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五章 群落 5.2 植物生长型和群落结构导学案1(无答案)浙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518.52 KB
- 文档页数:5
2017年学选考复习导学案必修3 第五章群落【考纲要求】【基础知识梳理】1. 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_______________的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包括_________、水平结构和_________。
陆地群落中植物分层分布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__,动物分层分布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结构上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时间结构包括群落物种组成的______变化和群落外貌的______变化。
2.陆地生物群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_______________,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是____________。
3.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__ 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_________________才会中止。
它包括两种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 原生演替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它所经历的时间比较______。
比如发生在裸岩、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演替。
5. 次生演替是指在____________基质上进行的演替,它所经历的时间比较______。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过量砍伐的森林、__________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6.顶极群落是指一个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最终所达到的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处于平衡的状态。
它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决定。
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级群落是___________;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级群落是___________;在中温中湿的气候条件下,顶级群落是___________;在低温低湿的气候条件下,顶级群落是_______;在极端缺水的气候条件下,顶级群落是______。
5.5 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题例,图解的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完成“思考与讨论” 。
〖提示〗1.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第五章群落一、课标内容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选学)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选学)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1.课时建议(共计4课时)2.教法建议(1)“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教学重点是物种丰度和优势种。
将本节与下一节通盘考虑,设计成一个教学方案,合用1课时。
通过补充生物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理解优势种的概念。
(2)“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的教学重点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时间结构。
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以学生熟悉的森林中植物与动物分布等实例,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对本节教学难点的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的形式。
(3)“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的教学重点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不同生物群落特点的比较。
用不同群落的图片、视频结合教科书内容,列表比较它们各自的特点。
(4)“第五节群落演替”的教学重点是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是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通过弃耕农田演变成森林和湖泊演变成森林的例子,引出并理解演替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起点、基质、环境条件、经历时间的长短等几方面比较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可适当补充一些实例,简要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人工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果林)、过度放牧、生物入侵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借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群落1. 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集合体)。
2 •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 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
4 •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
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在裸岩、沙丘和湖底上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洪水、火灾、人为破坏以及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原生演替时间比较长,次生演替时间比较短。
5 •顶极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为顶极群落。
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採究貳学习| 层级比设计| 新O-T-T命对应学生用书P54群落与群落结构教材_______________以沖r为基胡.突出铀主嗥习”1 •群落概述(1) 群落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_____(2) 群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2.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00 m-3加0 m的弼拔哥度内,三牛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勒的分亦狀况(1) A处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关键语句乔木层一B淞木层一:针叶林阔叶林(2) B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⑶C处反映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光照的不同。
因此,在海平面一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______________ 3•群落的时间结构(1) 概念: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⑵表现:①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是明显的。
②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
抽问题________________M ix 質为葡垫,宪出”售作丈常1.下列对生物群落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1) 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 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 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5) 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可以构成群落提示:⑵(4)正确。
5.4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浙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群落》的第四节。
关于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材从宏观的角度详细地讲述了陆地生物群落中的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本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打下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群的增长方式、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已经了解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陆地群落的主要类型。
②举例说出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
①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格乌司实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特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几种陆地生物群落的知识。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群落的主要类型。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目录必修一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第二节无机物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细胞概述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三节细胞质第四节细胞核第五节原核细胞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一节细胞与能量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综合学习与测试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必修二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综合学习与测试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第三节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综合学习与测试第六章遗传与人类健康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三节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四节遗传病与人类未来必修三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激素第二节环境信号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第五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第六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选修一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3 观察土壤中能水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第二部分酶的应用实验4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实验5 加酶洗衣粉的使用条件和效果实验6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第三部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验7 用蒸汽蒸馏法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精油实验8 果酒及果醋的制作实验9 腐乳的制作试验10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第四部分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实验11 植物的组织培养实验12 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分离实验13 DND片段的PCR扩增选修二第一章生物科学与农业第一节设施农业第二节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繁殖第四节绿色食品的生产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第一节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第二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节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第一节疾病与诊断第二节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第三节生殖健康本章小结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第一节生物性污染第二节生物净化第三节合理使用生物资源选修三第一章基因工程第一节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应用第四节基因工程的发展前景第二章克隆技术第一节什么是克隆第二节植物的克隆第三节动物的克隆第三章胚胎工程第一节从受精卵谈起第二节胚胎工程第四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一节来自生物技术的忧虑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第五章生态工程第一节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第二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第三节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学问题第四节生态工程的前景。
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森林〔1〕北方针叶林优势种:①植物:红松、云杉和冷杉。
②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种:①植物:槭、山毛榉、栎、椴和柳等。
②动物:田鼠、金花鼠、林猫、红狐、山雀、旋木雀和啄木鸟。
〔3〕热带雨林优势种:①植物:10 km2中有1 500种开花植物和750种树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②动物: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2.草原优势种:①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②动物: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鸵鸟。
3.荒漠〔又称沙漠〕优势种:①植物:蒿属植物、藜属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②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
4.苔原〔又称冻原或冻土带〕优势种:①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
②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鸟类有雪巫鸟、贼鸥和各种水鸟等。
二、群落演替1.群落的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叫做演替。
2.类型〔1〕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叫原生演替。
湖泊演替的过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级〕。
〔2〕次生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3.顶级群落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
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第三类是人类活动。
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5.2植物生长型和群落结构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一、群落的概念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提示: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
注意: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的范围、边界和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提示:(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二、群落的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
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
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5.2植物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一、目标导航
基本要求
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发展要求
说明
1.“植物的生长型”不作要求。
2.“小资料:自养群落和异养群落”只作为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内容。
4.有关协同进化的概念不作要求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群落的概念
1.群落的概念是什么?
提示: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统称。
注意:群落不是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的范围、边界和演替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提示:(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二、群落的结构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
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
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种群密度上的差别。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光照、温度的影响导致群落周期性的变化,如动植物物的昼夜活动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提问】植物的不同生长型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密切关系,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体现出哪些结构?
阅读课本,整理群落的三种结构,举例并讨论三种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展示图5-1“热带雨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图示群落自树冠到地面表可分为哪些层次?――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2.以上分层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阳光。
3.动物有无分层现象?举例并说明该分层现象取决于什么?――有,如蝙蝠-猴子-松鼠-牛,取决于植物为它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
4.森林具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水生群落有分层现象吗?――有。
看图5-2“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示意图”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自上而下分为哪些层次?物种及环境特点怎样?――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0C,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2.以上分层取决于什么?――光的穿透、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层。
学生可继续举出其他典型例子。
【板书】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动植物出现明显的配置分层现象。
展示“校园或周边拍摄的绿地照片”,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1.绿色草坪在高楼或树荫底下为何生长不良?――光照不足。
2.棕榈周围有较多幼株而蒲公英却遍地都是,原因是什么?――种子的传播途径不同。
3.不同土壤或不同湿度环境生物分布相同吗?――不同。
总结: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的影响,都会影响生物的水平格局,使植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
这一切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空间异质性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板书】水平结构: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举例:蝙蝠、蛾蝶类动物会随昼夜变化它们的活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温带植被在不同季节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受昼夜变化光照的影响,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
【板书】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师生举例:猫头鹰夜间活动,侯鸟的迁徙、变温动物的冬眠等。
(通过师生讨论举例并分析例子来突破难点)
阐述群落的季节性也决定于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
植物的开花时间是在各种植物争夺传粉动物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植物形成一定的开花期,有利于增加它们异花传粉的机会,同时也会减弱植物之间为争夺传粉动物而进行的竞争。
总结:研究群落,既要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还要研究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的结构,以及各物种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等内容。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
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3.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4.影响生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中,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大气成分 D.地形差异
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昼夜变化不明显
B.在夏季,温带落叶林枝繁叶茂,而在冬季叶片全落,只剩光秃的枝干,这种变化属温带落叶林的时间结构
C.池塘生物群落不具有时间结构
D.在森林生物群落中,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7.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8.一个群落包括很多种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物种称为群落的___,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 D
4.C 5.C 6.B 7.D 8.(物种丰度优势种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六、课后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存在哪些疑问,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便及时总结、弥补知识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