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探讨
- 格式:pptx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14
爆发性1型糖尿病一例报告
张倩;康静蕊;殷中来;迟秀娥
【期刊名称】《微循环学杂志》
【年(卷),期】2018(028)001
【摘要】目的:探讨爆发性1型糖尿病(FT1D)的临床特点,加强对FT1D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例FT1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等临床资料.结果:本病例以高血糖、尿酮体强阳性、酸中毒、C肽水平极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高、自身抗体阴性为特点,经过降糖、补液纠酮、补碱等治疗,病情好转,但胰岛功能无改善.结论:FT1D起病急骤,代谢紊乱严重,病情凶险,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严重,预后差,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张倩;康静蕊;殷中来;迟秀娥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 沧州 06100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 沧州 06100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 沧州 06100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 沧州 06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爆发性1型糖尿病似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附一例报告
3.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例报告
4.1型糖尿病并发夏科足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爆发性1型糖尿病致心脏骤停一例及文献复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型糖尿病介绍1型糖尿病的病因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呢?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的症状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
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
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
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
糖尿病诊断分型及治疗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既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也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常见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糖尿病的分型1.1 第一型糖尿病(T1DM)第一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少年型糖尿病,是由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受损或质抗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主要特点是体重减轻、胰岛素严重缺乏、血糖明显升高。
1.2 第二型糖尿病(T2DM)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它主要是由于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的。
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增加。
1.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时发生的葡萄糖代谢紊乱,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一种糖尿病。
多见于妊娠后期,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但又不足以满足妊娠所需的胰岛素需求。
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2.1 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患者终生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种类、剂量、注射时间等。
此外,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还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同时,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及饮食和运动方案,以使血糖波动在理想范围内。
2.2 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体重管理。
患者需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体重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减轻体重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
糖尿病类型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障碍有关,常见的分类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本文将对这三种糖尿病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介绍,并探讨其临床表现特点。
一、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所导致的胰岛素缺乏。
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突然。
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和乏力等症状。
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需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长发育。
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型糖尿病(NID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
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
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往往伴随着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包括多尿、多饮、多食、疲倦乏力等症状。
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口服药物以及必要时的胰岛素治疗等,旨在维持血糖水平的正常范围。
三、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发生的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发生与妊娠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临床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以及宫内胎儿过大等症状。
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以饮食控制和运动为主,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目的是维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总结:糖尿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
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发病年龄多在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分泌和抵抗双重问题,多见于中老年人;妊娠糖尿病发生在妊娠期,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对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包括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等。
早期的糖尿病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病例分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糖尿病概述 (2)1.2 糖尿病病例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3)二、糖尿病病例描述 (4)2.1 患者基本信息 (5)2.2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6)2.3 实验室检查 (8)2.4 影像学检查 (8)2.5 病例特点及诊断 (9)三、糖尿病的分型与分期 (10)3.1 1型糖尿病 (12)3.2 2型糖尿病 (13)3.3 妊娠糖尿病 (14)3.4 糖尿病的其他特殊类型 (15)四、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 (16)4.1 饮食治疗 (17)4.2 运动治疗 (19)4.3 药物治疗 (20)4.4 自我管理教育 (21)4.5 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 (22)五、糖尿病的护理与康复 (24)5.1 心理护理 (25)5.2 皮肤护理 (26)5.3 双足护理 (27)5.4 骨骼系统护理 (28)5.5 康复运动与锻炼 (30)六、糖尿病病例的效果评估与随访 (31)6.1 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32)6.2 患者随访与跟踪 (33)6.3 病例总结与经验分享 (34)七、结论与展望 (35)7.1 糖尿病病例分析的主要发现 (36)7.2 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建议 (37)7.3 糖尿病研究的未来方向 (38)一、内容概括本糖尿病病例分析文档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特定糖尿病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及预防和康复措施。
本文将通过病例的具体细节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
本分析涉及糖尿病的分类(如型糖尿病、型糖尿病等)、病因、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着重分析患者病情的演变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还将探讨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本文旨在通过这一病例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糖尿病诊疗水平,同时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科学的知识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卫生技术与方法·130·◇卫生技术与方法◇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周德新【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20)06-0130-02【摘 要】 分析1例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检查及诊治经过等临床资料,该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后出院。
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急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展迅速,代谢紊乱严重,病情凶险,需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关键词】 暴发性1型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是由日本学者[1]最先报道的一种1型糖尿病的新亚型。
现总结本院收治的1例FT1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 病例资料男,51岁,因“恶心、呕吐3天,呼吸困难2天,加重9 h”为主诉于2016年9月1日入院。
患者3天前进食包子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自诉伴有低热,有明显的口干、多饮、多尿症状,无体质量下降,未诊治,2天前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无胸痛,程度轻,自觉“胃肠感冒”引起,口服“罗红霉素”治疗,9 h前因呼吸困难加重来我院急诊。
急诊完善相关检查:血气分析:pH 6.9,二氧化碳分压8 mmHg,氧分压150 mmHg,乳酸4.8 mmol/L,碳酸氢盐3 mmol/L,尿常规:酮体+1,尿糖+4,生化:血糖38.5 mmol/L,血钠117 mmol/L,血钾5.9 mmol/L,肌酐200 umol/L,碳酸氢盐7 mmol/L,血淀粉酶158 U/L,血脂肪酶544 U/L。
遂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院。
既往史:否认糖尿病病史。
查体:BP 132/85 mmHg,HR 103次/min,R 30次/min,神清,精神差,皮肤弹性差,深大呼吸,四肢末梢凉,余未见异常。
入院后给予患者大量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适量补钾,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
次日完善相关检查如下:糖化血红蛋白6.7%,C肽0.1 ng/mL,胰岛素5.3 uIU/mL,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细胞抗体(-)。
一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讨论病例讨论: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一、病例摘要患者,男,28岁,因“口渴、多饮、多尿3个月,体重下降1个月”就诊。
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饮食及饮水量增多,夜间睡眠不佳,体重逐渐下降。
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7.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诊断为“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治疗,但未规律监测血糖。
近1个月来,患者出现注射胰岛素后低血糖反应,故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患者平素体健,否认传染病史、高血压、冠心病、肾病、肝病史。
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患者体型偏瘦,精神萎靡,皮肤弹性较差,心肺腹(-),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尿微量白蛋白30mg/24h,血钾3.5mmol/L,血钠140mmol/L,血氯100mmol/L,血尿酸260μmol/L,总胆固醇 5.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mmol/L。
根据病例分析,患者诊断为1型糖尿病。
二、治疗方案1. 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体重、血糖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调整为门冬胰岛素30R皮下注射,每日3次,餐前15分钟注射。
2.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严格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运动,增加饱腹感,减轻体重。
3. 定期监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4. 并发症预防: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给予降脂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三、治疗效果及随访患者在经过上述治疗后,血糖控制稳定,空腹血糖在4.5-6.0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在7.0-9.0mmol/L范围内。
患者体重逐渐增加,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出院后,患者规律随访,每3个月评估一次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根据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1型糖尿病教学查房总结
以下是一份1型糖尿病教学查房的总结:
一、病例介绍
本次教学查房的病例是一位15岁男性患者,诊断为1型糖尿病。
该患者自幼起病,以“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血糖控制不佳。
经过多次就诊,确诊为1型糖尿病,并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
二、讨论内容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该患者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符合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同时,我们也讨论了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2. 治疗:1型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依赖胰岛素。
我们讨论了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注射方式的选择以及注意事项等。
同时,也探讨了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3. 病情评估与随访: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定期的病情评估和随访非常重要。
我们讨论了该患者的病情评估方法,包括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的监测,以及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等其他相关检查。
同时,也探讨了随访的重要性及随访计划。
三、总结
本次教学查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和随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助于提高我们对1型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