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6.09 KB
- 文档页数:6
阿司匹林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分析及日后如何规避风险摘要:近几年来,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事件的热度较高。
阿司匹林被誉为最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又称“乙酰水杨酸”。
是一种有效的解热镇痛剂,是急性风湿热时首选药。
在小儿使用时的副作用较大。
它对胃的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溃疡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且已被认为可加重哮喘的症状,甚至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剂量过大可产生水杨酸中毒综合征,其特征是换气过度、神态不清和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
已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给流感病毒和水痘病毒感染的小儿服用阿司匹林有发生Reye综合征的危险,以肝脏和脑功能失调为特征,自八十年代初期第一例报道Reye综合征与阿司匹林的使用有关后,已不再作为儿童退热的常规用药,而同时Reye综合征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大大降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不可能排除流感的可能性,因此不主张应用该药。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还有凝血障碍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下面我会对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日后应用的注意事项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适用人群;药理作用一、关于阿司匹林的介绍首先,阿司匹林是临床中的常用药物 , 具有解热、抗炎、镇痛的效果 , 也有显著的抗血小板集聚作用 , 适合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疾病治疗中 , 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药学价值明显。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常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 在临床中有着抗血小板、解热、抗炎、镇痛的效果 , 属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级推荐药物 , 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的首选药物。
从药理作用来看 , 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酶抑制剂 , 可以抑制血小板环氧酶 , 阻止血小板合成。
但在临床用药时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必须要高度重视。
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 , 避免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 , 对于卒中、心肌梗死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应用阿司匹林 , 其疗效优于传统的抗凝治疗方式。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斯匹林副作用阿斯匹林,也就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
它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头痛、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然而,尽管阿斯匹林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注意和避免。
阿斯匹林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胃部不适。
乙酰水杨酸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胃溃疡或敏感的胃部,最好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导致出血问题。
如果你正在接受手术或有出血倾向,应该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除了胃部问题和出血倾向,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哮喘。
有些人可能对乙酰水杨酸过敏,导致呼吸道症状加重、喘息和肺炎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好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有一些少见但可能严重的副作用。
例如,长期大量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和肾衰竭。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导致可逆性听力损失,尤其是在年长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所以,如果你有肾脏问题或听力损失的风险,最好避免滥用阿斯匹林。
除了这些明显的副作用,还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例如,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此外,乙酰水杨酸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降低其疗效。
因此,在使用阿斯匹林之前,最好告诉医生你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阿斯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注意。
胃部不适、出血倾向、哮喘、肾脏损伤和听力损失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使用该药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发烧,以及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尽管阿司匹林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关注。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并提供一些用药的建议,以确保我们的用药安全。
1.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和溃疡等。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增加了黏膜腐蚀的风险。
为了减轻这些不适,我们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一起服用阿司匹林,以减缓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此外,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
2. 出血风险增加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然而,这也使得阿司匹林使用者出血风险增加。
如果您正在接受某种手术或有其他出血风险的情况(如消化道溃疡),请务必告诉医生您正在使用阿司匹林。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与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相互作用,导致出血风险进一步增加。
3.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您对阿司匹林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生帮助。
4. 儿童和青少年发生雷氏综合症的风险阿司匹林使用与儿童和青少年患雷氏综合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雷氏综合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可导致脑肝病变和死亡。
因此,不建议给18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发烧期间。
尽管阿司匹林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遵循正确的用药指导下,它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我们的用药安全:1. 请务必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超过推荐的剂量或使用时间。
2.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告知医生您的药物过敏史和当前用药情况,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3. 如果出现严重的胃痛、胃出血或其他胃肠道不适症状,请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4.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请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发烧期间。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历经百年,在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处于不可动摇的基石地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然而,任何药物均是一柄“双刃剑”,治疗获益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但盲目陷入“阿司匹林是不安全的”“阿司匹林易导致大出血”等误区,对阿司匹林望而却步的态度亦不可取。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是不争的事实,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同样利大于弊。
只有正确认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合理预防与处理其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有效避免危害,使获益最大化。
一、消化道不良反应常见的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以消化道不良反应为主,其中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较为常见,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或溃疡,但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较为罕见。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占 20% ,包括胃灼热、反酸、恶心、腹胀、腹痛、胃部不适等。
阿司匹林之所以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其对消化道黏膜有局部刺激作用。
阿司匹林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磷脂层,破坏胃黏膜的疏水保护屏障。
当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时,使细胞毒性物质释放增多,进而刺激并损伤胃黏膜。
此外,阿司匹林也可损伤肠黏膜屏障。
另一方面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全身作用,也是消化道损伤的主要原因。
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并非其特有作用,因为抗血小板药物均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然而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并不高于氯吡格雷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识别常见的消化道不良反应高危人群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合用抗凝药物者;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症状者;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者;此外,还包括吸烟、饮酒者等。
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处理当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时,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根据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和心血管病的危险个体化评价。
如果患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可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而给予抑酸药;如患者发生活动性出血,常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直到出血情况稳定。
阿司匹林论文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找到了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论文摘要: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出血风险、胃肠道副作用等。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该论文详细介绍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价,为临床决策和指导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请注意,由于资源限制,我无法提供您所需的具体论文全文。
您可以在学术数据库或公共图书馆中查找该论文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摘要】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 ;Reye综合征 ;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
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3]。
张锡迎等[4]用内镜观察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随机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82例,治疗组44例因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50 100mg/d,服药时间为0.56年。
对照组23例常规胃镜体检,内镜观察两组粘膜损伤情况并作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膜红斑及粘膜下出血点,部分表浅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溃疡,与对照组比铰差异有显著性p<0.05。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一、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退热、消炎等多种功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出血等。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影响胃肠道黏膜保护屏障的形成,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降低等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溃疡等。
2. 出血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合成,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主要表现为皮下淤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
3.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哮喘等。
三、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方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和用药方式有关。
一般来说,剂量越小、用药方式越科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遵循医嘱,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方式使用。
2. 配合其他药物使用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3. 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调理也是防治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4. 定期检查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例如,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依从性等指标。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例如,在出现胃肠道反应时,可以选择口服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
四、结语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也存在着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需要注意剂量、用药方式、饮食调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定期检查身体指标,及时就医。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论文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较强的镇痛、解热、抗炎、抗血栓作用。
以下是“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近年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不少新用途,由于治疗作用的增加,临床应用也随之增多,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大多临床医师只考虑该药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不良反应不够重视。
本文通过对阿司匹林常见的和近几年来报道的特殊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能引起临床对其不良反应的重视,仅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spirin),1898年上市以来广泛用于临床,到目前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另外,可用于儿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减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胆道蛔虫病,防治腹泻,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率,防止早产等作用。
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药物药用范围越大,使用就会越平凡,不良反应就会越来越多,也往往会被忽视。
本文将近年来阿司匹林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文献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检索近年来医药期刊报道阿司匹林出现的不良反应,全面查阅原始文献资料,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等症状。
然而,长期或滥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危害。
1. 胃肠道问题: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问题。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酸分泌。
长期大量用药或超过建议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2.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阿司匹林及类似药物过敏,出现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有哮喘和鼻窦炎症状的人患过敏性鼻炎时,使用阿司匹林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造成出血风险的增加。
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情况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用药剂量只需低剂量,但即使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也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4. 肝肾功能受损: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存在肝肾疾病的患者中。
5. 儿童使用风险:阿司匹林与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Reye综合症相关。
Reye综合症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并在儿童发烧时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
因此,12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注意:以上只是阿司匹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和危害,具体情况还需依据个体的健康状况、用药剂量和疾病风险来评估。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浅谈阿司匹林姓名:XX指导教师:XX专业:班级:20XX 年X月X日目录1.引言 (2)2. 国内外的生产情况以及需求量 (2)2.1国外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2国内生产状况以及需求量 (2)2.3对我国今后产销的建议 (3)2.3.1努力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 (3)2.3.2生产多种释药方式的阿司匹林以及水杨酸的衍生物品种 (3)2.3.3发展多种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衍生物,满足市场需求 (3)3.应用及市场前景 (3)3.1. 广泛用途 (3)3.1.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4)3.1.2防治心血管疾病 (4)3.1.3治疗结膜炎 (4)3.2阿司匹林新用途 (4)3.2.1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 (4)3.2.2老年痴呆症 (5)3.2.3降血糖作用 (5)3.2.4糖尿病引发的心脏 (6)3.2.5白内障 (6)3.3. 市场前景 (6)4. 结语 (6)5. 参考文献 (6)6. 致谢 (7)浅谈阿司匹林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本文通过论述阿司匹林国内外的生产情况,需求量,扩展到其应用及发展前景,借以希望人们能够更加了解阿司匹林这个药品,充分利用起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生产情况,需求量,应用及发展前景1. 引言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1899 年由德国拜耳公司的Hoffmann 合成,作为风湿治疗药,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
自希波哥拉第时代就作为镇痛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水杨酸,原来为柳叶的生药成分,为了提高其药效而制成易于服用品市售的阿司匹林,为拜耳公司开发的乙酰水杨酸的商品名。
近年来,国内外阿司匹林应用研究渐趋活跃,相关的专利和研究论文经常见到,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问世。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阿司匹林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标签: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为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中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
如何防治这些不良反应,笔者总结了服用该药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将该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1 主要不良反应1.1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对胃黏膜的损害,其损害机制可分为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种情况。
1.1.1局部作用口服阿司匹林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不仅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丧失还能分解粘液层,因此破坏了胃黏膜屏障。
这一方面为胃酸、胃蛋白酶对胃本身的侵蚀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促进H+逆扩散,很快使胃黏膜出现瘀斑、浅表糜烂。
这些病灶可发生隐性出血,一般不会出现显性大出血。
1.1.2系统作用阿司匹林进入体循环后,由于其对环氧化酶(COX),特别是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减少了胃黏膜对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黏膜保护因素的损失;同时阿司匹林还能增加脂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了具有收缩作用的白三烯,其中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均影响对胃黏膜的血流。
以上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不良作用使细胞修复能力受损,溃疡边缘的细胞再生受阻,延迟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因此患者易发生胃出血、穿孔等溃疡病的发生。
1.2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导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发生率较小,报道很少。
2防治措施2.1服用适宜的剂量每天服用小剂量(75~3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此法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
每天服用中等剂量(500~3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
常用此法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等病症。
每天服用大剂量(超过4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消炎及抗风湿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又称乙酸水杨酸,具有强解热镇痛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风湿、抗感染治疗[1]。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药物能对血液中血小板中的环加氧酶1起到抑制作用,还能减少血栓素A2形成,可应用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短暂缺血症状发展,如冠心病、偏头痛以及心肌梗死、脑血栓或是其他手术治疗后出现血栓、血栓闭塞脉管炎症等。
本文主要对阿司匹林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探讨,并且简单介绍了阿司匹林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1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指出阿司匹林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于防治乳腺癌及直肠癌,能帮助有效降低死亡率或发病率[2]。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对1400多名女性进行研究调查,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女性每周口服阿司匹林3次,连服6个月,对照组女性不服用阿司匹林,经过6个月后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女性患卵巢癌症风险率比对照组降低了约40%。
流行病学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能降低直肠癌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从根本上预防癌症,控制癌症病变而不是治疗或溶癌。
2阿司匹林的其他药理作用镇痛、抗感染和解热作用阿司匹林能起到镇痛、解热以及抗感染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1)镇痛作用是因为抑制机体痛觉刺激发生脉冲,控制致痛物的活性,抑制合成前列腺素以及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枢性等,帮助缓解疼痛。
(2)通过体温自动调节功能以及抑制机体合成前列腺素,能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抗感染药理作用是通过控制出现炎症组织中合成前列腺素而达到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通常与其他镇痛解热药物配合治疗感冒发热以及慢性钝痛等疾病,因其具有抗感染性和抗风湿性作用,能缓解急性风湿患者患肢的红肿、疼痛等症状。
抗凝剂防治心肌梗死和中风临床研究证明血栓A2是在环氧化酶物质作用下将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其是一种血小板凝聚及释放的强诱导剂,能直接诱发机体血小板释放腺苷二磷酸加强血小板的凝聚,而前列环素也是一种强力血小板聚集及血管扩张抑制剂[3]。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论文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较强的镇痛、解热、抗炎、抗血栓作用。
以下是“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近年发现阿司匹林还具有不少新用途,由于治疗作用的增加,临床应用也随之增多,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大多临床医师只考虑该药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不良反应不够重视。
本文通过对阿司匹林常见的和近几年来报道的特殊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能引起临床对其不良反应的重视,仅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spirin),1898年上市以来广泛用于临床,到目前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另外,可用于儿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减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胆道蛔虫病,防治腹泻,减少白内障的发生率,防止早产等作用。
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药物药用范围越大,使用就会越平凡,不良反应就会越来越多,也往往会被忽视。
本文将近年来阿司匹林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文献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
一般
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检索近年来医药期刊报道阿司匹林出现的不良反应,全面查阅原始文献资料,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1.2收集标准和分析方法
对期刊文献中有关阿司匹林ADR病例报道,常规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停药后有所改善。
ADR选取最主要的ADR表现,对其ADR按人体器官系统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类。
2常见不良反应
2.1胃肠道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抗风湿剂量阿司匹林可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由于胃的生理性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出现胃酸过多,胃黏膜生成减少和糜烂,胃肌肉张力减低,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
可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出血危及生命。
2.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到200~300μg/L后出现。
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
2.3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2%,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针,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由于阿司匹林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加氧酶途径,PG合成受阻,造成脂氧酶代谢产物白三烯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引发“阿司匹林性哮喘”。
2.4瑞氏综合征
患有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或青年服用阿司匹林后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危险,表现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宜慎用。
对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患儿和水痘患儿应用此药时,可能引起Reye综合征,这是一种以脑病合并内脏脂肪病为特点的综合征,故WHO对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的患儿,主张不用此药。
2.5水杨酸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视听力减退、嗜睡、出汗等反应,称为水杨酸反应,这是慢性水杨酸盐中毒的表现,多见于风湿病的治疗,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紊乱,应立即停药,并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
3特殊不良反应
3.1血液系统
阿司匹林一般剂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释放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从而延长出血时间。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能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延长凝血时间,引起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故严重肝病患者、
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者以及血液病患者、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应禁用。
另外,孕妇小剂量长期服用,能影响孕期和产程,并增加出血的危险,若妊娠后期超剂量应用,可造成新生儿颅内血肿、紫癜和短暂的便血。
3.2肝脏的毒性
对肝脏的影响几乎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致肝损害,阿司匹林亦不例外。
主要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偶见碱性磷酸酯酶显著升高,提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阿司匹林直接损伤肝细胞,肝脏损害程度与用药剂量成正比。
3.3肾损害
阿司匹林可抑制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导致局部肾血流下降,肾血管收缩,并有增厚和玻璃样变,肾血流减少和肾小球滤过滤降低,可引起缺血性’肾损害。
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时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浓度达到250μg/mL时易发生。
损害均是可逆的,停药后可恢复,但已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3.4ASA肝炎
阿司匹林能广泛干扰肝脏生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引起肝脏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故临床有“ASA肝炎”之称。
4对诊断的干扰
①长期每日用剂量超过2.4g时,硫酸铜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②可干扰尿酮体试验;③当血药浓度超过130μg/mL
时,用比色法测定血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则不受影响;④用荧光法测定尿5-羟吲哚醋酸时可受本品干扰;⑤肝功能试验,当血药浓度>250μg/mL 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有异常改变,剂量小时可恢复正常;
⑥每天用量超过5g时,血清胆固醇可降低;⑦本品作用于肾小管,可导致血钾降低;⑧血药浓度>300μ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⑨-由于本品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可导致血钾降低;⑩大剂量应用本品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状腺素(T3)可得到比较低的结果。
5阿司匹林禁忌证
①活动性溃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水肿或休克者;④妊娠期妇女。
6慎用
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反应时;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尔引起溶血性贫血);③痛风患者;④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的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⑤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水肿;⑥肾功能不全时有加重肾脏的毒性的危险;⑦血小板减少者。
7阿司匹林用药注意事项
①有交叉过敏反应;②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长期大剂量用药是,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③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④小儿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有关;⑤本品小剂量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延长出血时间;⑥服用本品期
间,会对临床诊断的一些检验结果出现干扰;⑦长期大量服用时,应定期检查血细胞比容、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③逾量或中毒表现,多见于风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对脑、胃、肾、肝及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用时注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谨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避免长时间和大剂量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随着阿司匹林老药
新用的日益增加,对它的不良反应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临床使用中要提高警惕,不可滥用,以达到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