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50
人力资源管理256浅谈“奋斗精神”引领高校“佛系青年”2018年3月20日,习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当前,高校大学生整体上是蓬勃进取、积极向上、可爱、可为的。
但是,在庞大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一类人,他们“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他们的常用语是“都行”“随便”“没关系”。
他们就是高校大学生中“佛系青年”。
究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一方面随着我国从全面脱贫逐渐走向全面小康,中等收入群体大幅增加,年轻人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社会中,衣食无忧,难免安于现状。
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质量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大,维持现有的生活、云淡风轻远比向上拼搏容易得多。
而归根结底,其实是这类青年大学生奋斗拼搏的精气神不足。
高校“佛系青年”奋斗精神缺失的表征“佛系”概念最早来源于日本,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我国热传。
而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无所谓、都可以、不喜不悲、看待一切”的“佛系青年”固然有善良大度的一面,但在生活、学习和就业等方面消极、不思进取也很明显的暴露出了青年人奋斗精神缺失这一严重问题。
生活社交得过且过,缺乏奋斗价值观。
高校中的“佛系青年”在生活上是比较消极冷淡的,对待维持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没有很强的欲望,只求吃饱喝足和安逸的在寝室追剧玩游戏。
对于消费没有过高期望,能满足最好,家庭不提供也可放弃,不会通过自己努力追求。
对于享受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认为只要不麻烦自己,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享受,乐忠于做一条“咸鱼”。
人际关系处理上信奉一切随缘,朋友恋人之间见不见面无所谓,是否终止关系也无所谓。
失去激情的心境,阻碍了奋斗价值观的树立和正确三观的形成。
知识技能可有可无,缺乏奋斗本领观。
高校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而“佛系青年”对待知识和技能宋小燕(湖州学院 浙江湖州 313000)摘 要:近几年,“佛系青年”在高校中流行,生活社交得过且过、知识技能可有可无、就业创业一切随缘的消极心态,显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背道而驰。
当代“佛系青年”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倪 翠 西安思源学院摘要:“佛系青年”指青少年追求内心平淡、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生活状态。
“佛系青年”经常挂在嘴边的: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佛系”是把佛祖无欲无求的心境偷换概念偷换到自己身上,虽然看似不争不抢、无欲无求,但究其根本,是当代青少年逃避社会现实,逃避肩负责任,缺乏当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佛系青年”广泛传播,是当前一种网络现象的存在形式,能够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心态和状态。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积极改善网络舆论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引领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佛系青年;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6-0382-0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对于高校而言,正确引导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我们提高全国人民道德素养,加强全社会正确价值观念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的分析并制止“佛系青年”现象,正确引领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佛系青年”现象成因分析“佛系”一词源于2014年日本的杂志期刊,反映了当时日本人低欲望的青年心态。
“佛系青年”2017年在我国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佛系青年”表现为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佛系青年”其本质是青少年的精神空虚和理想信念的滑坡。
同时,“佛系青年”是一个特殊存在的群体,呈现日益扩大之势。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压力,青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焦虑的心态,也存在着较为功利主义的思想。
基本上只关心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往往选择不关心、不在乎、不参与等无所谓的漠视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