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54
凝血机制及实验室(二)引言:凝血机制是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互相作用的蛋白质和细胞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止血功能。
实验室中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和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疾病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控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凝血机制及实验室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凝血机制的基本原理1. 血小板功能和聚集2. 凝血因子的激活和级联反应3. 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4. 纤维蛋白原的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5. 血栓的形成与溶解二、凝血指标的实验室检测方法1. 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a. 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c. 血浆凝固酶原时间(TCT)的检测2. 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方法a. 凝血因子VIII的测定b. 凝血因子IX的测定c. 凝血因子X的测定3.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性的测定方法4. 血小板功能的测定方法a. 血小板计数和形态观察b.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c. 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测定d. 血小板凝聚力的测定e. 血小板纤维连接蛋白的测定5. 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三、凝血机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凝血机制检测在评估疾病风险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2. 凝血机制检测在手术中的应用3. 凝血机制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4. 凝血机制在止血控制中的意义5. 凝血机制在孕妇和儿童中的特殊应用四、相关实验室技术的进展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凝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2. 免疫学技术在凝血因子测定中的应用3. 生物芯片技术在凝血机制检测中的应用4. 质谱技术在凝血指标检测中的应用5.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凝血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五、总结通过对凝血机制及实验室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凝血过程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凝血机制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提供了诊断和治疗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并在临床上大大改善了手术的安全性。
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探索从未停止:细胞凝血模型理论自从经典凝血瀑布学说被提出,我们从分子层面认识凝血发生机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也是凝血初筛试验的理论基础。
然而,仍有许多现象难以解释。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提出了细胞凝血模型理论,能够让一些问题的解释更加合理,今天就此话题展开介绍。
重温经典:“凝血瀑布学说“60岁了!事情追溯到1964年Davie、Ratnoff和Macfarlane各自独立地提出凝血的瀑布机制学说讲起,该学说认为凝血是一系列酶解反应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相继经酶解激活,由无活性前体变为活性形式,直至最终形成凝血酶,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结果少量凝血因子活化即可使大量的凝血酶原转变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聚合体转变。
根据始动因子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而将FⅩ活化到纤维蛋白生成的阶段称为共同途径。
但在人的机体中,这三条途径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而是互相密切联系,共同调节止血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如:为什么外源性途径不能弥补内源性途径因子VIII、IX 缺乏的影响?为什么内源性途径不能弥补外源性途径因子VII缺乏的影响?FXII/HMK/PK缺陷可引起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事件,为什么?新视角:细胞凝血模型理论正因为有上述疑惑,1996年,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资深的出凝血研究专家Maureane Hoffman教授首先提出,理解凝血机制的关键在于正确解释细胞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提出了基于细胞模型的凝血理论机制(cell-based coagulation)。
细胞凝血模型要点:●3个阶段:启动(initiation)、放大(amplification)和扩增(propagation)●2类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细胞(TF-bearing cell)、血小板以细胞为基础的凝血模型——启动(initiation)启动:TF承载细胞上FXa与FVa结合,激活少量凝血酶: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暴露于TF承载细胞,FVIIa迅速与暴露的TF结合,形成TF-FVlla复合物,随后激活更多的FVII转化为FVIIa,又会使得更多的TF-FVlla复合物激活,随后激活少量FIX和FX。
凝血瀑布学说
凝血瀑布学说是一种解释血液凝血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血液凝血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生化反应级联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血小板激活、凝血因子级联反应和纤维蛋白聚合。
这三个阶段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凝血瀑布反应,最终形成了凝血的血栓。
在血小板激活阶段,损伤组织释放了一些信号分子,使得周围的血小板聚集在伤口附近。
聚集的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血小板聚集素(PA),这些物质会进一步激活更多的血小板。
在凝血因子级联反应阶段,损伤组织和激活的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凝血因子,这些因子会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级联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凝血因子会激活其他凝血因子,从而形成了一种凝血级联反应网络。
在纤维蛋白聚合阶段,血液中的溶酶原会被转化为纤维蛋白原,这种蛋白质会被聚合成一些纤维蛋白丝,从而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网状结构,最终形成了一个血栓。
总之,凝血瀑布学说解释了血液凝血过程的复杂性,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的血液疾病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
凝血瀑布学说详细解释
凝血瀑布学说是心理学家理查德·派洛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凝血疗法的理论。
该学说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情绪和心理领域中的疾病可以通过释放过去的负面情绪和经历来得到治愈。
凝血瀑布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创伤,这些不良的经历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阻碍性物质。
这种物质会导致情绪和心理领域中的困扰和疾病,并且妨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根据凝血瀑布学说,个人内心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凝结和释放的过程来得到治愈。
派洛姆认为,个体应该通过回忆和面对过去的痛苦经历来释放这些阻碍性物质。
他将这个过程比作一场凝血瀑布,过去的负面情绪和经历会像瀑布一样汇集在一起,然后以流动的形式释放出来。
在凝血瀑布学说中,治疗师的角色是引导个体重新体验和回忆过去的痛苦经历。
借助特定的治疗技术,如沙盘游戏、艺术疗法和探索性对话,个体可以进入自己内心深处,并与过去的情绪连接起来。
通过整理、解析和释放这些情绪,个体能够重建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凝血瀑布学说的一项重要原则是,个体需要感受到治疗师的支持和安全环境。
只有在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痛苦和负面情绪。
此外,治疗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对治疗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凝血瀑布学说对于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了过去经历在个体情绪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凝血疗法,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我认知,并获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凝血三角学说凝血三角学说是一种关于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论模型,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凝血三角学说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凝血三角学说的基本原理凝血三角学说是由X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血液凝固过程可以简化为三个关键因素的相互作用: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
凝血因子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它们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使血液凝固。
血小板是一种血液细胞,能够粘附于血管受损处,通过释放凝血因子进一步促进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被激活后能生成纤维蛋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能够形成血栓,起到止血的作用。
二、凝血三角学说的应用领域凝血三角学说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医学:凝血三角学说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医生对血液凝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肝病患者中,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抑制,容易出现出血现象;而在血栓性疾病中,血液过于凝固,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药物研发:凝血三角学说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研究凝血三角中的关键因子,可以开发出针对不同凝血异常的药物。
例如,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预防血栓的形成。
3.生物工程:凝血三角学说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生物工程的发展。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以生产大量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用于治疗凝血相关的疾病。
三、凝血三角学说的未来发展方向凝血三角学说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关键因子:继续深入研究凝血三角中的关键因子,探索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和相互作用。
2.发展新型治疗方法:利用凝血三角学说的理论基础,开发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凝血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3.应用于其他领域:将凝血三角学说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如器官移植、人工心脏等,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
总之,凝血三角学说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模型,对于人体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基础(理论及实验)凝血因子检测一、理论性问题1.参与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有哪些?凝血因子(coagulable factor)也称凝血蛋白(coagulable protein),迄今已证实有14个因子参与凝血过程,包括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规定以罗马数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1个(凝血因子I~XIII,其中凝血因子IV是钙离子,凝血因子VI因被证实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而废除)以及激肽生成系统中的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量激肽原。
2.凝血过程包括哪几条途径?凝血是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凝血过程一般被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其中包括凝血的共同途径),两条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及参加的凝血因子不同,结果形成两条不同的因子X激活通路。
(1)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这一凝血途径通常是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胶原等)接触而启动(接触激活);(2)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这主要是指组织因子由各种途径(血管损伤、血液中细胞的释放表达等)进入血液,引起因子VII的活化,并与之构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X、因子II,最终形成纤维蛋白。
(3)共同途径,在内源和外源凝血途径中,因子X被因子IXa、VIIIa或因子VIIa-TF所激活,之后的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在因子XIIIa和Ca2+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3.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的凝血方式有何不同?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不同在于:①启动方式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于接触活化,即由因子XII接触带负电荷的物质被激活开始,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受损的血管壁释出组织因子启动;②激活因子X的复合物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IXa,VIIIa,Ca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因子X。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IIIa,VIIa,Ca离子形成的复合物激活因子X;③参与因子及所需时间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需要3~8分钟,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因子少,反应步骤简单,所需时间不到10秒。
血凝实验原理
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测试方法,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来评估机体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过程:当血管发生损伤时,凝血因子会依次激活,形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2. 血栓形成过程:凝血因子活化后,会生成凝血酶酶解纤维蛋白原,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3.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该指标是衡量机体外系凝血功能状态的常用参数。
PT测定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原始凝血因子活化和共同凝血酶酶原的形成。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常规的凝血试剂和钙离子来模拟凝血过程,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得到PT的结果。
4. 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该指标用于评估凝血酶活性。
在实验中,通过加入甘露醇或其他抗凝剂来阻断凝血因子活化,然后观察血液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凝固,从而得到TT的结果。
5.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该指标用于评估机体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磷脂质激活剂和凝血因子活化剂来激活血液内部的凝血因子活性,并加入凝血试剂和钙离子来促使凝血过程进行,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得到APTT的结果。
总之,血凝实验通过模拟机体血液凝固过程和测定凝血因子活性,能够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监测指标。
生理学之血液系统凝血机制
人体的血液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其中凝血机制是维
持血液循环和止血的重要环节。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机体需要迅速
启动凝血机制,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失,同时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凝
血机制的调节涉及多种生理学过程,包括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激
活和纤维蛋白形成等。
首先,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
血
小板表面的受体会与受伤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凝血因子发生作用,
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形成血栓。
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凝集,是
凝血机制启动的第一步。
接下来,凝血因子在血液中激活,形成复杂的凝血酶级联反应。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因子VIII和因子X等。
这
些凝血因子在受伤部位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
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栓。
最后,纤维蛋白网收缩,使血栓更加牢固,同时促进伤口愈合。
随着伤口愈合,机体会逐渐通过纤溶酶等酶类分解血栓,恢复正常
血液循环。
总的来说,血液系统的凝血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理过程,它能够迅速响应受伤并启动凝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过度出血
的危害。
对凝血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
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十八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A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2、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凝血系统激活3、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4、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因素中作用最强的是()。
A、凝血酶B、花生四烯酸C、胶原D、肾上腺素E、ADP5、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分泌功能D、凝血功能E、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6、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7、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8、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收缩反应增强B、血小板被激活C、促止血物质释放增多D、局部血黏度降低E、局部血黏度增加9、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下列哪项无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血浆纤维蛋白原D、血浆钙离子E、TXA2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做PAgT时,试验前1周内病人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其原因是()。
A、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B、阿司匹林促使血小板释放反应,抑制其聚集C、阿司匹林根本不影响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其聚集D、阿司匹林可减弱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及聚集E、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促进其聚集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临床血液学检验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练习题一、A11、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
A、体积B、表面积C、数量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2、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ⅡB、因子Ⅰ,ⅩⅢC、Ⅻ,PK,HMWKD、Ⅲ,Ⅶ,ⅤE、Ⅹ.Ⅻ3、属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因子是()。
A、FⅧB、FⅪC、FⅨD、FⅦE、FⅫ4、蛋白C系统不包括()。
A、蛋白CB、蛋白SC、血栓调节蛋白D、凝血酶敏感蛋白E、活化蛋白C抑制物5、正常内源凝血途径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因子Ⅸa,Ⅷ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B、因子Ⅲ,Ⅶa,钙离子形成复合物C、因子Ⅹa,Ⅴa磷脂,钙离子形成复合物D、因子Ⅸ,Ⅷ,Ⅱ,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E、因子Ⅻa,Ⅸa,PF3钙离子形成复合物6、凝血过程中,起反馈加速(催化)的因子是()。
A、钙离子B、组织凝血活酶C、因子ⅩD、接触因子E、凝血酶7、下列哪项是外源凝血途径()。
A、因子Ⅻ被激活到因子Ⅹa形成过程B、因子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因子Ⅶ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E、因子Ⅱ被激活到Ⅹa形成过程8、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E、NaCl的浓度9、下列哪些不是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
A、因子ⅠB、因子ⅢC、因子ⅤD、因子ⅦE、因子Ⅸ10、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B、切变率降低C、纤维蛋白原减低D、温度增高E、中度贫血11、内源性凝血系统始动反应首先是()。
A、Ⅻ因子被激活B、组织因子(Ⅲ因子)激活C、Ⅷ因子被激活D、Ⅹ因子被激活E、Ⅶ因子被激活12、蛋白C在下列哪一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C()。
A、凝血酶B、膜蛋白酶C、糜蛋白酶D、纤溶酶E、α1抗胰蛋白酶13、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起动因子()。
A、Ⅺ因子B、Ⅴ因子C、Ⅲ因子D、Ⅱ因子E、Ⅻ因子14、正常共同凝血途径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掌握凝血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主要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血液中凝血因子在血管内激活,逐渐形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进而引发凝血过程。
三、实验材料1. 家兔血液2. 凝血酶3. 纤维蛋白原4. 氯化钙溶液5. 生理盐水6. 秒表7. 试管8. 移液器9. 玻璃棒10. 温度计四、实验方法1. 取家兔血液,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2. 将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后的家兔血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凝血酶,另一组加入纤维蛋白原。
4. 将两组血液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5. 分别将氯化钙溶液和生理盐水加入两组血液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将家兔血液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2. 将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后的家兔血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凝血酶,另一组加入纤维蛋白原。
4. 将两组血液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5. 分别将氯化钙溶液和生理盐水加入两组血液中,观察并记录血液凝固时间。
六、实验结果1. 加入凝血酶的血液凝固时间为2分钟。
2. 加入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凝固时间为3分钟。
3.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为1分钟。
4. 加入生理盐水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七、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可知,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均可使血液凝固,但凝固时间不同。
凝血酶的凝固时间短于纤维蛋白原,这可能是因为凝血酶在凝血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凝血反应。
2.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短于加入生理盐水的血液凝固时间,说明氯化钙在凝血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