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应用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3
《医护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医护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在医护专业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医学交流和沟通,并为日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课程内容1. 医学专业英语基础知识- 了解和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术语- 研究医学文献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 掌握医学报告和演讲的表达方式和技巧2. 医护场景中的英语应用- 研究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和常用表达- 掌握医疗病历的书写和填写方法- 研究处理紧急状况和应急情况下的英语应对方式3. 医学交流和职业发展- 研究与跨文化团队合作相关的英语表达和沟通技巧- 掌握医学会议和研讨会的英语交流技巧- 探讨医学研究与创新的相关英语知识三、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实践训练: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医学场景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英语。
3. 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
四、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医学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性考试,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医学英语应用的研究论文。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医学英语教程及相关课外读物。
2. 多媒体资料:医学英语研究软件、视频教程等。
3. 阅读材料:医学期刊论文、医疗报告等相关文献。
以上为《医护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大体内容,具体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会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基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ESP教学主张是来源于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
尽管面对在英语学习中要兼顾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的现实,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而是将两者视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有95%的学生认为良好的公共英语水平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很大或有一定的帮助。
但在回答在医学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时,大多数学生(77. 6% )选择了“医学术语词汇”。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要保证足够学时学分,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检索、收集医学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专业信息,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医疗、科研及其相关活动(张燕,吴新炜,张顺兴, 2006)。
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英语的掌握是其将来进行专业研究或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技能。
因此医学英语应是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大学英语前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后续阶段,是基础英语学习和医学专业学习结合的应用提高阶段,其地位和重要性应不逊于基础英语。
另外,由于当前英语教学低龄化的普及,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一入学就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实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来评判学生的英语水平,实行分班、分级教学,按需求适当减少基础英语课时,增加医学英语课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网络作为信息的特殊载体,可以满足这一学习需求。
医学英语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医学专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做到语言和专业学习有机统一。
要按照专业规范规定,并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与分层次教学相匹配的教材体系。
医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实践初探“课程思政”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医学英语课作为体现医学人文的课程之一,更应该在学习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本文将以医学英语课程为例,旨在说明如何在医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
【关键词】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作者简介】胡茜(1993.10-),女,新疆医科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习得、话语分析、特殊用途英语。
一、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医学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范畴,医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医科类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对医学生而言,除了和其他本科专业一样学习大学英语,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看,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大学英语的基础性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其当下的学习生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还要会大量使用医学英语,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学英语教学极其重要。
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缓慢,实证研究较少,对医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主体即师生的研究较少,国际视野不足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医学英语和教学的关键词,发现医学英语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1.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邓珊珊,刘轻,董宁提出,医学英语教学工作应将主题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医学英语教学。
慕秀荣提出的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医学英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如汪淑娴,焦培慧以肾脏学英语词汇为例,将图式理论应用到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3.医学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如魏微,薛婷基于新医科背景将网络环境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融入(WPBL)医学英语课程的设计;4.学英语教学在某个医学领域的分支,如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业医学英语的研究等,梁纯子等提出在检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
此外,在“中国知网”搜索医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关键词后,笔者发现医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论文数目很少,共18篇,经过筛查和挑选,共有7篇论文是严格意义上的醫学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其余论文都为在医科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或者课程思政的改革。
学术英语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陈姗姗;邵英俊【摘要】A number of studies revealed that postgraduate students have a strong demand fo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which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read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o writ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reports. This paper analyzes postgraduates’ EAP competency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AP teach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ostgraduate program.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both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TCM discipline will beneift from a high EAP competency, with which colleges will also be elevated in terms of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有学者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学习需求较高,其中包含对英语文献阅读、用英语撰写文献综述和报告的需求。
分析了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并且论述了学术英语在中医药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具备良好的学术英语能力可以实现研究生自身和中医药学科的更好发展,并能够提升高校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09【总页数】3页(P48-49,50)【关键词】学术英语;中医药;研究生英语【作者】陈姗姗;邵英俊【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3学术英语能力是指学生用英语搜索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学术交流、撰写科研论文、申报留学项目等能力。
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摘要:作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一个分支,医学英语的掌握是医学生将来进行专业研究或工作的一项最基本技能。
很多高校意识到医学英语是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大学英语前期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后续阶段,是基础英语学习和医学专业学习结合的应用提高阶段。
然而全国范围内医学英语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新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推出。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广泛地使用在医学英语教学中。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学互动也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答案和点评而已。
虽然很多学校多媒体已投入使用,但由于缺乏合适的音像资料,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
即使有一些医学英语音像资料已问世,但由于专业性太强,只适合少部分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还是没有合适的资料。
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另外,医学英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学生普遍的反应是学习起来太难,词汇晦涩难记,句子冗长难懂,这些特点都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这时还是用老师一人唱独角戏、满堂灌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除了教学模式外,医学英语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要加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就要编写制作优秀的教材、影像资料等。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诟病已久,建设新型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是首要的任务。
一、医学英语的课程目的课程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使大学本科生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专业英语学习,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医学英语的语言能力,能够用英语就医学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二是培养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阅读专业文献,获得专业所需的外文信息,能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或参加工作后专业知识的自学打下基础。
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应用性研究
主要分析了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该采取的具体举措,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
标签:ESP;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设置
0引言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表示出于对全国高等院校学校类别、学生水平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差异的考虑,各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设置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
同时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讲究实效,博采众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科研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一些专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众所周知,国际上80%的文献语言是英语,因此,我国的医学研究生要想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就必须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
但是除了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尝试着对研究生开设专业医学英语课程外,国内大部分普通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仍采用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
即使是那些开设医学英语的学校,也由于缺乏师资力量,使得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由普通英语语言教师承担,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必要的医学专业术语,显然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未来医生和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
大部分医学研究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经常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因此医学院校一定要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研究生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顺利过渡。
1研究生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
研究生医学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各高校应该将ESP教学理念贯穿到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开设多门相关课程。
1.1开设医学英语词汇课程
词汇是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就首先要增加专业词汇量,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开设的课程是医学英语词汇课。
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是单词长,发音难,不好记。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构词法来记忆。
医学词汇构成的主要特点是依靠词根和词缀相互组合派生出新词。
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构词法来分解医学英语单词,根据词根和前缀后缀的不同含义,培养学生推导记忆医学词汇。
1.2开设医学英语翻译课程
由于专业的需要,医学生以后会接触大量的国际医学工作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因此掌握相应的翻译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英译汉的技巧。
因此,学校应该开设医学英语翻译课程,这样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医学英语词汇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
通过给他们分发一些医学相关的英语文章,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翻译理论和技巧,逐渐提供他们的专业英语翻译技能。
1.3开设医学英语写作课程
医学研究生毕业不可避免的要发SCI之类的医学论文,因此,开设医学英语写作课程为研究生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该选择一本医学英语写作方面的合适书籍作为教材,讲授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研究型英语论文包含的9大部分(标题、作者、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医学文献综述、临床报告和病理报告的写法。
同时应该给学生介绍相应的医学英语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和常用句型,并进行汉英对照实例分析,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全面了解医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1.4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课程
为了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沟通理解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课。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观看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医学英语教学视频或是与医疗相关的情景剧,如“实习医生格雷”等,然后课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情景对话或者角色扮演(role-play),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
2结语
当今的国际医学领域发展很快,为了使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际的高端水平接轨,提高他们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和创新,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满足社会和国家对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医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曾建彬,廖文武.论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继承与创新—以“英文原著选读”为例[J].上海研究生教育,2010,(1):2832.
[2]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