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接受中的“貌合”与“神似”问题——兼论贡布里希的“面貌
- 格式:pdf
- 大小:554.03 KB
- 文档页数:6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
图式是一套分节的词汇——受语言学影响很深。
暗示-投射,制作-匹配,风格之变,批判纯真之眼作为被动接受,etc...你认为这样看更“自然”,只是艺术家这样教会了你。
似乎一整个艺术史都被划归于其中......贡布里希其实是不是史料很充足的一个美学家?我是说,他的博学反而像是阻滞,最后真的有人记住了那些充满暗示的、时常令人迷失的经验材料么~其“幽默”而繁冗的修辞有时也很讨厌。
翻译得不好。
每天跪着看几页,看这种书绝对是体力劳动。
每一个伟大的画家都有原始的图式,唯有最伟大者才会从混沌中不停的吸取独创的灵感以始终不停的修改持续稳固的图式。
困于一种源自初学者新奇感的愚昧的排他性:对于艺术史这种东西,一旦接受其中一种理论,包括作为其佐证的详细史料,之后,接受另外的说法变得困难。
尽力克服之。
异议
用整个西方艺术史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
不管是欣赏绘画、音乐、文学,不过就是投射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东西符合我心中哪种图式/范式,换句话说,一切都是愉快的错觉。
因此艺术家不再相信可以做自然的搬运工,开始自己添油加醋,甚至变成让人产生自相矛盾的投射,如果说“看懂”的意思是能投射到某个事物,看不懂立体主义就对了。
(便于绘画的)图式、范式——(人们看画的方式)投射、错觉—
—立体主义对多义性的抵制(让人不停地投射,却遇到矛盾)。
印象主义是对形相的·最终发现,匹配战胜了制作(描写所见而非运用图式)。
细致又通俗的阐释了艺术为什么会有历史。
先制作后匹配的模式和艺术语汇的修正暗示,不仅是艺术史的脉络,感觉也揭示了设计行业的本质。
只有图片全黑白很呵呵。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1. 引言1.1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是20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他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通过对其生平和影响、文献和档案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探讨和方法论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和思想。
在当代艺术史研究中,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涵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贡布里希研究方法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艺术史研究的持续影响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思考如何借鉴和发扬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为艺术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基础。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是当代艺术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探索艺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正文2.1 贡布里希的生平和影响贡布里希(Gombrich)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生平和影响对艺术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贡布里希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史和心理学,后来移居英国并成为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的教授。
贡布里希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讨方面。
他提出了“视觉传统”的概念,强调了艺术家如何通过视觉表现来传递文化和历史信息。
他还强调了古典艺术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史的研究应该注重传统和继承的重要性。
贡布里希的著作《艺术和错觉》和《艺术的故事》等对后世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引入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使得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贡布里希的生平和研究成就对艺术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2.2 贡布里希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贡献贡布里希还倡导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他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史的发展规律。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贡布里希艺术形式观综述20世纪艺术理论中的形式主义风行一时,早在康德时就认为艺术作品“无目的的合乎目的性”,这奠定了形式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
希尔德布兰德和费德勒在分析雕塑与绘画时,确定了“艺术产生于形式”的原则,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形式。
李格尔认为形式概念早已有了被奉为偶像的特点。
这种形式的偶像化把形式主义变成观念体系。
E.H.贡布里希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艺术史论家,他的《艺术的发展史》被誉为艺术史理论中的奇葩,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向了艺术的殿堂。
贡布里希虽然不属于形式主义流派,但他的艺术史思想中对形式也有深刻的阐释,他用“图式与矫正”的模式来分析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实验,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观念。
本文即立足于艺术形式,希望能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观作一个梳理性的概括。
一、形式的根源要而言之,讨论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观必须从他的艺术形式发源讲起。
贡布里希在《木马沉思录——论艺术形式的根源》里从“功能替代物”这一角度人木三分的分析了艺术形式的根源。
他讲到:“第一匹木马可能根本就不是物像,仅是一根棍子罢了。
它之所以能够成一匹马是因为人们可以骑在上面,即它们共同的因素,是功能而不是形式。
或更确切地说是形式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能够满足为了行施功能所需的最起码的要求——因为任何一可骑之物都可以当作一匹马。
9…李白《长干行》有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里的竹马就是一根棍子,可见形式在最初是让位于功能的。
“如果我们牢记,‘再现’起源于用特定的材料创造替代物,我们便有了比较可靠的根据。
骑马的愿望越强烈,表现马的特征可能就越少。
”…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之后,人们逐渐加强了形式方面的要求,才会对木马进行深入的加工,使之看起来更像一匹马。
可以说,艺术的形式起源于功能的要求。
“功能替代物”使形式呼之欲出,但最初的形式要真正出现,就需要人的“投射”,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熟练得运用了“投射”理论,他说:“辨认物象全都离不开投射和视觉预期。
学术前沿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文〉谭维[摘要]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1909—2001)被看作苏格拉底的继承人。
他是20世纪广受赞誉的艺术史学家,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宏阔的视野,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本文主要立足于《艺术与错觉》以及《艺术的故事》,在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史社会学贡布里希是古典西方艺术史学的大师,他对艺术史的解读与发现,已经成为艺术研究领域的标杆,为中西方艺术的深入交流注入了活力,形成了艺术理论交流与分享的良好前提。
其著述的中译本对中国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探索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具有十足的必要性和指导意义。
一、贡布里希艺术史概述贡布里希是20世纪积极推动欧美学术界从艺术的视觉研究转向艺术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之一:在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中,贡布里希无疑是最独特的一位他把维也纳学派的传统和瓦尔堡学派的传统融会起来,把克里斯(Ernst Kris, 1900—1957)的心理学方法和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的科学哲学方法统一起来.把艺术研究的心理学派和文化史学派结合起来.使艺术史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叫这一伟大成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冇深厚的理论根基。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渐进与突变、分化与整合存在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并对研究者理解艺术提出了挑战一方面,与其他文化形式一样,艺术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迁徙过程中,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
另一方面,贡布里希在他人沉浸于艺术所带来喜悦的同时,深入挖掘艺术的本质,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自身注入新的内涵「二、贡布里希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一)《艺术与错觉》中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艺术与错觉》是贡布里希的经典之作,贡布里希在书中针对艺术再现问题进行了解答。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Erwin Panofsky)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形式分析出发,并结合社会历史和符号学的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下面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贡布里希强调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详细分析。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其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对其形式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构成方式。
贡布里希提出了“双重视角”(Double Vision)的概念,即通过关注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部分,既能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又能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细微细节。
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绘画构图、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贡布里希强调社会历史背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体艺术家的创作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反映。
贡布里希提出了“艺术作品的符号学方法”(Iconology)的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分析,揭示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历史意义。
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政治和社会意义。
贡布里希关注艺术作品的观众接受和解读过程。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观众所感知和理解的。
贡布里希提出了“视觉传达论”(Visu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通过视觉语言向观众传达信息。
他认为观众在接受艺术作品时会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因此需要将观众的视角纳入到艺术研究的考量之中。
他对《亚历山大大帝战胜波斯国王达利乌斯三世》这幅绘画作品进行了解读,考察了不同观众可能产生的不同理解。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注重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分析、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和观众接受的研究。
他通过多层次的解读方法,既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又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和观众认知的框架中,揭示了艺术作品的多重意义。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时期和地域的艺术研究中,为我们深入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浅析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中的图像阐释作者:吕丹来源:《人间》2016年第20期摘要: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公认的理论经典著作,此书填补了在艺术史和哲学之间的空白地带,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让我们对图式的矫正和制作有深入的认识;对绘画与错觉的关系、绘画与透视的关系、绘画与视觉的关系以及漫画的演变历程有更深的了解。
本文主要从观看者的角度分析对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学进行研究,并结合图式学说、情境逻辑理论、知觉理论等剖析贡布里希图像阐释学的意义。
关键词:贡布里希;图像学;图式;阐释;情境逻辑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05-01一、回归到观看者的本分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实际上并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的历史而已”。
艺术的历史由无数的视觉图像构成,即使再简单的视觉图像背后都有含义,要想理解艺术的历史就必须理解图像的意义。
贡布里希运用卡尔·波普尔的“情境逻辑”学说,综合艺术史、心理学、图像学、社会学等知识,形成独具特色的贡氏图像阐释学。
贡布里希的图像阐释学致力于从视觉艺术认知的角度研究视觉艺术背后的喻意。
他认为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样,主体的特性使“看”具有了主动性。
因此“我们所寻求的解释和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永远根据我们自己的兴趣和我们所希望解决的问题而定”,也即是说:人是在自己的“图式”指导下对事物进行选择、判断与评价的。
贡布里希认为所有文化都依赖某种共同的知识库,该文化的人们可以随意享用共同知识库。
例如微笑在世界上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无论种族、无论地域,微笑总是能清晰明了的传达出善意,因此世界各地的人无论相识与否,都可用微笑来表达善意。
观看者在解读图像时,心理的投射和预测要根据历史的上下文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借助普通常识、情境逻辑以及社会惯例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才能从多义性的图像中得出一种受公众认可的读解。
2022第4期·总第582期贡布里希在其关于视觉形象与知觉模式的研究中透显出现代语言学视野,他在阐述艺术现象的时候更是大量运用语言学术语。
他认为,“词语构成的语言跟视觉表现方式之间的相同之处比我们一般所能承认的要多”,〔1〕就好像如果对散文的语言没有认识,那么诗学研究也是不完整的,没有对艺术的语汇的认识,艺术学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
因而贡布里希将自己对图像制作艺术的阐释视为视觉图像的语言学,其艺术研究的目标就在于探索艺术语言与可见世界的关系,建立艺术语言的“语义学”和“语法学”。
〔2〕这种为图像艺术建立语言模型的观念贯穿贡布里希的整个艺术理论,语言也成了贡布里希学术思想的关键词。
1988年的维特根斯坦奖颁给了作为艺术史家的贡布里希,而不是其他哲学家或语言学家,也能反证贡布里希艺术史研究中对语言问题的思考之重要性。
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下文引用只标明节数)〔3〕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就是为语言建立一种图像模型,以此来理解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联。
贡布里希图像的语言模型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语言的图像模型相较,二者所要处理的问题背后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瓦尔堡学派的图像学研究”(17BZX130)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黑格尔与审美主义研究”(19BZW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芷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摘要: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种语言的图像模型,而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理论中有意建立一种图像的语言模型。
二者所要处理的问题背后各有旨归,但共同触及了一个问题,即语言(图像)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者都反对指物定义的观念,语言(图像)对世界的表现与描画不是一种“指称”,而是区分与分节;不是“定义”,而是在“使用”与“制造”中调试。
进而,二者都反对自然主义图像的描摹,《逻辑哲学论》以“逻辑形式”为描画的前提,以图像是否符合实在为图像真假的判断标准;贡布里希则以“关系”为描画方式并以“等效性”为描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