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 格式:pptx
- 大小:7.25 MB
- 文档页数:3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真题】(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志。
B.词人若屐挂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考情分析】本类试题为古代诗歌鉴赏,共有2个试题,考查形式为1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
第一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第二小题考查了如何鉴赏思想内容。
【变式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下列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③?戏马台④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南乡子⑤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①此词作于1095年,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
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③华颠:白头。
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
晋安帝时,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与僚属欢宴于此,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为乐。
⑤此词作于1104年,是词人的绝笔之作。
3.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风波》上片首两句用“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B.“及至”“也”呼应,由抑转扬,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跃然纸上。
练案61 赏析表达技巧(一)一、(2023·浙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梅花绝句①陆游其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②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这里所选二首,都是诗人老年赋闲于家乡山阴之作。
②自分:甘愿。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一开篇由“闻道”领起,说明诗人得知梅花已经盛开,但并未亲眼见到,引出后文的内容。
B.其一次句,诗人通过对漫山遍野的大雪情形的描绘,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C.其二首句写梅花的处境艰难:梅生幽谷,本已是不顺之境,更何况花枝又朝向背阴的北面。
D.其二后两句使用设问手法,对梅的赞美由隐到显,“层冰积雪”为“高标逸韵”作了映衬。
2.“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所用手法相似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23·吉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湘春夜月黄孝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①,剪断心上愁痕。
:指并州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湘春夜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近清明”交代了时间,词人描述的是清明前在湘江边月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翠禽鸣声仿佛一首美妙的清歌,本应让人愉悦,但最终“都付与黄昏”,这让词人忧伤之感更显深重。
C.词人想要将自己的心事诉诸柳花,却又担心柳花轻薄,无法理解“伤春”之意,突出了词人愁思之深。
D.下片写景虚实相生,既虚写青山不语、残照当门,又实写了翠玉楼前水波隐隐、水天摇荡,突出整个画面的静寂。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虚写两人分别,第六句实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桐庐郡斋书事①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③术④长灵苗。
【注】①此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
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③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
④术:草名。
根茎可入药。
有白术、苍术等数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
B.首联第二句“吏隐云边岂待招”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
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的意愿。
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辛弃疾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
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溪上枕,竹间棋。
怕寻酒伴懒吟诗。
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抒胸臆,点明自己老是怀着莫名其妙的情绪独自伤悲。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
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
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
①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
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
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
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
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答案】1.C 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秋兴八首(其二)[唐]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
②槎:木筏。
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
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夔州的暮景,寓情于景,通过一派凄凉景象,写出了身世飘零之感。
B.颔联用张骞典故,说张骞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
C.尾联写月升中天,照应了首联的黄昏日落,委婉含蓄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D.尾联以景结情,写月映芦荻花,表现了诗人从伤感到欣然愉悦的情感变化。
(2)颈联中“违”与“隐”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颈联进行赏析。
(3)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至后①[唐]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考情分析】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1)考查热点和重点。
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考查涵盖面广。
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
全国新课标卷2010、2011和2012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题,分值是11分。
今后,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会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
【学习方法指导】反复吟咏悟诗歌魅力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诗、词、曲等)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
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诗歌是最精练、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即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诗人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使诗歌的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
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
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
②戴公:指戴逵。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宋]赵崇嶓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技巧梳理一.人物形象类型形象举例1.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4.矢志报国、慷慨激昂的形象。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6.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形象。
7.旷达自适、淡泊孤高的形象。
8.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9.爱恨情长、迷惘惆怅的形象。
10.孤单寂寥、闺怨相思的形象。
词汇储备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家念亲、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人世飘零、世事变迁、历史沧桑吊古伤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二、鉴赏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
(2)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感情类型(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百姓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逝去,壮志难酬的悲叹。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对大好河山的讴歌。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四、诗歌风格类型整体风格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雨①杜甫南京犀浦道②,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成都时所作,范成大《吴船录》我:“蜀无梅雨,子美熟梅时经行,偶值雨耳。
恐后人便指为梅雨,故辩之。
”②犀浦道,属成都府,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
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点明作者的经行之处、时间及天气情况,既点了题,同时,也引出下文对蜀中“梅雨”景色的描写。
B.颔联描写蜀中四月“梅雨”景象:细雨“冥冥”、江水“湛湛”;一“来”一“去”,迅捷轻快而自如。
C.颈联侧面描写细雨,突出连绵细雨带来的结果——卷走并打湿屋顶的茅草,山间云雾弥漫,狂放中显静柔。
D.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风景,壮美纤丽互见,宏观微观俱陈。
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意境壮阔浩渺。
2.本诗与《春夜喜雨》同为诗人写雨的名篇,而艺术手法各有特色。
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
【答案】1.C2.①本诗尾联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②《春夜喜雨》尾联紧扣题中的“喜”字,运用想象,虚写明晨雨后的锦官城的迷人景象: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又以花代万物,表达了诗人对“好雨”润泽万物、万物发荣滋长的无比欣喜之情。
【解析】1.C项“卷走屋顶的茅草”表述不当,无文本支撑,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吻合,基于此,“狂放中显静柔”的表述也就失去了依据。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通过实写眼前雨后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的热闹场景,从侧面描写细雨。
诗句融情于景,点出了诗人的心情,表明诗人对蜀中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复习备考】一轮复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一、成语梳理理解下列成语1.《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见于《庄子·养生主》)。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儿阻碍(见于《庄子·养生主》)。
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
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四面汉军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形容军队丧失战斗意志,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溃散了。
3.《阿房宫赋》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也说锱铢必争、锱铢必计。
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见于宋晁补之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与可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字)。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给人以可利用的借让人当作话柄。
也说予人口实。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5.《六国论》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6.《陶庵梦忆序》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秉烛夜游:感叹时光易逝,须持烛夜里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