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的语言
- 格式:ppt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26
初二语文说明文阅读、说明的语言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说明的语言二.《看云识天气》三.《大自然的文字》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主要指在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时能确切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它的语言必须确切、简洁、通俗。
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1. 句中的修饰语,句子的句式。
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以“平常”反衬下文的“极不平常”,说明了讲话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其中“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了人的本质特征。
2. 关键性的中心语。
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谁如果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与前面句中的“标本”相呼应,就更加看到“鉴赏”一词用得十分准确,恰到好处。
3. 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是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
例如《向沙漠进军》第7段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最主要”这个偏正短语非常明确地指出,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
如果去掉“最主要”就不能说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本质所在了。
再如“蚕丝一般..饮..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大多用活水”“极少..使用彩绘”,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替换或削减,阅读时,应注意辨析、比较。
看云识天气(一)学习重点1. 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2. 掌握总——分——总的结构安排特点.反复品味,积累有关谚浯。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
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如下:
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说明文语言必须准确、清晰、严密,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夸大、不缩小、不模糊。
2.简洁性:说明文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不冗余、不啰嗦,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
3.通俗性:说明文语言要通俗易懂,使读者容易理解。
4.生动性:说明文语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1.把握说明对象:首先需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把握其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2.分析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3.理解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要点,需要认真理解。
4.概括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需要认真概括。
5.注意文意和文题:文意和文题是说明文的灵魂,需要注意其内涵和外延是否准确、一致。
6.结合语境答题:说明文的题目往往结合语境设置,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7.运用逻辑推理:说明文中有些题目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解答,需要认真分析语境和选项。
8.注意细节和修饰语:说明文中的细节和修饰语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真实意思和作者的意图,需要注意。
9.关注图表和数据:说明文中常常配有图表和数据,这些信息也是答题的重要依据之一。
10.积累知识和经验:说明文阅读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考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作用)答题格式: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先“言下之意”:突出(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答题格式: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阅读——语言准确性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_______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1.通过类比,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答题方法的有效记忆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25分钟)探索新知识体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词语:限制性词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的词语。
这些词语一般不能替代或删去。
(15分钟)(15分钟)(5分钟)(20分钟)参考答案例1:1.答案:高科技污染解析:把本文进行分段归纳后课发现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高科技污染。
2.答案:分类别3.答案:例如:①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目前)②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
(近)例2:1.答案:“或”表示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原句意思是不论是“家人外出”还是“客人来访”都可录音留言。
改为“和”则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要看改变后句子意思的变化。
“或”表示二者选其一,“和”表示并列,要求两者同时出现。
因此很明显,去掉之后与原句意思不符。
2.答案:本句中“一般”不能去掉是因为并非所有人入睡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都是一样的,也有特殊情况。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去掉是因为去掉之后句子的意思与原文放生了某些改变,需要做的就是从要删去的词入手找出变化的点就可以了。
1,答案:准确性;严密性。
2,答案:D3,1.答案:不可以。
“慎用”是谨慎使用,“禁用”是禁止使用。
原文中说的是对美林过敏者禁止使用,体质者禁止使用。
改换后就变为对美林过敏者谨慎使用,过敏体质者禁止使用。
与原文意思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答案:C任务A:答案:1.①②/③④ 2.逻辑 3.这些星星都不是河外星系(都是银河系的)4.“可能”表示不肯定语气,表明这种情况(星系以光速退行)只是推测。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四)说明文语言【语言特点】(一)准确、简洁、严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二)生动1.准确:(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①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②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③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④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⑤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⑥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2)注意约数和确数。
无论使用的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注意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
(5)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
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1)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句式富于变化,形容词、动词、成语、四字句的使用都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
【考题类型】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2.某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3.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4.“这”(“这些”等代词)指代什么内容?5.加点的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加点词语有何作用?7.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分析句子。
【答题对策】类型1:某个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对策:1. 表态:不能删。
2. 先定性:起修饰限制作用,表……(何种类型);再释词:是……的意思。
3. 带词解句:先“言下之意”:突出(说明、表明)……(把释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b不排除……情况c无一例外的情况4. 去词解句: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或太绝对。
5.“xx”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说明文经典题型及答案(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说明文阅读,说明语言(真题答案)(一)植物也有语言18.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了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19.“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
用在这里准确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0.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18题详解】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一定要判断有几种说明方法,接着考虑是什么说明方法,最后按照相应说明方法的解答思路作答。
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
思路:所用说明方法其作用。
据此作答即可。
【19题详解】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先明确观点“不能”;再直接理解加点词“往往”的意思(表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的情况),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往往”在句子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植物发生与环境变化有关);接着再假设删除“往往”之后的表达效果,对比实际情况,判定删除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上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使答案更加完整。
【2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美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看清标题,找准文章各段的中心句,注意文段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的关键词,通过梳理各段大意进行筛选概括。
文章第①段提出问题:植物有语言吗?;第②段列举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说明,得出植物是有语言的结论;第③段说明植物所发出的声音往往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④段说明不同物种间的声音也会有所差别;第⑤段说明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喜怒哀乐的感情反应。
据此提取要点,组织答案即可。
【21题详解】(二)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20.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1.不能删去。
“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考向29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语言例:【2022·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和链接材料,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绿色生命线①海防林,是海南岛一个富有特殊意义又颇具地域特点的“专有名词”,即沿海岸种植的起防护作用的林带,被称为“海岸绿色长城”“海岛绿色卫士”,是海南岛生命家园的天然屏障。
②据史料记载,解放前,海南岛基本..无海防林,沿海市县常受风沙侵蚀,乐东、东方一带时常风沙弥漫,患沙眼病、红眼病的村民占90%。
20世纪50年代,文昌市翁田镇因无海防林庇护,流沙侵入12公里,到处是“三天烈日冒烟,一场暴雨沙埋田”的景象,每年淹没耕地超过百亩……③为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从1956年开始,海南引进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木麻黄,大力营造海防林。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筑起了一道绵延千里,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扼住了狂风、锁住了流沙,保住了1052万亩耕地、数十万民房和近200万人口的安全。
郁郁葱葱的海防林带,环绕在海南岛绵延的海岸线上,宛若一座绿色长城。
④海南是我国台风和热带风暴危害最严重的省份。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以巅峰强度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我省多个市县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农作物大量受损,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
据我省专家预算,在海防林保护范围内,可以减少台风风力30%~60%。
海防林就像一位坚强的卫士,为海岛涵养水源、固堤防潮、调节气候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保护了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⑤海防林被称为沿海地带不可或缺的环保生命线。
但我省现有的海防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差。
有专家建议,在现有的木麻黄海防线内套种抗风能力强,耐盐碱的椰树,变单纯的海防林为融生态、经济与景观为一体。
这样既能增加沿海防护林带的防风功力,又能闯出一条美化海岸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近些年我省文昌、东方、儋州、万宁等市县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
说明文语言三大特征
一、准确。
要准确,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在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
比如我们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应抓住“石拱桥的材料是花岗岩”这一特征。
二、简明。
语言要简洁凝练,要突出重点,而不是面面倶到。
比如《中国的银》这篇文章,“中国”是“中国人”,“银”是“银子",二者并不相同。
这样说有两个好处:首先读者容易理解;其次便于表达作者所要阐明的内容。
三、精练。
语言不能面面倶到,也不能拖泥带水,而应做到精练、准确;语言不要冗长和啰嗦;不要用一些难懂的术语和专。
阅读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凡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的文字表述,都要求准确无误。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等,讲究语言的严谨性。
例1:(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在当时可算是”起限制作用,表明赵州桥的大拱只是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有史以来最长的石拱,语言讲究分寸,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例2: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准确,有时需要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例1: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重新焕发生机。
“光临”是敬辞,用来称呼客人的到来,将台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台风暴雨的到来可以缓解旱情,表现出人们对它的欢迎态度。
例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石拱桥像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桥洞的形状,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得到石拱桥的外观。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但又不失生动趣味。
语言准确性常见题型一、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句:A、找有准确数据的词句B、找有概数的词句(大约、左右、至少、最多、大概)C、找限制性词语(大多、可能、也许、目前)2、结合原句,具体指出该词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基础知识(一)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如上一节所说,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同理,因为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而要求其说明的语言务必做到“准确”二字。
所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特点、用法、功能、效果、规律、原因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主要指在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时,能确切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零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
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说明文语言的两种风格——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当然,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所以,说明文的语言便可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风格。
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小升初复习】专题30:说明文阅读之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知识梳理】知识点: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征设问形式:1.xx词能否删除?2.xx词能否替换?3.xx词有什么作用?题型常见题干示例解题思路词语、段落作用说明语段的作用1.开头段落作用(1)内容:概括段意;(2)结构: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或激发阅读兴趣。
2.其他段落结合说明方法谈(1)通过……的说明方法;(2)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本文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1)准确,(2)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答法: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XX”词有何作用1.确定问题中的词语类型和限定范畴—时间限定词。
2.把词语放到句子里正反面解释内容。
(1)将词语放回原句还原句子意思—在当时说明……(句意)的内容。
(2)写出该词语的反义词在句子里的意思—但不是…(反义)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3.不要忘记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XX”词能否删掉1.表态:“能删”或“不能删”。
2.确定问题中的词语类型和限定范畴。
3.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1)不删除词语,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如果删去该词语有什么后果,与上下文的关系是什么。
4.不要忘记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能否删去,如果删去有什么不好。
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
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赏析限制性词语◆1.可能、大约、左右。
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 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
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xx 在当时是xxxx ,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及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语言及特点;2.掌握分析说明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课题指津说明文的语言既有准确性,也有生动形象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说明对象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平实朴素。
说明对象时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方法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因此说明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
品析说明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对象的特点。
常见题目1.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2.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3.文中加点的词语(如“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说说某某一词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说说某某一词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1.留心标志性的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如表示时间的“以前”“当时”,表示程度的“特别”“几乎”,表示范围的如“许多”“全部”,表示估计的如“大约”“左右”等;揣摩修饰、限制性词语,结合句子本身的特点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
2.注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可以从语言的情感、趣味等方面思考其特点,分析其在描摹情态和表现特征方面的作用。
3.“文中加点的词语(如‘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类似题解题思路:首先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接着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从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去思考。
然后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4.“说说某某一词好在哪里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用了某某词,生动地、或者准确地说明了某某事物的某某特征,能够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牛刀小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一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