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龈下洁治术
- 格式:ppt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16
口腔科龈下刮治术
用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菌斑和病变牙骨质,有利于长期疗效和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适应证】
>4mm的牙周袋内有龈下牙石,而龈上洁治术未能去除者。
【禁忌证】
1患有活动性传染病者。
2.血液病患者。
3.全身严重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未控制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
1.根据不同牙位选用锐利的刮治器。
2.对于牙周袋较深且敏感者,龈下刮治可在局麻下进行。
3.要有支点,避免滑脱,动作幅度要小,尽量避免软组织损伤。
4.龈下刮治后应仔细探查是否刮净,根面是否平整,然后冲洗,必要时局部上药。
【注意事项】
1治疗后数日内可能出现牙雉发胀、牙根暴露等现象,必要时应向患者说明原因。
2.超声洁牙机的细线器龌下刮治不能完全代替手工刮治,两者要配合使用。
龈下洁治术实验报告1. 引言口腔疾病是人类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牙周疾病。
牙周疾病是指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齿松动、牙齿脱落等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牙医们开发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其中包括龈下洁治术。
本实验旨在探究龈下洁治术在牙周炎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 实验对象:50名牙周炎患者,年龄均在30至50岁之间。
- 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
- 治疗器械:洁牙器、牙周探针、牙周刮治器、消毒液等。
2.2 方法1. 手术前消毒:将治疗器械浸泡在消毒液中消毒,以确保手术区无细菌污染。
2. 对照组操作: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洁牙治疗,包括刷牙、牙齿表面清洁和牙菌斑去除。
3. 实验组操作:实验组患者接受龈下洁治术,包括刷牙、表面清洁和龈下洁治术。
龈下洁治术的步骤包括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并使用牙周刮治器清除龈下菌斑和牙石。
4. 手术后观察:观察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出血情况和牙齿松动情况,并与手术前进行比较。
3. 结果3.1 牙周袋深度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牙周袋深度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组别初试牙周袋深度(mm)术后牙周袋深度(mm)实验组 5.2 ±0.8 2.1 ±0.6对照组 5.3 ±0.9 4.8 ±0.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组的牙周袋深度明显减少,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明显。
这表明龈下洁治术可以有效减小牙周袋深度,改善患者的牙周炎症状。
3.2 出血情况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出血情况,结果如下:组别手术前出血情况手术后出血情况实验组有无对照组有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明显改善,显示了龈下洁治术的有效性。
3.3 牙齿松动情况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牙齿松动情况,结果如下:组别手术前牙齿松动情况手术后牙齿松动情况实验组轻度无对照组轻度轻度实验组患者之间的牙齿松动情况减少,而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
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
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它们分别以超声振动和手工操作清除牙龈下的牙石和菌斑,以达到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超声龈下洁治是通过超声振动,在洁治器的作用下,可以将牙龈下的牙石和菌斑有效地清除,而且对牙齿和牙龈组织的损伤较小。
它不仅可以强化牙齿表面,增强牙齿的抗腐蚀作用,还可以促进牙齿周围软组织的愈合。
而手工龈下刮治则是通过手工操作使用医用手工刮器,将牙周袋内的牙菌斑和牙石清除。
这种方法有着较长的历史,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超声龈下洁治操作简便、快速,且可以减少牙齿和牙龈的损伤,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而手工龈下刮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手工操作,对医生的手部技能要求较高,而且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牙齿和牙龈的损伤。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技术水平来决定。
在治疗效果方面,研究表明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在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超声龈下洁治能有效地清除牙龈下的牙石和菌斑,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感和出血现象,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
而手工龈下刮治在清除牙石和菌斑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精细地操作,清除更为彻底,有利于愈合。
在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中,无论是超声龈下洁治还是手工龈下刮治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手段,其效果受到医生技术水平、患者情况、治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治疗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除了治疗效果之外,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在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过程中的感受也有所不同。
超声龈下洁治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声和水流声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感,而手工龈下刮治则需要医生通过手工操作对患者的牙龈进行刮治,对患者来说可能会更为痛苦。
慢性牙周炎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的疗效比较筒永平【摘要】目的:比较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的方法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3 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等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在牙周治疗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等牙周指数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各项牙周指数在两组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一样能够有效地治疗慢性牙周炎.【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0(017)004【总页数】2页(P582-583)【关键词】超声洁治;慢性牙周炎;龈下刮治【作者】筒永平【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上海,20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4牙周基础治疗是指使用机械力的方法去除牙齿菌斑和牙石(包括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等),主要目的是消除微生物和菌斑。
临床上常用的根面平整器械主要为Gracey匙形刮治器,长时间的操作后操作者易于产生疲劳,工作效率较低。
近年来,龈下超声洁治工作尖在牙周病的治疗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龈下超声洁治工作尖的尖端直径仅0.5 mm,便于探及多根牙的根面和分叉区,能够较彻底地清除多根牙根面的龈下菌斑和牙石[1-2]。
本研究比较使用超声龈下洁治工作尖和手工匙形刮器进行根面平整术的临床效果,为超声龈下洁治工作尖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8年7月—2009年12月间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选择32例接受牙周治疗的慢性中度牙周炎患者参加本研究,患者均来自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年龄30~70岁,平均(44±15)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
龈下刮治术名词解释
龈下刮治术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通常情况下,如果牙周袋较深、牙齿根面很粗糙,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会分四次完成。
龈下刮治术适用:
治疗牙龈炎、牙周炎
洁治术是各类牙周疾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而龈下刮治术与根面平整为其中的一个步骤。
牙周袋内的菌斑、结石,产生的毒素会引起牙槽骨吸收,并危害全身健康,洗牙无法彻底清除龈下菌斑、牙石,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才能清除牙周袋内感染,使牙周组织恢复健康。
预防性治疗
牙周维护期间定期洁治,去除菌斑、牙石,以长期维持牙周健康,预防牙周疾病发生和复发。
口腔内其他治疗前的准备
对牙石较多者在修复取印模前先做洁治,以消除牙龈炎症,利于修复体的制作精确。
口内一些大手术前需要先做洁治,以消除感染隐患和一过性菌血症。
正畸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做洁治,消除原有的牙龈炎,或预防牙龈炎的发生。
龈下刮治术龈下刮治术是一种口腔洁治技术,用于清除牙龈下的牙菌斑和牙石,以预防和治疗牙周疾病。
本文将介绍龈下刮治术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历史、流程、注意事项和专家观点。
龈下刮治术是一种专门针对牙龈线下方的清洁治疗技术。
它通过使用精细的器械,如龈下刮刀和超声器械,将牙龈下的牙菌斑和牙石刮除,以达到口腔卫生的目的。
龈下刮治术是牙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和治疗牙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龈下刮治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龈下刮治术使用的是手动器械,操作难度较大。
随着医学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龈下刮治术的流程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目前,龈下刮治术主要采用手动和超声两种方式进行。
其中,手动龈下刮治术操作难度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而超声龈下刮治术操作相对简单,患者感受也较好。
在进行龈下刮治术之前,医生会进行口腔检查和诊断,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此项治疗。
然后,医生会进行麻醉,以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专业器械进行龈下刮治,清除牙龈下的牙石和牙菌斑。
最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感染。
在进行龈下刮治术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计划,按时进行复查和治疗。
2、避免在治疗后24小时内刷牙或使用口腔清洁用品,以免刺激口腔。
3、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清洁和护理。
4、避免食用过于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以免影响口腔愈合。
专家观点:龈下刮治术是口腔洁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口腔健康和治疗牙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龈下刮治术仍是治疗牙周疾病的经典方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龈下刮治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龈下刮治术是口腔洁治的重要技术之一,对于预防和治疗牙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大家需要进行龈下刮治术,请务必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计划,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浅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的方法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是指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械,除去附着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龈下牙石和菌斑,并刮除受到毒素污染的病变牙骨质和嵌入牙骨质内的牙石,从而去除引起牙周炎症的刺激物,形成光滑、坚硬且清洁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根面,形成有利于牙周附着性愈合的条件。
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难以截然分开,只是程度不同,在临床上往往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
1 龈下刮治器械匙形刮治器有两种,一种为通用型刮治器,另一种为Gracey刮治器。
通用型刮治器的工作端略呈弧形,其两个侧边均为刃口,可紧贴根面。
前、后牙的匙形器外形一致,只是在器械的颈部形成不同角度,以利不同牙位的工作,通常成对。
国际上普通使用Gracey刮治器,它虽仍为匙形,但外形、结构、角度均不同于前面所述常规的通用型刮治器。
Gracey匙形器共有7支,均为双头成对。
一般使用其中的4支即可完成全口各部位的刮治。
5~6号适用于前牙及尖牙;7~8号适用于磨牙及前磨牙的颊舌面;11~12号适用于前磨牙和磨牙的近中面;13~14号适用于前磨牙和磨牙的远中面。
在使用过程中,只需将工作端露在牙周袋外面的部分与牙齿长轴平行,则其刃缘必已与牙根面呈80°左右的角度,使刮治工作较为顺利和容易进行。
锄形龈下刮治器喙部薄而窄小,刃部与颈部相交成99°~100°角,刀叶末端变薄形成线形刃口。
分成近远中面和颊舌面的两对,适用于刮除深牙周袋内较厚的牙石。
2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的方法用1%碘酊消毒术区龈缘,进行局部麻醉。
用探针探查牙周袋袋底的部位、深度、形态和龈下牙石所在的位置。
先选用后牙匙形刮治器,从最后牙齿的颊侧远中面开始刮治,用无名指或中指在牙齿上找好合适部位的支点。
放入器械时应使工作端的平面与牙根面之间成0°角,到达袋底后,即增大角度至约45°,以探查根面牙石,探到牙石根方后,即与牙面形成80°角,刮除牙石。
龈下洁治术操作方法及步骤
龈下洁治术是一种牙周病治疗方法,其操作方法及步骤如下:
1.先进行牙周检查,确定龈下洁治术的具体操作范围。
2.局部麻醉,常用的为2%利多卡因。
3.使用手术器械,如牙周探针、牙周刮片等,清除牙齿表面和牙根周围的牙菌斑和牙石。
4.清除龈下异物,如根尖囊肿、牙周瘤等。
5.如果存在龈下袋,则需要将龈下袋内的病理组织切除,以消除慢性炎症和促进组织修复。
6.彻底冲洗干净牙齿和牙周器械,并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
龈下洁治术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和下进行,完成后也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和定期复查,以保持口腔健康。
慢性牙周炎的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清除局部病致病因素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方法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行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4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经治疗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结论:洁治和刮治术是牙周治疗的基础,任何其他治疗手段都只是基础治疗的补充。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洁治术;龈下刮治术【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16-02慢性牙周炎为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前期阶段,但并非所有牙龈炎均会发展成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通过以上临床表现不难做出诊断。
正确的诊断要依据临床检查,牙周探诊深度检查是牙周炎重要的检查方法[1]。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对清除局部致病因素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其中男13例,女27例。
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岁。
探诊深度≤3mm的部位只需牙周洁治,不应进行刮治和根面平整;中等深度牙周袋(4~6mm)部位适合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
1.2 方法1.2.1超声洁治术先调节功率,功率大小应根据牙石情况而定,功率过大会造成牙面的损伤使患者感到牙齿酸痛不适。
踩动开关,检查手机是否有水雾喷溅。
洁治时以握笔式将工作头前部侧缘与牙面平行或<15°轻轻接触牙石。
注意,不能将工作头尖端指向牙面。
利用超声震动将牙石去除,施力要轻,要不断地移动工作头,不能将工作头停留在某一点上。
施力过大会造成产热过多,效力下降。
按一定顺序去除全口牙的牙石,避免遗漏[2]。
调节好灯光,确保所有牙齿均可在直视或通过口镜反射下,视野清晰,切忌盲视下只凭手感。
超声洁治后,应仔细检查牙石是否去净,尤其是邻面。
术后用3%过氧化氢冲洗或擦洗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