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65.00 KB
- 文档页数:14
太极拳论原文及译文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方式,起源于明朝,其理论基础源于道家和中医思想。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篇关于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要领的文章,被誉为太极拳的圣经。
以下是太极拳论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我柔自如,人摆我粘,我拽而熔。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不以动急而忘动,不以静缓而忘动。
意动则身随,手动则心静。
升降开合,相辅相成。
虚空无为,消息相因。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内外合一,身心合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
太极拳论
太极拳是一种利用动静之机、阴阳之母的理论指导身体运动和心理修炼的方式。
运动时,动作要分动静,静止时要合阴阳。
运动不能过激或过缓,要随遇自如。
对方刚劲时,我变得柔缓,对方柔缓时,我变得刚劲。
不能像躁急一样过分追求动作,也不能像迟缓一样过分放松。
心意一动,身体就会随之而动,手动心静,升降开合,相互协调。
身体虚空无为,意念消息相通。
伸缩往来,收放自如。
气势鼓荡,精神贯注。
在身体和心理的修炼中,要内外合一,身心合一,了解对
手,百战不殆。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太极拳理论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一、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1.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2.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原则3.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术语二、太极拳的基本套路1. 太极拳的起式和收式2.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3. 太极拳的攻防动作和内功修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对太极拳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学生能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套路,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和表演。
3. 学生能够通过太极拳的学习,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的掌握,太极拳的攻防动作和内功修炼的理解。
重点: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的教育,太极拳的基本套路的教授和练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极拳教学课件,太极拳套路演示视频,太极拳音乐。
学具:太极拳套路图解,太极拳练习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太极拳的套路和动作。
2. 引导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解和演示(10分钟)1. 讲解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解释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原则。
2. 演示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术语,让学生初步感受太极拳的魅力。
三、练习和指导(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的练习,给予个别指导和纠正。
2. 强调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进行呼吸的调整和配合。
四、讨论和交流(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和感受,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和疑惑。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太极拳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坚持练习。
板书设计:太极拳基本概念和历史哲学思想和原则基本动作和术语太极拳基本套路起式和收式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攻防动作和内功修炼作业设计:1. 太极拳基本概念和历史的学习资料阅读,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太极拳理论精髓及密码分享收藏太极拳为全球第一大拳种。
中国武术国粹代表拳系。
中国三大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之一。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
它是用身体诠释和表达中国传统哲学的学问。
武术区别于其他门类学问的本质,就是具备克敌制胜、强身自卫的功能。
任何一种拳法,都是从实战中创来,太极拳更不例外。
一般人认为,与人相争,胜在力,所谓力强胜力弱;胜在速度,所谓以快打慢。
而中国拳术更注重,巧胜,智胜。
但不代表不注重力量与速度,而是强调对力量和速度的过程控制,以期达到最大的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对抗效果。
战争,贵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太极拳的精髓,也充分体现知己知彼的功夫。
在一定法则规范中从内修炼体味,达成知己功夫,从而反推衍生,具备知彼能力。
通常我们看到的太极拳,都是慢腾腾软绵绵,于是乎大家就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绵软无力”,误解也,偏见也。
而真正的太极拳,其劲力刚猛无比,无坚不摧;其速度迅雷不及掩耳,一触即发。
其所以“慢”,在于其重视力量自始至终、此消彼长的感应控制和因势利导,而实际应用要求慢来慢应,快来快应实现更精确的战力投送;其所以“绵”,在于重视力量的隐藏和储蓄,而实际应用表现出绵里裹铁以逸待劳的玄妙。
那么,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高手少有,有缘见之者则更少;太极拳到底好么?那为什么高手如此之少,出功夫如此之慢?真的是“十年不出门”吗?既如此其优势又在哪里?“有用才有价值”,相比其他,有大用而且见效快,才算真的先进,才算占优势,否则,便是落后,该淘汰了。
太极拳,要说好,那就该做到,克敌制胜优于其他武功;练习得法,进步当一日千里,无需太刻苦太劳累,无需皮肉痛苦打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自然而然成就绝世武功,可在谈笑间克敌制胜,而且随着年限的增长,功力可以与日俱增,老当益壮。
能做到吗?能!因为太极拳是真功夫,真学问,先进文化。
阴阳论------中国式相对论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而八卦学说(易学)本身就是阴阳学说),由此而包罗万象和阐述其内在的联系。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36个回答牧马人19387846508-01 09:54 关注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
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
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
○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
太极一动分两仪,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
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
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
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
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
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
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
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
"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是什么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理论。
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太极境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拳理拳法,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不会走向太极拳的误区。
第一要树立太极拳是“武术”的基本理念要学练太极拳,首先必须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太极拳是“拳”,“拳”就是武术,武术就讲技击,通俗说法就是“打”,打就有攻有防。
练拳的基本目的是防身御敌,打败甚至消灭敌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从搏击中总结出来,而最后又是为了搏击的。
虽然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但我们不能把太极拳打成体操、舞蹈,而是要充分体现出武术的特色,打出攻防意识,打出武术的气势与精神。
这一点长拳体现得最明显。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其它武术不同之处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用的是内劲。
讲究的是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粘黏连随,以柔克刚,动作走圆画孤,柔和缓慢,后发制人,重在引化,不多主动进攻。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太极拳“不能打”、“不为打”,忽略甚至忘记太极拳的攻防本意。
所以习练太极拳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区别开,一定要把太级拳打成“拳”,打出武术的味道与劲道来。
最后通过推手对练,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必要时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第二,树立练拳主要为健身的基本理念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肢体动作,因此,客观上起到健身作用。
可以说健身是武术的副产品。
武术的健身作用很早就被认识,所以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是把习武做为健身手段来习练的。
太极拳理论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我们正确的练习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张三丰祖师就讲,“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把健身作为练拳的终极目标,反把技击看作“末技”。
特别是到了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搏击作用逐渐降低,为健身而练拳更成为主流,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练拳人的共识。
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所有运行动作,全部是有无数个、千变万化的虚实转换组成的,所以讲,太极拳就是人体虚实转换、演变的修炼过程,虚实就是太极拳的灵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太极拳的虚实,恰恰是久久困扰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难以解决的疑惑,不得其解!导致这个困惑的根源,正是“太极”大师与洋洋万言的文人墨客。
他们用周易、易经中“太极”理念的、阴阳学说,囫囵吞枣、是是,非是、含糊不清的、之乎者也的演绎、剖解太极拳的虚实。
结果,说不清、道不明地、忽悠了多多少少的太极拳爱好者,使得太极拳爱好者,自始至终无法理解什么才是太极拳的虚实,更谈不上要领会、演绎、掌握太极拳的虚实了。
其实,周易、易经中“太极”理念的、阴阳学说,仅仅是天地万物的一个自然法则,所谓的阴阳学说,就是把天地万物中,任何一个事物归纳为:一个事物都是有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相依相敷、互为互补的两个方面组成。
所以,“太极”大师与文人墨客。
唐而皇至地认为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就是阴阳转换,也就是:阴(虚)盛、阳(实)衰;上阴(虚)下阳(实);左阳(实)右阴(虚)。
还颇有行家风度地、用这种公式来传授太极拳的教学;公开地发表权威性的理论性太极拳书籍;广泛地公开讲座,来传播他们这种太极拳经典成果。
讲到底,他们还没有搞清楚“太极”中的阴阳,是一个整体,它包含着同一体的阴、阳两个方面。
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不离不弃,它是一种概念、一个范畴。
而太极拳的虚实,是实实在在的、两个完全分割的实体,虚就是虚,实就是实,根本不存在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同一体的概念。
况且,太极拳的虚与实,不仅仅是一种形态,而是,有多种物体、形式、组合而成的综合体。
由此看来,“太极”就是一种哲理,根本无法一目了然地、阐明太极拳运行中虚实转换的来龙去脉,也就无法去演绎、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运行的教学工作,也就不可能来替代太极拳,更谈不上取而代之了!所以,从今往后就再也不要讲太极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把打太极拳时髦地称为打太极,这是对传统太极拳的玷污,是是非不分的、一派胡言,是中国武术界的歪风邪气!太极拳虚实的介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人伸懒腰,打个哈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整体的“虚”(松)。
太极拳论(郝月如)《太极拳论》,系太极拳的文献资料,中国人对于著作常喜好托古,假借古人之名为作者,传承给后世的人。
太极拳界重要的拳论有两篇,一是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一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然实际的作者有待考究,但是仍被太极拳界奉为圭臬,影响学习太极拳的人甚深。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传统中国武术界门户之见甚多,而太极拳的支派亦甚众,然而所有的太极拳门派均不约而同地尊崇王宗岳《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界至文,足见其地位重要。
郝月如拳论大集合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是武禹襄第四代传人,与孙禄堂同辈。
月如先生拳理拳艺俱精,且有一定文化。
其拳论进一步丰富了武禹襄及李亦畬的理论。
是太极拳重要文献之一。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
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能灵活自如。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
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
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阎正中。
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
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阎自然正中。
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
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
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
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又须护肫,肫不护则竖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
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
又须蓄劲,劲以曲蓄而有余,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
陈中华太极拳理论问题1:正手圈沉前胯再沉后胯必须按顺序吗可不可以先沉后胯再沉前胯, 陈中华老师:不可以。
但是有时可以略过。
就是说前胯碰巧已经到位了,就可以不管它。
步骤对了,就能自动和对方合住。
将来交手很快,那是因为动作自然合了准绳。
你问的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一个步骤问题,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太极拳讲究“虽变化万千,理唯一贯”,落实到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就是“你怎么变化都行,就是不能改变步骤。
”问题2:最近有点体会,请指正,力绕过对方,上面是爬过去,和对方对好劲后,沉后面,是不是就是力从下面过去,陈中华老师:是的。
还有窍门。
力对好了(点对点就是合住),可以通过换点将自己的力传递到对方的后面(过去)。
这样,你的力是通过两个步骤过去的,对方用一个步骤顶你。
他是顶不住你的,因为两个步骤出来的力永远大于一个步骤出来的力。
具体就是你用一根棍子去杠个东西,底下用块石头当支点。
杠的没劲的时候,重新来,这就是一个步骤,重复多少遍也是一个步骤。
现在呢,你第一个步骤杠杠杠的没劲的时候,顶住棍,把石头往里推推(塞紧),再杠。
这就由一个步骤加深成两个步骤了。
其实,改变不大。
但是性质不一样了。
上面说的这个“顶住棍”,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里经常说的“不要动”。
总的来说,拳法最基本的步骤总是三,不能再少了,三个步骤:接手(上肢)、合好(塌劲)、发放(上肢拨)。
五个步骤就是立体的,三个是一个面上的。
问题3:用双手掌和对方腹部合好,把合力点换到手指尖,是不是就是通过换点过去,也可以说是爬过去, 陈中华老师:对。
用手掌根合住,不动,然后用手指拨。
问题4:用前手小臂和对方手合住,合住点不动,收肘,转动前小臂,我感觉好像把合点转到了手臂的下面,这样力就从上面过去了,对不对,陈中华老师:也对。
能否做到,还看不动点(支点)是否可靠。
问题5:是不是支点跟对方合住,不顶,不丢,但要和自己后脚连到地下,陈中华老师:记住,支点不动,其它都能动。
太极拳理论考试题太极拳(Tai Chi Quan)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和身体锻炼方法,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武术的理念。
太极拳注重身心的和谐,通过练习来达到身体健康、内外调和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太极拳相关的理论考试题,帮助大家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一、太极拳的哲学原理1.请简述太极拳的哲学起源和重要思想。
2.太极拳与道家哲学的关系是什么?请详细解释。
二、太极拳的基本原则1.太极拳的中心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实现身心的和谐?2.请列举太极拳的五个基本要点,并解释其含义。
3.太极拳的松柔和圆滑的动作特点是如何实现的?它们对身体有什么益处?三、太极拳的套路练习1.何为太极拳的套路?为什么要练习套路?2.请列举并解释太极拳24式套路中的几个关键动作。
3.太极拳套路的练习如何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四、太极拳的内功修炼1.太极拳的内功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请解释太极拳中的“意向”和“气”对内功修炼的重要性。
3.通过太极拳的内功修炼,能够带给身体和思维方面的哪些改变?五、太极拳实际应用1.太极拳是否适用于自我防身?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解释原因。
2.太极拳在身体健康和疾病康复方面有何作用?请举例说明。
3.结合太极拳的原理和实践经验,指导一位初学者如何正确练习太极拳。
六、太极拳与生活1.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如何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2.通过练习太极拳,你对自己有何体验和改变?3.请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受,给出一些建议,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太极拳的练习。
请根据以上考试题,自行判断出适合文章写作的格式和段落分布。
不同段落可以按照题目分成小节,但请不要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以保证整篇文章的流畅性和美观性。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一、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一)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站立。
前腿屈膝,膝尖不得超过脚尖;后腿微屈,两脚尖斜向前方,重心偏于前腿。
右势同左势,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
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弓步练习,如左、右斜行拗步练习。
2.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沉胯敛臀;上体正直;重心偏右为右偏马步,重心偏左为左偏马步。
见图11。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
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偏马步、右偏马步练习,如左、右揽扎衣练习。
3.虚步(1)两腿均屈膝,两脚跟之间的纵向、横向距离均为5厘米左右。
前脚踏实支撑体重;后脚前脚掌虚着地面,后脚跟离地。
见图1 2。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
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白鹤亮翅练习。
(2)右虚步:左腿支撑弓膝塌劲;右脚向前,脚尖着地,脚跟抬起,成右前虚步。
左虚步同右虚步,但方向相反。
见图1 3。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虚步撩掌练习。
4.仆步右仆步:左腿弓膝塌劲,身体重心在左腿;右腿伸直下仆,右脚全脚掌着地,成右仆步。
见图1 4。
左仆步同右仆步.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仆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仆步练习,如雀地龙练习。
5.歇步(盘步) 右歇步:提起右脚向前上步,落于左脚的左前侧,脚尖外摆;左脚跟抬起,随之两腿屈膝下蹲成右歇步(右盘步)。
左歇步同右歇步,但方向相反。
见图1 5。
见图1 5。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歇步交替6.横开步、前进步、倒退步(二)采气:1、捧气通身;2、拉气进身;3、合气沉丹田;4、提气上丹田(三)站桩、转丹田、静坐(四)基本缠丝功法:基本缠丝功指的是太极拳的单式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基本缠丝功法歌:练拳不练功,到老一身空。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知更多内容,请查看明根太极拳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於《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推荐文章太极拳理论十篇有哪些基本理论定律热度:太极拳之胯功练法怎样掌握练习热度:太极拳的阴阳理论和虚实原理是什么热度: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哪些热度:练习太极拳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热度:练太极拳有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
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
太极拳三圈理论的核心练太极拳有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拳分三圈:内圈、中圈、外圈。
设定圈的目的就是限定人的动作范围,因为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
所谓三圈都是以自身的中轴为圈心的同心圆。
内圈:自己的肩宽为直径的圈就是内圈;中圈:膝到哪儿,哪儿就是中圈;外圈:脚到哪儿,哪儿就是外圈。
以上三圈的划分,是不以肘、手为准,而是以膝、足为准,且含着一个意思是,中、外圈的大小是变化的。
拳友们注意了不能出圈的规律,但还是出圈,原因就在于中、外圈没有以下盘为准,而且以为自身的中、外圈的大小是不变的。
如:走架的时候,架子较低,膝足距离圈心远,中、外圈就大,这时候只要直身居中,肘就不容易出中圈,手也不容易出外圈;但是到了推手的时候,站得高,圈小,如果还按走低架的习惯,手、肘就很容易出圈;只有等出于推手的需要而上步,步子大了,中、外圈扩大,手、肘才能随之扩大动作范围。
许多书里的图,都是以手臂平伸时的肘、手位置为准,这样划分使习者容易认为圈子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步子小的时候,肘、手出了圈还没意识到是出了问题。
如果简单地划分,只说肘膝为中圈,手脚为外圈,全靠习者自家分析总结摸索,免不了容易出错。
很多人还真没注意,处于被动地位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手出了圈,失去了中心,影响了稳定的结构,被人牵引时,如不借机上步(变出圈为不出)出招,对方可捋可挒可采可拿,一大堆技术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