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屈原塔》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9.24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屈原庙赋》原文赏析鉴赏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不能退默而深居。
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巍,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以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吾何悲子所安兮!宋英宗治平三年 (1066) 四月,苏轼的父亲苏洵卒于京师。
英宗赠苏洵光禄寺丞,并敕官府备船载苏洵之柩回四川。
苏轼兄弟选择水路,自汴水、入淮河,沿江而上,经江陵人蜀,护丧回家。
当他们路经屈原的故乡秭归的时候,瞻仰了香炉坪的屈原庙。
屈原庙建成于唐朝元和年间。
历代屡有废兴。
庙的周围,崇山峻岭,清溪蜿蜒,景色颇为壮观。
苏轼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遥望远方的重山叠嶂,联想到屈原坎坷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屈原庙赋》。
从文体上看,这是一首骚体赋。
所谓骚体,也就是楚辞体。
秦汉以后,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形成了骚体和散体两大支流。
或者叫骚体赋和散体赋两大支流。
秦汉以后的骚体赋,形式上与楚辞并无区别,可是,骚体赋逐渐洗去了楚辞的地方色彩,也不再具有战国时期楚文化那种雄奇瑰丽、气象万千的气魄。
骚体赋的本质是诗,以抒情为主。
宋朝苏轼的诗词宋朝苏轼的诗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以下是宋朝苏轼的诗词,欢迎阅读。
《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赏析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
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
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
作者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
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
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
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屈原塔》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苏轼屈原塔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感觉苏轼像是个好奇宝宝。
他看到了屈原塔,就开始琢磨这塔背后的事儿。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这几句一出来,我就仿佛看到楚国的老百姓,那一个个哭红了眼的模样。
屈原投江之后,大家心里的悲痛就像江水一样,流也流不完。
苏轼这么一写,就把那种跨越千年的悲伤情绪给勾出来了。
我就想啊,这屈原得是多么了不起的人,能让人们记挂这么久。
然后苏轼又开始想象屈原的精魂到底飘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有点像我小时候丢了心爱的玩具,满世界找,心里就想它到底去哪儿了呢?苏轼对屈原的这种牵挂,让我觉得他和屈原虽然隔了那么多年,但是就像有一根线牵着似的。
再往后读,“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这里就特别有画面感。
那些在江上投饭的人,就好像觉得屈原的灵魂还饿着,要给他送点吃的。
还有那龙舟竞渡,以前我就知道端午节有赛龙舟这个习俗,但是从苏轼的诗里再看,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个比赛,那一声声的呐喊,就像是在把楚山都喊裂了,是在为屈原叫屈,是在发泄心中的悲痛和不平。
读完这首诗,我就觉得苏轼写的不只是一座塔,他是在写一种传承。
屈原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在楚国的土地上种下了,然后生根发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而这座塔就像是一个标志,提醒着人们不要忘了屈原的故事,不要忘了他的那种爱国情怀和高洁的品质。
我自己呢,也像是被上了一课,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屈原当时那么复杂的政治环境,但是爱国、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些东西,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个伟大的人就算死了,他的精神也能像星星一样,一直挂在天空,照亮后人的路。
苏轼这首诗就像是一个导游,带着我走进了屈原的世界,又让我从那个世界里带回了一些很珍贵的东西。
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古诗词:苏轼《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屈原塔》是我国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屈原塔》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苏轼的绝句五首
苏轼的绝句五首:
《轩窗》
宋·苏轼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屈原塔》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曲槛》
宋·苏轼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监。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短桥》
宋·苏轼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
宋·苏轼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苏轼的古诗5言绝句
1、《短桥》宋代:苏轼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译文:有谁能够铺上竹席,每天都在朱桥上睡。
树影在栏边转动,波光在水底摇曳。
2、《轩窗》宋代:苏轼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译文:东边邻村有许多白杨树,夜晚的时候雨声急。
在窗下睡不着,只见秋虫见灯入。
3、《屈原塔》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4、《曲槛》宋代:苏轼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监。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译文:流水照着红色的栏杆,浮萍在水面散乱。
有谁见到槛上的人,没有说话在观赏景物。
5、《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宋代:
苏轼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译文:得道之人不会死去,早已堕入空虚境界。
这是好的名意,在满树写着天书。
苏轼《屈原塔》诗词赏析
屈原塔
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译文
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仅仅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
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屈原:中国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精魂:精神魂魄。
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
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就死:赴死。
就,即也。
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
决:别也。
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
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
途经此地。
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
沦灭:消亡,消失。
沦,没也。
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考:老,长寿。
《说文》,考,老也。
七十曰老。
《说文序》中
提到“考”属转注(古代造字方法之一)字,“考老是也”,正好呼
应前句的“谁不死”,并与后面的“折”产生对比,两字才能够相较。
折:断,指死亡。
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
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
《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
过人生的大半光阴。
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
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
本年冬苏轼侍父
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