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5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58%不等。
因此对不同VTE 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
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本共识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着眼于DVT的筛查和治疗,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帮助创伤骨科医生筛查DVT高危人群及初步处置DVT患者,而有关VTE预防相关内容请参考文献。
一、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1.DVT的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下肢近端(胭静脉或近侧部位)DVT是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2.DVT的流行病学特点: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高达50%,近端DVT发生率约为27%。
亚洲一项由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为42.0%,近端DVT发生率为7.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全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因血液回流受阻,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由于DVT后PE的发生率较高,或PE的栓子大都来源于DVT,所以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一、DVT的临床分型1.按部位分:(1)周围型: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按严重程度分:(1)常见型DVT。
(2)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二、DVT的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1)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15~30 d之间。
(3)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
(4)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5)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首次报道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作者:胡大一孙艺红执笔 2006-7-7 编者按:在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下,去年6月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首次推出国内第一个专家共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在本站广泛征集修改意见,引起国内外心血管医生的强烈反响,并引发各学科中国专家推出中国特色专家共识的浪潮。
近日,为征求广大医生意见,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再次在本站率先公布《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希望广大专家和临床医生再次踊跃参与共识的讨论和修改。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由于二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联系,目前已将二者作为统一的疾病。
VTE很常见,在美国和欧洲发病率为千分之一,而且有增加的趋势,并与死亡危险增加有关,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均很高,分别为3.8%和38.9%。
无创诊断技术的发展使VTE的诊断简化,检出率提高。
但致死性PE可以是疾病的首发表现。
此外,高龄是VTE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老龄人口的增加必将导致未来该疾病的致死和致残率增加。
肺栓塞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静脉血栓栓塞应该重在预防。
目前中国没有关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病率的大规模调查,国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国际指南存在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能有指导临床和规范化治疗的文件来改进我国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现状。
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住院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PE是最常见且可预防的院内死亡病因,预防PE也是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最重要策略。
大块PE发生前通常没有先兆,因此这类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
住院期间因PE死亡的患者中,70-80%在死亡前根本没有考虑到PE的可能。
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住院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VTE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通常混和存在。
最新:创伤骨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
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
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一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pu1monaryembo1ism,PE),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DVT,尤其多见于下肢。
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1ism,VTE)z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也有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可凹性水肿、股三角及腓肠肌区域的压痛。
严重情况下,DVT甚至会影响到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的供血不足。
在血栓发展过程中,若发生血栓脱落,栓子便会随血流回流入心脏,然后进入肺循环,随着循环血管管径变小,栓子极大可能会栓塞血管,继发PE o此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1创伤骨科患者发生DVT的概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创伤骨科患者中DVT 年发生率为0.5%o-1%o[3]o而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为6.4%-12.4%,且以髓周骨折(髅部和骨盆、髓臼骨折)和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合计超过创伤骨科DVT患者的50%,其次为膝关节周围骨折、胫腓骨骨折等。
骸周及下肢骨折DVT占创伤骨科DVT患者的95%以上,而上肢骨折DVT发生率很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引起的疾病。
患者因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2]。
由于DVT后PE发生率较高,或PE栓子大都来源于DVT,DVT和PE可视为VTE的不同阶段或过程。
DVT 如在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会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3-4];PE如未及时溶解,则可影响肺动脉血流,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1 下肢DVT临床分型和分期1.1 下肢DVT临床分型按部位分[5]:①周围型——腘静脉和小腿DVT;②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
按严重程度分[6]:①常见型DVT;②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
1.2 下肢DVT临床分期按发病时间分为:①急性期——发病后14 d以内;②亚急性期——发病15~30 d;③慢性期——发病30 d以后;④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⑤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在慢性期或后遗症期基础上DVT 再次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应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等[7]首次报道采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技术,即介入方法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目前在抗凝治疗基础上,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及支架植入术。
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常规筛查深静脉血栓的必要性发表时间:2016-01-27T15:38:27.383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谢明锐唐诗添王陶王军[导读] 绵阳市中心医院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应该常规进行有效的深静脉血栓筛查。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常规筛查深静脉血栓的必要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共计112例下肢需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术前均行血栓形成风险评估(RAPT)、D-二聚体及下肢静脉彩超检查。
结果 RAPT评分为低风险组(≤5分)有32例,中等风险组(5~14分)有56例,高风险组(>14分)有24例;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有深静脉血栓的占60.7%(68/112),其中低风险组9例(28.1%),中风险组40例(71.4%),高风险组19例(79.2%)。
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应该常规进行有效的深静脉血栓筛查。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中图分类号】R683【文章标识码】AThe need for routine screening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 on preoperative[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routine screening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s on preoperative.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12 cases requir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underwent risk assessment (RAPT), D- dimer and venous ultrasonography on preoperative. Results RAPT rated low risk group (≤5 points) has 32 cases, moderate risk group (5 to 14 points) there are 56 cases, high-risk group (> 14 points) had 24 cases;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showed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 accounted for 60.7% (68/112), 9 cases in which the low-risk group (28.1%) , 40 of the moderate risk group, (71.4%), 19 cases of the high-risk group (79.2%). Conclusions For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before surgery should be routinely effective screening of deep vein thrombosis.[Keywords] lower limb;fracture; deep vein thrombosis; ultrasound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后常见的并发症,下肢骨折患者是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发人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