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环境风险评价(ERA)通常,是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环境风险评价(ERA),国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萌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独领风骚。
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
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
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
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
但是到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
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完善阶段。
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评项目中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评估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潜在影响。
本文将介绍环评项目中常用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是环境风险评估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描述、分析和判断环境风险的性质、程度和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定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评价法、敏感性评价法和专家判断法。
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收集环评项目相关数据,综合分析项目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并进行评估和判定。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但由于评估结果没有精确的量化指标,可能存在主观判断的问题。
敏感性评价法是基于环评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的敏感性程度来评估环境风险。
该方法通过对环境敏感性的评估,确定环评项目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影响。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忽略了具体环境因素的细节,因此评估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专家判断法是借助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环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判定。
专家判断法虽然依赖于专家的主观意见,但在缺乏可靠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估手段。
然而,该方法的局限在于不同专家之间可能存在主观认识上的差异。
二、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数值计算和统计分析,对环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准确量化。
常见的定量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风险指数法和模型模拟法。
风险矩阵法是将环评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风险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交叉乘积得出环境风险评估值。
这种方法明确了风险的等级和范围,但在设定标准时需要依赖过去的经验,可能不具备实际的数据支持。
风险指数法是将环评项目的环境风险按照指定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得出综合评估结果。
该方法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数据,但需要依赖大量的实际数据和专业知识。
模型模拟法是应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环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精确预测和模拟。
附件1 环境风险评价专题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wei)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生产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者事故(普通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伤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评价重点在于对本项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1、重大危(wei)险源辨识本项目危(wei)险化学品主要为汽油、柴油危(wei)险物质存储情况见表1:表1 风险物质存储量及临界量序号事故源物质名称实际存量q (t) 临界量Q (t)1 汽油罐汽油43.6 2002 柴油罐柴油83.5 5000项目中具有的爆炸性、易燃性、毒性化学品主要为易燃液体汽油和柴油。
该加油站拟设置30m3 汽油储罐2 个、50m3 液柴油储罐2 个,汽油和柴油量分别为43.6t 和83.5t。
根据《危(wei)险化学品重大危(wei)险源辨识》(GB18218-2022)中表1,汽油的临界量为200t 、柴油临界量为5000 ,本项目汽油、柴油储量43.6/200+83.5/5000=0.23<1 小,因此本项目汽油、柴油贮存量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规定的重大危(wei)险源。
2、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2。
表 2 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判定表项目重大危(wei)险源非重大危(可燃、易燃危(wei)险性物质爆炸危(wei)险性物质普通毒性危(wei)险物质剧毒危险性物质二二一二二一一二一一二一根据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项目为非重大危 险源,且处于非敏感地区,汽油、柴油属于爆炸危(wei )险性物质,因此判定项目环境 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环境风险评价(1)什么是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环境风险进行系统性评价和分析,以明确环境风险的性质、程度和分布,确定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一种方法。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环境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处理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具体的目的如下:1. 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影响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评估,可以清楚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影响,包括环境污染源、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这有助于制定更加详细的污染防治措施,保护环境。
2. 确定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环境风险评价,可以明确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助于制定和实施可行的保护措施,促进环境的持续发展。
3. 为环境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境风险评价为环境规划和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和决策建议,促进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的步骤环境风险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1. 确定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在评价前,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工作。
2. 收集和整理资料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包括环境监测数据、环境调查数据、环境管理相关资料等。
3. 评价环境风险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环境风险的规模、程度和分布,并确定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
4. 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5. 监测和评估效果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后,需要对环境保护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的价值环境风险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具有如下的价值和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环境风险评价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评估和分析,明确了环境污染的性质、程度和分布,制定了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环境风险专项评价1 评价等级和评价围1.1 评价等级依据 HJ/T169-2004,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wei)险性、功能单元重大危(wei)险源以及环境敏感程度,项目子站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定为一级。
母站以及输配管线为二级。
1.2 环境风险评价围子站风险评价围为距离源点半径 5km 围。
母站风险评价围为距离源点半径3km 围。
根据国天然气输配管线的风险距离预测计算类比分析,中压管线的风险距离在管线两侧 40m 围。
2 风险识别2.1 物质危(wei)险性识别(1) CNG 的理化性质压缩天然气是天然气加压并以气态储存在容器中,它与管道天然气的组分相同,是一种多组分的混合气体,主要成份是烷烃,其中甲烷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和,此外普通还含有、、和,以及微量的,如和等。
在标准状况下,甲烷至丁烷以气体状态存在,以上为。
CNG 的压力围普通在 20-25Mpa、温度-5-50℃、密度 0.76kg/m3 、低热值 36. 19MJ/m3 、爆炸极限 5.0%-5. 1%。
(2) CNG 的危(wei)险性天然气比空气轻,具有无色、无味、无毒之特性。
天然气公司均要遵照有关 规定添加臭剂(),以资用户嗅辨。
若天然气在空气中浓度为 5%~15%的围, 遇明火即可发生爆炸,这个浓度围即为天然气的。
爆炸在瞬间产生高压、高温, 其破坏力和危(wei )险性都是很大的。
由于天然气中 90%以上的都是甲烷,对于处于高压状态下的 CH ,无论管理人员或者操作人员,都要对其性质、技术参数和特4殊要求作全面了解和掌握。
经查阅研究测试及查验的 CH 主要理化性质及燃爆4参数列于表 2. 1- 1:参 数 名称凝 固 点 熔 点 沸 点 闪 点 自 燃 点最 小 报 警 浓 度 气 体 密 度 ( 空 气 ) 液 体 密 度 (水 )临 界 温 度 临 界 压 力CH4 中 的 H2S允 许 浓 度 ( 民 用 ) CH4 中 的 H2S 允 许 浓 度 (汽 车用 )除以上重要参数外, 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的规定, CH 生产储存场所火灾爆4炸危(wei )险度为 H=(R-L)/L=(15-5)/5=2 。
环境风险专题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环境风险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潜在风险。
环境风险专题评价就是对各种环境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
环境风险专题评价必须以科学、系统、客观、全面为原则,对各种环境风险因素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评估。
评价的重点包括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的潜在风险源,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的环境因素。
评价环境风险的过程需要充分借鉴科学方法和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推演不同环境风险因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评价环境风险还需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的环境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可能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和风险,需要及时加以识别和应对。
评价环境风险还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案。
在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评价环境风险还要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环境风险问题的解决和防范。
只有形成多方参与、信息透明、责任明确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环境挑战和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风险专题评价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协作、科学研究、全面评估和有效管理。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有效保护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未来在环境风险评价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进步,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地球贡献更多的力量。
【2000字】。
第二篇示例:环境风险是指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或损害,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
第七章环境风险评价7.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根据国家环保总局(90)环管字057号《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和国家环保部环发[2012]7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7.2风险识别7.2.1 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来自原辅材料的运输、储存、使用过程发生意外泄漏,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及次生危害带来的环境影响。
本次评价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的要求,对本项目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风险识别,同时针对最大可信风险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以此提出事故应急处理计划和应急预案,以减少或控制本项目的事故发生频率,减轻事故风险对环境的危害。
7.2.2 风险识别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的要求,应从环境风险源、扩散途径、保护目标三方面识别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设施和危险物质的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的识别(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7.2.2.1根据环境风险源识别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对象是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的泄漏,所造成的对人身体与环境的影响与损害。
拟建项目主要建设0.8万吨空分、1.2万吨一氧化碳造气、13万吨氯碱、6万吨AKD、、10万吨环氧氯丙烷等5套装置,拟建项目主体工程为AKD和ECH装置,生产上很大程度依托于氯碱装置,光气、氯气、氯化氢气体的环境风险问题无法避免,也是本次评价的重点。
通过分析,提出预案与防护措施,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物质风险识别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包括主要原辅材料、中间产品、产品、排放的“三废”、主要生产装置、储运装置、公用工程系统、环保措施及辅助生产措施。
主要风险物料有一氧化碳、氢气、甲苯、光气、氯气、氯化氢、浓硫酸、烧碱、环氧氯丙烷。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吸入时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缺氧、中毒甚至死亡。
氢气:无色无味气体,可与空气、氧气、氧化物质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氢气无毒,但是达到一定浓度时对人体有窒息的危险,液态氢气能够严重冻伤皮肤。
光气:有特殊气味(甘草气味),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二氧化碳,微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吸入时剧毒48小时后可以引
起肺气肿并可能导致死亡,对眼睛、呼吸系统有强烈刺激性,反复的短时间接触可引起肺病,液态光气可导致严重的皮肤灼伤。
氯气: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稍溶于水,可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吸入时对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液态氯对眼睛和皮肤引起冻伤,吸入后累计48小时可引起肺气肿并可能引起死亡,对水生物有毒,可以严重破坏植物。
甲苯: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微溶于水,可与氧化剂剧烈反应,挥发蒸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眼睛和呼吸系统有刺激性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失去知觉,长期反复接触可损伤肾,肝脏,并对血球细胞有影响。
盐酸:无色或极浅黄色挥发性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挥发蒸汽刺激和腐蚀上呼吸道,引起咳嗽和窒息,高浓度时能腐蚀呼吸道,48小时高浓度连续吸入可引起肺气肿甚至死亡,对皮肤有腐蚀性、灼伤作用,长期反复的低浓度吸入可能导致牙齿酸蚀、鼻粘膜溃疡。
硫酸:无色无味油状液体,与水混溶,具有强腐蚀性和强氧化性及脱水性能导致严重灼伤,对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有损害作用。
氢氧化钠:无色液体,溶于水和乙醇,与酸发生强烈反应,可与铝、锌、锡等发生反应生成可燃气体氢气,其碱雾严重刺激呼吸道,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灼伤眼睛接触可因强烈刺激及腐蚀而引起眼角膜溃伤,水体中超过10PPM可以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物死亡。
储存设施的风险识别:固体物料堆场、液体物料罐区、仓库。
固体物料堆场:盐库
液体储罐区:原料及成品储罐区、中间罐区
原料及成品储罐区:甘油罐区、环氧氯丙烷罐区、盐酸罐区
中间罐区:精制盐水、液碱、甲苯、三乙胺、DMF
仓库包括两部分:化学品仓库、大宗固体原料和产品仓库
重大危险源:氯气液化及储存单元、光气合成单元、环氧氯丙烷储存单元
环境评价主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进行
事故案例:
1.2006年7月9日银川鑫尔特化学品有限公司液氯泄漏事故:液氯缓冲罐压力过大底部放净阀垫片打烂,导致液氯泄漏,导致160多名居民被送往医院,无人死亡。
2.2004年4月18日重庆天元化工总厂液氯泄漏爆炸事故,9人死亡,15万人员疏散。
3.2007年7月12日,山西阳泉氯碱责任有限公司氯气管道上垫片泄漏,发生少量液氯泄漏,两人轻度中毒。
4.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淮安液氯运输泄漏事故,中毒死亡28人,送医院治疗285人,疏散1万人。
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1.风险事故发生的规律: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风险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事故预防为主是安全生
产的原则,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工业安全生产规定,设置安全监控点,铵中华全国总工
会职业危害安全监控发执行。
(2)对生产设备定期进行检验,对关键设备进行不定期探伤测试;(3)加强物料储存、料桶的管理,特别是原料液氯、二氧化硫钢瓶的管理。
(4)确保储罐、设备、管道、阀门的材质和加工质量,所有管道系统必须按有关标准进行良好的设计、制作及安装。
(5)加强职工安全环保教育,增强操作工人的责任心,防止和减少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同时也要加强防火安全教育。
(6)应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2.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现行的设计规范、规定和标准;注意防火防爆间距、厂房建筑物等级设计、高温明火设备的警戒距离。
合理划分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储运区、管理区;合理组织人流、物流;设置环形消防道。
3.生产装置区和储罐区的风险防范措施
(1)建构筑物的单体设计中,满足各自的防火防爆等级,各装置均设置紧急事故照明和消防设备。
(2)电器仪表专业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设计,并将能产生火花的设备放至远离现场的配电室内,并密闭,设置良好的接地系统,保证不出现接地电压。
(3)严格执行防雷防静电规范,易燃易爆介质设备管道均做防静电接地处理,高大建筑的避雷针避雷带应设置防感应雷的装置,接地良好,
并连成接地网,特别是罐区更要做好。
(4)罐区温度、液位、压力要有精确地计量,须有呼吸阀、阻火器、防爆膜等安全设施,并设置静电接地装置。
(5)设计中应有越限报警系统,可以实现手动操作,防爆区操作室应实现正压通风。
(6)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消防工具,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7)生产现场设置事故照明、安全疏散指示标志,转动设备转动部位设置防护罩,高低温设备和管道进行保温或保冷,并合理设置排污口。
(8)扶梯、平台、护栏的设置。
光气装置风险事故防范措施:
(1)距离人口密集区1公里
(2)光气及光气化产品自成独立单元,周围设围栏
(3)光气发生器反应中,确保一氧化碳过量于氯气。
(4)合成后的光气经缓冲罐自流进光化反应器,出光化反应器的尾气均进行破坏。
(5)设有有毒气体泄漏探测报警,发现泄漏,立即停车,系统泄压排至破坏装置。
(6)对光气缓冲罐、光化反应器、及反应液储槽进行特殊保护。
(7)系统超压安全阀起跳,光气自动排放
(8)光气合成属快速放热反应,必须及时移走反应热,冷却系统采用地温差大流量的闭路循环换热模式,并在高处设有与氮气密封相连的膨胀槽,通过该槽液位来监控光气是否泄漏。
(9)关键部位均设有氨水喷淋装置作为保安措施,装置外围设有多层大流量的水喷淋装置,用以密封所有有毒气体。
(10)采用DCS控制系统。
(11)设有应急破坏系统。
(12)操作岗位配备:氧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冲洗喷淋设施、光气监测纸。
(13)凡是含有光气的压力容器均按3类压力容器的要求进行设计、制造和检验。
(14)安装风向标及广播系统,一旦事故发生,便于人员疏散
环保治理措施:
环氧氯丙烷的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多效蒸发浓缩+TS溶剂萃取净化”的联合治理工艺该工艺可解决结晶脱出的氯化钠有机物含量较高的问题。
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
(1)清洁的能源(2)清洁的生产工艺(3)清洁的产品
清洁生产建议:
(1)加强生产工艺管理和物流管理,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保证生产有效平稳的进行。
(2)加强全厂节能降耗工作,设立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各车间的能源定额消耗。
,统计及定期巡检等具体工作,对于发现的情况随时解决,并及时登记记录。
(3)对于生产过程中的水、电、气均设置计量仪表,便于运行时进行监
测管理,控制使用量。
(4)建立健全全厂环保管理和监测机构,对生产中的“三废”等进行系统化监测,对非正常排污予以处理。
(5)项目建成后,企业应按照ISO14000标准要求理顺全厂环境管理关系,抓好企业环境管理工作。
同时开展环境清洁审核持续改进和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6)加强厂内外环境绿化,改善环境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