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 时间_________【课前预习】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一、课前预习:1、给斜体字注音。
(1)汲.取()(2)根深蒂.固()(3)孜孜..不倦()(4)锲.而不舍()2、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2)一事无成:(3)持之以恒:(4)不言而喻:(5)锲而不舍:(6)推敲:4、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5、通过预习,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课堂反馈】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4、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提出这两个问题,作者运用什么句式?(谈谈句式的作用)5、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哪些必需的因素?6、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7、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是什么?8、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9、论证方法探究:用“文中第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__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宋彦琳)开启创造之门,让想象飞起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案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
从知识水平上看,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很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
实际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
课文的题目是什么?(一生答:答案不止一个。
其他学生附和。
)(我想,这不正是学生缺乏孤立思维能力的表现吗?于是我决定因势利导。
)师: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就是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
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生答:毛毛虫愚蠢。
毛毛虫没有寻找新路的精神。
)(一石激起千尺浪。
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背景与意义分析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走进科学”。
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议论文针对生活中我们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观点,倡导我们“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认识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阅读浅显议论文的技能。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多媒体的运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意识到“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重要性。
投入率达100%5、观念确认与引导: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认同率达95%三、障碍与生成关注1、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对这种文体的感性认识不够。
2、课文中一些句子看似平淡、普通,实则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和创造力1、请同学们回忆苏轼《题西林壁》,一齐背诵。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你受到什么启发?3、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启发:在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只要我们调整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甚至可能有所发明创造。
那么,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引出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打出幻灯片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圈画出相关语句。
问题:①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②如何具有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2、师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