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干预研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理用药方案分析1、研究目的当今社会环境正处于流感疾病多发期,即使刨除气候多变带来的影响,流感仍会从呼吸道进入身体内部,对身体肺部、鼻腔等地方造成病毒感染,这就是流感引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因此,从疾病成因方面来看,感冒极易引起患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医院就医时,看诊医生通过诊断判断病症发展状态,在病发初期都会配合药剂治疗,本文针对有效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配合用药方案进行深入研讨。
2、研究方法针对这项病症的研究,在本市随机选择医院于2019年1月开始两年半内收治的4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根据患者病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治理方案。
通过统计这48位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例及就诊档案的病状、用药后表现等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研讨。
总结患者就诊用药步骤为:首先,依据患者患病具体状况、患病史,咨询患者过敏药物、治疗倾向,然后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患病史等进行联合用药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记录并调整用药方案。
3、研究结果在本次48例研究对象中,可根据治疗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组。
第一组,治疗方案为布洛芬胶囊等用药患者21例;第二组治疗方案为头孢克肟和阿莫西林联合用药10例;第三组治疗方案为抗病菌、抗菌类联合用药6例;第四组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3例。
在以上四组不同用药方案,不同方案治疗效果有明显区别。
其中该病症以第一组用药普及范围最广,治疗效果有效率能达到96%,而其他三组用药的药物表现效果相似,基本都保持在83%上下,具体情况统计在下表1、2。
表1 4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方案[n(%)]组别例数比例(%)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21 43.75胶囊阿莫西林、头孢克肟10 20.83抗病菌、抗菌类 6 12.5静脉注射 3 6.25表2 不同联合用药方案的疗效表现[n(%)]组别显效有效一般无效有效率(%)复方氨酚烷胺片,布洛芬胶囊14(66.67)6(28.57)1(4.76)0(0.0)96.0 (n=21)阿莫西林、头孢克肟(n=10)5(50.0)3(30.0)2(20.0)0(0.0)80.0 抗病菌、抗菌类(n=6)3(50.0)2(33.33)1(16.67)0(0.0)83.33 静脉注射(n=3)1(33.33)1(33.33)1(33.33)0(0.0)66.674、研究结论通过本次48位患者治疗方案研究表明,针对于急性上呼吸道的临床药物选择非常广泛,很多药品都可以纳入治疗范围,在这其中以布洛芬胶囊和复方氨酚烷胺片的联合用药最为广泛,患者用药普及率占所有用药方案的将近一半,因为这类药物能够有效治理感染引发的病症。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研究【摘要】研究与探讨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发病因素以及控制措施。
上呼吸道感染的基本症状为上呼吸道卡他和身体发热、腹泻、流涕以及咽部充血等症状,基本症状的表现形式和感染病毒的轻重有直接关系。
根据我国诸多次的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地区占据居第一位,而在城市当中则占据则是属于第四位。
上呼吸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毒一直都是居高不下,而且还会因此导致身体发生许多慢性疾病,使人类的肺功能遭到严重损害,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69-01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无论是从自身的免疫情况,还是从天气变化上,以及空气传播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越来越多,所以上呼吸道感染无论季节、年龄都会有发病的可能。
上呼吸道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飞沫经空气传播或者是通过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来接触传播的。
它常常在人们身体抵抗力降低的时候就开始侵袭,比如有:感冒、劳累、伤风、淋雨以及受寒等情况。
当人类的机体已经存在或者是当外界细菌或者病毒侵入的时候致使细菌开始迅速地生长并且繁衍,导致人类上呼吸道感染,进而情况加重。
1 临床表现症状全身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腰背四肢酸痛、乏力、头痛、头昏、耳鸣等,局部主要有喷嚏、鼻塞、流涕、咽炎等,现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如下:11 一般类型上感一般情况下,年长儿童症状通常都比较轻,只有局部症状如流清涕、鼻塞、打喷嚏、流泪、干咳、咽部不适等,也可能会出现阵发性的脐周痛,可能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或阵发性肠痉挛有关。
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
而婴幼儿多全身症状比较严重,可骤然起病,烦躁、高热、头痛以及全身不适,甚至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可引起高热惊厥。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与分析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人民医院,河南焦作454191【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效果及意义。
方法: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病毒、抗生素等治疗,采取生活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对症及用药护理和健康教育。
结果:本组96例,经正规抗病毒、抗感染及中医药治疗,所有病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加强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及护理,对于降低整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25-0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
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其发病率增多。
在气候突变时较易引起流行,如,sars,甲流感干等。
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共诊治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6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龄5-76岁,平均36.6岁;普通感冒34例,急性病毒性咽喉炎12例,急性疱疹性咽峡炎8例,急性咽结膜热16例,急性咽-扁桃体炎26例;临床表现:普通感冒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伴有发热流清水样鼻涕,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有咽痛、咽鼓管发炎使听力减退。
急性咽喉炎临床特征为发热、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咽部疼痛;急性咽结膜炎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结膜充血;咽-扁桃体炎起病较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c以上。
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下颌淋巴结肿大,压痛等,肺部无明显异常。
并发症:急性鼻窦炎3例,中耳炎3例,气管-支气管炎2例。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论文(共2篇)第1篇:关于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思考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另有20%~3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常见,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
大部分病毒性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即使不进行特殊治疗,在一周内也能自行痊愈,而儿科用药的目的是由于患儿身体的特殊性及家长的高期望,意欲通过用药缓解症状、减轻患儿及家人的痛苦。
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所以,在其治疗中以抗病毒药物结合抗感染中成药为主,其次采用抗病毒药物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本文旨在对医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门、急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从医院信息系统(HIS)中提取我院儿科2014年5月-2015年4月,共12个月的处方,筛选出明确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600张,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应用WPS2013版Excel工作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筛选出的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对我院儿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使用的药物种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2结果2.1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600张处方中,男263张(43.83%),女337张(56.17%),年龄分布在6个月~16岁。
2.2常用药物类别共用药品56种,13类,菌药物处方(71.67%),中成药制剂处方(33.26%),抗病毒药物处方(26.40%)(15.40%)排名第五。
2.3复方制剂组分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理论上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少部分为细菌感染或继发性细菌感染,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因此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而普通复方制剂含有多种成分,每种成分专针对某种症状的治疗,因此这些药物也常常受到临床医生的亲睐,我院常用的复方制剂及组分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2月第10卷第4期作者简介:吴长兰,1987出生,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学历,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护理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吴长兰(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4)【摘要】目的探究及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处理,设置为观察组。
另外50例采取常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且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CK、CK-MB、LDH、cTnI值均有所下降,并且观察组下降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心肌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干预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可自愈,或经抗生素治疗几日后痊愈,但有少数患者可进展为心肌炎,以病毒感染为主。
心肌炎患者早期常表现高热、恶心呕吐、咽痛、全身酸痛等,进展期可以心悸、胸痛胸闷、心前区疼痛等,严重患者可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1-2]。
心肌炎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差异较大。
常规护理可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心肌炎患者的针对性较差,常规护理更加适用于轻症,慢性疾病。
护理欠佳可能会不利于患者恢复,甚至加速病情的恶化,笔者希望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可缓解病情恶化,此次探究通过将运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与行常规处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究早期护理干预能否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详细如正文展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取早期护理干预处理,设置为观察组。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参与者及方法包括XX名患者接受XXX干预措施,进行XX周的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心肌炎症程度,改善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部分强调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临床效果的显著性。
建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的具体优化策略,以提高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临床效果观察、参与者、干预措施、并发症、数据分析、重要性、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肌肉疼痛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天内自愈,但有一部分患者因感染后心肌受累,发生心肌炎的并发症。
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宣教,指导患者规范用药及休息,及时进行心电监测,监测心肌炎的进展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心肌炎的发生率及减轻病情。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提供更有效的临床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和管理,旨在减少心肌炎的发生率、降低心肌炎的严重程度,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为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研究共纳入XX名患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护理干预并设立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心肌炎症程度较对照组有所减轻,心功能指标也呈现改善的趋势。
结果分析表明,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认为早期护理干预在这类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加精准的干预方式,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临床效果观察、参与者与方法、护理干预内容、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结果、结果分析、结论总结、进一步研究建议、临床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心肌炎的发生,心肌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目前,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护理方案。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研究还可以为相关临床疾病的护理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护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护理干预与常规治疗对比分析,评估早期干预在减轻患者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和改善预后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护理措施。
研究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心肌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心肌炎患者的康复与健康。
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文章首先介绍了早期健康干预的概念和意义,然后重点讨论了该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接着介绍了效果评价方法并分析了临床试验结果,探讨了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能有效缓解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最后给出了展望和建议,强调了早期干预在提高住院病人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该研究,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推动早期健康干预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早期健康干预、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评价、临床试验、影响因素、效果、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医院内接受治疗的患者中。
这类感染通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咳嗽、流感等。
在住院病人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情况,早期健康干预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早期健康干预是指在疾病出现初期即开始干预,通过控制感染扩散、提高免疫力等手段来促进病人康复。
在住院病人中进行早期健康干预,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还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和应用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是当前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情况,并评估其在改善病人健康状况和减少住院时间方面的效果。
通过分析临床试验结果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对病人疾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以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已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中一个常见且容易发生并发症的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一类由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感冒、流感、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这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快、病情变化迅速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成为当前医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评价,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早期健康干预的概念,深入了解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定义和意义;2. 探讨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在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的作用;3. 评价早期健康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明确其在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价值;4. 综合现有研究进展,总结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情况,并借鉴相关研究结果;5. 分析影响早期健康干预效果的因素,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和局限性。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设定,本研究旨在为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提高病人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和支持。
2. 正文2.1 早期健康干预的概念早期健康干预是指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或症状较轻微的阶段,通过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的进展或加重。
早期健康干预强调的是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通过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早期健康干预的概念尤为重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咽炎等,症状轻重不一,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XX名患者进行观察,发现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实践中,依靠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相关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合实际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优化护理干预方案,提高患者的预后。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临床效果观察、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临床意义、实际探讨、结论、展望。
1. 引言1.1 背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引起。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引发心肌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提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干预和严密监测,可以有效降低心肌炎的发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心肌炎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见于小儿及青少年患者。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轻症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预后和缓解症状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发表时间:2017-04-21T10:25:43.8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作者:李春[导读] 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自贡 6430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结果: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对于退热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其结果是护理干预组患者在退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及时缓解病情,密切护患关系,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
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现将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8月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8例,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2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4例)和护理干预组(24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6个月~10岁,平均(4±2.82岁),普通感冒12例,急性病毒性咽喉炎4例,急性疱疹性咽峡炎2例,急性咽-扁桃体炎6例;护理干预组年龄7个月~10岁,平均(4±2.71岁),普通感冒12例,急性病毒性咽喉炎4例,急性疱疹性咽峡炎3例,急性咽-扁桃体炎5例。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早期护理干预),各45例。
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通过早期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生存质量,加快其康复进程。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比较多见,多数患者会在病发之后的第2周左右会因为心悸、胸闷等症状而诱发心肌炎,如果处理不及时,容易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生存[1]。
基于此,尽早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至关重要。
故而本研究以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重点探讨了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观察对象为9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均纳入于2019年02月--2020年04月。
根据双盲随机对照原则,予以分组探讨,其中一组名为常规组,另一组名为研究组。
每个小组分别45例。
研究组包括24例男性和21例女性,年龄24-48岁,均龄(34.6±8.5)岁;常规组包括25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23-49岁,均龄(34.5±8.8)岁。
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P值>0.05。
1.2方法给予常规组45例常规护理,包括必要的体征观察、病情观察、清洁病区、保持环境安静,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干净又卫生的治疗环境。
给予研究组45例早期护理干预,所有操作基于常规护理之上,包括(1)早期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全程掌握患者的心态变化,让患者加深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明确治疗注意事项、护理配合要点,进而提高其治疗积极性。
临床治疗初期,护理人员加强全方位的干预,督促患者按时休息,保证作息规律,以免心脏负荷过重,通过充分的休养,纠正心肌代谢。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病例进行干预措施后的观察,分析其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情况。
研究对象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指标包括心肌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改善等。
结果分析显示,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可以得出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早期护理干预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临床效果观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干预措施、观察指标、结果分析、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背景在早期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管理中,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容易传播的疾病,容易引起心肌炎等并发症。
心肌炎是一种病理状态,是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肌炎症,严重时可引起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成本和并发症发生率。
深入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早期干预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会引发心肌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了解早期护理干预对这类患者的临床效果,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着重观察干预措施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以及研究对象在接受不同干预措施之后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上的干预策略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通过对早期健康干预的概念、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不同干预措施的比较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早期干预在病人康复中的作用。
研究认为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干预措施的优劣,并明确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早期健康干预策略的优化和持续跟踪评估。
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期健康干预、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效果评价、干预措施、影响因素、有效性评价、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特别是在医院里住院的病人中更为常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医疗资源,而且容易引发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如何在早期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干预成为了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住院病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着重分析早期健康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验证其在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
2. 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了解其在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方面的效果。
3. 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差异,寻找最佳的干预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健康干预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患者康复和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
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就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LDH、CK、cTnl水平均有所下降,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血清指标恢复正常,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道炎症疾病,易诱发心肌炎。
心肌炎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肌层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1],患者常在1~3周之前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史,该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可无任何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功能受损情况,严重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猝死,因此应提高对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主要就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8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
研究组年龄20-60岁,中位42岁;对照组年龄22-71岁,中位49岁,已将精神疾病、资料不全患者资料予以排除,提前告知家属和患者此次研究内容。
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定时通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保证充足的睡眠,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可通过向患者发放宣传册或举行讲座等方式使患者了解相关知识[3],提高对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由于受到病情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鼻塞、头疼和发热等等不良症状,这些病症表现极大降低了生活品质,患者很容易受不了疾病的打击,不接受疾病,产生了一种抗拒情绪,并出现一系列不安和紧张等等情绪,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身体发生高热的时候,还会很容易担心后面的预后效果如何,产生了焦虑心理。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1.引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RTI)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
而部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发心肌炎(myocarditis),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的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
但临床上也发现,早期的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100例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
年龄范围为20岁至60岁。
2.2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照统一的诊疗流程进行治疗,同时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早期护理干预措施。
早期护理干预包括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内容。
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等相关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3.1 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体温下降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2 实验室检查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心肌酶水平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3 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疾病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这提示临床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肌炎时,应加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试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研究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鼻腔、咽部和喉部的急性炎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轻者可自愈等特点,多年来人们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存在一定误区。
本文通过研究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干预的研究来论述如何正确采取措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早期治疗。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38-01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误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可发于四季且发病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
据统计,一个成年人每年平均会感染2-4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但发病率高,经常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人们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有两大误区。
一是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所以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根本不用采取治疗,病发期过后自然会痊愈的。
虽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果病情较轻,确实存在短期内可以自愈的情况,但并不是如同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完全没有治疗的必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引发包括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脑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而患者通
常不具备甄别并发症的能力,所以一味地拒绝检查和治疗很可能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二是认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必须通过输液才能痊愈。
由于害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并发症,一切患者认为只有通过输液这种治疗方式才能彻底治愈,而不论病情的轻重一律采用输液方式。
一些医院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也过分使用输液治疗方式。
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治疗费用,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易引起体内正常的菌群失调,引起耐药菌生长、繁殖,产生众多隐患。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研究
本文选取吉林省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于本院的18岁以上65岁以下的198名患者为研究对象。
为了使得数据更具普遍性,要求选取的患者对象需要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检测,并且排除患者对象平时患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
为了更加细致地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就诊时的发热体温分为两类,384度及以下为轻度患者,385度及以上为重度患者。
将选取的患者对象随机分成三组。
其中,第一组为一般治疗组,对于该组中的轻度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每天口服三次氨伽黄敏胶囊,每次2粒;对于该组中的重度患者则除上述治疗外,同时间断肌肉注射复方氨林巴比妥2ml,肌肉注射疗。
第二组为抗病毒治疗组,是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抗病毒药物配合治疗,具体做法为对于该组中轻度患者在第一组治
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三次病毒唑,每次02克,对于该组中的重度患者则同样在第一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静脉注射06克病毒唑。
第三组为抗生素治疗组,是对于患者在前两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抗菌素治疗方法,具体做法为对于该组中的轻度患者在第二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服3次的阿莫西林,每次10克,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每天加服2次的罗红霉素,每次015克;对于该组中的重度患者则在第二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静脉注射2次青霉素,每次400万u,如果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每天注射1次05克的左氧氟沙星。
对于上述三组的治疗患者对象,在入院时记录下他们的体温、咳嗽、流鼻涕、头痛等症状,治疗三日后对于患者进行同样身体状况的记录,并对于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21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度患者,三种治疗方案在治愈率、有效率上并无明显的差异,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缓解也基本相同。
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分析来看,该病症的主要诱因为受凉、劳累等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多由病毒引起,病情的轻重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破坏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免疫能力有关。
所以对于轻度患者,由于所感染的病毒病不强,加之自身免疫系统的运行,可以通过一般性基础治疗,使患者个体的免疫功能逐渐恢复,驱除病毒,实现痊愈。
对于轻度患者添加抗病毒或者抗菌素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增加治愈率和节省治愈时间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但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会引起包括心肌炎、肾炎和脑膜炎
在内的多种并发症,因此不可忽视对于治疗过程的观察,应该对于患者进行一般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2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重度患者,在早期临床治疗中采用抗病毒治疗,对于早发病初期控制病毒的复制,控制病情起到明显的作用。
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重度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从而造成体内器官组织的损伤,严重时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因此采用抗病毒治疗对于阻断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控制病情,恢复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素对于病毒感染的治疗是无效的,因此不对症使用抗菌素,不但会造成治疗成本的提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使耐药菌增加和集体易感性增加,造成感染菌的暴发流行。
因此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应该谨慎、对症、适量使用抗菌素,坚决杜绝滥用抗菌素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易洁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用药调查与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2)
[2] 卢敏利,韩秋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处方策略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