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
- 格式:ppt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36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亚低温治疗一、概念: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均为体何温度),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
二、适应症: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心肺复苏术后。
三、作用:1)、主要是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和脑缺氧。
(1)、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
(2)、降低脑组织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低颅内压。
(3)、减少甘露醇用量,相应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
2)、降温时间窗:伤后亚低温实施越早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也越明显,尽量在伤后24h内实施。
中心体温在8-12h逐渐降至33-35℃,并维持24-48h为宜。
四、作用机理1)减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3)抑制有害物质释放,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4)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
5)增加泛激素的合成,促进脑细胞结构很和功能的修复。
6)减少Ca2+的内流,调节钙蛋白激酶Ⅱ活性。
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时,脑组织耗氧量仅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低于25℃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是安全的。
六、方法:1)、局部降温:降温:冰袋、冰枕、冰帽、冰毯。
全身降温;冰水浴、亚低温治疗仪。
2)、降温前准备:1.头颅CT检查,如有手术指征,则先行急诊手术。
2.连接各种监护设备。
(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要置入带有温度探头的导尿管,行BIS监测)3.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连接呼吸机(关闭呼吸机的加热装置?)、使用肌松药物。
4.常规化验检查(电解质、血凝等)。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一、亚低温治疗原理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方法降低患者体温至亚低温状态的治疗方式。
通过降低体温,可以抑制脑细胞的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等。
二、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适用人群:1. 脑卒中、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 体温升高或中枢性高热的患者;3. 需要降低机体代谢和氧耗的患者。
禁忌人群:1. 存在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稳定的患者;2. 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 存在颅内高压或病情危重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与步骤1. 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方法实现。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冰毯、冰帽等,药物降温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退热药等。
2. 治疗步骤:(1)评估患者情况,确定亚低温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3)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如冰敷、冰毯等;(4)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降温速度和温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5)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注意保湿和保暖;(6)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护理要点与注意事项1. 护理要点:(1)监测体温变化,保持体温在亚低温状态;(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和翻身拍背;(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评估病情状况;(4)注意保湿和保暖,预防皮肤冻伤和肺炎等并发症;(5)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事项:(1)避免过快或过慢降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其他并发症;(2)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和躁动;(3)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需特别注意监测和治疗;(4)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尊重其人格尊严。
五、常见问题与解答1. 亚低温治疗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答:亚低温治疗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皮肤冻伤、呼吸道干燥等。
亚低温技术低温疗法(therapeutic hypothermia)是一种以物理或药物手段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预后的方法。
医学界一般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低温(≤16℃),其中28~35℃被定义为亚低温。
一、亚低温技术分类目前临床上采用的降温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其中物理降温又分为体表降温和血管内降温两大类,各有其优点和不足,详见表127-1。
表127-1降温技术分类及其优势和不足二、亚低温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亚低温技术的适应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包括手术前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等情况;②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③中枢性高热患者;④心肺复苏患者;⑤其他。
亚低温治疗无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妊娠、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慎用。
三、亚低温技术的实施方法1.亚低温治疗前准备亚低温实施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心电监护仪和有创血流动力学设备主要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呼吸、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并评估患者的液体容量和肺水情况。
亚低温实施中需要进行镇静和肌松治疗,因此要做好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准备,同时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等评估镇静深度。
另外,要准备有温度的导管,如导尿管或食管探头等,获得核心体温。
2.亚低温治疗实施过程亚低温实施的三阶段:亚低温治疗一般可以分为诱导、维持和复温三个阶段(图127-1)。
诱导阶段需要使患者的体温在30分钟至2小时内迅速达到目标核心体温。
达到目标核心体温后一般维持12~24小时,再进行复温。
复温要缓慢、可控地进行,对于心搏骤停患者以0.2~0.5℃/h为宜,其他患者可以采用0.1~0.2℃/h的复温策略。
整个复温过程持续大约12小时,直至体温恢复到37~38℃。
图127-1亚低温治疗实施三阶段四、亚低温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1.寒战在亚低温实施过程中患者常发生寒战。
高压氧治疗和亚低温治疗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的区别如下:原理:高压氧治疗是通过增加血氧分压来提高组织氧供应,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
而亚低温治疗则是通过降低体温来减少脑组织的代谢和氧消耗,从而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实施方式:高压氧治疗通常在高压氧舱内进行,患者需要穿戴特制的压力服和面罩。
而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物理降温或药物诱导的方式实现,患者需要使用冰帽、冰毯等设备。
适用范围:高压氧治疗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氧、缺血性病变等,如一氧化碳中毒、缺血性脑卒中等。
而亚低温治疗主要用于脑外伤、脑出血等引起的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疗效: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脑组织的氧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恢复,对于脑损伤的康复有一定的疗效。
而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和氧消耗,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对于脑外伤和脑出血等引起的脑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副作用:高压氧治疗可能会引起气压伤、氧中毒等副作用,而亚低温治疗可能会引起寒战、感染等副作用。
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和亚低温治疗虽然都是改善脑组织氧合作用的治疗方法,但在原理、适用范围、疗效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治疗脑损伤患者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医学手段,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亚低温亚低温是指低于0摄氏度但高于冰点的温度范围。
在自然界中,亚低温环境广泛存在于高山地区、极地地区以及冷水和冷气流的强烈影响下的地区。
亚低温不仅对生物、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亚低温对生物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生物种类在亚低温环境中适应生存,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物群落。
例如,北极地区的冷水海洋环境中有许多特殊的海洋生物,如北极熊、海象和海豹等,它们与寒冷的环境相互适应,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此外,在高山地区的亚低温条件下,一些植物也能生存下来,比如高山寒地的冷杉和凤仙花,它们在极寒条件下生长,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其次,亚低温环境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极地地区,亚低温导致了冰川的形成和变化。
冰川是由积累的积雪变化而来的,过程中的融化和冰融会造成冰川的扩张和回退。
冰川的存在使得极地地区具有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如冰川谷、冰碛等。
此外,亚低温环境中的冻土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形成河流、湖泊和水文循环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亚低温环境对人类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极地地区,亚低温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在北极地区的冰油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此外,亚低温条件下的极地科考也是当前热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通过对极地地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生物进化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亚低温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温度范围,对生物、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生物界来说,亚低温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群落;对于地理环境来说,亚低温环境塑造了极地地区的地貌和冻土地理等;对于人类活动和科学研究来说,亚低温环境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科学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亚低温环境的研究和保护,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亚低温的范围亚低温是指介于常温和低温之间的一种温度范围,通常指的是-80℃至-20℃之间的温度范围。
这个温度范围在许多实验室和工业应用中都非常常见,特别是在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下面是对亚低温温度范围的详细解释:一、什么是亚低温亚低温是指介于常温和低温之间的一种温度范围。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会显著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生物样品、食品和药品等的保存时间。
同时,亚低温也可以用于制备高质量的材料和制品,例如高纯度的晶体和薄膜等。
二、亚低温的应用领域1. 生物学和医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亚低温通常用于保存生物样品,例如细胞、组织、血清和DNA等。
这些样品通常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保存,以避免生化反应和细胞死亡等问题。
2. 食品科学:在食品科学中,亚低温通常用于保存和处理食品,例如冷冻食品和冷藏食品等。
这些食品可以在亚低温下保存数月或数年,以延长它们的保质期。
3. 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中,亚低温通常用于制备高质量的材料和制品,例如高纯度的晶体和薄膜等。
这些材料通常需要在极低的温度下生长和处理,以避免杂质和缺陷等问题。
三、亚低温的常见设备在实验室和工业应用中,亚低温通常需要使用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来实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亚低温设备:1. 冷冻机:冷冻机是一种常见的亚低温设备,可以将温度降低到-80℃以下。
冷冻机通常使用制冷剂和压缩机等技术来实现。
2. 液氮罐:液氮罐是一种常见的亚低温设备,可以将温度降低到-196℃以下。
液氮罐通常使用液氮和绝缘材料等技术来实现。
3. 冷冻干燥机:冷冻干燥机是一种常见的亚低温设备,可以将样品在低温下冷冻,并通过真空干燥技术将水分去除。
冷冻干燥机通常用于制备高质量的生物样品和制品。
总之,亚低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度范围,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使用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来实现亚低温温度范围,并且需要注意保护样品和设备,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