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 格式:docx
- 大小:17.94 KB
- 文档页数:3
人生之忌:心怀敬畏,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明朝方孝孺有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为人做事要懂得敬畏,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南宋朱熹在《中庸注》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也是告诫世人,人生在世应常存敬畏之心。
明朝吕坤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一个人如没有敬畏之心,无视规则规矩,则会肆无忌惮,丢失底线,自吞苦果。
人生之大忌,在于缺失敬畏之心,身无所正,言无所规,行无所止。
忌话多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话多的人通常不假思考,能说与不能说的一股脑儿全说;很多时候,不仅给别人添乱,也给自己找了麻烦。
《易经》有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德之人说话谨慎,有福气;话多的人急躁,易让人生厌。
《礼记》有云:“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忌多言,是一种不纠缠、少争论的智慧,是自控力强的表现。
语言,是世间无形却最厉害的武器。
韩信一句“陛下只能带十万兵马,我韩信带兵是多多益善”,其狂妄之语最终导致被诛三族。
人们用三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时间学会闭嘴。
所谓“君子语迟”,君子因话少而持重,因话少而受人信赖。
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
忌浮躁《菜根谭》有云:“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顽。
”很多事,你越着急弄清楚,反而越弄不明白;凡事“欲速则不达,”不如暂时缓和情绪,也许冷静之后事情自然明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越是紧张,越难以达到目标。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放不下手机,拿不起书籍;阅历积累不深,又着急看透尘世。
当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时,心中暗自不服,焦虑不安;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冷静与沉住气,理智地思考并解决。
面对压力,心浮气躁,但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平心静气。
心浮气躁是一种肤浅,这样的人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从容恬淡,方能厚积薄发。
忌固执古人云:“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直道可御马,曲径能通幽。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最近读到曾国藩的一句话有所感悟,曾公云: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我有三个感悟,想耽误各位一点时间与XIANGMU上的同事分享。
一、保持对行业的敬畏我们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我们从事的行业是一个国家繁华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没有几十年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就不会取得过去的亮眼成绩,同样也不会在国际上获得这么多的尊重。
同样,我们交通人相应地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能陪伴家人,不能见证子女的成长,不能兼顾家庭。
我想,临连高速的各位同事都是一样,说起来每人都有一串故事。
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特点,我们既然选择了做一个交通人,就了解了这个行业特点。
如果对我们的行业没有一颗敬畏之心,就没有认识到传统交通业对国家的支撑作用,“互联网+”改变的是效率和透明度,代替不了我们行业的支柱作用,我可以断言这个行当将是我们项目大部分管理人员有生之年养家糊口的长期金饭碗。
二、保持对工作的敬畏,各位同事,尽管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共事,但有一句话是我们相互共勉的,这句话李嘉诚挂到他的办公室里,这句话就是前文提到的“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这句话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就是只有对工作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禁止。
对工作敬畏,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谦虚谨慎,认真学习咱们这个行业细分也是有十几个专业,每个人不是全才,不可能做到每个专业都精通,那我们碰到不会的领域就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搞不清楚的地方就认真学习,做到管一行精一行,如果大家得过且过,去到工地碰到问题不懂的也不学习,那我们的职业规划就会走入死胡同,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就没有了。
遇到事情如有不懂不会的,有这么多同事和朋友共同学习探讨,没有人不愿意成长和进步。
另一个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工地情况由于主要是跟各类人员打交道,交叉着各方的利益,我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有危机感,要做到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
“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
“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畏惧”这两字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生活在人世间,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关心,对爱人的忠诚,对小孩子的爱护,对朋友的真诚,对陌生人的善念,甚至对小猫小狗小花小草都要有敬畏之心。
遵从规律,敬畏自然,才能活出一个人的本性真我,才能活出一个人的风范和姿态。
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种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情都敢做,言行不拘,天地不怕,这样的人看似无拘无束,其实是心中没有敬畏,没有底线,言行没有所止。
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跟对错没有关系,跟“三观”有关,跟品性有关,虽然不是敌人,但也不会有人真正当他们是朋友。
敬畏一朵花,不是因为一朵花有多么美丽和妖娆,敬畏就是敬畏,不是爱惜,敬畏是因为它和一棵草一片叶一棵树,甚至是一片庄稼都一样,都有活着的尊严。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植物,没有了绿色,没有了粮食,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会不会变成荒漠?人类会不会变得荒凉和无趣?敬畏一只蚂蚁,不因为这只蚂蚁有多么弱小和无力而轻视,敬畏就敬畏,不是同情,敬畏是因为它和一条鱼一条虫子一只小鸟,和一只狮子一样,都有活着的权力。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动物的存在,人类会不会失去彼此温暖和依傍的伙伴?人类会不会变得孤单和寂寞?晚清名臣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天命”即是规律,“人言”即是别人的评论,“君父”即是国君。
知道害怕和恐惧的人,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这个“害怕”是超越了自身本能的害怕,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选择,是敬畏的一种。
曾国藩一生常怀敬畏之心,心有所向,行有所止,内清外浊,内方外圆,谨言慎行,终成一代名臣。
谈谈你对“心存无畏,才能无畏;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的看法
心存无畏,才能无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这句谚语说的深刻,充满着智慧。
心存无畏,才能无畏。
无畏,不是无视危险,而是有一颗勇往直前的心,勇于面对挑战,勇于拥抱改变,勇于追求理想。
罗素·贝克曾说:“有时候,我们不要去害怕改变,而是要去拥
抱改变,它是新的生活的开始。
”只有勇敢无畏,才能获得更
多的可能性,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完美。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敬畏,不是怯懦,而是要有一颗谨慎的心,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懂得节制,懂得审慎,懂得量力而行,不要放纵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智慧是控制欲望和冲动的能力。
”只有敬畏节制,才能把控自己,获得自我解放,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总之,无畏和敬畏都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必要,都是让自己更好的境界,心存无畏,勇敢不畏,勇于面对挑战,勇于拥抱改变,勇于追求理想;心存敬畏,节制自制,把握自我,把握原则,把握机会,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心存无畏,才能无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这句谚语说的
是对人生的智慧,无畏勇敢,敬畏节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
自我解放,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价值。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致良知感悟
心存敬畏之心,意味着我们要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
这种敬畏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尊重和珍视。
当我们对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内心都充满敬畏时,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在行动上有所节制,不至于盲目冲动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行有所止,意味着我们要在自己的行为上设定一个界限,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样的节制并不是压抑自己,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时,我们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不会迷失方向。
致良知,是指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自省,以确保自己的行为始终是正确的。
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更有智慧和品质的人。
总之,心存敬畏之心、行有所止、致良知,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南。
只有做到这三点,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存敬畏,⽅能⾏有所⽌,古⼈为何强调⼈要有敬畏之⼼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意思是说,君⼦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于⾼位的⼈,敬畏圣⼈的⾔语。
有敬畏⼼,我们在做事情的态度上才能有张有弛,敬畏天命,我们才不会做⼀些伤天害理之事,⼼会有⼀份信仰。
曾国潘说:“⼼存敬畏,⾏有所⽌。
”“敬”是尊重,“畏”即害怕。
在内,是不存邪念,在外,是持⾝端庄。
敬畏之⼼的意思是:⼈类在⾃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前所怀有的⼀种敬重与畏惧⼼理。
有这样⼀个实验:将⼀条鲨鱼和⼀群热带鱼放进同⼀个池⼦,⽤透明钢化玻璃将它们隔开。
鲨鱼每次想捕⾷时,都会在钢化玻璃上碰壁。
久⽽久之,即便将钢化玻璃取⾛,鲨鱼也不再会过去捕⾷。
这个实验表明,⾏为可能会形成惯性,⼼理可能会产⽣依赖。
不过,换个⾓度看,实验中的钢化玻璃,也可以理解为⾏为边界的标注。
有了“边界意识”,形成了“敬畏之⼼”,就能够⾃觉恪守底线、遵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我们⽼是遭到⾃然的报复,发⽣莫名其妙的⾃然灾害,在灾害⾯前,本该能躲避的,却⽆法躲避。
⽐如天下⼀场⼤⾬,就会有城市被淹没。
就会有车辆被冲⾛,就会有⼈员伤亡。
⽐如看似⾼⼤上的商场,突然会飞来横祸,掉下个⼴告牌来,砸伤⽆辜者。
问题出在哪⾥,我们少了敬畏之⼼,⽼是⾃欺欺⼈。
敬畏之⼼,其实是⼀颗求真之⼼,是⼀颗科学之⼼。
敬畏不是怕,是敬,我们没有必要怕什么,但我们绝不能不敬什么。
⽐如在寺院,我们可以不信佛教,但绝对要对佛敬。
⽐如朋友之间,我们可以开些玩笑,但绝不能碰⼈家禁区,这也是敬。
每个⼈都有疼痛之处,避开他⼈的疼痛,既是⼀种尊重,更是⼀种敬。
当然,我们更需要敬畏⾃⼰。
不懂得敬畏⾃⼰的⼈,哪⾥能敬得了别⼈?敬畏天地,你才能尊重⾃然规律,才能适应⼤⾃然的各种规律。
敬畏⼀个⾏业,你才能⾃觉遵从⾏业规则,不随意破坏⼤家已经遵守惯了的规则。
敬畏⼀个⾏业,你才不敢弄虚作假,不敢以次充好,不敢故弄⽞虚也不敢胡说⼋道。
敬畏⾃⼰从事的职业,你才能做到兢兢业业,才能认真负责。
曾国藩平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曾国藩,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
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
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敬畏,让人慎独,拥有同理心。
曾国藩处世哲学的“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
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
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翻译是这样的: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
”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清]曾国藩做一个真正勇敢无畏的人。
——[美]林肯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材料给出了两个看似矛盾的论述,曾国藩主张人应该有所“敬畏”,即懂得有所敬畏,才能守正,语言和行为才能合规知止,林肯则以“勇敢无畏”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信条。
两者观点看似矛盾冲突,实则辩证统一。
曾国藩所谓的“敬畏”,重在强调品德操守的自律守正,不可胆大妄为,即人要学会怕一些东西,怕规则、怕纪律、怕人言、怕后果。
懂得怕,就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怕,就不会违规违纪,所说之言一定会中规中矩,所做之事也会适可而止,即便偶然逾越了规矩,也不至于超越出大的原则,超越政策红线,超出做人底线。
林肯所说的“勇敢无畏”,则重在强调做人行事的元气张扬,勇气担当,顶天立地,面对困难、挫折、考验、挑战时,不畏首畏尾。
还可以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敬畏”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不“畏”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原因会使人作
第1页共6页。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敬畏,但现代性却似乎和敬畏无法相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我们不再敬畏鬼神,却依然需要敬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畏,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人生无所畏,实在危险,孔子教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菜根谭》里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畏天命以前人们相信命,但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
他做什么事前,都是思量一番,觉得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恶之事。
“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
这些都是“畏天命”,从前社会等级分明,这种畏,用来维护社会稳定。
现代人虽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现在,自然、真理、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这里所说的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职有多高,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一个人再成功,总有他的父母、上级,让他敬畏,从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轻举妄动。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
”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是不会成功的。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保持谨慎态度,才能有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孔子说小人“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那会一无所成。
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言,才能知古鉴今、心存敬畏。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
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
曾国藩仰
任具体的职务。
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
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
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
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
”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
”
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
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
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
尽瘁。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佛说,心存遗憾,源自唯美。
遗憾太多,心就痛楚,情亦感伤。
懂得淡泊,神清气爽。
刘勰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王阳明说,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人皆可为圣贤。
曾国藩说,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易中天说,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
林清玄说,对顺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让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
卢思浩说,两个人能遇见不容易,分开了,也应该心存感激。
欧亨利说,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虽然希望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
心存高远,意守平常,身体而力行,小步终成千里。
心若菩提,则步步生莲。
心净则孤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
心存敬畏如履薄冰,手握戒尺慎独慎微。
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幸福在你心中,只要你心存幸福,幸福将伴你一生。
若心存美好,必定处处春暖花开。
心存完美,更胜春天。
存我心者,将心比心;心存我者,以真换真。
心存一善,胜过百日修行。
百事以善为先,即是创造无限幸福。
心存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心存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
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
只有是心存美好的人,才是会去欣赏别人。
意有千姿穷笔未竟,心存万语欲说还休。
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心存坚持,快乐就会常伴你;心存真诚,平安就会跟随你。
心存善念,阳光就会照耀你;心存大爱,崇高就会追随你;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你;心存感恩,贵人就会青睐你。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切生命美好的的基础。
心存感恩,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心存感恩,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
读的曾国藩《诫子书》,品百味人生近日读曾国藩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令人啧啧赞叹。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笔者领悟其意是:一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在行为上有所约束与克制,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知方圆、守规矩,做事踏实、做人老实。
大图模式敬畏观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所遵遁的理念他能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成为晚清第一名臣,除了谋略高深、意志坚毅等过人之处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敬畏观”。
他在家书中曾告诫家人:“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大图模式”意思是说: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没有骄横之气,永远保持战战兢兢的戒惧意识;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没有懈怠懒惰之心,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不被金钱美色所惑、不被名利地位所累,永远保持内心的清静和淡定,恪守自己人格的尊严。
大图模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这里所讲的“畏”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敬畏”。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敬畏感有三个维度:敬畏自然、敬畏他人、敬畏自我。
大图模式敬畏感就是这三种情感的辩证统一,“敬”表达的是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畏”不是单纯的一种害怕、顺从,而是为实现理想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是道德自律。
由“敬”生发出的“畏”,目的是要通过知晓有所不为的自律,去实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
大图模式懂得“敬畏”,是人生大智慧。
真正的智者,懂得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应该敬畏的东西。
如果这世界没有敬畏,一切将变得轻浮不屑且杂乱无章。
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
大图模式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
我们敬畏自然,懂得天人和谐;敬畏道德,懂得天地良心;敬畏内心,懂得仁爱包容;敬畏法律,懂得遵纪守法;敬畏事业,懂得奋发有为。
曾国藩的人生感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他在一生中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他的人生感悟,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在他的《曾氏家训》中说,“立身以立德为先,立德以修身为本,修身以齐家为本,齐家以治国为本,治国以平天下为本。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要注重修身养性,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然后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最终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曾国藩还强调了“精忠报国”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忠于国家和民族,要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努力奋斗。
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名臣。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正确的行为,要将知识转化为
实际行动,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名臣。
曾国藩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要有忠诚的品德和修养,要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这些人生感悟,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的人生感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官员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深刻的人生感悟。
曾国藩一生坚守忠诚、勤奋和谨慎的原则,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他常说,“人生在世,须有志气。
志气不大,事业不兴。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志气和远大的目标,就很难取得成功。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还强调谨慎和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谨慎和自律。
他说,“人生一世,荣辱得失在于一念之间。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只有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曾国藩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同时要保持谨慎和自律。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人,要敬畏的有很多,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我以为要比寻常百姓有更多的敬畏。
赵乐际同志在组织部长培训班上指出:“领导干部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法纪”。
敬畏体现的是一种为官态度与为人境界,如果一个干部总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把群众放在眼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没有敬畏之心,徇私枉法,为所欲为,最终结果只能是被党和人民收回权力,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敬畏要靠自觉。
共产党的干部必须是要有信仰的,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是要始终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领导干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危机感,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人民托付的沉甸甸的责任,始终做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严守为官底线,严守法纪红线,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官。
敬畏要靠约束。
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在欲望的草原肆意狂奔。
一旦“行”没有所“止”,就对什么都没有敬畏了。
敬畏要靠制度约束。
实际上,国家在权力运行体制中,各个领域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有些领导干部觉得自己手握大权,自己说了算才有领导尊严,才够过瘾,于是千方百计地将权力抓在手中,含在口中,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某种程度上自己的威信得到了树立,但也让权力突破了制度的约束,其行为是对制度的不敬畏。
敬畏要靠监督约束。
紧紧依靠制度的约束也是不够的,制度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程序性,如果执行制度的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话,就很容易让制度变成摆设。
曾国藩人生感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在政
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是在人生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人
生智慧。
曾国藩在他的《曾国藩家书》中写道,“人生在世,须要有恒心,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能够忍受磨难,才能取得成功。
”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只有坚定的恒心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曾国藩还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说,“修身者,先要克己,然后才能做到克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
无法克服,怎么能去克服外部的困难呢?修身养性是人生道路上至
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才能在逆境中保
持清醒和坚强。
曾国藩还提出了“立身以立学”、“立学以读书”、“读书以
明理”、“明理以知道”、“知道以行之”、“行之以成功”六字
箴言,这六个字概括了人生的成长之路。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
首先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然后通过不断学习和读书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见识,进而明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功。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只有坚定的恒心和毅力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修身养性是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才能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和坚强。
同时,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然后通过不断学习和读书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见识,最终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功。
这些感悟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成功,更是对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宝贵指引。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_人生感悟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
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
曾国藩仰
任具体的职务。
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
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
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
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
”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
”
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
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
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
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