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术语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中医术语名词解释的书推荐中医术语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初学者和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理解中医术语的含义和背后的理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推荐一些解释中医术语名词的书籍。
1.《中医学术语词典》这本书是中医学重要的参考书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收录了中医学的各种术语和名词,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每个术语都有详细的解释和用法说明,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术语的含义与用法。
2.《中医基础术语词典》这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专门解释中医基础术语的字典。
它收录了中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对每个术语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释。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他们逐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手册》这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系统地解释中医药学名词和术语的手册。
它收录了中医药学的各种名词,包括中药的药材、药物、方剂等内容,每个名词都有详细的解释和用法说明,帮助读者理解中医药学的术语和名词。
4.《中医诊断学术语词典》这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专门解释中医诊断学术语的字典。
它收录了中医诊断学中的各种名词和术语,包括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及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每个术语都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
除了上述的推荐书籍,还有一些学术期刊和杂志也可以作为学习中医术语的参考资料。
例如,《中国中医药杂志》、《中医药学报》等期刊,每期都会有一些有关中医术语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医学术语和最新研究动态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中医术语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例如在线词典和学术论坛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权威可靠的网站和资源,以免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
总之,中医术语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术语的含义和背后的理论体系。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的专业术语
1. “上火”呀!你看,有时候你吃了太多辣的东西,或者熬夜太久,就会感觉嘴里长泡、喉咙痛,这就是上火啦!就像汽车发动机过热一样,得降降温。
2. “湿气”!哎呀,有些人总觉得身体沉重、没精神,还容易长湿疹,这可能就是湿气在捣乱呢!就好像身上背着一袋湿漉漉的沙子。
3. “气血”哟!一个人气血充足就会面色红润、精神好,要是气血不足,那可就脸色苍白没力气啦!这气血就像汽车的油,没油了车还怎么跑呀!
4. “阳虚”呢!有的人特别怕冷,手脚总是冰凉,这可能就是阳虚呀!就像冬天里没了暖炉,冷得不行。
5. “阴虚”啊!感觉心烦、燥热、口干舌燥的,说不定就是阴虚在作祟呢!就如同身体里的水少了,干巴巴的。
6. “肝郁”!当你心情不好、总是郁闷的时候,可能就肝郁啦!就像心里被塞了一团乌云。
7. “脾虚”!要是消化不好、容易拉肚子,那可能就是脾虚咯!脾虚就像是身体里负责运化的机器出故障了。
8. “肾虚”呀!经常腰膝酸软、没劲儿,可能就是肾虚啦!就好像机器的核心部件不太行了。
9. “经络”!你想想,身体里的经络就像一条条道路,要是堵塞了,能舒服吗?
10. “脉象”!中医通过摸脉象就能知道很多身体的情况呢,多神奇呀!就好像通过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判断车的状况一样。
我觉得中医的这些专业术语真的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它们是中医智慧的结晶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呢!。
中医学名词解释全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代表性学派,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
中医学秉承着阴阳五行和气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本文将解释一些中医学中常用的名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概念。
1. 阴阳 (Yin Yang):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面性。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互为补充,相互依存。
阴性代表柔弱、冷静、收敛;阳性代表强大、热烈、扩散。
在中医诊断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评估疾病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气血 (Qi Xue):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身体内运行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气 (Qi) 是生命力的能量,鼓舞着人体运行;血 (Xue) 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组织。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3. 五行 (Wu Xing):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生相克,通过这种关联来解释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五行的平衡和协调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 (Jing Luo):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气血运行的系统,是人体内经脉与络脉的网络。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气血在身体内运行的通道,它们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器官相连。
通过刺激经络,中医医生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5. 脉诊 (Mai Zhen):脉诊是中医辨识疾病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体内气血的状况,通过触摸和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测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脉诊是中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
6. 针灸 (Zhen Jiu):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功能。
这些穴位位于经络上,通过刺激可以平衡阴阳能量,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1. 气血: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对立物质。
阴指寒凉、潮湿、内敛、静止、向内;阳指温热、干燥、外露、运动、向外。
3. 气虚: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指人体内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疲倦的症状。
4. 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堆积在一处,形成血块的状态。
血瘀会导致疼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5. 湿热:是湿气和热气交融所形成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6. 气滞:指人体内气血循环出现阻滞的现象,会出现胀痛等不适症状。
7. 脾虚:指脾脏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摄取。
8. 肝郁:指肝脏饱受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导致情绪消极、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的状态。
9. 消食:一种中医术语,指食道、胃和小肠中的食物被消化为精华,供给身体需要。
10. 散寒: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各种方法使身体内部的寒气被驱散,达到治疗和预防寒病的效果。
11. 化湿:一种中医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良好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帮助身体去除湿气,恢复健康状态。
12. 补虚: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药物和饮食来帮助人体强健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3. 通络: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针灸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14. 调理: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综合处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保持健康的效果。
中医术语大全1. 阴阳:宇宙和人体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负极、寒凉、内向、静止;阳为正极、热燥、外向、活动。
2. 气血: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3.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4. 经络:类似于血管系统的经络网络,贯穿全身,起着调节气血运行和沟通机体各部位的作用。
5. 脉搏: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情况。
6. 病因病机: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疾病发展演变的过程称为病机。
7. 虚实:诊断中常用的概念,虚指机体功能失调、能量不足,实指机体有异常的实质性变化。
8. 中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药物,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平衡,治疗疾病。
9. 针灸: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10. 推拿:中医传统按摩疗法,通过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11. 拔罐:一种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的疗法。
12.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在皮肤上施加力量,刺激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13. 艾灸:利用艾绒或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或灼烧特定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14. 正气:指人体健康状态下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抵抗疾病有关。
15. 病邪:指外界或内部因素引起的病理性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16. 痰湿: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浮肿、困倦、食欲不振等。
17. 湿热: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结合,表现为炎症、口渴、尿黄等症状。
18. 风寒:中医术语,指由风和寒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
19. 风热:中医术语,指由风和热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口渴等症状。
20. 血瘀:中医术语,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疼痛、淤血等症状。
21. 气郁:中医术语,指气滞不畅,导致情绪不稳定、胸闷等症状。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一、中医的起源和发展1.1 中医的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医的发展与演变 ### 1.2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经络系统•中医四诊法 ### 1.3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医的发展方向•中医药与健康产业二、中医的重要概念和术语解析2.1 中药学2.1.1 中药的分类1.中草药2.中药材3.中药制剂 #### 2.1.2 中药的功效与应用4.补虚类中药–四气调补药物–补气药物–补血药物–补肾药物5.祛风湿类中药–散风药物–祛湿药物–祛风湿药物 ### 2.2 针灸学 #### 2.2.1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6.经络系统7.针灸穴位8.针灸调理方法 #### 2.2.2 针灸疗法的应用9.针刺10.导引11.灸法 ### 2.3 中医诊断学 #### 2.3.1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2.望诊13.闻诊14.问诊15.切诊 #### 2.3.2 中医常见病与疑难病的辨证治疗16.中风17.冠心病18.乳腺癌19.肝硬化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3.1 中医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1.韩医学2.日本医学3.越南医学 ### 3.2 中医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4.中医在美国的发展5.中医在欧洲的应用6.中医在澳大利亚的推广 ### 3.3 跨文化中医治疗实践的问题与挑战7.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8.调整与适应不同文化环境9.中医治疗效果的科学评估四、中医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4.1 中医现代化的困境与尝试1.中医标准化与规范化2.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3.中医信息化的推进 ###4.2 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 #### 4.2.1 中医教育的问题与改革4.中医本专科教育5.中医继续教育 #### 4.2.2 中医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6.中医师的专业化培养7.中医药一体化人才的培育8.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以上是对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的综述和分析,从中医的起源和发展、重要概念和术语解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常见的中医术语中医术语一、经络学1.经络:人体内部的运输系统,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2.经脉:体内运行经络气血的主要通道,共有经脉十四条,分布全身。
3.经穴:位于经脉上的特定穴位,具有调节气血的功能。
4.经络理论:中医学中对于经络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气血学1.气:人体内的精神力量,控制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2.血:传输养分和氧气的液体,滋养全身组织和器官。
3.气血不足:气血量不足,出现疲倦、头晕等症状。
4.气血亏虚:气血严重不足,导致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症状。
三、脏腑学1.脏腑: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称呼,包括心、肺、肝、脾、胃、肾等。
2.五脏:中医学中的五个主要脏器,包括心、肺、肝、脾、肾。
3.六腑:中医学中的六个主要腑器,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4.脏腑功能: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对应的症状。
四、病证学1.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2.病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机制,包括气滞、血瘀、湿热等。
3.症状:疾病的主要表现和体征,包括发热、咳嗽、腹痛等。
4.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综合判断的疾病类型。
五、中药学1.中药:以植物、矿物和动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药物。
2.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进行分类。
3.方剂:由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组合。
4.中药炮制:中药的加工和制备过程,如煎煮、炒制等。
六、针灸学1.针灸:中医学中采用针刺穴位的治疗方法。
2.穴位: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
3.针灸手法:针灸操作中的各种手法,如刺、提、转等。
4.针灸疗效:针灸治疗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七、推拿学1.推拿:一种按摩治疗手法,通过按摩来调整气血运行。
2.推拿手法:推拿按摩中的各种手法,如揉、捏、拨等。
3.推拿技巧:推拿按摩时的技巧和方法,如用力、速度等。
4.推拿效果:推拿按摩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和效果。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称谓,是中国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
中医名词术语详解大全如下:一、脉诊术语:1. 浮脉:轻触皮肤表面就能感受到如羽毛轻飘,此谓脉之浮。
多代表表证,病情较轻。
2. 沉脉:重手按摩才能触到的脉象,代表脏腑病位深沉,里证。
3. 迟脉:脉按之不流利,从容四缓,乃至迟。
迟脉主寒证。
4.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跳动在六十六次以上。
数脉主热证,各种热证均可出现。
5. 细脉:脉道狭窄,系细丝然有规则,如纵丝。
细脉多主虚证。
6. 滑脉:如珠滚于滑石之上,滚流不息,应指圆滑,主痰饮,湿热,食积。
7.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弓弦,常见于少阳病、风湿病。
二、经络术语: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等多个分支,它们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十二经脉是指人体十二个脏腑及其经气联系的通道,奇经八脉则是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功能,沟通联系脏腑之间的作用。
2.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系统的特点,对经络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情轻重、阴阳缓急的中医辨证方法。
3. 穴位: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三、中药术语: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药的名称、功效、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
1. 药性理论: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将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并认为不同性质的中药可以配伍组方,治疗不同的疾病。
2. 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了解药物的气味可以判断其功效和应用。
3. 升降浮沉: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决定其走向和作用,利用药物的不同走向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除了以上术语外,中医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概念和理论,如气血理论、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
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您可以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
200个必学的中医名词术语1. 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
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
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
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
泛指突然晕倒。
9.荣、卫: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卫: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
心肾之火。
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
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
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安装【中医宝典】得手机 >>> 中医名词术语字典总合包含十二个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收
录了快要 3000 条中医术语,是学习中医,理解中医药文化
的基石。
第一类阴阳五行
一、阴阳
二、五行第二类脏象
一、身形脏腑组织
二、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三、体表部位
四、神气精第三类经络、腧穴
一、经络
二、腧穴第四类病因、病理
一、病因
二、病理第五类诊法
一、四诊
二、辨证第六类治则、方药
一、治则
二、外治及其余
三、方药第七类针灸疗法
一、针法
二、灸法第八类内儿科病症
一、时病
二、杂病
三、小儿杂病第九类妇产科病证
一、经带
二、胎产
三、妇女杂病第十类外伤科病症
一、外科病症
二、伤科病症第十一类五官科病证
一、耳鼻喉科病症
二、眼科病症第十二类医史。
最全中医的专业术语中医专业术语你了解多少?为帮助同学们复习好中医专业术语,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最全中医专业术语及解释,希望对大家学习中医有参考作用!【元气】指人体维持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元气在胚胎时已经形成,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
【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津液】津和液的合称。
指人体中的液体,均为饮食水谷的精微所化生。
津随卫气而散布,有濡润肌肉.充养皮肤的作用。
液随精血而滋濡,有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灌濡孔窍等作用。
亦指排出体外的废液,如汁液、尿液等。
【肾阳】亦称“真阳”,“元阳”,“命门之火”。
指肾脏的阳气。
肾阳有温养腑脏的作用,为人体阳气的根本。
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两者结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肾阴】亦称“真阴”、“元阴”、“肾水”。
指肾脏的阴精。
肾阴有滋养脏腑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
《景岳全书》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两者给合,以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舌苔】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
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
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
常见的舌苔有白、黄、黑三种。
祖国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所生,从舌苔的白和黄,可辨病之寒热;从舌苔的薄和厚可辨病之重深浅;从舌苔的变化,可辨病之转化。
【表证】外感病邪一般先侵袭体表的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
1. 针灸:中医学的一种疗法,通过针刺诸穴来治疗病症。
2. 草药:中药学中所指天然的植物药材,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
3. 听诊:中医学中通过听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一种
方法。
4. 望诊:中医学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容、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
一种方法。
5. 拔罐:一种通过用空罐子吸住皮肤并制造负压的方法,用于治疗一
些疼痛和炎症。
6. 拔火罐:一种在拔罐的基础上,使用火来加热罐子,以增强治疗效
果的方法。
7. 推拿:中医学中的一种按摩疗法,用手指按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
穴位以治疗疾病。
8. 中药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和加工后制成的冲剂或小袋装的中药制剂。
9. 饮食疗法:利用食物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来达到治病保健的一种中医
治疗方法。
10. 健康调理: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针灸、推拿、调理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保健的目的。
11. 中药沐浴:指通过将中药加入到沐浴水中,用于治疗皮肤病、风湿病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12. 经络:中医学中所说的人体穴位和经脉系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
容之一。
13. 刮痧:一种通过用刮板刮擦皮肤来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中医疗法。
14. 排毒养颜:一种通过排泄体内有害物质,同时通过中药、饮食等方式滋养皮肤的养生方法。
15. 气功: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借助呼吸与姿势相结合的方式,修炼身体,修身养性的一种中医养生方式。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十四:
1、气:中医认为人体内外所有生理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生
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2、血:维持生命活动需要的有机液体,为人体内外各种生理活动提供
能量和营养物质。
3、津液:是指人体的细胞和组织中的水份,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津液当道”。
4、精:中医把人体一个月内新生的细胞组织的构成物质称为精,又称
元气,是维护身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5、神: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的心使、思维活动的中枢,来指导身体的
生理活动,是调节人体精神、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6、痰湿:指全身水湿内外积聚,引起阻滞,从而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引起各种疾病的毒瘀之物质
7、虚:指自身机体因养分和精神不足,营养不良,造成机体活力下降,机体组织乏力等症状,统称为虚症。
8、实:指自身机体因养分、精神充足,营养过剩,造成机体活力超标,组织出现实质性的症状,统称为实症。
9、痿:指非传染性的关节强硬和筋膜缩短,常表现为四肢动作受限、
脱弱无力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痿痹。
10、瘀:指人体局部或全身组织出现血液循环不畅,气血滞留而形成
血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瘀滞。
11、风:风是指身体经常发生的一种轻微的炎症性反应,对人体伤害
不大,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的生理过程使其自愈痊愈。
12、湿:湿是指身体各种组织出现湿气滋生和渗湿,造成身体健康问
题的一种病症,中医称之为湿热。
13、寒:指体表及内脏组织温度有所降低,出现冷、紧张、僵硬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寒痹。
14、热:指体表及内脏组织温度变高,出现热、暴躁、极易劳累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热毒。
中医学名词汇总第一章导论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证候,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十分活跃的微细物质,具有物质属性和功能属性,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属性的概括。
阴阳偏盛:阴偏盛和阳偏盛。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3.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4.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5. 五行学说:是指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6.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7.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8. 相生: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9. 相克: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0.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1.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中医专业术语1.八纲辨证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2.辨证“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3.辨证施治“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位,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与邪正盛衰。
“施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潜方用药。
因此“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
“辨证施治”即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
“辨证施治”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4.补泻手法推拿补泻手法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的。
属于“补法”的手法有升温、兴奋、激发和营养机体作用。
其特点是力度轻、时间长、频率低(速度慢)、幅度小;方向为顺经络、或向上、向心、外旋等。
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弱的患儿。
属于“泻法”的手法有降温、抑制、疏畅、祛邪作用。
其特点是力度重、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方向为逆经络、或向下、离心、内旋等。
适用于病程短、病情急、体质强的患儿。
5.赤白肉际“赤白肉际”指手掌侧和手背侧交界的部分,也指足背与足底的交界部分。
6.纯阳之体“纯阳”是指小儿的阳气相对比阴气旺盛而言。
不是指有阳无阴,也不是指盛阳。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
无论在形体增长方面还是功能活动方面均不断趋于完善。
“纯阳之体”即指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这种生理特点,犹如草木方萌、旭日初升。
7.腠理“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大鱼际与小鱼际“鱼”是指肌肉隆起形如鱼肚腹;“际”,意为边缘。
“大鱼际”指手掌外侧,即近姆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小鱼际”指手掌内侧,即近小指的一侧肌肉隆起的部分。
9.发物“发物”是指特别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尤其是旧病宿疾)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发物”禁忌在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只是对某些特殊体质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疾病才会诱使发病。
雪绒花小儿推拿中心提示: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忌食发物对于外科手术后减少创口感染和促进创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10.风邪“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11.扶正“扶”是扶持、补益的意思;“正”指人体的正气,能抗御病邪。
“扶正”指增强人体抵抗力。
12.复式手法是穴位与手法的组合应用方法,是具有特定姿势、特定名称和特定主治功用的推拿手法。
有的是一个穴位施行几种不同的手法;有的是一种手法同时或依次在几个不同的穴位上施术;也有的是几个穴位(或部位)几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复式手法的名称都是特定的。
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操作形象而定,如“二龙戏蛛”、“双凤展翅”、“水底捞明月”等;有的是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穴位而定,如“打马过天河”、“运土入水”等;还有的是根据其功能主治而定,如“开璇玑”等。
13.疳积疳积为“疳症”和“积滞”的合称,二者是同一病症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
“积滞”轻,“疳症”重。
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吃甘甜油腻的食物过多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枯、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
“疳症”多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说“无积不成疳”。
14.寒泻“寒泻”是指过食生冷、或感受风寒后引起的腹泻。
常见发烧、怕冷无汗、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
15.积滞“积滞”指食物、气体或水液等停留体内而不消化。
“积”指有形之物,“滞”指无形之物。
16.健运与化积帮助脾运化饮食和化掉停积于体内的积滞的治疗方法。
“健运”为补,能明显增强脾的功能,增强体质;“化积”为泻,有利于积滞通过大小便、矢气、呃气,甚至呕吐等排除。
17.经络“经络”是指运送气、血等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是直行的干线,分布在较深处;“络脉”是横行的分支,分布在较浅处。
“经络”连接着身体的脏腑器官和体表,有粗有细,凹凸弯曲地遍布在身体内。
小儿推拿网提示:“经络”流动通畅,身体就表现为健康;相反,如果“经络”不畅,身体就会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18.开宣腠理“开宣”即发散,“腠(còu)理”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开宣腠理”指使毛孔开放出汗解表。
19.里急后重解大便前腹痛,欲排便而迫不及待称“里急”;排便时却窘迫而排出不畅,称“后重”。
二者合称“里急后重”。
20.纳差“纳差”指胃接受食物的能力很差,是“厌食”的另一种说法。
@@@@@@@@@@@@@@@@@@@@@@@@@@@1.肺常不足中医认为肺为娇脏,管理呼吸和人的一身之气,向外合于皮肤和汗孔。
小儿抵御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功能较差,病容易从口、鼻、皮肤袭入,首先犯肺,表现为“肺常不足”。
临床常见于感冒、咳嗽、肺炎、咳喘等。
肺之气有赖于脾的精微充养。
脾胃健旺,则肺气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肺气也就弱了。
2.肺主宣发肃降“宣发”指肺气向上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
“肺主肃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经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3.肝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而是指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
4.津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如肺液、胃液、肠液及涕、泪等。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5.六淫(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
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出现反常气候,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也叫“六邪”。
6.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临床比较多见。
7.纳气壮阳中医认为肺吸入之清气应下归于肾,是为“纳气”。
纳气有助于肾阳的补给,谓之“纳气壮阳”。
8.脾常不足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营养物质,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成人更为迫切。
而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如果饮食不当、乳食不洁、过饱、过饥,均易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生病。
常见病症为呕吐、泄泻、疳积、厌食、腹痛等。
9.脾虚泻“脾虚泻”是指久病久泻,或身体虚弱而引起的腹泻。
常见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等症状。
10.气血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11.祛除邪气使侵袭人体的邪气得以清除。
12.祛风邪“风邪”是指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总称。
“祛风邪”就是驱除各种侵入人体的致病因子。
13.桡侧与尺侧前臂有两骨,外侧为“桡(ráo)骨”(靠拇指),内侧为“尺骨”(靠小指)。
接近“桡骨”一侧叫“桡侧”,接近“尺骨”一侧叫“尺侧”。
医学上分“桡侧”与“尺侧”是为了动态的定位。
14.热泻“热泻”是指肠胃积热、或外受暑湿而引起的腹泻。
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便味酸臭;或有泡沫、小便黄等症状。
15.三焦(上焦、中焦与下焦)中医将躯干分为三部分:胸廓心肺为“上焦”,即胸部;心窝子(脘)与肚脐以上腹部(即上腹部)为“中焦”,属脾胃;肚脐以下(即小腹部)为“下焦”,属肝肾。
伤食又名“食积”、“宿食病”。
西医称为“消化不良”。
伤食是因饮食不慎,进食过饱,或因脾胃不健,感受风寒,再加饮食失调,使食积胃肠,运化不及所致。
以恶心厌食,嗳腐吐馊,脘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积滞性疾病。
伤食泻“伤食泻”是指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泻、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等症状。
肾常不足小儿的肾气肾精不充沛,需后天饮食营养的不断补充、化生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
升清降浊食物经脾胃作用分为富有营养的成分和废物两部分。
有营养的成分为“清”,废物为“浊”。
“清”者上升至心肺,化为气血;“浊”者进入肠道,化为大小便。
“升清降浊”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实积化热“实积化热”是指饮食停留于胃肠道,沤积一段时间,可能化热,即老百姓所说的“饮食烧”。
临床以伤食后发烧、肚子热、四肢冷、烦躁与不安、口渴喜饮为特征。
实证与虚证“实证”指病程短、体质尚未受到明显影响、临床以饮食停滞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指病程长、明显影响身心发育,以营养差、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病机的一种病理状态。
疏风解表“疏风”即“祛风”。
中医祛风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实现的。
由于出汗,邪气随着汗水而被逐出提外,感冒症状也就解除了,故名“解表”。
腧穴与俞穴、输穴很多推拿/按摩的资料中,有的用“俞”,有的用“输”,有的用“腧(shù)”来表示腧穴。
三字用法基本相同,“俞”源于用船运送,“输”源于用车运送,均引申为转运气血的穴位。
“腧”是“俞”的今字,其字形代表的意义最符合中医学中腧穴的含义。
应以“腧”作为规范的词语,表示腧穴的各种意义。
小儿按摩网中采用“腧”这一规范用法。
水泻“水泻”是指贪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腹泻。
常见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水谷不分,泻后肠鸣腹胀减轻等症状。
四诊(望、闻、问、切)“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
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