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大全五篇)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七年级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学案1知识目标:学习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2.能力目标: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2.教学难点:理解含蓄、隽永的语言。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本内容,勾画疑难点。
2.所有同学完成自主学习;B层完成拓展延伸之外的题目;A层全部完成并形成文字答案,为堂交流做好准备。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红柳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2.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为什么这里要用拟人?对什么微笑?作者的目的是什么?4.它顽强的生命力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些都是歌颂红柳顽强精神的,是不是还歌颂了它的别的精神?二、合作探究、激情碰撞(一)品读文中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3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二)品读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理解文意蕴。
问题:1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2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三)品读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三、拓展训练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作者为红柳被挖掉感到痛心,但她更痛心的是什么呢?(可以提示司务长所说的话)四、堂小结五、外练习完成《语文习题册》题六、学后反思第二篇:离太阳最近的树离太阳最近的树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皱褶逶迤遒劲訇然尸骸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A.忖.度(duó)濒.临(pìn)迁谪.(zhé)B.踽.踽(jǔ)殽.函(xiáo)够呛.(qiànɡ)C.沙砾.(lë)娇嗔.(zhēn)凝噎.(yē)D.睿.智(ruë)醴.酪(lǐ)訇.然(yán)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沙砾镂空健硕本末倒置 B.焦炭訇然蕴含盘根错节 C.逶迤药捻铁锹餐风露宿 D.遒劲苍穹皱摺触目惊心4.下列作家、作品和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A.毕淑敏——《致橡树》——诗歌(2015年)B.苏洵——《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歌 C.汪曾祺——《我的母亲》——散文 D.曹禺——《雷雨》——话剧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B.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C.没有绿色哪有生命,没有生命哪有爱情,没有爱情哪有歌声?D.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6.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A.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知识目标1、学习课文融冷峻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二、能力目标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揣摩关键的语句,探究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和含蓄隽永语言特点。
2、赏析文中的精彩比喻拟人。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记得在第一篇作文中不少同学写到自己名字的由来,这些名字大多寄托着父母对女子的爱意和希望。
我的父母也是这样。
请同学们猜猜老师名字(柳霞)有什么意义。
明确:柳树适应性强。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父亲工作调动频繁,我们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城里乡下的换过好几个地方,父母希望我能不受环境影响,走到哪里“活”到哪里,走到哪里成功到哪里,所以才改过来的。
(“无心插柳柳成行”,“霞”字是当时女孩的标志,没什么特别意义)其实,许多作家写文章也是这样。
他们通常要把自己精心写成的文章宝贝一样看待,并给它拟写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个“离太阳最近的树”叫什么树毕淑敏为什么不直接写成诸如“红柳颂”、“红柳赞”、“高原红柳”、“可爱的红柳”、“红柳之歌”之类呢学生试析题目。
……课题的含义远远大于其它题目含义,要想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我们必须走进作者心灵深处。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漫漫走进作者心灵。
二、导读分析课文1、红柳是怎样的一种树,和我名字中的柳树一样吗课文是怎么写的读讲第二段。
明确:生长环境不一样(屋脊的屋脊,高原的高原),所以它比垂柳更珍贵,生命力更强。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知识;2.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3.学习使用恰当的阅读理解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核心内容和主题;2.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3.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情感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离太阳最近的树》散文课文;2.教师备课笔记;3.学生阅读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品和作者,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离我们最近,离太阳最近的是什么?1.教师给学生逐段朗读《离太阳最近的树》,并带领学生思考每一段的意义和情感;2.教师提问学生,太阳对树的关照有哪些?树对太阳的感激之情有哪些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一段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展示。
第三步:阅读理解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针对细节的问题;2.学生进行课文的大致梳理,要求提炼出故事的主线和结构;3.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解析文本,将问题的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答题展示,分享各自的解析和答案;2.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教师总结学生的解析和答案,给予肯定和补充。
第五步:课文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情感描写,并解读其中的意义;2.学生个人写出自己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评价和点评。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2.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其他的散文作品,扩展阅读面;2.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自己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赏析。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2《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教学目的】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
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与《森林写意》在写作特色上的不同【教学方法】朗读、讲析、讨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新授(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2、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3、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
3、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A、拟人B、叙述C、描写。
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
选C、描写。
4、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它顽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a 它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廖寂'。
b '对着高原和酷寒微笑'。
'微笑'一词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表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第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定稿)《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悟红柳形象,体会红柳精神并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速读、跳读的要领,能够在速度、跳读中迅速找出关键词句,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提炼要点。
2、引导学生揣摩和品位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数控班的学生。
1.职高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上存在惰性心里。
2.由于是数控班级,学生全部是男生,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媒体播发青藏高原与红柳的图片配合口述导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阿里便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如果西藏是“人类之谜”,那么阿里便是“人类的谜中之谜”。
毕淑敏17岁便开始在此当兵,她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1年,对阿里极端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状况非常了解。
阿里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与北极、南极相并列,我们可想见那里的自然条件是怎样的呢?自然环境特别的极端,特别恶劣,酷冷、缺氧。
在这样的环境里,连人生存生活都有些困难,但这里却生长着一种植物。
毕淑敏把这唯一的绿色植物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树”。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棵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由学生介绍作者,同时课件展示作者简介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整版教案编号【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六课《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关键词句、归纳概括,理解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捕捉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角度的感知生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红柳形象,体会红柳顽强不屈的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
教法学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
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在三十年多前的XXX,人们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
当代女作家XXX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又名《向红柳忏悔》),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
(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介绍作者。
XXX,当代女作家,着有多部小说和散文集。
三、新授。
一)分析红柳形象,体会“颂歌”。
齐读一、二段,然后回答:1.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
)2.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学生找出语句)1)“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关键词:“有时”、“不可思议”,写出红柳的稀少、难得,生存就是奇迹。
)2)“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通过“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艰难;比喻的手法,把枝干比作“铁一样”,写出枝干强健、坚硬、有力,把碎叶比作“凤羽”,写出树叶的茂盛、华丽、美艳;拟人的手法,红柳对着恶劣环境“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恶劣环境时的从容不迫、乐观开朗,整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板书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5. 课堂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并进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环保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与进步。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寓意。
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太阳最近的树?为什么离太阳最近的树具有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探讨其寓意。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认识。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3. 结合生活实际,制定一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计划。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和特点的掌握。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3. 学生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3)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文章的意境。
2.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如“阳光充足”、“茁壮成长”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理解:让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学习:讲解和练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树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树,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附近的树木,让学生亲身体验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最新最全《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精华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文描绘了一棵长在高山之巅、离太阳最近的树,通过讲述树的生长过程,展示了树顽强生命力和与太阳的特殊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高山风光PPT,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生字词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5分钟)3.1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沐浴、茁壮、息息相关”等词语。
3.2 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4. 例题讲解(10分钟)4.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例子,如“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4.2 学生分析例子,理解“离太阳最近的树”的特殊意义。
5. 随堂练习(5分钟)5.1 教师出示练习题,如“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影子特别长。
(2)这棵树离太阳最近,所以它的叶子特别绿。
”5.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6.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离太阳最近的树生长在高山之巅叶子特别绿与太阳的特殊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离太阳最近的树》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
学生阅读文章,并分享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树木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如提供氧气、遮荫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图表和数据等可视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对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树木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师展示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树木的重要性。
第三章:树木的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学习如何参与树木的保护工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树木面临的威胁,如砍伐、污染等。
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砍伐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获取知识。
利用案例和故事等生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
3.4 教学活动: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了解树木面临的威胁。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保护树木的措施。
教师分享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树木保护的关注。
第四章:树木的观察与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了解树木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探讨欣赏树木美丽之处的方法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力。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增加学生对树木的认知。
4.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树木的特点和变化。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树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树的认知有多少?树对我们的重要性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探讨树与人类的关系。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的文章,表达对树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打印好《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文章,每人一份。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教师给予解答。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选取文章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观点。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环保方面的责任。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可以是倡议书、心得体会或者建议。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环保的理解。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讨论交流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树木的认知和爱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对树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谈谈对树木的认知和感受。
(2)简要介绍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树木的作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木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写一篇关于树木作用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了解树的象征意义。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主要内容。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关于树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提问:你们对身边的树木有什么看法?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中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所传达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树木的尊重和热爱。
五、教学拓展1. 开展校园树木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3. 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六、教学内容1. 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深入解读:(1)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树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离太阳最近的树》。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棵大树因为距离太阳最近,而得到了许多太阳的关爱,从而长得特别茂盛,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文章通过树与太阳的关系,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树木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树与太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太阳——关爱树木——成长优点——发挥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请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答案:1. 太阳关爱着树木,让它们茁壮成长。
2.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离太阳最近的树》,让学生明白了太阳对树木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返回教学设计《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设计授课人田蕾【教学目标】1.从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红柳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剧的主题。
3.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4.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2探究作者的感情脉络,增强爱护自然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时数】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网络资源——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
二、查找作者毕淑敏的相关资料。
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西藏阿里的图片,以及有关阿里自然环境的资料。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问题:同学们,请谈谈你对西藏阿里的了解有多少?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样的植物?(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由对阿里的介绍而引出在这里生长着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今天,我们学习毕淑敏的这篇叙事散文《离太阳最近的树》,正是讲述这戈壁与沙漠上的风景林——红柳。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红柳树的?作者对其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二、作家作品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北师大文学硕士。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预约死亡》等。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自由诵读,概述内容。
(要求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2.共同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一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第二层次(第11~14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第三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注:结构上可以简单表述为:红柳挺立,雪域增色。
红柳遭难,毁于人手。
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①品读文中红柳树的描写,感受它的生命之美。
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点?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明确:显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点: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下,红柳的根系掩埋在地下(伟大的力量都隐而不现)。
意义:赞美红柳伟大的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
显示出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
②品读人们挖掘红柳树的片段,理解课文意蕴。
问题: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帐”的过程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详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明确: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的“理直气壮”的情态,他的“义正辞严”从反面衬托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
一方面照应上文,侧面描写了红柳的顽强。
另一方面营造出一种悲剧气氛。
③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畅谈感受。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红柳“美”的力量。
人类的无知导致环境的恶化。
红柳的悲剧即人类的悲剧。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四、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搜集有关环境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优美的语句;学习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一点向纵深处开掘的方法;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的写作特色。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
)1.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①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
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生长的精神。
“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的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②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与沙子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明确:红柳的伟大力量埋在地下,与土地生死相依。
作者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体现了红柳所蕴含丰富的能量和它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2.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明确: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作者叙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来的。
她告诉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环保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要表现这个主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独具匠心,捡起记忆中的一个贝壳,细致描绘了红柳的芳姿,展现了红柳的根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视自然。
作为文明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
3.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思想。
问题:文章中叙述部分与描写部分的内容有什么关联?明确:叙事有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②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③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曲折的情节,但是却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正是因为作者在叙述中有机的融入了描写。
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唯一的绿,“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显得无足轻重,尽显人类的可悲。
课文对红柳内在力量的关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
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用的工具与先进,其悲剧效果强。
文章正是通过描写,使读者体味到叙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使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
二、体验反思1.展示交流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中所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的。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图片,究根源,谈感悟。
)2.分组讨论问题:同学们,大家如何看待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教师引导: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那些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急功近利行为,最终都会得到自然界最残酷的报复。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
它不仅仅让我们认识了红柳——-离太阳最近的树,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和谐的环境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四、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就漫画《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