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严重创伤(急危重症护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58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救护理学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2)、提高分诊准确率(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7)、规范护理文书(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ICU 收治对象:(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多种耐药菌在ICU7、检伤分类的原则:(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可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治疗(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以上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医疗资源不足的,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就只需求时,为最大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第一、二章院外救护A型题1.emergency medicine是(D )A. 院前急救B. 重症监护C. 急诊科D. 急诊医学E. 急救护理学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B )A. emergency medicineB. emergency medicine service systemC. department of emergencyD. nursing in emergencyE.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ine care3.院前急救主要经常性任务(A )A. 病人呼救B. 灾害遇难者急救C. 救护值班D. 紧急救护枢纽E. 以上都不是4.下列哪一项不属急诊科的设置(C )A. 预检分诊处B. 急诊诊查室C. 急诊抢救室D. 急诊换药室E. 急诊观察室5.下列哪一项不属急诊护理观察技巧(D)A. 问B. 听C. 触D. 教E. 看6.ICU是EMSS中的第几个环节(C )A. 第一环节B. 第二环节C. 第三环节D. 第四环节E. 第五环节X型题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ABCDE )A. 院前急救B. 危重病急救C. 抢险救灾D. 战地救护E. 急救护理人才培养和科研2.EMSS主要参加人员(ABCD )A. 最初目击者B. 急救医护人员C. 急诊科医护人员D. ICU医护人员E. 以上都不是3.EMSS包括(ABC )A. 院前急救B. 医院急诊科抢救C. ICUD. 抢救室E. 监护室4.院前急救的特点(ABCDE )A. 社会性、随机性强B. 时间紧急C. 流动性大D. 工作环境条件差E. 病种多样复杂5.院前急救的紧急救护要点包括(ABCD )A. 舒适符合病情的体位B. 迅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C. 正确松解病人衣服D. 初步急救E. 途中监护名词解释EMSS院外急救反应时间生存链急救半径简答题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体系如何构建?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有哪些?3、院外急救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院外急救的原则。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三)第七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心搏骤停CA:是指心脏有效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搏骤停时的常见心律失常室颤,(80%~90%)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无脉性电活动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心脏停搏60秒左右可出现瞳孔散大,停博4~6分钟,脑组织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常见的病因心源性(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最主要的病因,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非心源性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典型三联征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意识突然丧失,可伴有全身短暂性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继而停止面色苍白或青紫双侧瞳孔散大心肺复苏CPR:是指针对心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促进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基础生命支持BLS:又称初级心肺复苏CPR,是指采用徒手和(或)辅助设备来维持心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抢救方法。
叫—叫伤员叫—呼救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电除颤BLS的基本步骤在安全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判断心博骤停启动急救反应系统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高质量心肺复苏的要点保证按压频率和按压深度:频率100~120次/分(15~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深度至少为5cm,但不超过6cm。
按压期间,保证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不要过度通气按压与通气之比:30:2。
双人心肺复苏,按压/通气比15:2。
开放气道的方法:仰头抬颏/颌法:适用于没有头和颈部创伤的患者托颌法:适用于疑似头、颈部创伤者。
除颤是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
除颤双相波能量为120~200J。
使用单相波除颤仪时,除颤能量为360J。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即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治、ICU或冠心病监护治疗病房(CCU)救治组建成一个完整体系,建立起网络系统,重视现场急救和急危重症护理教育。
P2【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经过专门受训的人员,在现场和途中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的患者进行的医院前急救。
P7【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P16【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跳和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P36【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P36【急性中毒】大量毒物短时间内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致使机体受损并发生功能障碍。
P66【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部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后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神经症状,即~。
【意外伤害】: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或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中暑】:是指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水盐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患者体温急剧升高达到41℃以上,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
常在高温中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发生。
【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酌情补办。
【重症监护病房EICU:】是根据急救科(室)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而设立的,主要收治严重的创伤、随时有生命危险或病情危重、需要监护抢救的患者。
【分诊】:是指根据患者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评估患者病情危急的程度,确立患者优先就诊的顺序,使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处置和治疗,以减少病患死亡和残障的可能,并增加急诊的效率,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教课纲领(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综合特点课程学分数:学时数:48学时合用专业:护理学专业二、课程地位和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急诊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以拯救病人生命、提升急救成功率、促使病人痊愈、减少伤残率、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急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剪发展的需要,成立整体护理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术;有助于培育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经过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样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习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此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确立基础。
总教课参照学时为 48 学时,此中讲堂解说 32 学时,实验 14学时。
三、课程教课目标和要求(一)知识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紧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急办理和配合急救;按操作规程,正的确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实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认识和提升。
(二)能力目标:在课程教课过程中,经过各个教课环节逐渐培育学生在为急救病人供给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术,知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供给实时的护理,并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察看能力,为此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确立基础。
(三)素质目标:培育学生独立思虑、认识和剖析解决问题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充足调换学生主动性和踊跃性,建立急诊意识同时着重医德教育,培育和造就一批发奋献身急诊专业,造福于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队伍。
急危重症护理学——创伤评分急危重症护理学——创伤评分小组:萨瓦迪卡成员:陈家琦沈妙赵美霞陆娇晟创伤评分的产生背景和发展1952年由De Haven首次提出创伤评分,目前已经有数十种之多。
创伤: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致的、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trauma scaling),简称创伤评分,是以计分的形式来估算创伤的严重程度,即应用量化和权重处理的患者生理指标或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经数学计算以显示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方法。
按数据依据来源,分为生理评分、解剖评分和综合评分。
按使用场合,可分为院前和院内评分两大系统。
院前评分系统概念:是指在事故现场或救护车上,根据解剖、生理和伤因等数据,决定该伤员送往哪一级别的医院。
作用:现场检伤分类、后送、收治和指导复苏参考目的:区分重伤患者与一般创伤患者,从而对重伤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优点:直观、简便、实用、易掌握、省时、适合急救,缺点:不够精确,判断预后的能力较差以PHI、RTS、CRAMS和TI为常用院内评分系统伤员到达医院确立诊断后,根据其损伤诊断(即解剖指标、生理指标等)评定伤员伤情的评分方案称为院内评分。
目的是为了医院内救治和创伤研究。
以AIS-ISS应用最广,TRISS和ASCOT最为复杂,ICISS最有发展前景。
作用:指导治疗、预测预后、评价救治质量、质量控制及创伤研究优点:预测、评估准确率高缺点:相对复杂、耗时创伤评分的分类㈠按使用场合分类●简明损伤定级(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损伤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NISS)、●解剖要点法(Anatomic Profile,AP)●最高AIS值评分(Maximal AIS,MaxAIS)院内评分●基于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损伤严重度评(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 Disease Based Injury Severity Score,ICISS)●创伤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法(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Score ,TRISS)●创伤严重特征评估法(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Tauma,ASCO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㈠按使用场合分类●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创伤评分(Trauma Score,TS)●改良创伤评分法(Revised Trauma Score,RTS)●CRAMS记分法(Circulation,Respiration, Abdomen,Motor and Speech Scale, CRAMS Scale)●院前分类指数(PrehospitalIndex,PHI)院前评分●病伤严重度指数( Illness Injury Severity Index, IIS I)●类选对照表(Triage CheckList,TC)●类选指数(triage index)●类选记分法(Triage Score)●现场类选标准(Field Triage Criteria)●急救员判定法(Paramedic Judgement,PJ)●院前类选示意图(Prehospital Triage Decision Scheme)●脉搏、呼吸、运动反应(PRM)●呼吸、收缩压和运动反应(PSM)㈡按数据来源分类1、解剖学评分:TS、RTS、CRAMS评分、PHI、TI2、生理学评分:ISS,MaxAIS,NISS,ICISS、APS、ICISS等3、综合评分:主要有TRISS、ASCOT及APACHE等常见的创伤评分法1、修正的创伤计分(RTS)2、简明创伤分级法(AIS)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4、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5、创伤严重度ASCOT与TRISS计量法6、急性生理学及既往健康评分(APACHE)修正的创伤计分(RTS)可用于院前评分,计分方法收缩压、呼吸频率和意识状态三项相加为RTS总分RTS总分>11 诊断为轻伤RTS总分<11 诊断为重伤RTS总分<12 应送到创伤中心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该系统由美国机动车医学促进会(AAAM)所属的损伤定级委员会(IISC)定期修订,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损伤严重度编码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车祸伤建立一套判定损伤严重度和分类的标准,后来,其适用范围逐渐从车祸撞击伤被扩大到各种原因的损伤,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交通部门扩大到大学、机动车工业研究以及临床医学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