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多样性、功能和相互作用方面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丰度、活动和相互关系,涉及到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体和工业等多个领域。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一、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群体,其多样性非常丰富。
微生物的多样性涉及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根据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和环境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通过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微生物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进而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中参与了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
例如,一些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利用。
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对于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一些微生物也能够参与到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中,促进这些元素的转化和利用。
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能量转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光合微生物如藻类和光合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释放出氧气。
这些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
而一些微生物则能够利用化学反应或者化学能转换为生物能,比如嗜热微生物可以利用地热能为能量来源,这些微生物在一些特殊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四、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共生是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共生关系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依赖生存的关系。
比如植物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植物通过根分泌物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条件,而微生物则提供植物营养元素的转化和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染。
此外,微生物之间还存在竞争、共存、共同利用资源等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在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功能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 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这个微小却又充满神秘和力量的世界,对于我们的生活、健康、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微生物学的领域,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多个类群。
细菌是微生物中的一大类,其形态多样,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真菌则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等。
酵母菌常用于发酵工业,而霉菌可以产生多种有用的代谢产物,如青霉素。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非细胞生物,它们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多样的运动方式。
藻类则是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等特点。
由于体积微小,微生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它们能够快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
而且,微生物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如高温、高压、高盐等,同时也容易发生变异,这为微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强大的能力。
三、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碳源是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碳架来源,如糖类、脂肪和有机酸等。
氮源则是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物质,有机氮源如蛋白质、氨基酸,无机氮源如铵盐、硝酸盐等。
能源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光能和化学能是常见的能源形式。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机物,如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
无机盐为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矿物质元素,调节细胞渗透压和pH 值。
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
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通过测定细胞数量或细胞重量来衡量。
崔战利老师:绪论●微生物有哪些共性?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在哪些方面有所应用?(10分)●论述微生物及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简述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试述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有何影响?●微生物学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你知道哪些有关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或者科学家,他们有什么重要贡献?●简要阐述微生物学发展过程(发展史)。
原核名词:菌落、芽孢、鞭毛伴孢晶体菌毛、LPS、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糖被、异形胞、磁小体、原生质体、L型细菌、性菌毛贮藏物内含物古生菌抗酸染色原核生物异染粒PHB 周质空间菌丝羧酶体生物膜荚膜菌胶团菌株肽聚糖古菌F因子质粒菌苔简答题●G+、G-细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结构及相关的特点有何区别?●依据鞭毛的数目和着生位置不同,可将鞭毛菌分为哪几种类型?●试用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芽孢耐热机制。
●细菌主要贮藏物的特点及生理功能是什么?●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类? 其中球菌按分裂后排列不同分哪几种?●典型细菌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蓝细菌及其特点?●简述革兰氏染色机理是什么?●比较链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异同。
●细菌的糖被化学组成是什么?对细菌本身有什么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细菌糖被依据其存在特点可分为几种类型?分别简述其特点。
●细菌芽孢的作用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使之具有这种作用?简述芽孢的耐热机制及研究芽孢的意义。
根据芽孢的特点,你认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该如何利用和控制具有芽孢的细菌?芽孢为什么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什么叫古生菌?请说明其细胞结构有哪些特点。
●简述细菌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是分析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细菌的荚膜和黏液层有什么区别?荚膜的成分和作用(糖被对细菌本身有什么作用?与人类有哪些关系?)是什么?●如果不利用显微镜,你将怎样鉴定一个细胞是原核的还是真核的?假设该生物体能方便地在实验室培养?●简述肽聚糖的组成和结构?举一例说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区域里,各种群体(Population)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土壤颗粒性质腐殖质》砂土●土壤水分游动微生物●氧气上层好氧微生物多(穴居动物活动可以给微生物好氧生长提供条件)●pH pH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微生物吸附,胞外酶的产生和分泌产生影响●温度蓝细菌能抗变化范围很大的温度;耐寒的藻类(雪藻)●营养状况有机物对自养细菌有抑制作用(刍溪藻喜欢在营养丰富的鸟粪中)(土壤颗粒中细菌的不均匀分布)●人类生产活动三.淡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1 能在低营养物浓度下生长2 微生物是可以游动的3 表面积和体积比大(柄细菌),有效吸收营养。
研究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意义●研究其强而稳定的特殊结构、机能和遗传基因以及应答因子,对阐明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可用于量度地球上生命生存的理化极限,对探索宇宙星球上的生物有参考价值;●可探索出新的生理途径,生产新酶和新的生物制剂,使用于特殊环境条件,如煤脱硫、冶炼金属、处理有毒废水、高压深油井探矿、纤维素高温发酵酒精等。
●研究成果可以大大促进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s)☐0℃以下或3~20℃能生长的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15℃,☐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
耐冷菌(psychrotrophs)☐0~5℃可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可达20℃以上的微生物嗜中温微生物(mesophilies)☐13~45℃下能生长的微生物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的分子机理:1.通过信号传导使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环境膜蛋白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反应来感应温度变化耐冷菌Pseudomonas syringae脂多糖和膜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和温度变化有关2.调整细胞膜脂类的组成维持膜的流动性、通透性,保证膜的正常生理功能(膜的改变)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使细胞膜脂类处于流动状态,保持物质转运能力和酶活力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缩短脂肪酸链的长度,增加脂肪酸支链的比例,减少环状脂肪酸的比例等(有利于膜脂熔点的降低并在低温下保持液晶态)脂含量升高、膜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菌体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3.低温微生物的蛋白质和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改变:酶分子的改变、其它蛋白质的改变)嗜冷菌合成大量的低温酶类,弥补因低温导致的反应速率下降的问题;嗜冷菌合成产生不同类型的低温酶类(同功酶),在一定范围的不同温度下始终保持代谢活力,维持生命现象。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精品文档--------------------------------------------------------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单项选择题1.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地球被科学家划分为4个圈,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选项A)土壤圈选项B)大气圈选项C)水圈选项D)岩石圈答案:A2.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态圈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选项A)大气圈选项B)生物圈选项C)水圈选项D)岩石圈答案:B3.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物循环的特点是( )。
选项A)运转较缓慢选项B)可循环性选项C)运转迅速)以上均是D选项.答案:C11.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 。
生态系统结构不包括下面哪一个方面选项A)外源能选项B)生物关系选项C)营养循环选项D)能量代谢答案:D12.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认知( ) 。
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不包括选项A)生产者选项B)消费者选项C)分解者选项D)固定者答案:D13.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 ) 。
微生物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不包括选项A)微环境选项B)稳定性选项C)协调性选项D)适应性答案:C认知度:理解难易度:较难) 生态系统1(知识点:14.( ) 。
成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特点是选项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例相同选项B)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协调畅通选项C)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比例上合理选项D)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大致相等答案:B15.知识点: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
)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选项A)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真菌>放线菌B选项C选项)放线菌>细菌>真菌选项D)真菌>细菌>放线菌A答案: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2(16.知识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复习整理材料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7.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8.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10.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
1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档旨在对微生物生态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1. 微生物生态学概述
- 微生物生态学的定义
-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生态功能
-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功能
-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3.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pH、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其他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4.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 微生物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 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前景和挑战
5.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联
- 微生物在医疗和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以上仅为微生物生态学的一部分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了解,请参考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生境:发现有某一生物的物理区域。
2.生态位:生物生长的空间范围、生物在这一生境内的活动、功能作用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土著微生物: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4.外来微生物: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5.微生物区系:一个给定区域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参与的物质循环。
6.生理群: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7.优势种: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8.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至远超正常指标,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9.极端微生物: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10.嗜冷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0℃以下,最适生长温度≦15℃,最高生长温度20℃左右的微生物。
11.群体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个体数目。
12.共代谢:在某种特殊底物A上生长的一个微生物群体A能顺便氧化底物B,而底物B不能作为群体A的碳源和能源,但是底物B被群体A氧化过的产物却能被另一种微生物群体B利用。
13.拮抗:在一个环境中,一个群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使共处的另一群体生长受抑制,而本身不受影响的种间关系。
14.竞争作用:两个或多个群体共同依赖同一个生长基质或环境条件,结果使一方或双方群体大小或生长率受限制的现象。
15.根际效应:在根系分泌物选择下促进一类群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16.连作障碍:长期种植同一作物造成根际有毒物质积累,虽然每年施肥充足和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但作物产量仍每年下降的现象。
17.菌根:某些真菌和植物根系的互惠共生联合体。
18.丛枝菌根真菌:形成菌根时菌丝直接入侵根表皮细胞内和细胞外,不形成哈氏网的真菌。
绪论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巴斯德:微生物奠基人3、科赫:细菌学奠基人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第一章1、细菌的形态:基本上只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
2、细菌细胞的模式结构3、溶菌酶:广泛分布于卵清、人泪和鼻涕以及部分细菌和噬菌体中。
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它水解,从而导致细菌因细胞壁肽聚糖的裂解而死亡。
4、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苷醇磷酸。
主要生理功能: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 、Ca2+ 等两价阳离子,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贮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④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赋予G+ 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的作用。
5、外膜:G- 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实验室中形成彻底除尽:原生质体6、缺壁细菌人工方法去壁部分去除:球状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7、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8、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爆过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G+ 细胞最易形成原生质体。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 细菌外膜层)的球形原生质体。
10、枝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11、E.coli细菌的细胞膜:主要含磷脂酰乙醇胺,还含少量磷脂酰甘油和罕见的二磷脂酰甘油成分。
而非极性尾则由长链脂肪酸通过酯键连接在甘油分子的C1和C2位上组成,其链长与饱和度因细菌种类和生长温度而异,通常生长温度要求较高的种,其饱和度就越高,反之则低。
生态复习资料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要在生态学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在考试前巩固知识。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 种群:同一物种个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集合。
- 生物群落:同一生态系统内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群落的集合。
- 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 生态位: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 基因流动:基因在不同种群之间的交换。
-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转移和利用。
2. 生态学的原则- 普遍性:生态学原理适用于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
- 动态性: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
- 层次性:生态学可以从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 联系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和影响。
- 稳态性:生态系统具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 非线性: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常常是非线性的,存在阈值效应和突变。
3. 生态学研究方法- 野外观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生物的行为和生态特征。
- 实验设计: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来研究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响应。
- 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和模型来推断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动态。
- 分子技术:使用分子工具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
-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无人机等技术监测和分析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变化。
4. 生态问题与挑战- 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 污染: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 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5.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微生物生态学基础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相互作用以及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碳循环、氮循环等关键生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和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和生态位微生物是一类可以只能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原生生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等。
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功能,包括分解有机物、固氮、光合作用和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等。
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根据其对环境要求的不同,分别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
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微生物群落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受到环境因素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和协同等,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16S rRNA和ITS扩增子测序等方法进行分析。
三、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微生物在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质转化为无机形态的氮、磷等元素,使之再次进入循环。
其次,微生物在固氮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一些细菌和古菌具有固氮酶,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氨。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氮循环的其他关键过程,如硝化、反硝化和氮捕获等。
最后,微生物还能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植物生长促进物质和有机酸等,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和生态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第1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意义?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②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③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开发利用保护微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第2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生境:是指发现有生物的物理区域。
这一区域的物理化学特征可以影响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存。
2.生态位:生态位不仅指生物生长的空间范围,而且包括生物在这一生境内的活动、它们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土著微生物: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4.外来微生物: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5.微生物区系:在一块土壤碎片内或植物根的表面有可能有很多环境因素不同的微环境。
而每一微环境只适宜于某种或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适合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
6.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出现或被相继取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的发展过程。
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1.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优势种: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3.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远远超出正常指标,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4.为什么说土壤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
①土壤中含有水分,水分中含有可溶性无机和有机营养。
②土壤团粒的空隙中存在着空气。
③由于施肥和生物遗体腐败,可以不断提供丰富营养。
其中还含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活所需。
④土壤pH的范围在3.5-10.0,多数在5.5-8.5,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
⑤土壤温度决定于地区、季节因素,一般在0~30℃,其中大部分时间为10~25℃。
⑥一般土壤溶液浓度在0.1~1%,渗透压0.5~5个atm,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
⑦土壤表层土一般只有几毫米,含量少但作用巨大,因为土壤表层土是微生物的天然保护伞,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5.海洋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嗜盐性:2.4~4.0%嗜压性:耐100大气压嗜冷性:0~4℃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8℃左右耐贫瘠、广食性增殖很慢,代时很长(几十~100多小时)第4章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是最适合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总称,包括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压、嗜金、抗辐射、耐干燥和极端厌氧等多种类型。
2.嗜冷微生物:0℃以下或3~20℃能生长的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15℃,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
3.了解研究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①研究其强而稳定的特殊结构、机能和遗传基因以及应答相应的强烈限制因子,对阐明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可用于量度地球上生命生存的理化极限,对探索宇宙星球上的生物有参考价值;③可探索出新的生理途径,生产新酶和新的生物制剂,使用于特殊环境条件,如煤脱硫、冶炼金属、处理有毒废水、高压深油井探矿、纤维素高温发酵酒精等。
4.嗜冷、嗜酸、嗜盐微生物的抗性机理及潜在应用。
嗜冷:①通过信号传导使低温微生物适应低温环境;②调整细胞膜脂类的组成维持膜的流动性、通透性,保证膜的正常生理功能;③低温微生物的蛋白质和蛋白质合成;④低温微生物通过产生冷冲击蛋白适应低温环境。
潜在应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人类的危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为古气候的重建提供信息;为探索诸如火星等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线索;低温微生物对受污染环境的原位清洁作用(泄漏于土壤、海洋中的原油、废弃物等的生物降解);抗冻基因的获取与应用。
嗜酸:①嗜酸菌细胞表面上存在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如Cu2+,可以与周围H+进行交换,从而阻止H+对细胞的损伤;②嗜酸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中含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如较少的磷、含C40的烷基甘油二醚、硫脂、环丙烷脂肪酸;③含有抗酸水解的蛋白质,如氧化硫硫杆菌的鞭毛能抗强酸和高温是因为该菌能合成抗酸水解的蛋白质;④在嗜酸细菌中的呼吸过程与嗜中性微生物的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嗜酸细菌细胞膜两侧的质子梯度ΔpH非常大,细胞质接近中性;⑤嗜酸细菌通过长期进化适应了SO42-环境,并且细胞中存在有某种活力很大的去除SO42-的体系;另外SO42-极性大,透过脂类双层膜的非特异性穿透能力较小。
潜在应用:细菌冶金(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通过微生物沥取法可从低含量的矿物中大量提取Cu2+,能耗小);煤和石油脱硫(在煤和石油燃烧之前,利用有关的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含硫化合物,把不含有硫化物的煤和石油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可以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生产肥料(可以利用氧化硫硫杆菌提高磷矿粉的速效性,以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嗜盐:①嗜盐菌的细胞结构稳定和细胞内K+等离子浓度的维持需要高盐浓度;②嗜盐菌的酶产生、稳定和活性发挥需要高盐浓度;③嗜盐菌细胞膜对高盐浓度的适应;④嗜盐菌细胞内积累或产生相容性溶质以适应高盐浓度。
潜在应用:生产化工原料;工业酶制剂;紫色膜的应用;应用于工业发酵。
第5章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1.群体密度:与种群密度概念相似,指单位体积空间内生物个体数量。
2.共代谢:共代谢是指在某种特殊底物上生长的一种群体能顺便氧化第二种底物,而第二种底物不能作为这一种微生物群体的碳源和能源,但是被这种微生物群体氧化过的产物却能被另一种微生物群体利用。
3.拮抗:在一个环境中,一个群体产生的代谢产物使共处的另一群体的生长受到抑制,而本身不受影响,这种关系称为拮抗。
4.竞争作用:两个或多个群体共同依赖同一个生长基质或环境条件,结果使一方或双方群体大小或生长率受限制的现象。
5.根际效应:在根系分泌物选择下促进一类群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6.R/S:根土比,根际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7.V A菌根:也叫内生菌根。
菌丝直接入侵根表皮细胞内和细胞外,不形成哈氏网;在皮层细胞内的菌丝,其顶端膨大且分枝,形成泡囊(Vesicule)-丛枝(Arbuscule)菌根,故又称V A菌根;8.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9.群体密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①如果群体密度小,个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得到合理使用,生长缓慢,生长率增加也缓慢;②如果群体密度大,生长速率加快。
10.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①中立关系群体密度很小的两个群体②偏利共生关系如共代谢在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降解过程起着很大的作用。
③协作关系纤维分解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提供给自生固氮菌作为碳源;自生固氮菌,固定N2为NH3,提供给纤维素分解菌作为氮源。
④互惠共生关系地衣⑤竞争作用强者生存,弱者淘汰(主要)⑥拮抗作用酸牛奶、酸泡菜,乳酸菌生长,产生乳酸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以防腐败并保持风味。
⑦寄生关系蛭弧菌寄生于G-菌的细胞壁和质膜之间。
⑧捕食作用捕食性真菌11.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1)植物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①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是根际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和能源;②根系的呼吸作用影响根际土壤的气体组分、pH、Eh等;③根系的吸收作用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④根际温度一般比非根际土壤温度高1~2℃。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有益影响:有效化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根际微生物分泌的抗生素类物质,有助于作物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产生铁载体,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促进植物生长。
不利影响:微生物与植物竞争矿质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对植物养分的供应,造成对植物生长的不利;由于不同植物根际条件的选择性,某些病原菌在相应植物的根际得到加富,更助长了病害的发生;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能抑制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伸长。
第6-9章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1.硝化作用:微生物将氨氧化为硝酸的生物学过程。
2.反硝化作用:凡是将NO3-从氧化态变为还原态(NO2-,N2O,NO,N2,NH4+),不管产物是什么都统称为反硝化作用。
3.反硫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微生物利用SO4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将SO42-还原为H2S的生物学过程。
4.联合固氮体系:介于自生固氮体系和共生固氮体系之间的中间类型,即这类固N微生物能独自固N,固N活性较低;当它与相应的植物共栖后,表现较高的固N活性。
5.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释放NH4+(NH3)的过程。
6.微生物在C素循环中有哪些特殊作用?请举例说明。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既是有机质的制造者,又是有机物质的唯一分解者,通过它的分解作用,可为大气补充95%以上的CO2。
①陆地,有机质的制造者主要是高等植物,微生物也是参与者;②极端环境,有机质的制造者主要是微生物;③微生物具有分解简单有机营养物和某些天然多聚物(淀粉、果胶、蛋白质)的能力;④微生物还参与CO的循环:7.简述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氮素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必需元素,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包括许多转化作用。
空气中的氮气被固氮微生物及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固定成氨态氮,经过硝化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转化成硝态氮,后者被植物或微生物同化成有机氮化物。
动物食用含氮的植物,又转变成动物体内的蛋白质。
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尸体及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过程叫做氨化作用。
由硝化菌产生的硝酸盐在无氧条件下被一些微生物还原成为氮气,重新回到大气中,开始新的氮素循环。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几种作用归纳为: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同化作用、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8.微生物对硫的循环对环境会产生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①使土壤中不溶性的磷酸盐和其他无机物得到溶解,对微生物和植物生长有利;②硫杆菌去除其中的硫化物,可以减轻酸雨污染。
③微生物对硫的固结与吸收,使土壤损失硫元素,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④通过硫化作用产生的SO42-,随着雨雪进入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
第10章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难降解物质:人工合成、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微生物不易降解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