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二章教案:2.2 常见的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并了解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等。
(2)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分析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3)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特点。
(2)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其对生物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1)哺乳动物:胎生、哺乳、毛发、心脏四腔等。
(2)鸟类:羽毛、心脏四腔、体温恒定、飞行等。
(3)爬行动物:鳞片、心脏三腔、体温不恒定、爬行等。
(4)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心脏两腔、水生和陆生等。
(5)昆虫:翅膀、六条腿、外骨骼等。
2. 动物的适应环境(1)形态结构适应:如鱼类的流线型身体、鸟类的羽毛等。
(2)生理适应:如哺乳动物的恒温、鸟类的迁徙等。
(3)行为适应:如鸟类的筑巢、哺乳动物的哺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
(2)学会动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
(3)观察并分析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2. 教学难点:(1)动物分类方法的运用。
(2)分析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课堂讲解:(1)讲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讲解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3.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动物观察,记录其特征。
(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分类。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种动物,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方式,下节课分享。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一、考点梳理(我都会!)1.分类(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
其中种是最小、最低的分类等级。
分类等级越高,亲缘关系越远,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生物数量越多;分类等级越低,亲缘关系越近,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生物数量越少。
2.动物(1)根据是水生还是陆生,将它们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
根据有没有羽毛,将它们分为有羽毛动物和无羽毛动物。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3)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不同,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五大类。
(4)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①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②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③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④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
(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⑤脑比较发达(5)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卵生到胎生;从变温到恒温。
(6)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约有120万种,因此大自然中的动物大部分属于无脊椎动物根据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将无脊椎动物分成八类。
例如,草履虫、变形虫属于原生动物;海蜇、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蛔虫、蛲(nao)虫属于线性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蜗牛、螺、乌贼属于软体动物;蚱蜢、虾、蜈蚣属于节肢动物;海星、海胆属于棘皮动物。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种类大约有 100 万种。
它体内没有骨骼,但在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
3.植物(1)像苹果、豌豆那样,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第二章动物的类群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涵盖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①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②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③动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节内容。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能区分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脊椎动物》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各动物类群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从课本的编排上,本章内容安排在《藻类与植物的类群》之后,通过对植物的类群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生物的进化关系,因此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动物的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上对各种各样的动物有过介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
已有经历:各种各样的动物是学生基本上每天都会观察到的,学生对动物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理性认识学习有一定帮助。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动物》精品教案2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动物》一章节内容。
具体包括:认识和理解各类常见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探讨动物分类依据;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动物分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关爱自然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常见动物分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动物分类依据及各类动物主要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美丽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解常见动物分类和特征,进行自主学习。
3. 讲解与示范:教师详细讲解各类动物分类、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进行示范。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常见动物分类2. 各类动物特征3. 动物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熟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并简要描述它们特征。
(2)举例说明动物分类依据。
2. 答案:(1)哺乳动物:如狗、猫、老鼠等,特征:有毛发、恒温、哺乳等。
鸟类:如麻雀、乌鸦、燕子等,特征:有羽毛、飞行、产卵等。
爬行动物:如蛇、蜥蜴、乌龟等,特征:有鳞片、爬行、变温等。
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等,特征:有皮肤吸、两栖生活等。
鱼类:如鲫鱼、鲤鱼、鲨鱼等,特征:有鳞、水生、用鳃吸等。
(2)动物分类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遗传关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常见动物分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了解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2)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3)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4)能够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会对动物进行分类;(2)通过实验和调查,了解动物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1课:动物的分类与特征1. 动物的分类方法2. 动物的特征第2课:昆虫的特点与分类1. 昆虫的外部形态2. 昆虫的内部结构3. 昆虫的分类第3课:鸟类的主要特征1. 鸟类的外部形态2. 鸟类的内部结构3. 鸟类的分类第4课:哺乳动物的特征与分类1. 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2. 哺乳动物的内部结构3. 哺乳动物的分类第5课:爬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1. 爬行动物的外部形态2. 爬行动物的内部结构3. 爬行动物的分类三、教学资源1. 实物模型: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的模型;2. 图片资料:各种动物的图片;3. 视频资料: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视频;4. 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工具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4. 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第1课动物的分类与特征第2周:第2课昆虫的特点与分类第3周:第3课鸟类的主要特征第4周:第4课哺乳动物的特征与分类第5周:第5课爬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利用实物模型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4. 设计相关的实验和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章观察生物§2—1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课前准备】:蜗牛的图画贴在黑板上学生每人一组,每组仪器:蜗牛,放大镜,酒精,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思路】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
然后通过学生举例、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及动物和植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布置作业:1、思考: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区别?2、设计小实验:蜗牛的力气有多大?§2—2常见的动物§2—3常见的植物教学重点:1.植物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标准 2.引导学生完成“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方案教学难点:1.植物类群分类标准的判断2.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探究方案教学目标:1.能说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标准,并能判断常见植物所属类型2.培养观察、发现问题、比较分析、合作的能力3.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彩和神奇授课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第二节探究实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按提出问题Array ----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进行课后反思:1.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果实的概念不太清楚,容易与种子的概念混淆,而这两个又是需要区别的。
因此,我又在学生猜测哪些吃的为果实后,从被子植物的角度,结合花的结构,由果实的发育讲了果实的形成;对于种子主要强调其结构。
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二节常见的动物一、常见的动物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为识别和研究它们,因此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动物的分类标准:动物的分类标准多种多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常见的分类是根据有无脊椎,又可以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大约有4.7万种,无脊椎动物大约有120万种,其中昆虫纲大约有100万种)1、脊椎动物的五大类:a.鱼类的特征:大约出现在4.5亿年前,目前世界上约有鱼类2.4万种。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大都有鳞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心脏一心房一心室,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
如: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黄鱼、鲨鱼等。
b.两栖类的特征:大约出现在3.5亿年前。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陆地或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心脏两心房一心室,变态发育。
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体外受精,变温,卵生。
如:蛙科、大鲵(娃娃鱼)、蟾蜍、蝾螈等。
c.爬行动物的特征:大约出现在3亿年前。
体外被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变温,心脏两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一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外有壳保护,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脊椎动物中,从爬行动物开始真正适应陆地生活,幼体摆脱水的束缚。
如:蛇、乌龟、鳄鱼、壁虎等。
d:鸟类的特征: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
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喙无齿,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
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合飞。
翔卵生,体温恒定。
气囊和肺相通,可进行双重呼吸,大肠很短。
(如家鸽、鸡、鸭、鹅、鹦鹉、猫头鹰等)e:哺乳类的特征: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体表被毛,牙齿有分化,体腔内有隔,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
(如鲸、蝙蝠、袋鼠、海豚、熊猫、猴等)注意: * 从鱼类到哺乳类,一个比一个高等:水生→ 陆生;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卵生→ 胎生;体温不恒定→ 体温恒定;用鳃呼吸→ 用肺呼吸。
第2章第4节常见的动物第1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等级。
2.了解各分类等级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能依据生物间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在不断地完善着。
2.树立科学事业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是代代相传的事业的观念。
3.了解动物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感恩动物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依据生物间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逐级分类。
各分类等级间的关系。
1.视频→动物种类多→你最喜欢或最熟悉的动物,你知道它的特征有哪些?2.自然界现存的动物有多少种?3.要把这125万种动物全部进行研究容易吗?4.挑选代表性动物进行研究,怎样才能确定哪种动物是具有代表性的,它的研究成果又可以应用到哪些动物身上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对动物进行什么工作?根据学生能否回答第4小问,决定要不一.活动:动手分一分要进行“小游戏”活动小游戏“比一比:看谁先找到”显示课件“回形针”图片,出示物品请2位课代表分别在讲台上的物品(一类是分类好的,另一类是没有分类的)中,找到回形针采访:(1)你觉得自己比对方能先找到回形针的原因是什么?(2)你觉得自己比对方后找到回形针的原因是什么?(3)把物体归类(分类)有什么好处?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用分类的方法将信息或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同样要从125万种动物中选出代表性的动物,以便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先对动物进行分类。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科学家,尝试着对屏幕上的5种动物进行分类先请大家认真阅读活动单第一模块的题干和例题,然后将你的分类依据和结果填写到活动单上寻找回形针1.分析原因2.分类的好处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板书:1.动物分类的意义着重指导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二.科学家在生物分类上的贡献三.现在的生物分类方法出示图片:鸽子、蝴蝶、金鱼、海豚、老虎1.请一位同学上来将黑板上的动物分成两类,并说出自己这样进行分类的依据。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动物》教案7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动物》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动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重点介绍哺乳动物、鸟类、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特点,并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同动物类别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各类动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各类动物的分类、特征及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各类动物的特点并正确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动物名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介绍哺乳动物的特点,如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举例说明如猫、狗等。
(2)介绍鸟类的特点,如体表有羽毛、前肢演变为翅膀等,举例说明如麻雀、鹦鹉等。
(3)介绍昆虫的特点,如三对足、一对触角等,举例说明如蝴蝶、蚂蚁等。
(4)介绍两栖动物的特点,如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能在陆地上生活等,举例说明如青蛙、蝾螈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发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动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有关动物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讲解解题过程,强调关键点。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动物》2. 内容:哺乳动物: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鸟类:体表有羽毛、前肢演变为翅膀等昆虫:三对足、一对触角等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能在陆地上生活等七、作业设计猫、狗、麻雀、蝴蝶、蚂蚁、青蛙2. 答案:哺乳动物:猫、狗鸟类:麻雀昆虫:蝴蝶、蚂蚁两栖动物:青蛙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动物分类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部分动物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并了解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
(2)能够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如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3)能够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认知能力。
(2)运用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了解常见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运用分类法,对动物进行归类,培养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家禽1. 鸡2. 鸭3. 鹅第2课:家畜1. 牛2. 猪3. 羊第3课:野生动物1. 虎2. 狮子3. 猴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
2. 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方法。
难点:1. 对动物特征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分类法进行动物归类。
2. 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授课:(1)家禽:介绍鸡、鸭、鹅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家畜:介绍牛、猪、羊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3)野生动物:介绍虎、狮子、猴子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3. 实践与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常见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享。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动物,记录其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实践与探究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与探究环节中收集资料、整理和分享的能力,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和习性的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以及运用分类法对动物进行归类的能力。
七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动物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动物特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昆虫的特征3. 鱼类的特征4. 鸟类的特征5. 哺乳动物的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
2. 教学难点: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动物特征。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动物的分类和特征,重点讲解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动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物特征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并描述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识别并区分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对动物特征进行深入理解。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动物特征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作业和测验:通过学生的练习和测验成绩来评估学习效果。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教学PPT:提供清晰的动物特征信息,辅助讲解和复习。
3. 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特征。
4. 动物模型或标本:用于直观展示动物的特征。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24 常见的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1. 了解常见的动物分类,如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2. 掌握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描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动物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依据。
2. 教学重点: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动物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常见动物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2)鱼类:以鲫鱼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身体结构,了解鱼类的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两栖类:以青蛙为例,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等。
(4)爬行类:以壁虎为例,让学生观察其身体结构,了解爬行类的特征,如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等。
(6)哺乳类:以家兔为例,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被毛、哺乳后代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动物的标本,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
六、板书设计1. 常见动物的分类: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身体分节,有外骨骼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爬行类: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鸟类:体表有羽毛,前肢变成翼哺乳类:体表被毛,哺乳后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5种节肢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请列举5种鱼类,并说明它们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请比较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