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案后又继续实施杀人犯罪能否视为自首中断而不认定其自首
- 格式:docx
- 大小:16.36 KB
- 文档页数:2
自首的认定情节有哪些依据《刑法》的规定,可认定自首的情节包括: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
关于自首的认定情节有哪些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自首的认定情节有哪些1、自首的认定情节如下:(1)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二、如何自动投案,才算是自首1、对当事人而言,首先需要主观上是自愿投案的,其次客观上有投案行为,满足两者可以称之为自动投案。
如果是被动投案,如被亲友五花大绑到公安局的或者被警察先发现了再投案,这样并不能体现当事人投案的自愿性,没有真诚悔罪;如果没有投案行为,司法机关无法管辖,其在家里自己真诚悔罪也是不能构成自首的。
2、就投案时间而言,必须是在尚未归案的时候去投案。
包括被讯问或者采取措施前的一下情形:(1)犯罪事实没有被发觉;(2)犯罪事实被发觉了,但是司法机关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3)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都已经被发觉了,但是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没有对其发布强制措施的时候,先一步投案自首,坦露自己罪行了;(4)在公安机关已经发布了强制措施的命令,但还没有抓拿归案,犯罪嫌疑人在逃亡过程中自动归案的,也算是自首。
包括被追捕时主动投案,在去投案路上被抓或者在异地尚未被发现罪行时因形迹可疑被教育后主动投案等,都属于自首的表现。
3、就投案对象而言,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也包括犯罪人所在单位、基层组织等,还包括单位负责人或者被害人等个人,只要犯罪嫌疑人向其中任一个投案即可。
4、就投案方式来说,犯罪嫌疑人只需要将自己主动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就算是自首。
5、就投案彻底性来说,一旦自动投案,就应当直接到最终审判完毕都接受司法机关控制和制裁,才是完全的自首。
自首的十种常见的认定情形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自首的常见的认定情形,仅供大家参考!自首的常见的认定情形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一、“双规”期间供述罪行的,能否成立自首行为人主动向纪委投案或者因形迹可疑被纪委盘问教育后如实交代本人犯罪行为的,应当认定为自首,这一点实践中一般不存在疑议。
但行为人被纪委“双规”后被迫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的,是否应认定为自首,则有不同意见。
对这种情况原则上应当认定为自首。
理由如下:1、双规期间供述罪行符合自首的成立条件。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要成立自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2、“双规”不属于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
根据《行政监察法》第二十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行拘禁或者变相拘禁”,以及《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是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规定的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党纪、政纪案件的必要措施。
实践中,纪委在查处案件时,有可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犯罪线索和证据,基本上可以认定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由于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已为纪委所掌握,行为人又是一般性地承认纪委所指证的犯罪事实,并未供述新的犯罪事实的,所以只能算是坦白,不能认定为自首。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即当纪委发现所查处的特定案件有可能构成重大犯罪时,往往会同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对案件展开调查,当对行为人适用司法强制措施后,行为人被迫承认犯罪事实的,则不应认定为自首。
二、劳动教养期间供述罪行的,能否成立自首劳动教养是指国家劳动教养机关机关依照劳动教养法规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或者有轻微犯罪行为,不够或不需要给以刑罚处罚,而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治安行政处罚措施。
税务师《涉税服务相关法律》章节训练营第十八章刑法刑法的基本原则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刑法的基本原则、追诉时效。
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追诉时效单项选择题李某犯骗取出口退税罪,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根据《刑法》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追诉时效及骗取出口退税罪的量刑。
根据《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二)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三)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本题法定最高刑为5年,追诉时效则为10年。
犯罪构成单项选择题丈夫为了杀死妻子,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
明知其孩子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的主观方面。
本题中,丈夫为了杀死妻子,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丈夫对妻子的心理态度是明知自己的投毒行为会发生导致妻子死亡的后果,却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所以丈夫对妻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直接故意。
丈夫为了杀死妻子,明知孩子可能分食食物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放任这个危害后果的发生,甲对孩子的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老年人犯罪适用强制措施和量刑的规定。
《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多项选择题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主体。
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所以选项A说法错误。
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缓,因此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同样也不适用死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处罚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模拟题365一、【案情】因某市某区花园小区进行旧城改造,区政府作出《关于做好花园小区旧城改造房屋拆(江南博哥)迁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王某等205户被拆迁户对该通知不服,向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该通知。
区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告知书》,告知王某等被拆迁户向市政府申请复议。
市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认为《通知》是抽象行政行为,决定不予受理复议申请。
王某等205户被拆迁户不服市政府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的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审法院认为,在非复议前置前提下,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决定不服而起诉,要求法院立案受理缺乏法律依据,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提问】1. 本案是否需要确定诉讼代表人?如何确定?正确答案:本案需要确定诉讼代表人。
《行政诉讼法》第2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行诉法解释》第29条规定,“人数众多”,一般指10人以上。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
当事人推选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代表人为2~5人。
[考点]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2. 行政诉讼中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主要包括哪些?正确答案:行政诉讼中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包括:(1)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应以复议机关为被告;(2)复议机关在复议审理期限内未作任何答复,可以复议机关为被告;(3)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以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驳回复议申请,可以复议机关为被告;(4)复议未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应以原机关和复议机关为共同被告。
[考点]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3. 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正确答案: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是可诉行政行为,无论是否属于复议前置情形,只要当事人不服该复议决定,均可以起诉,法院应予立案。
《行政诉讼法》第4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13号)为依法惩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办案工作实际,现就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有关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关于自首的认定和处理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成立自首需同时具备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要件。
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分子未被办案机关掌握,或者虽被掌握,但犯罪分子尚未受到调查谈话、讯问,或者未被宣布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时,向办案机关投案的,是自动投案。
在此期间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犯罪分子向所在单位等办案机关以外的单位、组织或者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没有自动投案,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期间,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实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没有自动投案,但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以自首论:(1)犯罪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未掌握的罪行,与办案机关已掌握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2)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犯罪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犯罪分子交代同种罪行的。
单位犯罪案件中,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单位自首。
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拒不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或者逃避法律追究的,不应当认定为自首。
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对该直接责任人员应当认定为自首。
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办案机关移送案件时应当予以说明并移交相关证据材料。
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结合自动投案的动机、阶段、客观环境,交代犯罪事实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悔罪表现等具体情节,依法决定是否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
刑法第67条:犯法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法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惩罚。
其中,犯法较轻的,可以避免去惩罚。
被采取强制办法的犯法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论。
(一)一般自首的组成要件1.自动投案。
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之下。
并非要求悔悟性,投案动机的高贵与否不影响自动投案的成立包括如下情形:(1)犯法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其它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2)犯法嫌疑人因病、伤或为了减轻犯法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先以信电投案的;(3)罪行未被司法机关觉察,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司法机关查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仅因形迹可疑被公安机关查问后供述的,也以为是自首;(4)犯法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进程中,主动投案的;(5)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捉的;(6)被亲友绑送、劝戒归案的;(7)职务犯法中,犯法分子向所在单位等办案机关之外的单位、组织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如下情形不以为是自动投案:(1)自动投案以后又逃跑的;(2)匿名投案,但拒不归案;(3)签名投案,拒不到案;(4)被通辑、追捕,无路可逃的。
(5)没有自动投案,在办案机关调查谈话、讯问、采取调查办法或强制办法期间,犯法分子如实交代办案机关掌握的线索所针对的事实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6)已到司法机关,但并无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的想法,如去司法机关探问消息的。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供述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犯法事实。
注意如下问题:(1)犯有数罪时,仅供述了部份罪行的,只能对部份罪行认定为是自首。
(2)一路犯法中,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
(3)一路犯法中的主犯,应当供述其所知道的其它同案犯的一路犯法事实。
(4)如实供述的必需是主要犯法事实,即犯法组成要件的事实,对于细支末节的事实,即便没有供述,也认定为是自首。
主动投案后首次讯问未如实供述能否认定为自首李某在一审前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李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了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有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如实供述的最后时间是一审判决之前,既然法律并未对如实供述的时间严格界定在第一次讯问时,对如实供述的时间可以做扩大解释,李某在第二次讯问后就一直如实供述,应当认定为自首。
3、交代时间对自首认定的影响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解释》规定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自动投案后,开始未如实交代但在一审判决前能如实交代;或在一开始没有完全交代主要犯罪事实,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供述主要犯罪事实,且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交代的情形,能否认定为自首?笔者认为,对此种情形应依法认定为自首。
理由是:首先,从《解释》的规定看,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法律规定自首如实交代的时间界限在一审判决前。
因而对在一审判决前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的,否定意见没有法律依据。
正如“自动投案”只要在归案前一样,法律没有也不可能限定犯罪后一定期限内投案的是“自动投案”,超过一定期限后不能“自动投案”。
如实交代也只能限定在一审判决前,而不能要求在投案后的及时与一次性或绝对禁止反复。
其次,这种情形认定自首,符合刑法设置的自首制度的本质。
自首制度的本质是犯罪嫌疑人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犯罪。
符合法律规定的“自动投案”,“如实交代”条件的,就应认定为自首。
至于,交代的时间迟早、反复与否,是对自首犯处罚时考虑的内容,与是否认定自首无关。
再次,将此种情形认定自首,符合一般的客观认识规律。
刑法总则司法解释.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
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刑法总则的一些有用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40次会议通过,自1997年11月8日起施行)为正确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依法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减刑、假释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一)“确有侮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生产任务。
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
对罪犯申诉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当一概认为是不认罪服法。
(二)“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检举、揭发监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三)“重大立功表现”是指具有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的应当减刑的六种表现之一的情形。
第二条对有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减刑幅度为:如果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两年有期徒刑。
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两年有期徒刑;如果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三年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犯罪嫌疑人自动投
案的有关问题的答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03.08.27
•【文号】法研[2003]132号
•【施行日期】2003.08.27
•【效力等级】司法指导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刑法综合规定与解释
正文
*注:本篇法规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发布日期:2013年2月26日,实施日期:2013年4月8日)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犯罪
嫌疑人自动投案的有关问题的答复
(2003年8月27日法研[2003]132号)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高法〔2003〕41号《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潜逃至异地,其罪行尚未被异地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异地司法机关留置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被告人刘兰德与被害人石世观系亲戚。
近年两家因琐事产生矛盾,关系恶化。
2003年5月31日上午8时许,被告人刘兰德发现自家稻田有三行秧苗被除草剂杀死,以为石世观所为很是生气,遂从家中拿了一根杂木撬棍,到石的菜园里用撬棍将辣椒秧扫倒数行,并与石世观在村民周求平家北侧的小路上发生争吵、纠扭。
在纠扭过程中,刘兰德见石世观去摸随身携带的柴刀,即用木棍朝石的头部猛击十余棍,将其打倒在地。
此时,刘的妻子廖云娥持一把锄头来到现场,想劝阻刘兰德,刘即抢过锄头继续打石世观,直至石不能动弹。
刘兰德认为石世观已死亡,随即来到组长苏兴国家打电话向策源乡派出所报案,称自己打死了人,要求派出所派人处理,然后回到自己家中。
石世观苏醒后爬到了刘家,仰面躺在堂屋门口。
刘兰德见石未死,即对妻子廖云娥说:“拉他出去,不要他在这里”。
于是两人将石世观拖至屋外的晒谷坪上。
刘又从屋檐下捡起一块重约1公斤左右、形状不规则的水泥块,朝石的头部猛击数下,致石当场死亡。
事后,刘兰德在家里被公安人员抓获。
评析:
该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投案后又继续实施杀人犯罪能否视为自首中断而不认定其自首。
对于刘兰德能否认定投案自首,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认为,刘兰德的行为应认定自首。
理由是:刘兰德在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后,打电话报案,其主观目的是向公安机关投案,后又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其主观目的是杀死被害人。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观故意,不能混为一谈。
且其继续实施犯罪行为以后并未逃跑,而是在家中坐等公安人员,符合自首的有两个条件,即自动投案和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应视为自动投案。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兰德的行为不能认定自首。
理由是:刘兰德虽然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打电话报案,且在犯罪后能交待自己的罪行,但其投案的动机是为了规避法律,不仅没有悔罪表现,还在未归案前继续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石世观砸死,故不能认定为自首。
第三种认为,刘兰德的行为缺乏自首的前提条件。
自首的成立既要符合两个要件,同时其存在与认定还必须以犯罪为前提。
刘兰德电话报案前其犯罪行为尚处于未完成状态,后砸死石的行为则是杀人犯罪的继续,因此不能认定为自首。
第四种认为,刘兰德的行为属于自首中断的情况,故不能认定为自首。
笔者持这一观点,理由如下:
一是刘兰德的行为不符合自首的本质特征。
我国刑法第67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按法条规定,一般自首只要符合“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两个要件即可成立。
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及自首本质的要求,自动投案是一般自首成立的首要要件和本质要件。
自首的本质,在于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
实践中,有的投案后逃跑、有的投案后翻供,均不是自愿交付国家追诉,而是采取种种手段以逃避国家追诉的行为,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不能认定自首。
刘兰德电话报案后,并非作为了自愿交付国家追诉的行为,而是继续实施犯罪,危害社会,以对抗国家追诉。
如果忽视自首的本质要件,将这种徒具形式的“自动投案”认定为自首,无异于给犯罪人提供规避法律的合理空间和合法条件,显然与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和设立自首制度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是刘兰德的行为符合自首中断的特征。
自首的中断,是指犯罪分子在自首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产生了不愿意自首的决意,从而中断了自首的情况。
自首的中断具有下列三个特征:一是必须出于自首的过程中;二是必须出于犯罪分子主观上不愿意自首的决意;三是必须是彻底地放弃了自首。
由
于自首的中断是一种犯罪人彻底放弃自首,以图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因此,不能认定为自首。
即使是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后来出现了自首中断的情况,也使前面的行为无效,仍不能认定为自首。
刘兰德的行为表象上看似符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两个自首的要件,但其主观上存在规避法律放弃自首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继续犯罪的行为,完全符合自首中断的特征。
三是根据“举轻以明重”的逻辑规则,刘兰德的行为应视为自首中断。
对于自首中断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两种情况:即“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和“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依照“举轻以明重”,可以推定比逃跑、翻供情节更严重、更不符合自首本质要件的继续犯罪行为,理所当然不能认定为自首。
以“举轻以明重”的逻辑规则来推定司法解释中关于自首中断的情形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而自首不是规定罪与非罪的问题,只是量刑的情节问题。
如果将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扩大到司法解释或司法实践中,必将使法官的思维陷入呆滞、僵化的境地而导致“教条主义”的错误。
四是笔者不赞同前述三种观点,基于以下理由:第一种观点,既忽视了自首的本质,也忽视了自首中断这一自首例外的情形,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了自首的本质,将“悔罪”作为自首的本质,显然不符合国家创设自首制度是为了促使犯罪人尽可能自动投案,以便司法机关及时发现犯罪,惩罚犯罪,减少司法成本的基本精神;第三种观点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其认为自首的存在与认定必须以犯罪为前提条件无疑是正确的。
不存在犯罪,自首就无由产生,也无从谈起。
但“犯罪以后”是指犯罪行为实施以后,而不仅指犯罪行为处于完整形态的犯罪既遂,还包括了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犯罪形态。
从理论上讲,犯罪预备、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都可能出现自首的情形,因此自首的前提不是仅指犯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