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样中淀粉降解细菌的筛选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的菌株(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1131)总述:查资料可知在土壤中从在多种可产淀粉酶的菌种,并且芽孢杆菌是不错的菌种,因此,采集土样,对土壤中的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就可得到理想菌株。
在菌株的初选过程中采用涂布平板法,把配好的培养基灭菌后倒成平板,再把稀释好的土样涂布到平板上,置于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24h后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的方法是在培养好的菌株上滴加淀粉溶液,周围出现透明圈的为产淀粉酶的菌株,并且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越大,说明菌种越纯或菌株的生产性能越高。
然后再进行复选,复选时采用平板划线法或斜面划线法,挑取的菌落为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较大的,进行多步筛选就可得到较纯的菌株。
实验流程待测数据: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摘要:查资料可知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淀粉酶,因此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的细菌菌株,利用五点取样采集土样,再用涂布平板法对菌株进行初步培养,在培养出的菌落周围滴淀粉溶液,对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在进行平板划线培养,在地如淀粉溶液鉴定,对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进行斜面划线培养,就可得到较纯的产淀粉酶的菌株。
引言:芽孢杆菌是人类发现最早的细菌之一。
早在1835年,Ehrenberg所描述的“Vibriosubtilis”即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枯草芽孢杆菌”,它是由Cohn于1872年正式命名的,现作为芽孢杆菌属(Bacillaceae)的模式菌株[1]。
从生物学特性来讲,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典型的芽孢杆菌特征,其细胞呈直杆状,大小(0.8-1.2)μm×(1.5-4.0)μm,单个,革兰氏染色阳性,着色均匀,可产荚膜,运动(周生鞭毛);芽孢中生或近中生,小于或等于细胞宽,呈椭圆至圆柱状;菌落粗糙,不透明,扩张,污白色或微带黄色;能液化明胶,胨化牛奶,还原硝酸盐,水解淀粉,为典型好氧菌[2]。
1997年,Kunst F.等人首先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将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3]。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土壤中产淀粉酶芽胞杆菌的筛选及其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设计性实验方案一、综述:淀粉酶是淀粉降解酶。
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中。
它们将淀粉及相关的聚合物分解为带有具体淀粉分解酶特征的产品。
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最早用于工业生产并且迄今仍是用途最广、产量最大的酶制剂产品之一。
淀粉酶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可应用于造纸、印染、酿造、果汁和食品加工、医药、洗涤剂、工业副产品及废料的处理、青贮饲料及微生态制剂]等多种领域。
在酿造发酵工业如酒精生产、啤酒制造、发酵原料液化及糖化工艺过程中均有重要价值,如添加淀粉酶分布非常广泛,是人们经常研【】1究的一种酶。
从纺织工业到废水处理,这些酶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常见产淀粉酶的主要为芽孢杆菌属。
其中的常见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菌种有:地衣芽【】【】23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纳豆芽孢杆菌、凝结芽孢。
由于芽孢杆菌属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产生抗逆性内生抱子的杆状细菌,许多为腐生菌,主要分布于土壤【】4和植物体表面及水体中。
所以此次实验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二、实验目的要求1(了解生物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技术2(掌握从土壤中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微生物摇瓶培养方法及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微生物实验方法的能力5.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流程、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自然界中,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
土壤具有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和生命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条件。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5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的数量减少。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淀粉酶产生菌的初步筛选一、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淀粉酶产生菌株。
二、实验内容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和分离。
三、实验原理在筛选培养基平板上,可溶性淀粉被目的菌株产生的淀粉酶水解,形成透明圈。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的种类和活力各不相同,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所形成的水解圈与菌落大小比值故而不同,因而根据其比值可初步断定其对可溶性淀粉的水解能力。
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淀粉酶,特别是一些芽孢杆菌,因此,本实验将土壤样品加热处理后,将其接种到筛选培养基平板进行培养,根据平板的水解圈做初筛,从中筛选出产淀粉酶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保藏。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1、材料:土壤样品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筛选培养基平板(含可溶性淀粉1%)、45mL无菌水瓶3、仪器及用具: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酒精灯、牙签、移液枪、试管、涂布器、量筒等。
五、操作步骤(一)准备材料1、筛选固体培养基: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可溶性淀粉(1%),配制600mL,制备30个平板。
2、含45mL水的三角瓶5瓶,200ul枪头及枪头盒3盒,牙签3瓶,涂布器3包,灭菌处理。
(二)菌种分离1、土壤采集选取采集地点地表植被根系周围的土壤,首先去除地表浮土,然后挖取2-5cm深的土壤样品,每个样品约取20g土壤,装入塑料袋内,备用。
2、制备菌悬液取5g土壤样品置于含45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用振荡器震荡10分钟,在90度水浴锅中处理15分钟。
3、涂布平板培养与分离吸取100ul悬浮液,用涂布器涂布于筛选培养基平板,待液体充分被吸收后,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h。
每组做2个平板。
(三)菌种初步筛选在平板中加入少量卢戈氏碘液,观察菌落形成透明水解圈情况,用无菌牙签挑取产水解圈的菌落,转接到新的筛选培养基中,每个平板上接种16个菌种,每组接种2个平板,置于37℃培养24h。
在平板内加入卢戈氏碘液,根据单菌落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H/C)大小进行初筛,选择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菌株,从中选取淀粉酶活力相对较高的菌株。
农药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药的使用逐渐成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长期高强度使用农药也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威胁。
为了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降解方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而利用微生物进行农药降解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解决途径,因为微生物可以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等方式将农药降解无害物质,从而实现环境和人健康的保护。
然而,微生物降解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在农药降解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寻找适合的微生物进行农药降解,成为了重要的研究点之一。
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筛选。
为了寻找适合降解农药的微生物,首先需要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等样本中开展微生物的筛选研究。
一般而言,选择样本时要尽量选取与目标农药污染草地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相似地理位置的样本,以期能够找到更适合的菌种。
在筛选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不同菌种在降解效率、降解速度、生长适应条件、细胞生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目标农药,制定更加具体的微生物鉴定方案,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促进筛选工作的开展。
接下来,就要进行种菌和鉴定。
在筛选出适合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后,需要进行种菌工作,并发展良好的微生物种质资源。
在细菌鉴定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以期更加准确地判定细菌种类和特征,进一步验证其对农药的降解能力和效率。
比如,针对目标农药的种类与形式不同,可能导致微生物对其降解效率与速度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初步筛选工作的同时,就要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和潜力评价。
最后,就需要量化评价。
针对筛选的适合降解农药的微生物进行量化评价与实验验证,是推动微生物农药降解向工业化、标准化方向的主要应用手段。
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解析菌株对农药的降解效率、降解速度、降解产物和适应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微生物降解评价标准,对于促进微生物降解的推广应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2. 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3. 筛选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涂布分离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琼脂糖、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试管、接种环、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用无菌水进行稀释,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2. 分离纯化:(1)平板划线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接种环进行划线分离,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2)涂布分离法:将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用无菌玻璃棒轻轻涂布,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
3. 菌落鉴定:(1)形态特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表面等特征,记录下来。
(2)生理生化试验:对筛选出的疑似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等,以确定菌株的属种。
4.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并统计不同生理功能菌株的筛选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上,观察到不同形态的菌落,如圆形、卵圆形、长条形等,颜色有白色、黄色、红色等。
2.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1)革兰氏染色: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
(2)氧化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氧化酶,部分菌株不产生氧化酶。
(3)过氧化氢酶试验:部分菌株产生过氧化氢酶,部分菌株不产生过氧化氢酶。
3. 结果分析: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筛选出以下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菌株:(1)革兰氏阳性菌:可能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实验目的:分离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用于后续淀粉酶相关研究。
实验步骤:1.样品采集:选择含有潜在产淀粉酶的土壤样品,如农田土壤或果园土壤。
2.稀释培养:将采集的土壤样品用无菌PBS缓冲溶液稀释,并进行均匀悬浮。
3.接种装置:将土壤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使用毛细管或平面接种棒操作,确保样品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
4.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培养皿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
适宜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氧气供应等。
一般来说,菌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0-37摄氏度,湿度为60-70%。
5.纯化分离:通过制备出来的细菌菌落将产酶菌株分离出来。
可以使用毛细管、骨牌、环针等工具,分别挑取单个菌落并将其转移到含有淀粉的培养基上。
6.传代培养:将分离出来的产酶菌株进行传代培养,以确保其菌落的特性稳定。
7.筛选鉴定:通过淀粉酶活性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出来的菌株进行筛选鉴定。
一般来说,可采用滴定法或I2-KI法测定淀粉酶活性。
根据颜色变化或者酶活性指标的变化,筛选出淀粉酶产量较高的菌株。
8.鉴定菌株:对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属于芽孢杆菌的种属。
可以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方法,如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氧需气性、形状和运动情况等。
9.鉴定纯化:最后,对鉴定出来的菌株进行纯化培养,以获得纯种淀粉酶产生菌。
实验注意事项:1.采集样品时要避免采集过于含油的土壤,以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2.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好防护,戴手套,避免污染样品。
3.在培养过程中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4.在菌株的鉴定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多种鉴定方法综合分析。
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记录,包括实验步骤、结果、观察和记录等。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方案,我们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产淀粉酶的芽孢杆菌。
这有助于开展后续淀粉酶相关的研究,包括酶的生物化学性质、作用机制等。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方法;2、学习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3、了解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将土壤稀释液涂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几天,细菌或者是其他的微生物便能在平板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落。
将初次筛选得到的微生物接到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只有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细菌才能够利用培养集中的淀粉成分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生存。
故在淀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便是淀粉产生菌。
在培养基上滴碘液,淀粉被分解掉的部分不显现蓝色,出现透明圈,可以通过透明圈的大小来初步判断菌种产淀粉的能力。
淀粉酶是指一类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酶的总称,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α-淀粉酶可从淀粉分子内部切断淀粉的α-1,4糖苷键,形成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是淀粉的粘度下降,因此又称为液化型淀粉酶。
淀粉遇碘呈蓝色。
这种淀粉-碘复合物在660nm处有较大的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随着酶的不断分作用,淀粉长链被切断,生成小分子的糊精,使其对碘的蓝色反应逐渐消失,因此可以根据一定时间内蓝色消失的程度为指标来测定α-淀粉酶的活力。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1、培养基:(1)分离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pH调至7.2,121℃灭菌15min,待冷却至50℃左右时,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2)筛选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磷酸氢二钾0.5g,氯化钠0.5g,硫酸镁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20g,水1000毫升,调整pH值到7.2~7.4。
)(3)摇瓶培养:淀粉培养液。
2、试剂:碘液、2%可溶性淀粉、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0.5mol/L乙酸、0.85%生理盐水。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菌种的流程一、引言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有机物降解、植物生长调节等多种生态功能。
因此,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菌种对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离菌种的基本步骤1. 样品采集需要在目标土壤中采集样品。
样品的选择应该代表性,可以从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类型、植被类型等方面进行选择。
采集样品时,应使用无菌工具,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2. 样品处理采集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步骤,以便分离目标菌种。
首先,样品需要经过筛选,去除大颗粒杂质。
然后,样品需要进行稀释,以获得合适的菌落形成单位(CFU)浓度。
3. 菌种分离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均匀涂布在含有富含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
琼脂平板中的富含营养物能够促进菌落的形成。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使菌落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
4. 菌种筛选在菌落形成后,需要进行菌种的筛选。
筛选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等。
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特定特征的菌种。
5. 单菌分离在筛选得到目标菌种后,需要进行单菌分离。
单菌分离可以通过传代培养的方式进行,即从单个菌落中选取一个单独的菌落,再次进行涂布培养,确保得到纯种的菌株。
6. 菌株保存经过单菌分离后,需要对菌株进行保存,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常用的保存方式有冷冻保存和冻干保存等。
冷冻保存可以利用低温冰箱或液氮罐,将菌株保存在-8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
冻干保存则是将菌株培养液进行冻干处理,保存在干燥的状态下。
三、分离筛选菌种的注意事项1. 样品采集时,需要避免污染,使用无菌工具,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
2. 样品处理时,需要保持样品的湿润状态,避免样品过度干燥。
3. 琼脂平板的选择应根据菌种的需求来确定,可以选择不同富含营养物的琼脂平板。
4. 菌种筛选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筛选方法,确保得到具有特定特征的菌种。
微生物实验报告——馒头、圣女果及柚子皮上产淀粉酶的微生物的筛选班级: 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 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2. 练习微生物接种、移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
3. 学习并掌握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芽孢杆菌(Bacillaceae),细菌的一科,能形成芽孢(内生孢子)的杆菌或球菌。
包括芽孢杆菌属、芽孢乳杆菌属、梭菌属、脱硫肠状菌属和芽孢八叠球菌属等。
它们对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强,分布广,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肠道等处。
芽孢杆菌bacillus 杆菌科的一属能产生淀粉酶的细菌。
我们小组利用芽孢杆菌能够分解淀粉酶的特征,从柚子皮、圣女果、馒头上分离芽孢杆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本次试验中,我们将柚子皮、圣女果、馒头上收集了菌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鉴定,最后利用产淀粉酶的菌种与碘液能产生水解圈,并对能产生水解圈的菌种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芽孢观察等。
此外,选择芽孢杆菌进行试验还取决于它的特性:1.繁殖快速:代谢快、繁殖快,四小时增殖10万倍,标准菌四小时仅可繁殖6倍。
2. 生命力强:无湿状态可耐低温-60℃、耐高温+280℃,耐强酸、耐强碱、抗菌消毒、耐高氧(嗜氧繁殖)、耐低氧(厌氧繁殖)。
3.体积大:体积比一般病源菌分子大四倍数,占据空间优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
绝大多数是一个菌体仅形成一个芽孢芽孢位于菌体内,由核心、皮层、芽孢壳和外壁组成。
在显微镜下进行芽孢观察时,还应注意染色问题。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样品:馒头、圣女果、柚子皮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淀粉培养基3.溶液和试剂:0.5%番红染液、5%孔雀石绿染液、95%乙醇、1%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蒸馏水等。
4.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试管、三角瓶、培养皿、载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试管夹、镊子、滤纸、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培养:将馒头在28℃温箱中与少量土壤混合培养。
土壤中含淀粉酶细菌的分离摘要:本实验通过培养基的配制,常用器皿的准备及无菌水的配制为从土壤中分离出产淀粉酶细菌做了准备。
又通过加热和不加热分组来观察两组相同的分密度梯次的细菌的生长情况和菌落数。
还利用含淀粉酶细菌能够分泌淀粉酶,淀粉酶能够分解淀粉,淀粉能与碘试剂发生显色反应,含淀粉酶细菌菌落生长的地方不能放生显色反应而呈现透明圈,通过统计透明圈数来分析培养基浓度和温度对土壤中细菌菌落的形成的影响及土壤中有淀粉酶活性细菌占总细菌的比例。
关键词:培养基土壤微生物菌种分离含淀粉酶细菌1、前言土壤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农业化学和细菌学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土壤中物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开辟了道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土壤只能够诸营养元素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了土壤微生物对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对土壤微生物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文革后国家给予力支持,二十年来的奋力研究取得骄人的成绩。
现如今,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一些仅在实验室里制备用于研究的细菌已经可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可以利用该生物的有机体或其产物,将物料转化为商业性产品,在食品、轻工、医药及农林等方面广泛应用。
本实验是从土壤中筛选可以生产淀粉酶细菌为目的,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探究稀释度对细菌菌落形成的影响,以及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高温加热对含有高活性淀粉酶细菌的比例产生影响。
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2.1.1 培养基配制的材料与试剂材料:土豆200g ,葡萄糖20g ,琼脂粉2% 6g ,淀粉1% 3g ,废报纸,棉花,纱布,棉绳试剂:无菌水2.1.2 玻璃器皿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试管十支,移液管两支2ml,圆底培养皿十个,玻璃珠20颗,三角瓶50ml,具塞三角瓶2.1.3 样品新鲜土壤2.2 方法2.2.1 PDA溶粉的培养基制备把土豆削皮,切成边长1-2cm,称取60g倒入大三角瓶中,加600ml水并在电炉上煮沸20min,边加热边振荡以免烧糊,趁热在纱布上过滤,在滤液中添加6g葡萄糖,再加入3g1%的淀粉和6g2%的琼脂粉,加热熔化,定容至250ml,然后用制作好的棉塞塞住瓶口,再用旧报纸包一层包扎好,在灭菌后把培养基放入养箱中培养24小时。
森林土壤中多功能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森林土壤中多功能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森林土壤是一种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了许多生态过程,如有机物质的分解、养分循环等。
其中,降解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和降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土壤生态平衡。
因此,对森林土壤中的降解菌进行分离筛选和鉴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分离筛选森林土壤中的降解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因此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分离筛选方法,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降解菌。
首先,可以采用稀释平板法,将土壤样品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平板上,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菌株。
其次,可以采用筛选培养基,如含有特定有机物质的培养基,以筛选出具有特定降解能力的菌株。
最后,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对土壤样品中的DNA进行扩增和分析,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降解菌。
鉴定对于分离筛选出的降解菌,需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种属和降解能力。
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形态学鉴定是最常用的鉴定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菌落形态、细胞形态、芽孢形态等特征,确定菌株的种属。
生理生化鉴定则是通过菌株的代谢特性、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确定菌株的种属和降解能力。
分子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PCR技术、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确定菌株的种属和亲缘关系。
多功能降解菌的应用森林土壤中的多功能降解菌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可以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污染治理。
多功能降解菌能够分解和降解有机污染物,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从而实现土壤修复和污染治理的目的。
其次,可以应用于农业生产。
多功能降解菌能够分解和降解有机肥料和农药,促进土壤中养分的释放和吸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可以应用于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等领域。
多功能降解菌能够分解和降解有机废弃物,生产出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等有用产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验二土壤中产淀粉酶细菌的分离一、实验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出产淀粉酶的细菌。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就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
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温度、营养、PH和O2等条件。
或加入特定底物、抑制剂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后,挑取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的单菌落纯培养。
平板分离法是微生物分离和纯化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操作简便。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材料与试剂:淀粉培养基、碘液、土样1g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移液枪、培养皿、试管、三角瓶、量筒、玻璃涂棒、酒精灯、记号笔等四、实验步骤1.培养基与器皿的准备和灭菌(1)培养基的配制实验一已制备(2)无菌水的制备取250ml三角瓶中并加入玻璃珠和100ml蒸馏水加塞后用牛皮纸包扎,然后取5支试管均加入9ml蒸馏水,加塞后用牛皮纸包扎捆绑,将三角瓶和5支试管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备用。
(3)器皿的准备将盒装移液枪枪头、培养皿用牛皮纸包扎,放入高温灭菌箱灭菌备用。
2.菌悬液的制备和梯度稀释(1)取1g土壤样品加入灭菌后100ml无菌水三角瓶中摇匀震荡约20min, 然后静置分层,上清即菌悬液。
(2)取5只加入9ml无菌水试管分别编号1—5,用移液枪从菌悬液中取1ml 上清液加入1号管后震荡摇匀,然后再从1号管中取1ml加入2号管震荡摇匀,依次操作5个试管,得到10-3、10-4、10-5、10-6和10-7五个稀释度的菌悬液。
3.制备空白平板(1)将已灭菌淀粉培养基加热熔化稍冷却,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无菌培养皿,左手拔出棉塞。
(2)右手拿锥形瓶,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用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基,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轻轻摇匀,冷却凝固,倒6皿。
4.涂布平板(1)将冷却的平板分三组,用记号笔在皿底分别标注10-5、10-6和10-7。
土样中淀粉降解细菌的筛选(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样品中微生物菌种分离和筛选技术的实验设计方案。
2.掌握富集、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基本原理。
3.初步掌握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产淀粉酶菌株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产淀粉酶的细菌和其它各种细菌混杂生活在土壤中,要想分离出来必须建立相应的“筛子”。
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而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
葡萄糖不与碘液发生反应形成蓝色化合物,结果可使淀粉酶产生菌周围形成透明圈,从而筛选出淀粉酶产生菌。
微生物酶产生菌的筛选具体分为增殖培养、初筛和复筛过程。
增殖培养是通过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或培养条件使样品中的目的菌得以大量繁殖,而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或繁殖减缓,从而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
初筛是对所得的纯种进行检测。
由于淀粉酶是胞外酶,在分离培养基中加适量可溶淀粉通过平板透明圈法来检测淀粉酶产生菌。
筛选透明圈比值大的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进行复筛。
复筛的目的是淘汰底产菌。
三、实验材料
1、培养基:蛋白胨, NaCl,可溶性淀粉,琼脂,蒸馏水。
2、玻璃仪器: 培养皿10副,试管10支,三角瓶 6个,移液管 10支(1mL7支,10mL 3支),100mL量筒2个,玻璃棒,玻璃珠。
3、其它:酒精灯,硅胶塞,包装绳,包装纸,PH试纸,接种环,电子天平,称量纸,高压蒸汽灭菌锅,摇床,角匙,记号笔等。
四、方法与步骤
1、土壤样品: 食品厂、粮食加工厂、饭店等日常接触淀粉较多的肥沃土壤。
2、培养基的制备
(1)液体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0 g、NaCl 0.5 g、可溶性淀粉0.2 g溶于装有100 mL蒸馏水的三角瓶中,调pH为7.2至7.4,分装为2个三角瓶,50mL/个,包扎,121℃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2)固体淀粉培养基:称取蛋白胨1.5g, NaCl 0.75g,可溶性淀粉0.3g ,溶于
装有150 mL蒸馏水的三角瓶中,再加入3.0 g琼脂粉并搅拌至充分溶解,调pH 为7.2至7.4,包扎,121℃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
3、增殖培养
称取土样15 g,倒入盛有40 mL无菌水的带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摇床振荡30 min制成土壤悬液, 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吸取10mL土壤悬液加入液体培养基中,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
4、初筛
浇注8块平板培养基。
取增殖培养后的菌液标记为10-1。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0-1的菌悬液1mL放入装有4.0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数次混匀即为l0-2稀释液,照此分别制成l0-2~l0-4的稀释液。
将10- 2~10- 4土壤稀释液1mL涂布于平板培养基表面,每一稀释度涂布接种两块平板。
倒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
待长出菌落后,滴加碘液,挑取有明显淀粉水解圈的单菌落,进行划线培养。
5、复筛
将10- 2、10- 3、l0-4初筛菌株稀释后在同一块平板上分别划线培养,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0h,长出单菌落后滴加碘液,选择水解圈较大的菌株菌株即为所需菌株.
6、菌种鉴定
最后通过观察筛选到的菌株的菌落大小、形态,革兰氏染色和芽孢染色(方法详见微生物实验讲义实验四)等情况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