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琴诗》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98 KB
- 文档页数:3
琴诗苏轼古诗《琴诗》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仅用两句反问,说明离开人的弹奏,琴本身不能发声;离开弹奏工具;人的指头也不能发声。
只有当人的指头作用于弹奏工具琴时,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依存的。
人不能离开物,物更不能离开人。
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活,创造世界。
全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反映了宋代哲理诗的主要特点。
作品原文琴诗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⑴,与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
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
予昔从高斋先生游⑵,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⑶,不知其何代物也。
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
元丰六年闰六月⑷。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⑸?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⑹[3]?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吴亮采、沈君:无考证。
⑵高斋:赵阅道。
⑶无铭无识:没有铭文,没有款识。
⑷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⑸匣:放琴的琴匣。
⑹“若言”两句:暗含佛家《楞严经》“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之意[3]。
白话译文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和高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颂给我看。
我不认识沈君,然而读了他的书,知道其旨趣,如同见到了本人,听到了琴的声音。
我从前和高斋先生交往,曾见他珍藏一琴,既没有铭文也没有款识,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古物。
请告诉两位先生,让他们请沈先生拿出琴来观赏,知道客人对琴有兴趣才会高兴。
元丰六年闰六月。
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琴声发自手指,那么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听琴声[3]?创作背景《琴诗》元丰四年(1081)于黄州作。
作者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谈到此诗是他听人弹琴后有感而作,并自认此诗为“偈”,即类似佛经的颂词[4]。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两个设句来启迪人们:有好的琴,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出自宋代苏轼的《琴诗》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赏析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琴诗》给我们的启示《琴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的前两句写琴与指的关系,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后两句写琴与声的关系,强调声依琴生。
它以琴与指的关系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天地万物与人的复杂关系。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琴诗》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事物的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琴本身只是一块木头,没有生命和价值,但当它与人的手指相结合时,便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成为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工具。
这正如人生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但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这些天赋和才能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资源和机会,善于利用它们来发掘和展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琴诗》启示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
诗中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这意味着如果琴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价值而存在,那么它就没有必要存在于社会之中。
同样地,作为个体的人,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而忽略了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此外,《琴诗》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诗中说:“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暗示着琴声的产生并不仅仅依赖于手指的力量,还需要琴本身的质量和调性。
同样地,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也不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当我们在顺境中取得成功时,应该保持谦逊和感恩之心;当我们在逆境中遭遇挫折时,应该保持坚韧和乐观之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最后,《琴诗》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和经历。
无论是美好的时刻还是艰难的时刻,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
正如琴声需要手指的拨动才能产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和机遇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翻译】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
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思考的问题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
琴声。
【鉴赏】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
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 ,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
苏轼的琴诗的诗意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对琴的热爱和琴诗的创作成就了他在琴领域的声誉。
苏轼的琴诗把琴音与人生、情感等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琴的音乐表达了一种超越语言的诗意。
一、平淡中透露的宁静:苏轼的琴诗时常表现出一种平和宁静的意境。
他通过琴的音韵和节奏,诉说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带给读者一种宁谧和静谧的感受。
这种宁静不仅是音乐的平和状态,更是一种对于尘世喧嚣的超脱与追求。
二、琴音的恬淡与人生的哲思:苏轼的琴诗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哲理思考。
他通过琴音的恬淡、悠扬和回响,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琴音的落寞、轻盈和律动,将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等情感揉合其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三、音乐与情感的交融:苏轼的琴诗中也反映出他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深入触动。
琴音的声音和旋律无需言辞,却能够直抵人心,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借助琴音的婉转和音调的变化,抒发对爱情、友谊和故土的思念、对人生起伏的感受以及对命运转变的痛苦与愉悦。
总之,苏轼的琴诗通过琴音的韵律和表情,传达了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和诗意。
他将琴音与人生的哲学、情感的悸动和内心的独白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韵律感。
苏轼的琴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人们对内心自省以及对美的
追求。
它们是苏轼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后世琴诗的重要源头之一。
苏轼《琴诗》原诗、说明、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苏轼《琴诗》原诗、说明、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北宋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明】若:假如。
何:为何。
【翻译】:假如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何发不作声音呢?假如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赏析】:这是一首有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从真理方面来说,美好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联合,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就仿佛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不行缺一。
美好的琴声是琴与手指的主客观的高度民主一致,没有琴的客观存在,就不会有美好的琴声;没有抚琴者对音乐的精晓与演奏技艺的高明,没有其主观能动性的踊跃充足发挥,相同也不会有精巧的音乐出现。
诗人以琴为喻,说了然全部高明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讲解禅理。
诗人经过设问的方式,奇妙而形象地说了然是琴与指的联合,才产生了精巧的琴声。
一方面,无论是从纯真的琴来说,仍是纯真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没法单独产生出美好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确实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
缺乏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可以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
正是这类“惹是生非”、“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联合”才会产生美好非常的琴声来,进而揭露了“有”与“无”联合、“有”“无”一致才能生成万物的广泛道理。
须知,琴声潜伏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进才能发作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杯水车薪,“有”必依靠“无”即潜伏于琴身的音才可生作声。
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这首诗给我们以启迪:无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来,除了客观上要有必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在主观上的踊跃进步与努力奋斗,才可能创建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苏轼诗词《琴诗》原文译文赏析《琴诗》宋代: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注释】若:如果。
何:为何。
【赏析】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
苏轼的琴诗《苏轼的琴诗》苏轼,北宋文豪,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他对琴艺亦有情有独钟,曾写下不少琴诗,表达了他对琴音的痴迷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
以下是苏轼的琴诗的一些创作和思考。
一浩荡离人歌,顾影复何言?琴歌心自醉,真意随波涟。
这首诗是描绘苏轼弹琴时的心境。
他认为琴声犹如歌声,能使人离情别绪,感触心灵深处。
他在琴声中,不仅表达了对离别时的思念之情,还能随着琴音的起伏,感受到内心真实的情感。
二闲窗薄月光,弦音渐入耳。
皓月何人唱?天涯共此时。
这首诗借助月光的温柔辉映,以及夜晚宁静的环境,表达了苏轼在弹琴时产生的情感。
他在这静谧的夜晚中,弹奏着琴弦,仿佛与天地间的万物共鸣。
他深信,在这样的时刻,即使身处天涯异地,也能通过音乐唤起对远方的思念。
三琴声万籁俱寂时,我独官衔使愁思。
愁思左玄右玄中,又可意者何谁?这首诗写苏轼闲居音乐之中所感。
他在弹奏琴声中,感受到世俗尘嚣的远离,心灵得以平静。
然而,他的官衔和仕途之忧仍然牵绊着他的心,似乎永远不能解脱。
他忧愁的心情左右均有玄思。
他思索着,能引起他共鸣之音乐者又是谁,何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四弹琴怜古士,一曲动幽忧。
知音非自难,何人能共偶?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知音的渴望。
他将自己比作古代的士人,钟情于文学和音乐,传承着古人的精神。
他期待能找到与自己共鸣的知音,一同欣赏琴声,共同领悟音乐所蕴含的深意。
五琴心无尽思,人生何所宗?五音齐出处,涵泳六合空。
这首诗是苏轼对音乐的思考。
他在诗中表达了琴心中无穷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宗教,是人类信仰追求的一部分,因为音乐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五音齐奏,六合空灵,音乐之美超越了尘世,使人的心灵得以涵泳。
六琴声激情洋溢,飞扬如翼展乾坤。
音律流转云卷云舒,情愫如水泛泛荡漾。
这首诗是苏轼对琴声的形象描绘。
他将琴声比作飞翔的鸟翼,扩展着天地之间的广阔。
音律在琴弦间流转,像云朵的滚动。
而情感则像水面,扩散开来,荡漾开泛。
苏轼的《琴诗》是一首充满佛禅思想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和禅宗的深刻理解。
从文字上看,这首诗中有很多佛禅思想:“心无所畏”、“不可强求”、“随遇而安”、“无为而
成之功能大妙用途广泛。
乐府金钩引出来,昭昭如月当天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明心见性,即是大道。
谁能尽意去奔命? 空寂之中生出光彩! ”这些都是佛教和禅宗的核心
思想——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和抵抗诱惑;要学会舍弃物欲;要存在一种内在的平衡;要相信
真理永远存在;要以冷静和平常心来看待人生;要将内心与外界分开,以便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耐得住寂寞,勇敢前行,不断闪耀光彩.
此外,作者用琴声来表达他对佛法和禪宗的向往之情: “竹风含雪海上来…… 高声含泪天上去…… 念我三生愿相随…… 愿我一生奉公道…… 乐府金钩引出来… …昭昭如月当天头… … ”这些都是作者用琴声传递出他内心中對佛法和禪宗的向往之情。
琴诗的哲理和理解
《琴诗》的哲理是: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琴诗》的理解是:
1、自然与人生的和谐。
诗人常以琴声比喻自然界的和谐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2、情感与理智的交融。
诗人常常以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相互交融。
3、意境与思想的升华。
诗人以琴声为载体,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琴诗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1. 《琴诗》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呀!就像弹钢琴,琴键、琴弦和演奏者缺一不可,这和一场足球比赛不是一样吗?场上球员、战术配合、裁判等都要到位比赛才能精彩嘛!
2. 它蕴含着整体与部分的哲理呢!好比一辆汽车,每个零件都有它的作用,共同组成了能行驶的整体,这不就跟一个乐队一样嘛,各种乐器配合才能奏出美妙音乐呀!
3. 诗中也体现了主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呀!比如画画,有好的画笔和颜料,还得有画家的灵感和技艺,这不就类似做菜嘛,食材和厨师的手艺都不能少哇!
4. 其中还有动静结合的道理呢!像跳舞,有优美的动作,也有停顿的瞬间,这和大自然中白天的热闹与夜晚的宁静是不是很像呀!
5. 《琴诗》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外因的结合哇!就像学习,自身努力是内因,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指导是外因,这跟种子发芽需要自身活力和适宜环境是一样的道理呀!
6. 它传达了平衡的观念呢!好比骑自行车,要保持平衡才能前进,这和人际关系中双方的付出与收获也要平衡是一样的嘛!
7. 诗里有着和谐统一的哲理哟!如同合唱,不同的声音要和谐共鸣,这和一个家庭中每个人的角色配合好才能幸福不是一样吗?
8. 这里面还有相互作用的道理呀!像拔河比赛,双方的力量相互作用,这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是一个道理呀!
9. 也有着协调配合的含义呢!好比舞台剧,演员、灯光、道具等要协调一致,这不就像团队合作一样嘛!
10. 总之,《琴诗》蕴含的哲理丰富又深刻呀!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都能发现类似的道理,就看我们有没有用心去体会啦!
我的观点结论:《琴诗》虽短,但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感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琴诗诗歌赏析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诗歌解析。
1. 整体理解。
- 这首诗就像一个充满趣味的小谜题。
苏轼在诗里探讨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琴和琴声之间的关系。
他从两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哦。
2. 诗句解析。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说琴本身就有美妙的琴声,那为啥把琴放在琴匣里的时候它就不发出声音呢?这就像是在反驳那些认为琴自身就能产生声音的观点。
你想啊,琴在匣子里安安静静的,它自己可不会突然就弹奏出音乐来。
就好比一个超级英雄的装备,它放在那里的时候,可不会自己就去打击坏蛋,得有人来使用它才行呢。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然后呢,苏轼又换了个角度思考。
他说,如果有人说声音就在弹琴人的手指头上,那为啥我们不直接在手指头上听声音呢?手指只是弹琴的工具呀,光有手指乱比划,没有琴,也听不到琴声。
这就好比厨师的手很灵活,但是没有食材和锅碗瓢盆,也做不出美味的菜肴来。
二、诗歌赏析。
1. 哲理深刻。
-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充满了哲理。
它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琴和手指就像一对好伙伴,缺了谁都不能产生美妙的琴声。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是单独一个东西就能完成的。
比如说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光有厉害的球员不行,还得有球场、足球这些东西配合才行。
2. 提问式的巧妙写法。
- 苏轼用这种提问的方式来写诗特别有趣。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两个反问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就好像他在和读者玩一个猜谜游戏,引导读者一步一步地去发现琴和手指与琴声之间的关系。
这种写法比直接讲道理更能吸引人,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不会直接告诉你道理,而是通过故事让你自己悟出来,这样你就会记得更牢。
3. 语言简洁直白。
- 诗的语言很简洁,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话语,却能把这么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不需要花里胡哨的招式,一招一式简单直接,却能击中要害。
琴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琴诗》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衍生注释:1. “若言”:如果说。
这是一种假设性的表达,用来引导后面的疑问。
2. “匣”:琴匣,用来存放琴的盒子。
这里表示琴在静止的状态下。
二、赏析:这首诗非常巧妙地提出了一种哲学性的思考。
它以琴和琴声的关系为切入点,好像在和读者玩一个猜谜游戏。
诗中说如果琴本身就有琴声,那放在琴匣里的时候怎么不响呢?可是如果说琴声就在弹琴人的手指上,那为什么不在手指上听琴声呢?这就像在问我们,一个事物的产生是单方面的原因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呢?感觉诗人就像一个调皮的智者,故意抛出这些问题来逗我们思考,让我们对琴这种乐器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有了新的认识。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豪迈奔放,又不乏细腻婉约之处。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乐观豁达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
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我有个朋友小周,他特别爱弹琴。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才艺比赛,在比赛前特别紧张,老担心自己发挥不好。
我就跟他说:“你看苏轼的《琴诗》里讲得好啊,琴和手指是相辅相成才能有美妙的琴声的。
你就像那琴,你这么多年的练习就像琴本身的底蕴,而你在台上的发挥就像手指在弹琴。
只要你放松心态,两者配合好,肯定能弹出好听的曲子,就像琴不会无端在匣子里发出声音,手指单独也听不到琴声一样,你和你的琴是一个整体啊。
”小周听了我的话,放松了许多,最后在比赛中表现得很棒呢。
《听蜀僧濬弹琴》原文: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衍生注释:1. “绿绮”:古代名琴。
这里代指蜀僧所弹之琴。
2. “挥手”:指弹琴的动作。
3. “洗流水”:用伯牙子期的典故,伯牙弹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听后评价“洋洋兮若江河”。
苏轼《琴诗》原文翻译与赏析苏轼《琴诗》原文翻译与赏析《琴诗》这是一首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诗和禅理诗。
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苏轼《琴诗》原文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译文】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赏析一】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赏析二】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即如所谓“四大”,《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赏析三】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落纸写旧诗(42)---【北宋】苏轼《琴诗》
落纸写旧诗(42)---【北宋】苏轼《琴诗》
琴诗
【北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析赏】
琴声悠扬,于落日黄昏中,伴万星垂落,蛙声四起。
春的声音很近,优雅自心间轰隆隆响起。
芦苇一片片风姿摇曳,而他不听、不看,醉一宿一宿烟水朦胧。
如果说琴上有琴声,那他放在匣子里的琴为什么不出声?
不敢,抑或不愿,或者不屑!
唱着大江东去的人孤傲地没有边际。
我听他的故事,于书中,伴一轮明月悠悠东天之上。
焚香、夜坐、煎茶。
如他孤傲的影子,沾满露水,不向汴梁而去。
谁言大江未东去,无边风月已滔天;
谁人十指阳春水,指指琴弦说清欢。
曲弹未成调,为谁等候一年又一年?
秋风起,秋风落;百草枯,百草长。
生命是一程一程轮回。
今夜,西风吹脸颊生硬,于伊水之滨。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019年1月22日晚·伊川
备注:图片、音乐、诗人简介来自网络。
琴诗苏轼古诗翻译《琴诗》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
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细细读来,两联诗上下也有关联,上联肯定了琴声不只因有了琴才有,下联又以此为前提,肯定了琴声也不只是靠纤细灵便的手指发出。
诗意很明显,琴和手指,即序中所说的琴和十二琴之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缺了其一,都无“天籁之音”。
看来,苏轼的这首诗既不写景,又不抒情,也非咏物,而是借琴阐发一种哲理,这哲理就是: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客、主观条件,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联系开去,世上万事万物,无不靠对立统一而成名成就:有千里马而不遇伯乐,千里马难以脱颖而出,有贤才而无圣主,贤才同样要夭折……读苏东坡的《琴诗》,我们有耳目一新之感,这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
在内容上,该诗借物言理,言近意远;在形式上,该诗采用只问不答、只驳不辩、答辩自在其中的手法,给人新鲜之味。
诗到宋代,大有变革之味,苏轼正是力主“变革”的开拓型人物。
《琴诗》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创新,无疑是宋代诗坛的一股春风。
苏轼《琴诗》诗词赏析
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注释
若:如果。
何:为何。
道理
文学意义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
人人有,但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
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
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物理意义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相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相关.
赏析
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
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
这其实是个
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
事物之间仅仅因为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有。
即如所谓“四大”,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随彼因缘招异果,一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具一箧。
”《圆觉经》说:“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
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
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
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苏轼的诗简直
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从字面上看是说,如果说琴能够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
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
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依据可知,其实,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
头弹动、敲击钢丝,产生振动发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有是发出琴音
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因为钢丝的粗细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键,木槌就会敲击相对应的钢,发出不同的声音。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
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
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
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