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推荐)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自然之道》公开课的主题和目的,强调课程的重要性。
1.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受。
1.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2.1 教师讲解:解释自然之道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的应用。
第三章:自然之道的体现3.1 教师讲解:介绍自然之道的体现方式和例子。
3.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之道体现的理解和经验。
3.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4.1 教师讲解:介绍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4.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建议。
4.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自然之道的保护与传承5.1 教师讲解:介绍自然之道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方法。
5.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之道保护与传承的理解和行动。
5.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意义。
第六章:探索自然之道的方法6.1 教师讲解:介绍探索自然之道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察、实验、研究等。
6.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探索自然之道的方法和经验。
6.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自然之道的方法的实际应用。
第七章: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7.1 教师讲解:介绍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如农业、环保、健康等。
7.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体验。
7.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自然之道》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自然之道》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强调学习自然之道的重要性1.2 课程内容概述概述课程将探讨的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介绍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1.3 学习目标列出本章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1.4 教学方法介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提问第二章:自然界的规律2.1 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解释自然界中的规律和定律强调自然规律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2.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地球运动对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2.3 天气预报介绍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教授学生如何读懂天气预报和应对天气变化2.4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天气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第三章:生态系统3.1 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3.2 食物链和食物网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教授学生如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讨论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4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并进行讨论第四章:水资源4.1 水资源的重要性强调水资源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4.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讲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讨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4.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并进行讨论第五章: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5.1 气候变化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5.2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解释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基本原理介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5.3 环境保护的责任强调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职责讨论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保护环境5.4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气候变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进行讨论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6.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阐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6.2 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其作用讨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与措施6.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要求学生制作汇报PPT,分享观察和调查成果第七章:土壤与植物生长7.1 土壤的形成与功能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强调土壤保护对生态环境的作用7.2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介绍植物生长的光、水、肥等基本条件讨论如何提供最佳条件以促进植物生长7.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观察和土壤样本采集要求学生分析植物生长的条件,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八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8.1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8.2 环境污染与治理讲解主要环境污染类型及其治理方法讨论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发展8.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要求学生设计宣传材料,提高环保意识第九章:自然灾害与防治9.1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成因介绍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强调了解自然灾害的重要性9.2 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讲解自然灾害预防和应对的基本措施讨论如何在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9.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自然灾害逃生演练要求学生学习制作应急包,掌握基本自救技能10.1 课程回顾强调学生在本课程中学到的核心理念10.2 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讨论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为自然保护做出贡献10.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创意提案的制作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环保行动计划,为自然保护做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的课程介绍和内容概述环节需要重点关注。
《自然之道》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了解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自然之道的方法和技巧。
(2)利用实验、观察、调查等手段,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3)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之道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自然界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感受自然之道的魅力。
第2课时:自然之道的方法与技巧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学习自然之道。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之道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自然现象观察与实验。
第3课时:自然之道的应用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自然之道在农业、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自然之道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
第4课时:自然之道与人类文明1. 导入:引导学生探讨自然之道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之道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自然之道在古代文明、现代科技等方面的贡献。
第5课时:自然之道与可持续发展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自然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新课导入:讲解自然之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3. 实例分析:分析自然之道在可持续发展案例中的运用。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自然之道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学生掌握自然之道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自然之道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自然之道进行创作和实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自然之道的实践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自然之道的应用和创新。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之道的基础知识。
2. 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自然之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PPT、自然之道实践材料等。
2. 环境准备:教师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准备相关的实践场地和设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讲解自然之道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的基础。
3. 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然之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自然之道。
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6. 拓展:教师提供相关的自然之道资源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听课时的反应、实践活动中的积极程度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自然之道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使学生掌握自然之道的原则和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自然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自然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自然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之道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1)自然之道的定义(2)自然之道的特点(3)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 自然之道的原则:(1)和谐共生原则(2)顺应自然原则(3)可持续性原则3. 自然之道的方法:(1)观察自然(2)模仿自然(3)融入自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自然之道的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1)自然之道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自然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自然之道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素材和实践活动材料。
(3)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自然现象或案例,引发学生对自然之道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认识。
2. 讲解自然之道的基本概念:(1)教师讲解自然之道的定义、特点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化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3. 阐述自然之道的原则:(1)教师介绍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和可持续性原则。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教授自然之道的方法:(1)教师讲解观察自然、模仿自然和融入自然的方法。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5.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1)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自然之道的应用。
《自然之道》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的概念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自然之道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之道的定义和内涵。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自然之道的应用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的概念。
使用多媒体展示自然之道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二章:自然之道的基本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培养学生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之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自然之道的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自然之道与人类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之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如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自然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自然之道与环境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之道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4.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之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自然之道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自然之道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之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人教版语文《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教案背景:《自然之道》是一篇描写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自然中的一次经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自然规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自然规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自然规律”。
(2)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巩固记忆。
3.生字词学习(1)教师展示生字词,学生跟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自然规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然规律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注重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规律。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推荐)第一章:自然之道概述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之道在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的定义与内涵2. 自然之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自然之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2. 讲解:详细介绍自然之道的定义、内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自然之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自然之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2. 自然之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自然之道的作用。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
2. 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自然之道的作用。
3. 互动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生态平衡。
第三章:自然之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之道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
2. 分析自然之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3.2 教学内容1. 自然之道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2. 自然之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人类如何遵循自然之道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之道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2)学会观察自然现象,分析自然规律。
(3)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
(2)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自然现象的分类与特点1. 导入:自然现象的定义与分类。
2. 教学内容:自然现象的分类、特点及实例。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自然现象。
第2课时:自然规律的探究方法1. 导入:自然规律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观察、实验、推理等探究方法。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自然规律的探究实验。
第3课时:天气与气候1. 导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教学内容: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实例。
3. 实践活动:学生观察记录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第4课时: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1. 导入:生态环境的概念。
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的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 实践活动:学生调查周边生态环境,了解生物多样性。
第5课时:自然资源与管理1. 导入:自然资源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导入、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现象和问题。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3、能从关键句入手,根据事情发展顺序的特点(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理解三四自然段。
了解事情的起因。
教学过程:
一、直接进入课题,引出道
1、这一单元是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自然之道》(齐读课题)
2、这里“道”是什么意思呢?(出示道的几种解释,供学生选择)
“道”在这里就是“规律”的意思,“自然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不理解的生字词注上记号。
2、出示字词,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筑巢孵化侦查颓丧蠢事企图用嘴啄沙滩棒球帽幼龟海鸥鲣鸟嘲鸫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A、请一位同学领读。
B、哪些字词不理解。
(出示海鸥、鲣鸟、嘲鸫的图片)
C、需要注意的字。
(啄:不要丢了点。
幼和幻对比。
)
D、多音字。
(吁)
三、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我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
2、简介太平洋绿龟和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A、出示加拉巴哥岛图片简单介绍。
B、(出示太平洋绿龟图片)在这个岛上住着太平洋绿龟,谁能用文中的话来介绍一下这种绿龟?
出示句子: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成龟和幼龟的体重。
通过“不短”“稍不留心”可以体会到幼龟离巢回归大海的不易,充满了危险。
)
四、抓住关键句子,体会蠢事
1、是啊,幼龟归海充满了危险,这不,作者一行人刚登上岛便看见了惊险的一幕。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从“探、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看出幼龟的谨慎。
从“突然、啄、企图、拉”等词中,感受到尽管幼龟已经如此谨慎了,但是危险还是发生了,可见惊险。
)
2、面对这惊险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关键字词,圈画出来并配上注解。
出示1: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出示2: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
出示3: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3、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这件事,作者却是如何评价的?
出示句式: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为什么明明是一件好事,作者却会说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能从关键句入手,了解事情的经过、结果,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
1、上节课讲到,作者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愚不可及: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愚蠢无比。
2、他们到底干了一件什么事让作者觉得愚不可及呢?
(概括上节课三四自然段的内容)
二、细读课文,体会“道”
1、明明是件好事,为什么作者却要说愚不可及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6自然段,圈画出关键的字词句,体会“愚不可及”。
●出示1:向导抱走幼龟后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出示2: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
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出示3: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对而出,
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理解个别成语,体会幼龟数量之多。
)
2、面对这样的情景,此时,我们是怎么做的?体会到我们的心情如何?(抓住描写我们及向导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
出示: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
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3、但是这种补救只是杯水车薪,不一会儿这些食肉鸟就吃饱了,发出欢乐的叫声飞走了。
此时此刻,当听着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我、同伴们、向导心情又如何呢?自由读第8自然段,圈画出关键字词,说一说此时此刻我们一行人的心情。
出示: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
(结合前文,想象此刻导游的心中在想些什么?一方面后悔自己当初的妥协,将第一只幼龟引向大海,另一方面感到痛心,为那些成为食肉鸟口中餐的幼龟。
)
4、此刻再回到第四自然段,一起读一读当初向导若无其事的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你理解了导游为什么这样说吗?明白了什么是自然之道吗?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我们一定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这就是自然之道。
)
三、课外拓展
看《拔苗助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