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实操
- 格式:xlsx
- 大小:12.21 KB
- 文档页数:1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茶叶审评基本流程:取样—把盘(评外形)—扦样—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结果与判定。
一、取样1、初制茶取样方法:①匀堆取样法:②就件取样法③随机取样法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打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打取100 g~200 g 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2、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 8302《茶·取样》规定执行。
二、把盘1、将代表性茶样放入评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匾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匀分布在样匾里的毛茶通过反转顺转收拢集中成为馒头形,这样摇样匾的“筛”与“收”的动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2、用目测、鼻嗅、手触等方法,通过翻动,调换位置,审评干茶香气、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净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香型。
4、目测其上、中、下段茶的情况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状是条形还是针形等,色泽是否有油润,还是枯暗,颜色是翠绿,嫩绿,或黄绿等,目测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净度是否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手触茶叶,感受其的重实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样扦样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时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样。
1、扦样时,要将茶样盘中的茶样用回旋法收到茶盘中,成馒头状,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馒头状中。
2、扦样时用三个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称样称样就是称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该茶样时所需要的茶样重量。
将扦起的茶样缓慢放入称样盘中,同时眼观天平的重量变化,达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够该茶样审评所需的克数。
五、温杯在冲泡时一定要先温洗审评器具,温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温度和达到清洁器具作用,避免在冲泡过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温度太低降低审评杯中水温,达不到冲泡要求的水温,从而影响茶样的内质品质,清洁器具目的是清除残留在器具的气味,避免残留的气味影响该茶的品质。
茶叶的审评流程你对“评茶师”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比如,认为他们能一喝就知道喝的是什么茶;并能喝出茶叶的好坏;评茶师的嗅觉和味觉,十分灵敏……其实这些印象都是准确的,因为会喝茶会评茶,是他们的基本功。
评茶,也被称为“茶叶审评”,这一过程有一套规范而专业的“审评用具”和“审评流程”。
审评用具:样盘、审评杯、审评碗、茶匙、定时器、烧水壶、茶样称、吐茶桶……审评流程:把盘、泡茶、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茶这些用具我们在日常喝茶时很少见,喝的过程也从没有这么细致。
这就要求评茶师在摸、看、闻、尝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品质特征都拆解开,并且准确的描述,是不是很像医生的望闻问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评茶师在实际工作时,会怎么喝茶:审评步骤1:把盘这一步骤,主要看的是干茶的外形和香气,以及整碎程度、干燥程度等,一般取样在100-150克。
看外形,看的是茶叶的嫩度、松紧、色泽和匀净程度。
闻香气时,可抓取一把茶叶,并手测茶的干燥程度,轻折断茶叶,有脆感即为正常。
审评步骤2:泡茶将审评杯和审评碗成行摆开,一个审评杯,对应1-3个审评碗。
审评杯用于泡茶,审评碗用于盛放对应的茶汤。
通常审评杯的容量是150毫升,可从样盘上取3克茶,放入审评杯中,并用沸水冲泡。
出汤时,审评杯的盖孔朝向杯柄,将审评杯倒扣在碗中即可。
不同茶类,出汤时间不等,计时从审评杯盖上盖子开始。
一般从口感清淡的茶类开始评起,先喝白茶、绿茶、黄茶,再喝红茶、普洱熟茶、普洱生茶、乌龙茶、黑茶等。
审评步骤3:看汤色每一个审评碗中茶汤的量,要求一致,以免影响茶汤颜色深浅。
用茶匙在碗中打转一圈,将浑浊物聚集,然后按茶汤浓度、亮度、清澈度评定优次。
审评步骤4:闻香气拿起已出完汤的审评杯,右手半掀开盖子,轻嗅香气,重复1-2次。
闻香气前,杯盖不能打开,以免香气散开。
闻香气,可以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种,具体指的是,闻不同阶段的香气:刚泡出来的,尝滋味时温热的,以及冷却之后的香气。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将冲泡好的茶汤倒入茶海中,通过茶海的过滤器将茶叶渣过滤掉,留下清澈的茶汤。
八、评汤色
用目测的方法,观察茶汤的颜色,判断其是否清亮,色泽是否鲜艳,是否有杂质。
九、嗅香气
将茶汤杯靠近鼻子,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其香气,判断其香气是否纯正,是否有异味,香气强弱等。
十、尝滋味
用茶汤勺舀起一口茶汤,放入口中,以舌头、喉咙、口腔、鼻腔等感官器官感受茶汤的滋味,判断其滋味是否醇厚,苦涩,甘甜等,口感是否柔和,余味是否悠长。
十一、评叶底
将沥干的茶叶放在白色的评叶盘中,用目测和手触的方法,观察茶叶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其是否完整,是否有折断的情况,颜色是否均匀,是否有杂质。
十二、审评结果与判定
根据以上步骤的评分和判定标准,综合考虑茶叶的外形、干茶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方面的品质,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和质量等级判定。
如果需要再次审评,可以重复以上流程进行。
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引言:一、检验仪器设备的准备:1.显微镜、显微摄影仪、显微照相机。
2.秤、电子天平。
3.电子显微脑显微贵显微4.电子显微脑显微贵显微5.市售茶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
二、检验方法和步骤:1.外观检验:(1)将待检样品放在洁净的工作台上,用手轻轻捏一下,观察茶叶是否破碎,是否有异味。
(2)用显微摄影仪或显微镜观察茶叶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3)用显微照相机拍摄茶叶的外观照片。
2.内容物检验:(1)取一定数量的待检样品,称重并记录。
(2)将待检样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检查有无杂质、植物细胞、纤维等。
(3)利用电子天平测量样品的水分含量,注重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性质检验:(1)将待检茶叶样品分为干燥状态和湿润状态,测量其体积和比重。
(2)用显微脑显微贵显微法观察样品的晶体形态、晶体密度等。
(3)用市售茶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测量样品的饮品浓度、溶解度等。
4.化学成分检验:(1)利用市售茶叶质量检验仪器设备测量样品中的物质含量,如咖啡因、氨基酸、多酚类等。
(2)用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叶绿素含量。
(3)用电子显微脑显微贵显微法观察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
5.功能评价:(1)将样品进行煮茶和泡茶的实验,评价其茶水的颜色、香气、味道等。
(2)利用电子天平测量样品在泡茶过程中的增重情况,评价其营养成分的释放情况。
三、检验结果的评价和处理:1.将检验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记录表上,并进行评价和处理。
2.根据茶叶质量检验结果的评价,作出质量等级划分。
3.分析茶叶质量检验结果,找出可能的问题和质量提升的方向。
四、质量控制措施和建议:1.加强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的落实,确保操作流程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定期对质量检验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稳定性。
3.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质量反馈等环节。
4.加强对茶叶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专业素质和责任心。
结论:茶叶质量检验操作规程是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和提升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前言绿茶作为我国传统的名优茶之一,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口感独特。
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发展,绿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茶叶审评能力,我参加了一次绿茶审评实践培训。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绿茶的品质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二、绿茶审评实践过程1. 审评前的准备工作在参加绿茶审评实践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理论培训,了解了绿茶的基本知识、品质评价标准、审评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茶叶样品的制备、冲泡、品鉴等技能。
2. 审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绿茶审评:(1)审评样品的制备:将茶叶样品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称重,加入适量的热水,静置3-5分钟后,倒掉茶水,重复3-4次,使茶叶充分膨胀。
(2)审评外观:观察茶叶的形状、色泽、匀整度等特征,对茶叶的外观进行评价。
(3)审评香气:嗅闻茶叶的香气,判断香气的类型、强度、持久性等。
(4)审评滋味:品尝茶叶的滋味,评价其鲜爽度、醇厚度、回甘等。
(5)审评汤色:观察茶汤的颜色、清澈度、亮度等。
(6)综合评价: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得分,对茶叶进行综合评价。
三、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绿茶审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理论培训阶段,我们掌握了绿茶的基本知识和审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审评水平。
2. 严谨细致的审评态度在审评过程中,我认识到严谨细致的审评态度至关重要。
茶叶品质评价涉及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审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专注,认真观察、品尝、记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 学会与同行交流在绿茶审评实践过程中,我与众多同行进行了交流。
通过交流,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自己在审评过程中的不足。
这使我认识到,与同行交流是提高审评能力的重要途径。
4. 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茶叶审评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技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茶叶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评水平,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
一、实验目的:
学习茶叶的审评方法、步骤,了解各类典型茶叶的感官质量状况和质量标准。
二、实验用具:
茶盘、茶具、审茶碗、茶壶
三、实验样品:
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福建)
绿茶:龙井(浙江)、日照绿(山东)
乌龙茶:冻顶乌龙(台湾南投)、铁观音(福建安溪)
花茶:茉莉飘雪(江苏)、茉莉松针(浙江)
紧压茶:普洱茶(云南)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茶叶的外形审评(四项指标)
通过检查、观察各种茶叶的外形嫩度、净度和干茶色泽,看茶叶是否合乎标准规格的要求。
1、外形审评:看茶条是否匀整、圆直、有芽头。
2、嫩度审评:看茶条是否紧结、身骨重、有白毫。
3、色泽审评:看茶条是否油润、明亮、有光泽、颜色纯正。
4、净度审评:看茶条有无杂质(包含茶叶杂质和非茶杂质)。
(二)茶叶的内质审评
通过观察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看茶叶的内在
质量是否合乎质量指标。
1、香气:闻茶香是否高雅、浓烈、持久,吻合。
2、汤色:看汤色是否清澈、明亮、纯正、透析度高。
3、滋味:品茶汤是否鲜爽、苦涩、收敛性强、有回甜感。
4、叶底:看叶底是否明亮、细嫩、肥厚、叶形匀整。
五、实验结果:。
茶叶感官审评1 审评条件1.1 审评室环境1.1.1 室外环境①审评室周围50 m以内必须无污染源,如卷烟厂、农药厂、化工厂、油漆厂、食堂、卫生间等;②环境必须安静,无噪音,要求音响在60 dB以下;③审评室四周(5 m以内)不宜种植乔木型的大树和香花,以防室内光线暗淡和香气侵入。
③地势干燥,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鲜;④北向房间,北面空旷,光线充足。
1.1.2 室内环境①要求设在二楼以上,反对与办公室混用,座南朝北,北向开窗且均装有30度倾斜的黑色半形遮光板,面积不得小于15 m2;②室内色调: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③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宜保持在15~27℃、恒湿(相对湿度70±5%);④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
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强度为1000~1200 LX灯光),辅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无投影;⑤噪声控制:评茶时,保持安静。
控制噪声不得超过50 dB。
图1审评室样图Figure 1 Sample image of the review room1.2 设备条件(用具)1.2.1 审评台(1)干评台:一般设在北窗口,评干茶用的,高(80~90 cm)×宽(60~75 cm),长度依室的大小和需要而定;台面为黑色亚光(白色的反光耀眼,容易使人疲劳)。
(2)湿评台:主要是放审评杯碗及开汤评内质用,位于干看台后面大约1米之处,高(75~80cm)×宽(45~50cm),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台面为白色亚光,台面应镶边高5 cm,一端留一缺口以利清扫。
注:室内还要配备样茶柜、冷藏柜,用于存放样茶罐等之用,其规格、式样依室的大小而定。
另外还有要消毒柜,用来对所用杯碗消毒清洁,有条件的评茶室可安装空调。
(a)(b)图2干评台(a)和湿评台(b)Figure 2 Dry evaluation platform (a) and wet evaluation platform (b)1.2.2 审评所需用具评茶室的设备应尽量标准化,方可减少误差。
工夫红茶审评流程如下:
采用“通用型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贸易上评茶应根据产区从属于哪一套标准,对照标准样评定外形和叶底的嫩度,而香气、滋味和茶汤色泽不以陈样为依据。
有的茶叶生产者不标定级别,只标茶号或价格。
遇到这样的茶叶,应先看是大叶种还是中小叶种,再参照标准样的级别定级,有了级别,才有品质、价格的概念。
可根据茶叶实有品质下评语,也可定分数。
若是质量检验部门在市场或出厂抽样检验,则仍须采用相应的标准样为依据。
茶叶感官评审基本流程茶叶是一种古老而受人喜爱的饮品,它充满了丰富的口感和香气。
而茶叶的品质与口感的评审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茶叶感官评审的基本流程。
评审师需要准备好一些必要的工具,如茶叶杯、茶叶盖、闻香杯和评分表。
这些工具有助于评审师对茶叶进行全面的感官评价。
评审开始之前,评审师需要对自己的感官进行调整。
他们需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以免对评审产生干扰。
此外,他们还应该确保自己的口腔和鼻腔清洁,以便更好地感受茶叶的味道和香气。
在评审过程中,评审师首先需要对茶叶外观进行评价。
他们会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以判断茶叶的品质和新鲜度。
好的茶叶应该有整齐的形状和均匀的颜色。
接下来,评审师会闻茶叶的香气。
他们会将茶叶放入闻香杯中,用鼻子深深地吸气,感受茶叶散发出的香气。
好的茶叶应该有清香而不刺鼻的香气,不同种类的茶叶会有不同的香气特点。
然后,评审师会进行品尝。
他们会将沏好的茶倒入杯中,用舌头品尝茶叶的味道。
好的茶叶应该有鲜爽的口感和浓郁的味道。
评审师会注意茶叶的甜度、苦味、醇厚度和余味等方面的表现。
在品尝过程中,评审师还需要注意茶叶的口感和质地。
他们会观察茶叶在口中的感觉,如滑顺、柔软、脆脆的等。
这些特点也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审师会根据茶叶的外观、香气、味道和口感等方面综合评价茶叶的品质,并在评分表上做出相应的评分。
评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茶叶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给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茶叶感官评审是一个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过程。
评审师需要对茶叶有深入的了解,并具备敏锐的感官观察力。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判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通过茶叶感官评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这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叶,也提高了对茶叶的欣赏和品味的能力。
同时,茶叶感官评审也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茶叶品质的提升。
茶叶感官评审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评审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敏锐的感官观察力。
茶叶审评1、茶叶审评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2、审评用具审评盘、审茶杯、审茶碗、叶底盘、样茶称、计时器、网匙、茶匙、汤杯、茶渣桶(吐茶桶)、烧水壶。
3、评茶程序3.1把盘将样茶倒入审评盘中,拿住审评盘的对角边沿,一手拿住倒茶缺口,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中茶叶分出上中下三层。
3.2开汤将审评杯碗洗净,称取茶样投入审评杯,以沸滚适度的开水冲泡满杯,按审评时间将茶汤滤入审评碗。
开汤后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绿茶时先看汤色,再嗅香气)。
3.3嗅香气热嗅:辨别香气正常与否及香气类型、高低;温嗅:辨别香气优次;冷嗅:辨别香气持久程度。
3.4看汤色审评汤色要及时,茶汤混入茶渣残叶时,应用网匙捞出.并用茶匙在碗里绕一圈,使沉淀物集中于碗中,再以汤色所呈现的深浅、明暗、清浊评出优次。
3.5尝滋味取一汤匙茶汤吸入口内,使茶汤在舌头循环滚动。
茶汤温度以50℃为宜。
3.6评叶底主要以视觉和触觉判别叶底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等。
4、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茶叶审评包括干评外形和湿评内质。
五项目: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八因子: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六大茶类(精茶)审评方法1、乌龙茶1.1外形条索:以紧结重实为佳,粗松轻飘细小为次。
闽北乌龙茶条索为直条紧结沉重,叶端扭曲折皱,有“外实中空”与“蜻蜓头”、“青蛙腿”、“三节色”的描述。
闽南乌龙茶条索为紧结沉重卷曲,呈青蒂绿腹蜻蜓头。
色泽:评比颜色、枯润、鲜暗,以鲜活油润为好,死红枯暗为次。
以品种不同有油润、青绿、乌褐、绿中带金黄等色泽。
色泽呈红茶颜色,乌黑油润则发酵过度;如叶蒂和条索青绿且带青闷气则萎凋不足,称之“叶饱”;色泽枯暗则晒青过度,称之“叶缺”;色暗绿则凉青不足,俗称积水,即“梗饱”;梗枯干则凉青过度,称之为“梗缺”;色泽枯黄、黄片、朴多则杀青过度,称之“锅饱”。
结论:
审评样1/3号与对照样3/1号相比较:
描述外形(3大因子以上)、内质(3大因子以上)
综上所述:审评样1/3号整体品质高于(低于)对照样3/1号。
(注:上述1/3相互对应,如前面出现1则对应的是3)
结论:
审评样1/3号与对照样3/1号相比较:
描述外形(3大因子以上)、内质(3大因子以上)
综上所述:审评样1/3号整体品质高于(低于)对照样3/1号。
(注:上述1/3相互对应,如前面出现1则对应的是3)
结论:
审评样1/3号与对照样3/1号相比较:
描述外形(3大因子以上)、内质(3大因子以上)
综上所述:审评样1/3号整体品质高于(低于)对照样3/1号。
(注:上述1/3相互对应,如前面出现1则对应的是3)
结论:
审评样1/3号与对照样3/1号相比较:
描述外形(3大因子以上)、内质(3大因子以上)
综上所述:审评样1/3号整体品质高于(低于)对照样3/1号。
(注:上述1/3相互对应,如前面出现1则对应的是3)。
茶叶感官评审基本流程茶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
品评茶叶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通过触摸、闻香、品味等感官来感受茶叶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介绍一下茶叶感官评审的基本流程。
首先是观察茶叶的外观。
茶叶的外形可以反映出它的制作工艺和质量。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
好的茶叶应该外形整齐,颜色鲜绿,大小均匀。
接下来是闻茶叶的香气。
将茶叶放在杯子里,用鼻子轻轻闻一闻。
茶叶的香气可以告诉我们它的香味特点和品质。
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香气,如清香的绿茶、花香的乌龙茶、果香的红茶等。
好的茶叶应该有清新、持久的香气。
然后是品尝茶叶的味道。
将热水冲泡在茶叶上,用舌尖品尝茶叶的味道。
好的茶叶应该有鲜爽、醇厚的口感,不会有苦涩或杂味。
不同种类的茶叶有不同的口感,如绿茶清爽、乌龙茶浓郁、红茶醇厚等。
品味茶叶的味道需要细细品尝,感受其中的变化和层次。
最后是感受茶叶的回甘。
品尝完茶叶后,我们可以感受到茶叶在口腔中留下的余味。
好的茶叶应该有持久的回甘,让人回味无穷。
回甘的品质可以反映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除了观察、闻香、品味、回甘,茶叶的感官评审还可以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
比如茶叶的色泽、透亮度,茶汤的浓度和清澈度,茶叶的滋味和口感等等。
通过综合评价这些方面的指标,我们可以对茶叶进行全面的评估。
茶叶的感官评审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耐心和专业的知识。
不同的评审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这也是茶叶评审的魅力所在。
通过感官评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叶的特点和品质,增加对茶叶的认识和欣赏。
茶叶的感官评审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享受。
通过观察、闻香、品味,我们可以与茶叶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联系,感受到茶叶的生命力和魅力。
让我们用心去品味茶叶,用感官去感受茶叶的魅力,让茶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黎明茶厂茶叶感官审评操作规程l、接样、取样1.1接样茶叶样品接收时,请对取样人、茶叶种类、等级、产地、数量等要求做好记录。
1.2取样1 .2.1毛茶取样对收购的毛茶取样时,应先对来样茶叶的上、中、下四周各扦出一把,看其外形、色泽等是否一致,同时再嗅香气是否接近。
若差异大时,应将所扦取的样品混匀后,再按对角四分法缩分至5009左右样茶,供审评用;若是一批时,应对每件(或每袋)仔细地对辨别,并按比例随机扦取样茶,再按上述方法,进行取样。
同时对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并在样品上加贴标签。
1 .2.2在制品取样对发酵茶取样时,应分别在发酵堆不同层面和四周及中心进行扦样,并将所扦取的样品混匀后,再按对角四分法缩分至5009左右样茶,供审评用。
同时对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并在样品上加贴标签。
成品散茶在包装前应进行批次扦样。
扦样方法同上。
1 .2.3成品取样成品取样时,应在包装车间己包装好的产品中进行。
同时对样品进行登记编号,并在样品上加贴标签。
2、操作规程2.1干湿平台上应干净、整洁。
审评室内应提早开门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无异杂气味;审评用的杯碗应先洗烫干净。
注意:应避免使用带芳香气味的洗涤剂清洗评茶用具。
2 .2评茶前先准备好开水,接着在干平台上排好样茶盘、样茶袋,对好盘与袋的位置,并取出需要审评的各级实物标准样或参考样茶,倒入样茶盘中,置于待评的前排,即可审评。
审评样以每次5一7个样品为宜。
注意:各茶盘别弄错了位置。
2 .3分样:取分样盘两只。
均匀茶样后,对角四分法取1509左右有代表性的茶样供审评用。
2 .4摇盘摇盘是干看外形的主要操作步骤。
把内置样茶的茶盘用双手托平,臂与腕部成直角,轻轻而均匀回旋转动,使茶叶按轻重、粗细、大小均匀地颁布在样盘中,再用“收”的手法将散开的茶叶收拢,观看外形。
2 .5撮样将茶样倒入样盘后,现将茶样徐徐倒入另一样盘中,这样反复倾倒2一3次,使上下层茶充分混匀,用三指中心法撮取茶样89左右,放在架盘天平.上称取59,置入评茶杯中。
茶叶的审评流程范文茶叶的审评流程可以分为准备、评鉴和总结三个阶段。
茶叶的审评一般由专业的品茶师来进行,他们通过对茶叶外观、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的评估,来确定茶叶的品质和特点。
下面是一个茶叶的审评流程,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进行茶叶的审评之前,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条件。
通常会准备如下的工具和材料:1.品茶具:包括洁净的品茶盖碗、品茶杯、茶叶盏和茶叶碾等。
2.茶叶样品:选择不同品类和等级的茶叶样品进行评估。
3.开水:静置一段时间后,使水温适中。
4.清水:用于冲洗茶具和喉咙,消除异味和干燥感。
5.筷子或茶匙:用于搅拌茶叶。
第二阶段:评鉴阶段评鉴阶段是整个茶叶审评流程的核心,通过对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滋味和汤性等方面进行评判来确定其品质。
具体步骤如下:1.外观评估:首先观察茶叶的外观,包括茶叶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等。
好的茶叶通常整齐匀称,色泽鲜明。
2.香气评估:倒入少量茶叶,用盖碗闻茶香,用手在碗盖内摩擦,然后盖碗判断香气的高低和质量。
好的茶叶香气鲜爽持久,且能辨识出不同的芳香。
3.汤色评估:先用热水清洗杯盖,然后倒入热水冲泡茶叶,观察茶叶的汤色。
茶叶的好坏可以通过汤色的清澈和鲜艳程度来判断。
4.滋味评估:接着用品茶杯品尝茶叶的滋味。
细品时需将茶叶含于口中,吐出茶叶渣后进行评估。
茶叶的滋味应该鲜爽且持久,回甘度高,并且能辨识出不同的口感。
5.汤性评估:继续多次冲泡茶叶,观察茶汤的变化。
好的茶叶具备良好的可冲泡性,持久的茶汤品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在完成茶叶的评鉴后,需要对茶叶的品质和特点进行总结,包括评估茶叶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分等。
在总结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茶叶的特点:结合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滋味等方面的评估结果,总结茶叶的特点和品质。
2.整体印象:根据茶叶的品质和特点,形成对茶叶的整体印象,如清新、浓郁、芳香等。
3.综合评分:根据茶叶各个方面的表现,给予综合评分,可以用数字、星级等方式表示。
茶叶感官审评——内质审评←←←←CONTENTSTHE FIRST PART香气THE SECOND PART汤色THE THIRD PART滋味THE FOURTH PART叶底茶叶内质审评1. 香气1.1 动作要领1.2 闻香气——热嗅、温嗅、冷嗅2. 汤色2.1 动作要领2.2 看汤色——色度、亮度、清浊度3. 滋味3.1 动作要领3.2 尝滋味——纯正、不纯正4. 叶底4.1 动作要领4.2 评叶底——嫩度、色泽、匀度茶叶内质审评1. 香气85%From 2014 •香气:茶叶中的挥发性物质受热挥发并刺激嗅觉神经,从而使人感受到气味。
•一手从杯顶抓握杯身,用力抖翻叶底,以便香气挥发•一手托杯底,半掀开杯盖,而不完全开盖,以防挥发过快•将鼻子凑近杯沿,深嗅一下,但嗅时不宜过长,以避免嗅觉疲劳•三嗅结合 (即看完汤色后的第一次热嗅、品尝完滋味后的第二次温嗅、还有看叶底前的冷嗅)香气1.1 动作要领1.2 闻香气热嗅——纯异纯正•茶类香:绿茶——清香、黄茶——锅巴香、红茶——甜香•特有香:①地域香:祁门——祁门香(蜜糖香)黄山毛峰——嫩香,潜在的花香,优雅霍山毛峰——有些燥香、冲鼻②附加香:主要是花茶桂花乌龙茶——香气浓郁③季节香:春茶香气高,秋茶次之,夏茶低④品种香:大叶种特有的清香异(不纯正)•烟气、焦气、青气、高火、老火、日晒气、陈气、霉气、酸馊气等烟气•锅灶出烟不尽;干燥温度过高,炒焦/烧焦生烟闷气(熟、水)•闷杀时间过长•杀青投叶过多,未及时摊凉•烘焙堆积过厚,翻抖不及时青气:杀青不足或杀青不匀的青草气火气:由于干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带来的高火、老火甚至焦火气 陈气:长时间存放或存放于潮湿环境所产生的酸馊气:茶叶加工贮存不当产生的日晒气:毛坯叶或成茶被日光曝晒霉气:茶叶含水量高,环境含水量也高,有一定的温度20℃温嗅——类型,优次类型•清香、栗香、嫩香……优次•浓:充足,饱满•鲜:醒神,爽快,上鼻快•平:香气较淡,无其它异气•粗:鼻子有种辛涩感,粗糙毫香型•原料细嫩多毫,如银针等嫩香型•芽叶新鲜柔软,如毛尖、毛峰等花香型•清花香:兰花香、栀子花香、珠兰花香、米兰花香、金银花香等•甜花香:玉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墨红花香等•一般鲜叶嫩度为一芽二叶,制茶合理;如铁观音、包种、单枞、舒城小兰花等清香型•包括清香、清高、清纯、清正、清鲜等•芽叶成朵多呈清香,品质优胜者带花香,如竹叶青、恩施玉露、蒙顶黄芽、清香型铁观音等栗香型•嫩度适中、火攻饱满,如炒青、崂山绿茶等果甜香•特殊品种制得,似蜜桃、雪梨、橘子等成熟水果的香气,如佛手、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 火香型•特殊工艺制得,似米糕香、锅巴香,如黄大茶、大红袍等陈香型•特殊渥堆发酵技术制得,如广西六堡茶松烟香型•用松柏或枫球等熏烟的茶叶,使茶叶具有松烟香,如正山小种冷嗅——长短,持久度•持久:冷嗅尚有余香,易捕捉•不持久:冷香不易捕捉,则为表面香,是茶叶内含物不足的表现茶叶内质审评2. 汤色85%From 2014•汤色:俗称汤门、水碗,是茶叶开汤后,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所呈现的色彩,靠视觉来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