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838.50 KB
- 文档页数:5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遵循特定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治疗身体,也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或服用药物、遵循健康饮食和锻炼习惯等,这些控制糖尿病的方法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焦虑和抑郁:因为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患者会感到焦虑和担心失控。
同时,糖尿病还可能导致患者的情绪低落,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2.自我认知和身体形象: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和体重,患者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感到不满意。
此外,糖尿病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自我观察和管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
3.社交和人际关系:因为糖尿病需要患者遵循特殊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患者与周围人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因为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病情,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生活质量。
如果忽视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影响自我管理,甚至影响病情的控制。
心理护理的方法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应对心理问题,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1.心理咨询: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比较广泛,所以最好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以获得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2.社交活动:由于糖尿病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因此,参加社交活动可以让糖尿病患者与其他人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3.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和情况,教育患者有关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患者可以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以及如何减轻症状等。
健康指导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非常重要,因为饮食是影响血糖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糖尿病人的护理与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世界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它已成为世界人口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
糖尿病可使患者面临更多的危险,特别是当他们未能得到适当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时。
因此,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包括对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综合照料。
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心电图检查和其他检查,以了解身体状况,并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和预防。
其次,护士应与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感受,并向他们提供心理支持。
此外,护士还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发现他们的社会资源,加强他们的社会网络支持,从而改善他们的精神健康。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对糖尿病及其管理的认识。
健康教育应涵盖糖尿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管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护士可以组织患者和家属的群体讨论、提供专业信息、采取宣传活动、提供类似书籍或多媒体材料等方法来实施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是至关重要的,均可帮助患者改善其生活质量。
护士应在他们的护理实践过程中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需求,以促进患者的健康状况。
- 1 -。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毕业论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管理,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尽管现在的治疗技术已经非常进步,但糖尿病患者仍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保持他们的健康状态。
由于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带来的压力,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本篇论文主要介绍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糖尿病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的平衡状态,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逆境和压力。
糖尿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地接受治疗和管理,这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其次,糖尿病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病、神经病变、足部病变等,这些疾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此外,糖尿病还会对患者的社交、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影响,这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之一。
患者可能会感到无助、恐惧、不安和沮丧等负面情绪。
2、自我怀疑:糖尿病患者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能正确地控制血糖水平和遵循医嘱等。
3、社交和情感问题: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方面。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患者的社交和情感生活造成影响。
4、对未来的担忧: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担忧,尤其是对于潜在的并发症和持续治疗的负担等问题。
三、心理护理策略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护理策略,以帮助他们处理心理问题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护理策略:1、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和治疗的培训。
这有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理机制、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并发症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信心。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的影响及护理【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要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方法采取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糖尿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结果糖尿病人入院后渴望在情绪稳定时得到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出院后还需要经常向知名专家咨询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结论我们采取了恰当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满足了糖尿病人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避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20-01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除了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少有关,糖尿病的患病速度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护理人员作为糖尿病知识的传播着,承担着健康教育的任务,如果能对糖尿病人教育到位,使糖尿病病人自己掌握相关知识,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就会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经济损失。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我院内分泌科自2012年7月-9月共手指糖尿病病人136例,其中男89例,女47例,年龄36-70岁。
1.2调查方法采用本科室印发的问卷对病人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①病人入院后需要了解的糖尿病知识;②入院期间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的各方面指导;③病人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④健康教育选择的时间;⑤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⑥出院后需要的咨询方式。
1.3评价方法①需要;②非常需要;③不太需要;④不需要。
2结果2.1糖尿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调查结果充分体现出糖尿病病人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放在首位,证明了病人对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对药物知识的所需更为迫切,充分说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
2.2糖尿病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形式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调查表明自己最受欢迎的健康教育形式是医护人员经常与病人交谈,提供科学手册,其次是定期开设疾病专题讲座。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问题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减少焦虑情绪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焦虑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减少焦虑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2. 缓解抑郁情绪
1. 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守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知识,有效地遵守治疗方案,控制好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预后。
2. 减轻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和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心理学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心理健康和疾病预后。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和用药规律。
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处理疾病带来的压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管理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意愿。
心理护理团队通过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心理治疗等方法,全面照顾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心理护理支持,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享受健康的生活。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作用还体现在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策略上。
糖尿病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包括严格控制饮食、定时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监测血糖水平等。
这些自我管理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负担和挑战,容易导致情绪的波动和压力的增加。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自我管理的信心和动力,提高他们应对疾病挑战的能力。
在心理护理的干预下,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学会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应对疾病的心理韧性。
同时,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因疾病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压力等心理困扰,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疾病的影响,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体系。
另外,心理护理团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医疗决策,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
心理护理还可以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时监测血糖等,促进疾病的稳定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摘要: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经验。
方法:采用集体教育、小组教育、个别教育形式进行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
结果:通过对糖尿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使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诸多的糖尿病相关知识,配合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糖。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教育、饮食控制、运动和锻炼、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及正确的护理指导,才能有效的控制疾病,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指导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危害在于高血糖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科学可行的健康教育则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对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糖尿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使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诸多的糖尿病相关知识,配合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并提高其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因此糖尿病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治疗的关键。
1 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方法1.1 集体教育采取上大课的方式,坚持每月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学习材料并进行对糖尿病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
对每位糖尿病人发健康教育卡,有问题随时通过电话联系,并对他们进行定期随访,动态观察了解病人。
1.2 小组教育形式不限,对与本科曾经住过院的糖尿病人及本单位、周围企事业单位的糖尿病人,每年集中起来进行座谈,发表各自的治疗经验,相互借鉴,播放糖尿病专题录像带,VCD光盘或以病房为单位组织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把被动的宣传教育变为主动学习交流。
1.3 个别教育教育计划根据病人需要、技能、兴趣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制定不同的个案教育,因时、因地、因需要灵活掌握各种教育形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2 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内容2.1 心理健康指导糖尿病人能否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发布时间:2022-12-06T07:18:14.25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3期作者:蒋蓉华[导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着不断改善,导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蒋蓉华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中心卫生院邮编:405404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进步,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着不断改善,导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内分泌疾病,不仅需要进行长期服药,还需要患者及家属具备良好的自我监测能力。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在进行临床教育中,应选择合适的临床教育方式。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为临床的一种新型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在开始护理前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流程,从而提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引言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类型,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特征为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标准。
一旦患病需终身治疗,必须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否则疾病一旦进展,会损伤多种系统和器官,如血管、眼、肾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受到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而依从性直接受到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因此,强化健康教育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健康教育需具备计划性、顺序性、时效性、目的性、高效性、连续性。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医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56.32±1.63岁;平均病程6.32±0.78年。
观察组平均年龄56.31±1.67岁,平均病程6.31±0.68年。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对2006年12月~2007年6月就诊的230例糖尿病患者,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调查表,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调查收回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习惯方面,大多喜欢甜食和肥腻饮食;同时发现患者的饮食控制情况和对待疾病的态度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
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建立起健康信念,并自觉地进行饮食、运动、心理、药物治疗、自我监测等科学的管理,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措施糖尿病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终身性、需要长期监护和自我维护的一种慢性病,此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并发症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由于大部分患者普遍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致使并发症不断发生,造成了个人生活质量的下降。
为了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健康水平,积极配合治疗,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我们对2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的230例糖尿病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专家门诊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160例,女70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患病年限2~12年,且均无糖尿病并发症。
患者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学历。
临床诊断及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期间均接受控制血糖和降脂等常规的治疗。
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3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生活习惯和治疗调查表,以问卷的形式在就诊时发给患者填写。
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病程长短、平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患病后是否及时就诊、治疗及复查、患病后饮食控制情况、是否按医嘱治疗、用药后有否不良反应、是否定期监测血糖及尿糖、是否戒除不良嗜好等。
社区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01-0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自己实施。
据国际糖尿病研究所(idi)2003年报告,全世界现有糖尿病(已经诊断)约1.94亿,预计到2030年患者数将增加1倍,达到3.7亿,且患病率与年龄、体重显著相关,60岁以上人群中5%为糖尿病病人。
此外,在糖尿病人群中,由于血糖控制不理想,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失明、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较非糖尿病人群多2~3倍或更多。
因此,我们根据糖尿病人的特点,采用药物、饮食、精神等方面指导、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2009~2010年在我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治疗观察的5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报告如下:为了能更好的使患者遵守医嘱,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我社区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干预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病例共56例,均为社区门诊的病人,其中男性37例,女性29例,年龄32-58岁之间,病程在10~18年不等,空腹血糖7mmol/l~18.2mmol/l之间。
1.2方法:继续服用原有降糖药物,每周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各一次,2周后根据血糖调整降糖药物,每个病例观察2个月为一周期,同时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治疗。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给予每日800~2800千卡热量不等,主食减少2~3两/日,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千卡,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所摄入的热量,提倡用粗制米面和杂粮,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及较多事物粗纤维的绿叶蔬菜,忌食单糖类食品,同时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条件,坚持食后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增加运动100~150分钟/周,体重减少5%~7%,8例病人体力活动增加到240~300分钟/周。
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总结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价值以及实施必要性。
方法将该院治疗的1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90例对照组以及联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的90例实验组,对比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焦虑抑郁情绪评分。
结果组间实验前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血糖指标、消极情绪评分优于实验前、对照组。
组间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满意度、依从性,具有推广价值。
标签:糖尿病;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消极情绪;依从性
糖尿病具有临床多发性特点以及终身性特点,疾病的不断发展,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
糖尿病患者中多数均为2型,患者主要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劳、肥胖等临床症状表现[2]。
从病因角度分析,糖尿病的发生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当前疾病的发生人群有明显的年轻化表现,这和现代人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相关。
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延缓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有报道指出,当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较差,和患者自身认知行为偏差相关[4]。
另外,糖尿病患者病程时间较长,长期治疗下患者消极情绪明显,影响治疗效果的实现,所以护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尤为重要。
该文就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总计180例,入院时间是2014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
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5%),入院时有血压、血脂升高以及腹胀、疲劳等临床表现,排除无法配合实验的患者[5]。
将1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每组90例。
实验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46~82岁,年龄均值(61.6±5.3)岁;病程3个月~16年之间,病程均值(12.0±1.0)年。
对照组: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46~85岁,年龄均值(63.2±5.5)岁;病程3个月~15年之间,病程均值(12.2±1.3)年。
两组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经计算(P>0.05),具有实验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组:90例糖尿病患者接受对症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患者病情监测以及症状护理干预等。
实验组:90例糖尿病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
首先,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与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平稳情绪、充足睡眠以及合理休息的必要性,鼓励患者主诉并进行心理护理。
通过听音乐、看书、读报纸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消极情绪。
其次,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教育以及运动训练两个方面:饮食干预——综合患者身高、体质量以及病情等估算患者的营养需求量,并为患者制定营养膳食方案。
饮食上避免甜食以及高油脂食物摄入,以粗杂粮以及豆类、新鲜果蔬饮食为主。
运动锻炼——综合评定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为期制定适合的运动训练方案,包括慢跑、游泳以及太极拳等,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一般运动安排在饭后1~2 h进行,夜间避免激烈运动,每天坚持运动30 min,询问患者感受,以不疲劳为运动前提。
1.3 指标评价标准
1.3.1 治疗效果以及血糖控制评定标准显效标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在7.22 mmol/L以内,餐后2 h血糖在8.33 mmol/L以内,24 h尿糖定量在10 g以内。
有效标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空腹血糖在8.33 mmol/L以内,餐后2 h血糖在10 mmol/L以内,24 h尿糖定量在25 g以内。
无效标准:以上指标均未达到[6]。
1.3.2 消极情绪评分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消极情绪,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消极情绪越明显。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消极情绪评分以及血糖指标变化。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180例糖尿病患者实验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以[n(%)]形式展开,进行χ2检验;实验前后消极情绪评分以及血糖指标变化情况以(x±s)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结果,见表1。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
经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0 0,P=0.000 7)。
2.2 组间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见表2。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经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组间实验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两组糖尿病患者实验前后血糖指标对比结果,见表3。
实验组糖尿病患者实验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睡前血糖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对照组,经计算P<0.05。
2.4 组间实验前后消极情绪评分对比
两组糖尿病患者实验前后消极情绪评分对比结果,见表4。
实验前,组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经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性代谢疾病,患者症状表现以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为主。
当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导致糖尿病患者临床发病率增加,由于疾病具有终身性特点,加上并发症问题较多,所以患者长期治疗下会出现精神疲劳、心理疲劳等表现,最终由于消极情绪问题影响疾病治疗预期效果。
糖尿病患者仅采取常规治疗以及基础护理,无法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表现。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兼具了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以及心理疏导两个方面,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等消极情绪,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改善血糖情况[7]。
该文结果显示,组间血糖改善效果、消极情绪改善情况、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等指标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说明,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更符合糖尿病患者需求,在改善血糖、消极情绪等方面价值明显,规范了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廖冬辉,涂晓荣,曾根玉,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1):29-31.
[2] 程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9):244-245.
[3] 张君.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
程,2016,23(10):1391-1392.
[4] 徐卓,郭滨颖,范玉莲,等.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联合对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23):223-224.
[5] 张姣.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4):52-53.
[6] 李忠琴.糖尿病患者134例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目的[J].中国社区医师,2015,(21):144-144.
[7] 胡赞芬,李忠淑.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3,26(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