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PEEP与肺复张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8.44 MB
- 文档页数:1
COPD患者呼吸机参数调节1、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的大小可决定PaCO2的高低。
由于COPD患者基础PaCO2偏高,为保持体内酸碱平衡,肾脏对HCO3—重吸收增多。
PaCO2变化较快,而肾脏对HCO3—的调节需数日,因此,对COPD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应避免调节得过大,否则会引起碱血症,使病情复杂化。
一般先设置为8—10L/min。
2小时后根据血气分析复查结果再行调节,正确的方法是使患者PaCO2缓慢下降。
在2—3天内下降到理想水平(50—60mmHg)2、吸/呼时间比:在容量转换呼吸机上,吸呼时间比是由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气流速共同决定的。
COPD患者的吸/呼时间比=(吸气时间+暂停时间)/呼气时间,一般可选择1:2.5左右,呼气时间不宜过短。
3、吸气流速:有吸气流速按钮,可直接调整其大小,如果没有此按钮,则需通过改变潮气量、呼吸频率及吸/呼时间比来调整。
4、吸入气氧浓度(FiO2):FiO2不宜过大,原则上只要维持SaO2>90%即可,一般尽快使FiO2控制在40—50%以下5、PEEP:由于COPD患者存在气道的动态陷闭,使其呼气不完全,形成动态过度通气状态,产生PEEPi,在机械通气时适度给予外源性PPEP,可对抗PEEPi,扩张气道,减少呼吸功,改善人机对抗。
但需注意容易气胸等并发征。
6、撤离:标准潮气量>5—8ml/kg,肺活量>10—15ml/kg,每分通气量≤10L/ml,最大吸气压(Pimax)≤-20cmH2O。
撤机模式:SIMV+PSV法,间断直接脱机法。
重症哮喘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大多数专家认为,重症哮喘具备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两种时可使用机械通气:<1> 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不能说话,大汗淋漓,意识障碍。
<2> 出现明显的呼吸肌疲劳,即辅助呼吸肌参与运动,特别是出现胸腹矛盾运动者。
<3> 呼吸频率>30次/分,在吸入气FiO2为50—60%时,PaO2<60mmHg,PaCO2>50mmHg.。
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目的:观察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R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应用小潮气量和高呼气末正压(PEEP),先设置小潮气量(5~8ml/kg)以保护肺,后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压力达35cmH2O以保持肺复张,持续45s后,PEEP调为20cmH2O,然后PEEP每20min下降2cmH2O,直到“最佳PEEP”,为(14.3+3.5)cmHzO。
合理镇静止痛,随着病情改善,逐步下调呼吸机的辅助水平,直至撤机。
结果:18例顺利撤机,10例死亡。
撤机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从(505=8)次/min降至(26±4)次/min(P<0.01),PaO2从治疗前(45.65=4.8)mmHg 提高到(127.84+12.3)mmHg(P<0.01),静态肺顺应性(Cs)从(28±10)ml/cmHzO提高到(108+12)ml/cmH2O(P<0.01),氧合指数(PaO2/FiO2)从低于200mmHg提高到大于300mmHg以上,吸氧浓度(FiO2)从高浓度(大于60%)降到低浓度(低于33%)。
结论: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标签:肺保护;肺复张;ARDS;小潮气量;PEEP我院自2000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各种病因所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28例,笔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8~72岁,平均58岁。
其中混合外伤10例(并DIC 2例),休克4例,有机磷中毒1例,COPD并严重感染8例,胆道感染3例,阑尾脓肿破溃2例。
1.2诊断标准均符合ARDS诊断:①有发病的高危因素,中性白细胞增多及其诱发ARDS。
②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
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肺保护通气策略 肺复张手法与呼气末正压(PEEP )滴定流程(初稿)维持VT 在5ml/kg (PC/VC )PEEP 自20cmH2O 开始,每2-3min 降低2cmH2O 0.3S 吸气屏气测量顺应性(PC 下可直接观察VT ) 顺应性明显改善之前的PEEP 为目标值 再次重复复张后,选择滴定的最佳PEEP改成CPAP 模式(PS 为0)设置CPAP 30cmH2O,维持30-40S如果复张效果不明显,但患者可以耐受尝试CPAP35cmH2O,维持30-40S如果复张效果不明显,但患者可以耐受尝试CPAP40cmH2O,维持30-40S根据ARDSnet– PEEP – F I O 2表格选择PEEP (重度、复张有效的ARDS 选择高PEEP 组)确认可复张性(早期、弥漫性、肺外因素、排除气胸或肺大泡)维持收缩压>100mmHg适度镇静,减少患者对肺复张的对抗 根据需求进行吸痰,吸入10 - 15min 纯氧调节窒息报警时间为60S ,调升高压报警上限(60cmH2O )PCV 模式下设置PEEP 20cmH2O适当延长Ti 时间在1-1.5S ,以不引起对抗 提高吸气压力设置,使P peak 在40-50cmH2O 在此设置下通气维持1分钟维持△P ≤20cmH2O ,VT ≤6ml/kg维持PCV 下△P 为15cmH2O 不变(或在VCV 下设置5ml/kg 的潮气量) PEEP 自15cmH2O 逐渐增加,每次增加5cmH2O 每次增加PEEP 后维持通气1分钟 最高压力维持在40-60cmH2O 肺复张过程终止的指标: 平均动脉压<60mmHgSpO2<88%,HR>130或<60bpm ,新的心律失常 (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或患者对抗明显) 脱开呼吸机/吸痰后需要根据情况重新复张 需等待患者平稳后方可再进行第二次复张 根据需求每4-6小时重复肺复张肺复张有效的判断:血气P/F >300、CT 影像提示复张 SpO2升高或FiO2降低超过5%。
肺复张合适的PEEP合适的PEEP与P-V曲线的关系东南大学急诊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中大医院ICU(210009)邱海波杨毅许红阳郑瑞强郭风梅燕艳丽大量肺泡塌陷,肺容积明显减少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要的病理生理特点。
控制性肺膨胀(SI)与小潮气量合并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联合应用,是目前提出的ARDS肺开放和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核心内容。
研究显示该通气策略有利于改善ARDS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但SI和PEEP的肺复张效应如何、选择最佳PEEP的标准和方法如何,均需临床与实验研究探讨。
比较SI前后以及不同水平潮气量的复张容积、探讨ARDS肺压力-容积曲线(P-V)低位转折点压力(LIP)与肺复张容积的关系,对于ARDS合理机械通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复张容积测定方法的比较肺复张容积的测定一般采用经典的P-V曲线法,但该方法相对繁琐,目前主要用于实验研究中。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相对简单的等压法,但与经典的P-V曲线法相比,等压法的准确性如何尚不清楚。
以ARDS绵羊为研究对象,分别以P-Ⅴ曲线法和等压法测定相同PEEP的复张容积。
结果显示:等压法测定复张容积可以立即得出结果,而P-Ⅴ曲线法测定复张容积所需时间为5~6min。
随着PEEP从5cmH.O(lcmH2O=0.098 kPa)增加到15cmH2O,两种方法测定的复张容积均显著增加(P<0.05=。
PEEP为5cmH2O时,等压法与P-V曲线法所测的复张容积分别为(25.79±20.48)ml、(63.26±54.57)ml,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PEEP为10、15cmH2O时,等压法所测复张容积分别为(48.64±30.51)ml、(71.50±58.09)ml,而PEEP为10、15cmH2O时P-V曲线法测定的复张容积分别为(148.14±85.42)ml、(322.86±148.42)ml,等压法测得的肺复张容积明显小于P-V曲线所测的值(P<0.05)。
ARDS机械通气治疗中最佳PEEP的选择方法进展李超;王在义【摘要】1967年Ashbaugh首先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并把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作为ARDS纠正低氧血症治疗的重要方法。
PEEP水平直接与疗效有关,应用不当会降低疗效而且可能导致继发性损伤。
1975年Suter首先提出最佳PEEP的选择标准,许多学者提出许多选择合适PEEP的方法,但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
小潮气量和最佳PEEP通气较传统大潮气量发生气压伤的机会减少,病死率下降。
但该类通气方式也容易导致肺泡萎陷和肺不张的发生。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4【总页数】3页(P495-497)【作者】李超;王在义【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RICU,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RICU,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1967年Ashbaugh[1]首先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概念,并把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作为ARDS纠正低氧血症治疗的重要方法。
PEEP水平直接与疗效有关,应用不当会降低疗效而且可能导致继发性损伤。
1975年Suter[2]首先提出最佳PEEP的选择标准,许多学者提出许多选择合适PEEP的方法,但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局限性。
小潮气量和最佳PEEP通气较传统大潮气量发生气压伤的机会减少,病死率下降。
但该类通气方式也容易导致肺泡萎陷和肺不张的发生。
1992年Lachmann[3]提出了“开放肺策略”。
Lim等[4]发现肺复张(RM)后氧合能力的改善与RM后采用的PEEP的水平有关。
在具体的实施中,Barbas等[5]提出不同PEEP设置方法,可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
PEEP水平的调整和合适PEEP的选择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常见问题。
1 ARDS的病理生理改变ARDS早期以肺部渗出性改变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间质和肺泡的水肿,以致肺不张、肺内分流增加、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和肺顺应性下降。
肺复张的操作一评估1 患者镇静肌松–患者能否耐受较高的PEEP预氧合–避免肺复张过程中的缺氧–通常维持原来的FiO2(便于评价肺复张效果)2 通气方式选择定压通气方式而非定容通气方式(更好地控制气道压力)压力控制模式而非压力支持模式(更好地控制复张时间)视复张压力与循持环状态而不同,压力越高, 时间越短二方法1控制性肺膨胀(SI)法CPAP模式:PS 0,PEEP30~40cmH2O,持续20~50sBIPAP:Ph/Pl 30~40cmH2O,持续20~50sInsp Hold:设置吸气压在40cmH2O,将吸气保持键按住,持续20~40s优点:作用短暂要维持疗效,需要维持应用足够高的PEEP水平和反复地实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2PEEP递增法保持吸气峰压与PEEP差值不变,每30秒递增PEEP5cmH2O,直到PEEP到达35cmH2O,维持30秒,随后吸气峰压与PEEP每30秒递减5cmH2O首先将FiO2调至100%确定肺复张:在原有的PEEP水平基础上逐步提高PEEP,每次提高5cmH2O,保持30~60s,如果PaO2+PaCO2≥400cmH20,则认为已经达到肺复张,此时PEEP压力为复张压力确定萎陷时的压力:PEEP每2min下降5cmH2O,如果PaO2下降>10%,此时的PEEP为肺泡萎陷时的压力确定PEEP水平:采用高于肺泡萎陷时PEEP压力2cmH2O的水平3压力控制(PCV)法将PEEP增加到20cmH2O,然后将压力控制水平增加到40~45cmH2O,维持30~60s优点:与控制性肺膨胀相比,压力控制法能够得到相同的或更好的效果,平均气道压较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4 Sigh5 HFOV6 俯卧位其他三评价肺复张效果a FiO2维持b 判断肺开放标准(塌陷肺泡<5%)–PaO2/FiO2 > 400–PaO2/FiO2 > 300–PaO2 + PaCO2 > 40C 需要频繁复查血气2 A 维持FiO2在原有水平B 通过观察SpO2的变化评价肺复张c 避免频繁复查血气没有一致的判断标准注:如复张效果不明显, 可以逐步增加PEEP–通常每次增加5 cmH2O–开放压力 60 cmH2O是安全的四 PEEP/FiO2的调整推荐意见降低PEEP之前应当首先降低FiO2, 以避免肺泡塌陷一般情况下–FiO2应当减低到<如果降低PEEP导致氧合下降–应当重新设定PEEP–肺泡塌陷时不应增加FiO2。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肺复张的利弊在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以低潮气量为特征的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与死亡率降低有关。
然而,这种策略可能导致肺泡塌陷,导致不扩张肺泡和远端气道的周期性打开和关闭。
因此,肺复张操作(RM)已被用于打开塌陷的肺,而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可以抵消低潮气量通气期间肺泡的再塌陷,改善呼吸功能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
然而,RM的适当性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最常用的RM是与呼吸和心血管副作用相关的常规持续充气,可通过新提出的策略将其降至最低:延长或增加PEEP升高;采用固定PEEP和增加驱动压的压力控制通气;采用不断增加的PEEP和恒定驱动压的压力控制通气;以及压力的长而缓慢的增加。
RM的效率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肺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增加吸气跨肺压的能力、患者的位置和心脏前负荷。
目前的证据表明,RM可以在设置PEEP之前、呼吸机回路断开后使用,或作为克服严重低氧血症的抢救性措施;然而,目前看来,它们的常规使用似乎并不十分合理。
有必要开发对肺部具有较少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学影响的新的肺部补充策略,以及分析RM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随机临床试验。
关键词:肺泡塌陷压力-容积曲线俯卧位跨肺压关键问题1、在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复张操作(RM)的成功/失败可能与:肺损伤的性质和程度;RM期间达到的跨肺压力;体位(仰卧与俯卧);和容量状态有关。
2、RM在晚期ALI/ARDS和以肺组织普遍实变为特征的肺ALI/ARDS中的疗效低于肺外ALI/ARDS,其中肺泡塌陷和间质水肿占主导地位。
3、最常用的RM是持续性充气,这可能与重要的呼吸和心血管副作用有关。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副作用,已经提出了许多新的肺复张策略,以实现肺容量扩张,同时考虑以下参数:复张压力的水平、这种压力的持续时间以及施加这种压力以实现复张的模式/频率。
理解肺复张策略理解肺复张策略重症行者翻译组白静肺复张(RM)是一个经过策划,诱导产生短暂地增加跨肺压的过程,旨在重新开放无通气或通气不足的肺泡。
直接的预期效果为——改善氧合和呼吸系统的顺应性。
RM时跨肺压应至少克服大量关闭肺泡重新开放的临界开放压。
一旦这些肺泡重新开放,为避免肺泡再次萎陷需要比较低的压力支持,因为在呼气(肺排气)时,为实现更大的肺容量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
在吸气和呼气间,压力—容积(P—V)曲线的区别是存在滞后现象。
因此,只要呼气末正压(PEEP)保持高于一定的临界压力水平,复张的肺泡即可保持开放状态。
一系列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通过X线体层摄影来监测RM过程,显示在零呼气末正压(ZEEP)时在肺部重力依赖区可见大量萎陷的肺泡。
当PEEP高于临界开放压,设置为2cmH2O 时,20-30%的肺仍然是萎陷的。
RM后实现平台压高达55或60cmH2O,只有不到5%的肺总量是萎陷的。
当吸气时应用等效压力,RMs后P—V曲线的呼气支提示很少肺泡萎陷(图 1a)。
RMs改善氧合的效果是显著的,因此保护性通气策略和俯卧位通气的肺复张策略对抢救严重、难治性低氧血症具有明确的作用。
LOV 研究比较了RM联合高水平PEEP作为控制策略和无复张、低水平PEEP作为对照,研究的确显示了实验组显著降低由于难治性低氧血症导致的死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RMs研究没有观察到随着PEEP的滴定,PaO2/FiO2显著下降。
相反,通过RM滴定最佳PEEP 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氧合改善可持续数日。
ARDS患者对RMs的反应也不是一致的。
在ARDS晚期其相关的纤维增生是非常普遍的,也可影响肺对RMs的反应;因此,虽然尚无明确的时间截点,但是病程大于5天的ARDS患者很难从复张策略中获益。
与弥漫性形态学改变不同,提高PaO2/FiO2比率、增加呼吸系统顺应性和降低死腔通气程度,这些对RMs反应差的其他相关因素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