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的利益)【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50.56 KB
- 文档页数:23
第四章世界市场一、名词解释1.商品交易所答:商品交易所指根据货样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所。
交易所中通常没有商品,买卖时无需出示和验看商品,而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和货样进行交易。
成交是在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商品交易所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调节价格的作用。
在交易所买卖的商品,往往具有同质性。
它们主要有:有色金属、谷物、纺织原料、食品和油料等。
这些商品买卖,基本上可分为实物和期货交易两种。
实物交易是进行实际商品的买卖活动,合同的执行以卖方交货、买方收货付款来进行;期货交易是一种按交易所制定的标准期货合同达成交易后,远期进行交割的交易。
目前,商品交易所中大部分交易是期货交易。
2.加工贸易答:加工贸易是指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加工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来料加工是指甲国家按照乙国家的要求,将乙国家商人提供的原料、辅料加工后把成品交给乙方,收取加工费用的方式;②进料加工又称以进养出,是指进口原料进行加工,把成品销往国外的购销方式;③来件装配是指甲国商人向乙国厂商提供零件与元件,由乙国厂商装配,再交给甲国商人,收取装配加工费的方式。
3.补偿贸易答:补偿贸易又称产品返销,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形式,是买方在信贷基础上从卖方进口机器、设备、产品、技术或劳务,然后用商品与劳务支付货款的方式。
补偿贸易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回购。
回购又称返销,是指买方以进口的设备开发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贸易方式;②互购。
互购是指用双方商定的其他产品或劳务偿付货款的贸易方式;③部分补偿。
部分补偿是指买方对进口设备的货款,可以部分用商品补偿,部分用现汇支付的贸易方式,也有第三方参与,负责接受、销售补偿产品或提供补偿产品的,此为多边补偿。
补偿贸易的特点:①它不是用货币,而是用产品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②由于货款偿付是分次进行的,所以它不是一次性的买卖行为,而是多次才能完成的买卖行为;③贸易与生产相联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五章国际服务贸易5.1 复习笔记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与特征1.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交易的活动。
这种服务是指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而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外汇报酬的活动。
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国际服务贸易下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包括: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提供服务。
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
2.服务贸易的分类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通过征求各谈判方的提案和意见,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以下12类:(1)商业性服务它是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包括以下6种服务,其中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
①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法律服务、工程设计服务、旅游机构提供服务、城市规划及环保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等。
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
这类服务包括计算机硬件安装的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与服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及其他。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③研究与开发服务。
这类服务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类学中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④不动产服务。
即不动产范围内的服务交换,但不包括土地的租赁服务。
⑤设备租赁服务。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飞机、船舶和计算机、娱乐设备等的租赁服务。
⑥其他服务。
即生物工艺学服务、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广告服务等。
(2)通信服务通信服务是指所有有关信息产品、操作、储存设备和软件功能等服务。
通信服务由公共通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关系密切的企业集团和私人企业间进行信息转接和服务提供。
(3)建筑服务建筑服务主要是指工程建筑从设计、选址到施工的整个服务过程。
(4)销售服务销售服务是指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服务交换。
主要包括:商业销售,主要指批发业务;零售服务;与销售有关的代理费用及佣金等;特许经营服务;其他销售服务。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1.1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
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
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出口值加上进口值之和就是该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
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
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措施7.1 复习笔记考点一:关税1.关税的含义及作用(见表7-1)表7-1 关税的含义及作用2.关税的种类关税依据征收方向可分为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
其中进口税中按差别待遇又可分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关税和普遍优惠制关税。
(1)进口税(见表7-2)表7-2 进口税(2)出口税(见表7-3)7-3 出口税(3)过境税过境税(Transit Duties)又称通过税,是指一国对于外国商品通过其关境时征收的关税。
这种关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最为盛行。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国家都不征过境税,仅仅在外国商品通过时征收少量的准许税、印花费、签证费和统计费等。
(4)进口附加税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es)又称特别关税,是指对进口商品征收正常关税外,再加征的额外关税。
征收进口附加税是限制商品进口的一种临时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应付国际收支逆差;维持进出口平衡;防止外国商品的出口补贴和低价倾销;对某个国家实行歧视或报复等。
进口附加税往往针对个别国家或个别商品征收,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反补贴税(见表7-4)表7-4 反补贴税②反倾销税(见表7-5)表7-5 反倾销税(5)差价税差价税又称差额税,是指当某种产品进口价格低于本国同类产品生产价格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按照国内产品价格与进口同类产品价格间的差额征收的关税。
差价税是一种滑动关税,它随着国内外价格差额的变动而变动,能较好地起到限制进口作用。
(6)特惠关税特惠关税是指某一国家或者经济集团对某些国家的所有进口或部分商品在关税方面给予的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这种关税优惠待遇有互惠的,也有非互惠的。
(7)普遍优惠制(见表7-6)表7-6 普遍优惠制3.征收关税的依据和方法(1)海关税则(见表7-7)表7-7 海关税则(2)关税的征收方法(见表7-8)表7-8 关税的征收方法。
xx〈〈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一、名词解释1、净进口: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相比较,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净出口 :出口量大于进口量2、出口部门: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3、总贸易:总进口加上总出口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
专门贸易: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就是一国的专门贸易额。
专门贸易额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应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起的作用。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二、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与国内贸易有什么区别?国际贸易量的计算1)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3)2、什么是贸易差额?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1)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2)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一般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
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好事。
巨额顺差还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调控能力。
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使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来表示。
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第6章国际贸易利益及价值转移6.1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利益1.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国际贸易的产品利益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利益。
通过国际贸易,不同的国家可以获得本国不生产的产品,或者补充本国生产不足的产品,从而使生产获得新的生产资源、机器没备,消费获得不同于本国传统的商品,一个国家也因此得到更丰富、品种更繁多的使用价值,总体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2.国际贸易的资源配置利益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达到均衡,因而得到重新组合与配置。
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克服了在国际间流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可以在它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得到利用。
这样就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论述比较利益时,A、B两国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两国总产出增加了,A、B两国各自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工后与消费点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比分工之前离原点更远,说明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一提高很大部分来源于国际分工而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和充分利用。
在论述赫—俄模型时,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等于利用了对方充裕(而本国稀缺)的资源,调整了本国资源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使得资源在更加合理的结构上得到利用,最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贸易双方都获得利益。
3.国际贸易的竞争利益参与国际贸易,一方面意味着本国企业要与外国企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产品也要同进口商品竞争。
在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出口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总要争取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国内企业也要不断致力于改善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以便同进口商品竞争,保证其销路。
因此,竞争除了可能会产生某种社会劳动浪费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有效分配资源和组合资源使社会生产向前发展。
4.国际贸易的示范和技术传导作用当一个国家进口了本国尚未生产,但又具有较大市场的商品时,进口商一方面开拓了这一全新的市场,同时也给本国的厂商以刺激、示范,促使国内厂商进行模仿生产。
发展经济学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起步时,受到的第一个制约就是技术的落后(技术缺口),克服技术的不足是经济起步的关键,如图6-1所示。
专注考研考证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
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专注考研考证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
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第五章贸易条件一、名词解释1.贸易条件答: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物物交换来表示,即用实物形态来表示的贸易条件,它不牵涉货币因素和物价水平的变动。
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
另一种用价格来表示,这种贸易条件就是一国所有的出口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由于现实生活中参与国际交换的商品种类很多,而且价格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种贸易条件通常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
2.各类贸易条件指数的概念答:贸易条件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表示不同意义的贸易条件。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以x P 代表出口商品价格指数,m P 代表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 (一般用百分数表示)为:()/100x m T P P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得到的指数,其可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两种。
①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同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x m xS P P Z =⨯其中,S 表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x Z 表示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
②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将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综合进行考察。
其计算公式为:()()//100x m x m D P P Z Z =⨯其中,D 表示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m Z 表示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指数。
(3)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第九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9.1 复习笔记考点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1.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以及自然资源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流动性也在不断的增强。
要素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动力;(2)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3)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助推剂;(4)现存的国际贸易壁垒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5)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客观原因。
2.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见表9-1)表9-1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由此可知,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会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各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进而促进各国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并不会替代国际间贸易的发展,要素的流动和国际贸易可同时用来达到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3.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内容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流动性,例如土地无法流动,自然资源的流动性较差,甚至有些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很高。
主要在在国际间流动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
(1)第一类较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
由于各国自然和历史存在的差异性,劳动力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特点,这使得人口的国际流动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原因历来都是出自经济层面的考虑。
而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要加以具体分析,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2)第二类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要素是资本。
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过剩资本,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较高利润,因此纷纷流向国外。
如今资本流动已从最初的由资本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逐步发展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互投资,资本流动成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
1.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国际范围内扩展的产物,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见表2-1)
国际分工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它是在近代工业分工国际化延伸和发展中产生的。
表2-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2.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见表2-2)
由于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国之间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障碍逐渐减少,当代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表2-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征
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
(1)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国际产业分工逐渐地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各个产业内部的分工转变,进而又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因此被分解。
所以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通过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的现象。
国际产业转移演变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
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外包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
(2)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服务业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而是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服务外包成为成长最快的服务业跨国转移,极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服务外包又称服务加工贸易,国际上也称离岸服务,是指作为生产经营业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境外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3)非流动要素决定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流向
非流动要素是指土地和简单劳动力、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
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
4.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条件。
归纳起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具体内容见表2-3。
表2-3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即分工与交换之间的联系,两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由马克思的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具有决定性地位,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际分工的扩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使得各国生产要素向高利用效率的部门转移,从而增加可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给国际贸易提供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另外,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强,各国开始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给国际贸易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2)国际分工的演变决定国际贸易的格局
国际贸易格局是指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
一方面,世界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
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的。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会制约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会影响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考点二: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1.一般均衡下国际贸易静态利益的一个简单模型说明
(1)模型的假定
①两个国家:A国和B国。
②两种商品:衣服和粮食,两国均生产。
③两国可利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一定,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变。
(2)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和消费状况
如图2-1、图2-2所示,在封闭条件下,CF为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A国生产点为E点——生产30单位衣服+50单位粮食,同时A国的消费点也为E点;C´F´为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定B国生产点为E´点——生产50单位衣服+40单位粮食,同时B国消费点也为E´点。
图2-1 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