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3
植物病害的预测和防治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因此,预测和防治植物病害变得至关重要。
一、植物病害的预测植物病害预测是指在植物某一生长阶段,通过分析气象、土质和植物病害历史数据等因素,预测植物将可能受到哪些病害侵袭,制订出相应的预防或控制措施。
1.1 气象因素的分析气象因素是影响植物病害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气温和湿度可以促进病害的发生,而全日照和风可以减轻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植物病害预测中,气象因素的分析显得极为重要。
常见的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降雨、风速等。
1.2 土质因素的分析土壤对植物病害的影响不容忽视。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养分含量,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适宜的土壤条件可以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可能性,而过于干旱或过于湿润的土壤,则不利于植物健康生长。
因此,在病害预测中,分析土质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1.3 植物病害历史数据的分析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病害的高发期和流行趋势,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此外,还可以对不同病害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探索植物病害发生机制,为有效地预测和防治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二、植物病害的防治植物病害防治是减少病害危害和损失的重要方法。
它包括预防、治疗和控制三个方面。
2.1 预防预防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首要措施。
它主要包括植物品种选择、土壤管理、农业生产管理、环境调控等多方面。
例如,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合理配置种植密度,保持地力充足,严格控制病害源、中间宿主和病原菌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2 治疗治疗是指在植物受到病害侵袭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药剂、生物制品、物理治疗等。
但是,使用药物治疗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药害残留、环境污染等,因此治疗药剂的使用应该谨慎。
2.3 控制控制是指在植物受到病害侵袭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降低病害危害和损失。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一、名词解释1 植物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原物大量传播,在一定的环境下诱发植物群体发病,并且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2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指研究病害数量随时间而增长的发展过程。
3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是指病害的传播发展的过程,研究病害由点到面的发展变化。
反映了病害在空间的发展规律。
4 积年流行病害:指病原物需要经过连续几年的菌量积累,才能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5当年流行病害:指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菌量能不断积累、流行成灾的病害。
又称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6中间型病害:有许多病害介于上述两类病害之间,或兼有上述两类病害的特点,故称之为中间型号病害,如油菜菌核病、土传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小麦纹枯、玉米纹枯病等。
7定向选择: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后,相应的毒性小种便会大量繁殖增多,形成优势小种,最终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
8稳定化选择:感病品种面积扩大时,强毒性小种适应性差,竞争不过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而使频率降低,无毒性或弱毒性小种频率升高,不能形成优势小种。
9 S形曲线:S形曲线指病害发生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初始病情很低,其后病情随着时间不断上升直至饱和点而病情不再增长的病害曲线,如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
10指数增长期:由开始发病到发病数量(发病率或病情指数)达到0.05(5%)为止,此期经历的时间较长,病情增长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增长速率很高。
11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0.05开始到达0.95(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植物发病部位已相当多,病原菌接种体只有着落在未发病的剩余部位才能有效地侵染,因而病情增长受到自我抑制。
随着发病部位逐渐增多,这种自我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大,病情增长渐趋停止。
逻辑斯蒂增长期经历的时间不长,病害增长的幅度最大,但增长速率下降。
12 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1.试举例比较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
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
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
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
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许多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例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星穗病、小麦线虫病、水麦恶苗病、稻曲病、大麦条纹病、玉米丝黑穗病、麦类全蚀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以及多种果树病毒病害等都是积年流行病害。
小麦散黑穗病病穗率每年增长4—10倍,如第一年病穗率仅为0.1%,则第四年病穗率将达到30%左右,造成严重减产。
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例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麦类锈病、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气流和流水传播的病害。
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
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在最适天气条件下潜育期仅3—4天,在一个生长季内再侵染10代以上,病斑面积约增长10亿倍,—个田间调查实例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初侵染产生的中心病株很少,在所调查的4669㎡地块内只发现了1株中心病株,10天后在其四周约1000㎡面积内出现了1万余个病斑,病害数量增长极为迅速。
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第十二章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流行是植物群体发病的现象。
在植物病现学发展过程中,曾经把病害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重发生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过程称为病害的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中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都泛称为流行。
植物病害的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形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数量,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在群体水平研究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则称为植物病害流行学(botanical epidemiology),它是植物病理学的分支学科。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的研究重点。
病原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和人为干预下与植物群体相互作用导致病害流行,因而植物病害流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定性描述病害群体性质和通过定量观测建立关于群体动态的数学模型。
一、植物病害的计量植物群体的发病程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计量,其中最常用的有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但是,病株或病器官间发病轻重程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
例如,同为发病叶片,有些叶片可能仅产生单个病斑,另一些则可能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病斑。
这样,发病率相同时,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植物蒙受的损失可能不同。
为了更全面地估计病害数量,便需要应用严重度指标。
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例如病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
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调划统计时,以整株或者以个别器官为单位,对照事先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找出与发病实际情况最接近的级别。
严重度分级标准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可制成分级标准图。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将其严重度分为8级,用百分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