲解共同进化的定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通过举例,如蜂鸟与花朵的形态结构相互适应、北极熊的毛色与北极环境的颜色相似等,帮助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
(2)共同进化的实例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共同进化以猎豹和羚羊为例,猎豹追捕羚羊促使羚羊奔跑速度加快,而羚羊奔跑速度的提高又促使猎豹的奔跑速度更快,它们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典例导悟】【典例】(2010·如皋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规范解答】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的共同进化及多样性,现分析如下:【互动探究】(1)从生物进化的历程上看消费者与生产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何?(2)生物进化中种间存在哪些关系?提示:(1)生产者早于消费者。
(2)种间互助,种间斗争。
【变式训练1】原始生命出现之后,最可能符合生物进化趋势的是()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解析】选D。
在原始大气中不存在氧气,所以首先出现的为进行无氧呼吸的厌氧生物,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有氧呼吸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变式训练2】(2009·连云港高一检测)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漫长的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选A。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漫长的共同进化的结果。
【学业达标训练】1.(2010·三明高一检测)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A.基因、染色体、细胞B.细胞、物种、生物圈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解析】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分别从分子、生物个体及种类、生物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共同进化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例理解共同进化的过程,以及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用于解释共同进化的概念和过程。
2. 准备讨论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4. 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阅读。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课堂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和预习问题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 新课导入:首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共同进化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3. 知识讲解:(1)共同进化的概念和过程: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理解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2)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和特点: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特点,如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如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
4. 课堂小结:在课程结束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