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
- 格式:pdf
- 大小:83.03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经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推进。
”所谓的横向是发
展各级各类的教育。
而纵向就是遵守20字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是战略地位的重要保证;育人为本是核心内容和战略主题;改革创新是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促进公平是重点任务;提高质量是重点任务。
《纲要》中战略目标简单说就是“两个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而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纲要》指出应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其中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核心支柱。
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观,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智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家教、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其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德、智、体、美、老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战略主题。
袁贵仁: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来源:教育部日期:2010-8-24 23:56:00人气:1326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教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谈几点体会和打算:第一,坚持改革方向,明确改革思路。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
当前,人民群众盼改革,期望孩子能够上好学,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教育系统盼改革,期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育活力;社会各界盼改革,期望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人心所向、势在必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改革。
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努力冲破陈旧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
昨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又着重指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
温家宝总理特别提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坚决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方向,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增添活力。
第二,坚持整体推进,争取重点突破。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科学谋划、精心安排。
一是搞好系统设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
教育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答记者问(文字实录)新华网/中国政府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将于3月10日(星期四)15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进行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2016-03-09 20:41 ]祝寿臣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本次记者会的主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
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先生围绕上述主题回答记者问题,下面首先有请袁部长。
[ 2016-03-10 15:03 ]袁贵仁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向中外媒体记者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感谢你们出席今天的活动。
我非常高兴与大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谢谢。
[ 2016-03-10 15:04 ]祝寿臣谢谢,下面开始提问。
[ 2016-03-10 15:0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去年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周年,有机构发布报告称我国的教育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请问袁部长,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另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家庭贫困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请问未来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否会进一步延长?谢谢。
[ 2016-03-10 15:06 ]袁贵仁谢谢这位记者,你提的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 2016-03-10 15:07 ]袁贵仁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
正如你刚才讲到的,2015年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规划》实施五周年,也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
在这个重要的节点,我们邀请独立的第三方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评估,评估的最主要结论是: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 2016-03-10 15:10 ]袁贵仁根据评估报告,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以下几项关键数据:第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5%,达到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本报记者问作者:李玉梅字数:7948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建成了人力资源大国记者: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在您 40多年教育生涯中,您如何评价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袁贵仁: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有三个标志性成果:一是扩大了规模,拓展了受教育机会。
目前,我国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各级各类学校 53万所,在校生约2.6亿人,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二是建成了体系,拓宽了受教育渠道。
目前,我国已建成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
从纵向看,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从横向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同步发展。
三是促进了公平,保障了受教育权利。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公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臵,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群体差距。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保障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建成人力资源强国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体的路径是什么?袁贵仁:教育规划纲要在提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即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记者:新时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1月13年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论坛发表演讲。
袁贵仁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片区的能力。
袁贵仁指出,中国政府把振兴中华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全球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战略作为三大国家级战略,逐步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发达,为中国经济保持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经济社会人才队伍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创建大学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地方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参与政府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院校为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咨询服务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袁贵仁指出,今年7月,中国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年—2022年)》,对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规划。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才,中国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战斗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健康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袁贵仁指出,国际经验证明,促进人口和化肥要素合理流动,是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的颇为有效的两区办法。
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场所,理应在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提高促进其合理流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身为亚洲的一员,历来高度重视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交流机制和平台日趋成熟。
今后,中国将适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扩大政府间文凭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彼此之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文凭互授联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学质量;加强与国外高水平神学院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加强合作平台,联合加快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产品服务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2月13日 09: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
一、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医学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对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深刻阐述。
这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对高等教育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部署和要求。
讲话明确指出了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突出强调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希望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调整高等学校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大医学教育投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02-04 来源:教育部袁贵仁(2016年1月15日)同志们: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和教育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
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和“十三五”教育工作。
中央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
会前,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十二五’时期,全国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向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衷心问候!‘十三五’时期,望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继续提高贫困家庭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重视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
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深刻阐述了教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承前启后之年,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意义重大、极不平凡。
过去一年,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工作有进展、有亮点、有突破。
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特别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