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词话之秦观词集评
- 格式:doc
- 大小:263.00 KB
- 文档页数:63
秦观词的情致表现
秦观是宋代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
以下是秦观词的情致表现特点:
1. 忧伤哀怨:秦观的词作常以忧伤哀怨为主题,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例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2. 温情婉约:秦观的词作常以温情婉约为风格,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言语展现出女性柔美温婉的一面。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关切和牵挂。
3. 壮美豪放:尽管秦观的词作以忧伤为主题,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对壮美豪放的追求。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创造出宏大的气势。
例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豪迈的情感。
4. 象征意象:秦观的词作常常运用象征意象来表达情感。
他善于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例如《鹧鸪天·桂花》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桂花来比喻离别之情,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秦观的词作以忧伤哀怨为主题,情致表现细腻而深沉,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运用象征意象来抒发内心情感。
秦观诗词浅谈秦观是宋代非常重要的一位词人,他擅于描摹清幽冷寂的情境,表达凄凉孤寂的情感。
不论是“漠漠清寒上小楼”还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都能体现这个特点。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以下是对其诗词的简析:满庭芳·山抹微云词牌名:满庭芳|朝代:宋朝|作者: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
此词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
而且词中写景、抒情汇为一气,错综变化,脍炙人口。
上阕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连”两个动词表现出风景画中的精神,显出高旷与辽阔中的冷峻与衰飒,与全词凄婉的情调吻合。
接着将“多少蓬莱旧事”消弥在纷纷烟霭之中,概括地表现离别双方内心的伤感与迷茫。
“斜阳外”三句宕开写景,别意深蕴其中,下阕用白描直抒伤心恨事,展示自己落拓江湖不得志的感受。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词牌名:减字木兰花|朝代:宋朝|作者: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
此词上片写女子独自凄凉,愁肠欲绝;下片写百无聊赖的女主人公困倚危楼。
全词通体悲凉,可谓断肠之吟,先着力写内心,再着重写外形,触物兴感,借物喻情,词采清丽,笔法多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离愁,抒写出一种深沉的怨愤激楚之情。
词中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满庭芳·碧水惊秋词牌名:满庭芳|朝代:宋朝|作者:秦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
秦观继苏轼之后,文坛上出现了受苏轼影响的“苏门四学士”,即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其中秦观与黄庭坚是苏门词人的代表。
陈师道说东坡词“要非本色。
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
”(《后山诗话》)。
实际上在当时的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
秦冠词内容未脱离愁别恨的藩篱。
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晁补之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评本朝乐府》),张綖刻《淮海集》说:“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象放。
当以婉约为主。
”《四库全书提要》说秦观:“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也就是说,秦观作为苏轼的门客,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独辟蹊径,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有人说,秦观作词远袭《花间》,近学柳永。
同时对其后的周邦彦、李清照及清代的纳兰性德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他的词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
所以我们着重讲一下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县人。
父亲早逝,叔父,祖父做过州县的小官。
小时候家里较穷。
“毙庐数间,足以避风雨,薄田百亩。
”《宋史秦观传》称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他曾经对好友陈师道说:“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力致,而天下无难事。
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这番胸怀远大,想干大事业,甚至征辽和恢复汉唐故地的雄心壮志,后来却尽付东流。
秦观26岁震于苏轼的大名,但一直无缘的见,后来他听说苏要从扬州经过,就学苏的笔势做了一首诗或词不知。
苏见了大惊。
从此也就知道了秦观这个人,后来再过了几年,秦经别人介绍才拜见了苏,一见如故,情兼诗友,在苏门四学士中,苏“最善少游。
”后秦观中进士,哲宗元祐初年,受苏轼的举荐,43岁起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官等职。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
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
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
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
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意思是秦少游死了,拿一万个人也无法赎回他的命。
这句话其实是化用了《国风·秦风·黄鸟》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句子。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
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
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正像赵尊岳在《填词丛话》卷中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所言:“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词作鉴赏生平简介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
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
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
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
六年,迁秘书省正字。
预修《神宗实录》。
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京师,观与同游苏轼之门,人称“苏门四学士”。
绍圣元年(094),坐元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
三年又因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今属湖南)。
明年,编管横州(今广西横县)。
元符元年(1098)再贬雷州(今广东海康)。
徽宗即位,复宣德郎,允北归,途中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年五十二。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存《淮海集》四十卷,另有《淮海词》单刻本。
其诗、词、文皆工,而以词著称。
词属婉约派,内容多写男女情爱,颇多伤感之作。
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续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漠漠轻寒上小楼”起调很轻,恍如风送清歌,悠然而来,让人不知不觉中入境。
漠漠者,弥漫、轻淡也。
李白《菩萨蛮》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诗云:“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皆其意。
轻寒者,薄寒也,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
无边的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侵入了小楼,这是通过居住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来的,故词虽未正面写人,而人宛然兹。
时届暮春,冷从何来呢?“晓阴无赖似穷秋。
”原来是一大早起来就阴霾不开,所以天气冷得象秋天一般。
穷秋者,九月也。
南朝鲍照《白歌》云:“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唐人韩偓《惜春》诗亦云:“节过清明却似秋。
秦观词赏析善感之心,婉转情词在整个词史上,秦观的词是一颗不太耀眼而迷人的明星。
它细腻的光线不是无穷无尽的,但只有一束光线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它,享受它的温柔与醇厚,它的真诚与深邃,它的非凡之美。
而这正是因为它的主人有一颗多愁善感、细腻的心灵!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的政治遭遇也与老师如出一辙,一生坎坷多难。
然而他们的词风却大不一样,秦观笔下抒写的多是哀婉悲凄之情,这样看来他倒更像柳永的弟子。
想来这也是性格的原因。
苏轼乐观开朗,洒脱豁达,善于自我化解人生的苦难,在逆境中也能够随缘自适,因而词风豪放旷达。
秦观则不一样。
他是位天生多情,气格纤弱而敏感的诗人。
再加上仕途坎坷,一贬再贬,脆弱的他,经受不了人生的肆意嘲弄,愈加消沉绝望。
在被贬雷州的时候,竟然自作了《挽词》。
更可惜的是,这不久后秦观就郁郁离世。
可见他对自己的生命是何等绝望。
正是这种气质和性格造就了秦观词的微妙风格。
《冷斋夜谈》曾评论说,“少了爱情旅行,所以它的诗是酸涩的。
”这种“苦涩”是对他的诗歌的最好描述,他的诗歌“让人感到苦涩”,尤其“感人”。
他的诗也因其“委婉”而被视为“少女诗”和“小词”。
然而,他的词不仅仅是诗,悲怆和悲伤已经成为词情的主旋律。
在题材上,他早年只写了更多关于孩子们的柔情,专门写离别的悲伤和离别的仇恨,情绪低落而优雅。
例如,在《丑陋的奴隶》中,“当你晚上醒来时,你没有梦,你的悲伤取决于你的阑尾,露珠是轻而冷的,雨打着芙蓉的眼泪而不干”,这只是一种清晰的悲伤。
然而在被贬之后,以羁旅行役、悲怨伤感为题材,词风更见凄婉悲苦。
王国维称之“变而凄厉矣”。
著名的几句词句有“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人人尽道断肠初。
那堪肠已无。
”如海的愁绪,满江的泪水这些都以夸张的手法来写伤愁,却不让人觉得虚假。
一到飞红万点、飞絮落花时节便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何等伤心的泪水和揪心的愁恨,难怪人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
秦观诗词文选评
嘿,你可知道秦观啊!那可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啊!他的诗词,哎呀,真的是太绝了!
就说那首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哇塞,这写得也太美了吧!就好像在你眼前展开了一幅无比浪漫的星空画卷。
这可不就跟咱看到美丽的星空时,心里那种惊叹一样嘛!秦观咋就能用这么几个字就把那种感觉给写出来了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里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那股子凄凉、寂寞的感觉,真的是让人感同身受啊!这不就像咱有时候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地方,心里那种失落感嘛。
秦观的诗词啊,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他能把那些细腻的情感,复杂的心思,都用那么贴切的词句给表达出来。
这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超级大网红啊!
他的词,有的如潺潺流水,温柔婉转;有的又如狂风暴雨,激情澎湃。
这就好像人生一样,有起有落,有悲有喜。
咱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了,就像他那些欢快的词;遇到难过的事了,就看看他那些忧伤的,感觉自己也不是一个人在难受呢!
秦观啊秦观,你怎么就这么厉害呢!你的诗词文选,真的是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欣赏,去品味。
我觉得,他的诗词就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能打动人心。
总之,秦观的诗词文选那绝对是杠杠的!不容置疑!。
浅论秦观诗词浅论秦观诗词据《宋史》本传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
举进士,不中。
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但是,正如传中所言,“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
轼以为有屈、宋之才。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
著名的前辈欣赏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
苏轼赏其赋,王安石赏其诗,而秦观最擅者还是词。
《四库全书总目·淮海词提要》认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以秦词胜于苏词,虽未必皆得人人首肯,但秦本人的词胜于诗文,则并无争议。
秦观的词,颇负时誉。
陈师道《后山诗话》在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同时,论定“当今词手,惟秦七黄九”。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曾对秦词的“本色”有所阐发,即“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因此能“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更进而引晁补之语:“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
”并为之判断:“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
”而《能改斋漫录》更引晁氏语:“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明确分出了秦、黄的高下。
晁与陈师道同出苏门,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在作词上较陈氏内行,所说也更为“到位”。
所以,秦观的词是真正“当行”“本色”之作。
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用“山抹微云秦学士”戏之,但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看,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张耒,曰:“何如少游?”就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秦观词的地位究竟如何了。
如果说苏门文士及宋代其他论家对秦观词的评价,还只是着眼于词的体性特点而肯定秦词;至清人所论,在充分肯定其词本色、婉美、辞情相称、含蓄、以韵胜,并以之为婉约词主要代表的同时,又有以寄托、沉郁言之者,且评价颇高。
而在近代的评价中,有一说别具深意,但未见深入探讨者,此即对少游“词心”的独到发现。
鉴于此,特为拈出并作阐发,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在所有对秦观词的评论中,我认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的“词心”说最为重要,最能发秦词之秘。
秦观词风格浅论秦观词风格浅论秦观是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
在北宋的中后期词坛,秦氏是一位集婉约词大成的词人。
大体而言,秦观早年的词多写春愁别怨,风格清丽婉约,未尽脱花间影响;他的后期词,多抒身世感慨,词风一变而为凄厉苍凉,沉郁顿挫,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试从婉约的少游、别样的秦观两个方面一睹秦观词婉约、沉郁的风格。
一、婉约的少游清人张德瀛在《词》中说:“同叔之词温润,东坡之词轩骁,美成之词精,少游之词幽艳,无咎之词雄,北宋惟五子可称大家。
”这可谓是知人知词之语。
“幽艳”基本上括了秦词的特点。
秦氏写作较早、年代可考的是元丰二年在会稽所作的《望海潮秦峰苍翠》和《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反映了他应举不中、放浪自娱的生活。
秦观在会稽时,也有过“拥南国之佳人”、“醉西园之清夜”的经历。
他这种经历与科场失意、出入青楼的柳永有相似之处。
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柳永词风的影响。
但是他以超绝的天才,旷达的襟抱弃了“浅吟低唱”的词风。
秦观正是唱苏吟柳,既有取于柳,也有取于苏,建立了清丽淡雅、情韵兼胜的独特风格。
例如当时盛传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门。
暂停征,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少游是一个严守诗词疆界的人。
应歌之词率多儿女之情,习染成癖,每托男女相思离别以寄兴。
因此在八十多首词中,这类题材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词中的女性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身处卑贱地位的歌妓舞女。
于是,如何评价这些与歌妓舞女有关的词作,也是关涉其他婉约词中不少同类作品的重新研究和评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述这首词可以说是秦氏歌妓词的代表作。
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滞留数月,与一位“月下清歌”的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将要离开会稽的时候,回想起所谓的“蓬莱旧事”,不禁悲从中来,无限惆怅。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秦观的评价引导语: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情韵兼胜。
下面是关于秦观词的艺术特色欣赏与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煦《蒿庵词话》)。
秦观是“古之伤心人”,其词是内心痛苦忧伤以至绝望的一种外在物化。
我们读词的行为与古人的写词是一个互为逆化的过程。
古人以情感写入词内,我们是通过词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个汉字的排列来想像推断作者的思想与情绪,探寻其本意与目的。
单单看词,他它只是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看到作者的心绪,古人的侧影。
秦少游的词,便是我们了解他为“古之伤心人”的中间媒介。
首先,从词的文本来看,秦词中“恨”与“愁”的描述,比比皆是。
有如:“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此中有些是自身愁苦的转化,有些是写女性的代言体,在宋朝时,这种将自我抒怀灌注到词的创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秦观也不例外。
其次,在宋词创作中,写“愁”“恨”的同样不在少数,晏几道与秦观同是‘古之伤心人’,苏轼和黄庭坚同受贬谪之苦,但秦观的愁是秦观式的,打上秦观烙印的。
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仅仅一句,将“恨”的量和态全都写出来。
量是“无重数”态是“砌”,所谓“砌”对象是固态的物质,便将“恨”这一抽象心理情感给物化了。
可见,这个“恨”之痛楚和折磨是说不出来的,埋在心中的。
只要思维的触角一接触它,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想都不敢想的痛。
终其原因,大概只能回答,因为他是秦观,不是晏几道,也不是苏黄。
再次,既然是“胸中语”,既然是“词心”便是作者“写心”的过程。
我们后人试图从此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与真实内涵时,也就是在执行古人写词行为的逆过程时,便会出现理解的多义性与无理之句。
秦观词赏析(之一)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简析】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
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
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水龙吟【宋】秦观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
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
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简析】清明时候,轻风微雨,小楼上佳人身穿春衫,卷帘望外,只见她的恋人跨上雕鞍,奔驰而去。
此时夕阳西下,离情万种,那清脆可见的卖花声慢慢从窗前过尽,剩下的唯有阵阵落花,飘向井台,这是她感情的外化。
郁伊惝恍,凄恻感人。
踏莎行【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简析】楼台的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
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
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少游,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
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
秦观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徙增离恨而已。
历代对秦观词之评论宋苏轼戏评秦观、柳永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苏轼东坡绝爱其尾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 《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
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
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
”(小晏指晏几道)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
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2023年秦观诗词全集赏析秦观诗词赏析(一)春日宋代: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译文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
雨后初晴,阳光好像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惹人怜爱。
赏析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庭院一角,摄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
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
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虽不露一“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又曲折体现了诗人由于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
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
”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的词集名摘要:1.秦观的词集名简介2.秦观的词集名的历史背景3.秦观的词集名的文学价值4.秦观的词集名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1.秦观的词集名简介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苏轼、黄庭坚、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著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他的词集名,即《淮海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为后人传颂不衰。
2.秦观的词集名的历史背景秦观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文学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词这一文学形式在此时逐渐崛起,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描绘生活的重要载体。
秦观以他的才情和天赋,成为这一时期词坛的佼佼者,词集名《淮海词》也应运而生。
3.秦观的词集名的文学价值《淮海词》共收录了秦观词作一百余首,这些作品以婉约清新、含蓄优美的风格,展现了秦观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在词的内容上,秦观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词的形式上,秦观精通音律,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词的韵味更加丰富。
这些特点使得《淮海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文人所传颂。
4.秦观的词集名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淮海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备受推崇。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秦观的词作进行了研究和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评价秦观的词作:“清新如梦,格调高妙。
”清代学者纳兰性德也称赞道:“少游词,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些评价充分证明了秦观及其词集名《淮海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秦观的词集名《淮海词》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词作集,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代词话之秦观词集评词有表里俱佳,文质 中者,温飞脚、秦少游、周美成、黄公度、姜白石、史梅溪、吴梦窗、陈西麓、王碧山、张玉田、庄中白是也。
词中之上乘也。
有质过于文者,韦端己、冯正中、张子野、苏东坡、贺方回、辛稼轩、张皋文是也。
亦词中之上乘也。
有文过于质者,李后主、牛松卿、晏元献、欧阳永叔、晏小山、柳耆卿、陈子高、高竹屋、周草窗、汪叔耕、李易安、张仲举、曹珂雪、陈其年、朱竹 、厉太鸿、过湘云、史位存、赵璞函、蒋鹿潭是也。
词中之次乘也。
有有文无质者,刘改之、施浪仙、杨升庵、彭羡门、尤西堂、王渔洋、丁飞涛、毛会侯、吴{艹园}次、徐电发、严藕渔、毛西河、董苍水、钱保<香分>、汪晋贤、董文友、王小山、王香雪、吴竹屿、吴 人诸人是也。
词中之下乘也。
有质亡而并无文者,则马浩澜、周冰持、蒋心余、杨荔裳、郭频伽、袁兰屯阝辈是也。
并不得谓之词也。
论词者本此类推,高下自见。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彭骏孙金粟词话云:“词人用语助入词者甚多,入艳词者绝少。
惟秦少游‘闷则和衣拥’,新奇之甚。
用则字亦仅见此词。
”按此乃少游恶劣语,何新奇之有。
至用则字入词,宋人中屡见。
如拌则而今已拌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忆则如何不忆之类,亦岂谓之仅见。
董文友词云:“暗笑那人知未,薄亻幸从前既。
”押既字稳而有味,似此方可谓善用语助入艳词者。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少游为词心(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读古人词,贵取其精华,遗其糟粕。
且如少游之词,几夺温、韦之席,而亦未尝无纤俚之语。
读淮海集,取其大者高者可矣。
若徒赏其“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等句,[此语彭羡门亦赏之,以为近似柳七语。
尊柳抑秦,匪独不知秦,并不知柳。
可发大噱。
]则与山谷之“女边著子,门里安心”,其鄙俚纤俗,相去亦不远矣。
少游真面目何由见乎。
东坡、稼轩、白石、玉田高者易见。
少游、美成、梅溪、碧山高者难见。
而少游、美成尤难见。
美成意余言外,而痕迹消融,人苦不能领略。
少游则义蕴言中,韵流弦外。
得其貌者,如鼷鼠之饮河,以为果腹矣。
而不知沧海之外,更有河源也。
乔笙巢谓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可谓卓识。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声名之显海,身分之高低,家数之大小,只问其精与不精,不系乎著作之多寡也。
子建、渊明之诗,所传不满百首。
然较之苏、黄、白、陆之数千百首者,相越何止万里。
词中如飞卿、端已、正中、子野、东坡、少游、白石、梅溪诸家,脍炙人口之词,多不过二三十阕,少则十余阕或数阕,自足雄峙千古,无与为敌。
近人以多为贵,卷帙裒然,佳者不获一二阕。
吾虽以之覆酒瓮,覆酱瓿,犹恐污吾酒酱也。
吾愿肆志于古者,将平昔应酬无聊之作,一概删弃,不可存丝毫姑息之意。
而后真面目可见,而后可以传之久远,不为有识者所讥。
然则蒿庵四十阕,较古人为已多,正不病其少也。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唐宋名家,流派不同,本原则一。
论其派别,大约温飞卿为一体,[皇甫子奇、南唐二主附之。
]韦端已为一体,[朱松卿附之。
]冯正中为一体,[唐五代诸词人以暨北宋晏、欧、小山等附之。
]张子野为一体,秦淮海为一体,[柳词高者附之。
]苏东坡为一体,贺方回为一体,[毛泽民、晁具茨高者附之。
]周美成为一体,[竹屋、草窗附之。
]辛稼轩为一体,[张、陆、刘、蒋、陈、杜合者附之。
]姜白石为一体,史梅溪为一体,吴梦窗为一体,王碧山为一体,[黄公度、陈西麓附之。
]张玉田为一体。
其间惟飞卿、端己、正中、淮海、美成、梅溪、碧山七家,殊涂同归。
余则各树一帜,而皆不失其正。
东坡、白石尤为矫矫。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余拟辑古今二十九家词选,[附四十二家]约二十卷。
有唐一家,[附一家]温飞卿。
[附皇甫子奇]五代三家,[附四家]李后主、[附中宗]韦端己、[附牛松卿、孙光宪。
]冯延巳。
[附李 ]北宋七家,[附六家]欧阳永叔、[附晏元献]晏小山、张子野、苏东坡、秦少游、[附柳耆卿、毛泽民、赵长卿。
]贺方回、周美成。
[附陈子高、晁具茨。
]南宋九家,[附八家]辛稼轩、[附朱敦儒、黄公度、刘克庄、张元 、张孝祥、刘改子、陆放翁、蒋竹山。
]姜白石、高竹屋、史梅溪、吴梦窗、陈西麓、周草窗、王碧山、张玉田。
元代一家,[附二家]张仲举。
[附彭元孙、末附金之元遗山。
]国朝八家,[附二十一家]陈其年、[附吴梅村、曹洁躬、尤悔庵、郑板桥。
]曹珂雪、[附彭骏孙、徐电发、严藕渔。
]朱竹 、[附李分虎、李符曾、王阮亭、董文友。
]厉太鸿、[附黄石牧]史位存、[附王小山、王香雪。
]赵璞函[附过湘云、吴竹屿。
]张皋文、[附张翰风、李申耆、郑善长。
]庄中白。
[附蒋鹿潭、谭仲修。
]自温飞卿至冯延巳为第一卷。
欧阳永叔至张子野为第二卷。
苏东坡至秦少游为第三卷。
贺方回至周美成为第四卷。
辛稼轩为第五卷。
姜白石至史梅溪为第六卷。
吴梦窗为第七卷。
陈西麓至周草窗为第八卷。
王碧山为第九卷。
张玉田至张仲举为第十卷。
陈其年为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第十三卷。
曹珂雪为第十四卷。
朱竹 为第十五卷、第十六卷。
厉太鸿为第十七卷。
史位存为第十八卷。
赵璞函为第十九卷。
而殿以张皋文、庄中白为第二十卷。
词中原委正变,约略具是。
[此选大意,务在穷源竟委,故取其正,兼收其变,为利于初学耳。
非谓词之本原即在二十九家中,漫无低昂也。
惟殿以皋文、中白,却寓深意。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石孝友浣溪沙集句云:“宿醉离愁慢髻鬟。
[韩 ]绿残红豆忆前欢。
[晏几道]锦江春水寄书难。
[晏几道]红视时笼金鸭 爰,[秦观]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 ]为谁和泪倚阑干。
[李煜]”集成语尚能自写其意。
然如竹 之浣溪沙[同柯寓匏春望集句]云:“烟柳风丝拂岸斜。
[雍陶]远山终日送余霞。
[陆龟蒙]碧池新涨浴娇鸦。
[杜牧]阆苑有书多附鹤,春城无处不飞花。
马啼今去入谁家。
[李商隐、韩 、张籍。
[”又,前调[惜别集句]云:“惜别愁窥玉女窗。
[李白]遥知不语泪双双。
[权德舆]绮罗分处下秋江。
[许浑]暮雨自归山悄悄,[李商隐]残灯无焰影幢幢。
[元稹]仍斟昨夜未开缸。
[李商隐]”又,前调[春闺集句]云:“下二层楼敞画檐。
[杜牧]偶然楼上卷珠帘。
[司空图]金炉檀炷冷慵添。
[刘兼]小院回郎春寂寂,[杜甫]朱栏芳草绿纤纤。
[刘兼]年年三月病恹恹。
[韩 ]”又,采桑子[秋日度穆陵关集句]云:“穆陵关上秋云起,[郎士元]习习凉风。
[萧颖士]于彼疏桐。
[宋华]■■凄凄叶叶同。
[吴融]平沙渺渺行人度,[刘长卿]垂雨 。
[元结]此去何从。
[宋之问]一路寒山万木中。
[韩 ]”又,鹧鸪天[镜湖舟中集句]云:“南国佳人字莫愁。
[韦庄]步摇金翠玉搔头。
[武元衡]平铺风簟寻琴谱,[皮日休]醉折花枝作酒筹。
[白居易]日已暮,[郎大家]水平流。
[白居易]亭亭新月照行舟。
[张祜]桃花脸薄难藏泪,[韩 ]桐树心孤易感秋。
[曹邺]”又,玉楼春[画图集句]云:“刘郎已恨蓬山远。
[李商隐]金谷佳期重游衍。
[骆宾王]倾城消息隔重帘,[李商隐]自恨身轻不如燕。
[孟迟]画图省识东风面。
[杜甫]比目鸳鸯真可羡。
[卢照邻]一生一代一双人,[骆宾王]相望相思不相见。
[王勃]”又,瑞鹧鸪[闺思集句]云:“春桥南望水溶溶。
[韦庄]半壁天台已万重。
[许浑]心寄碧沉空婉娈,[刘沧]语来青鸟许从容。
[曹唐]更为后会知何地,[杜甫]难道今生不再逢。
[韩 ]是忆当时留咽处,[吕温]桐花暗澹柳惺忪。
[元稹]”又,临江仙[汾阳客感集句]云:“无限塞鸿(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汪玉峰[森]之序词综云:“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
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此四字甚浅陋,不知本原之言。
]归于醇雅。
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
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平、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
譬之于乐,舞Ω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
”此论盖阿附竹 之意,而不知词中源流正变也。
窃谓白石一家,如闲云野鹤,超然物外,未易学步。
竹屋所造之境,不见高妙,乌能为之羽翼。
至梅溪则全祖清真,与白石分道扬镳,判然两途。
东泽得诗法于白石,却有似处。
词则取径狭小,去白石甚远。
梦窗才情横逸,斟酌于周、秦、姜、史之外,自树一帜,亦不专师白石也。
虚乐府,较之小山、淮海,则嫌平浅。
方之美成、梅溪,则嫌伉坠,似郁不纡,亦是一病,绝非取径于白石。
竹山则全袭辛、刘之貌,而益以疏快。
直率无味,与白石尤属歧途。
草窗、西麓两家,则皆以清真为宗。
而草窗得其姿态,西麓得其意趣。
草窗间有与白石相似处,而亦十难获一。
碧山则源出风骚,兼采众美,托体最高,与白石亦最异。
至玉田乃全祖白石,面目虽变,托根有归,可为白石羽翼。
仲举则规模于南宋诸家,而意味渐失,亦非专师白石。
总之,谓白石拔帜于周、秦之外,与之各有千古则可。
谓南宋名家以迄仲举,皆取法于白石,则吾不谓然也。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八)彭骏孙云:南宋词人,如白石、梅溪、竹屋、梦窗、竹山诸家之中,当以史邦卿为第一。
昔人称其“分镳清真,平睨方回,纷纷天变行辈,不足比数”,非虚言也。
此论推扬太过,不当其实。
三变行辈,信不足数。
然同时如东坡、少游,岂梅溪所能压倒。
至以竹屋、竹山与之并列,是又浅视梅溪。
大约南宋词人,自以白石、碧山为冠,梅溪次之,梦窗、玉田又次之,西麓又次之,草窗又次之,竹屋又次之。
竹山虽不论可也。
然则梅溪虽佳,亦何能超越白石,而与清真抗哉。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
其源自从淮海、大晟来,而铸语则多生造。
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词法莫密于清真,词理莫深于少游,词笔莫超于白石,词品莫高于碧山。
皆圣于词者。
而少游时有俚语,清真、白石,间亦不免。
至碧山乃一归雅正。
后之为词者,首当服膺勿失。
一切游词滥语,自无从犯其笔端。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诗有诗品,词有词品。
碧山词性情和厚,学力精深。
怨慕幽思,本诸忠厚而运以顿挫之姿,沉郁之笔。
论其词品,已臻绝顶,古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白石词,雅矣正矣,沉郁顿挫矣。
然以碧山较之,觉白石犹有未能免俗处。
少游、美成,词坛领袖也。
所可议者,好作艳语,不免于俚耳。
故大雅一席,终让碧山。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梦窗在南宋,自推大家。
惟千古论梦窗者,多失之诬。
尹惟晓云:“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予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为此论者,不知置东坡、少游、方回、白石等于何地。
沈伯时云:“梦窗深得清真之妙,但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易知。
”其实梦窗才情超逸,何尝沉晦。
梦窗长处,正在超逸之中,见沉郁之意,所以异于刘、蒋辈,乌得转以此为梦窗病。
至张叔夏云:“吴梦窗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