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
- 格式:pptx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922
乳痈乳痈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称之为“急性乳腺炎”。
好发于产后1个半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占90%以上,尤以初产妇为多见。
本病的特征是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的称“内吹乳痈”,临床上较为少见;不论男女老少,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则更少见。
“乳痈”之名首见于晋《针灸甲乙经>>:“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历代文献中还有称本病为“妒乳”、“吹你”、“吹乳”、“乳毒”等。
晋《肘后备急方》说:“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
《刘涓子鬼遗方》中记载了多个治乳痈方,但未描述乳痈的症状。
隋《诸病源候论。
妒乳候》指出:“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而成痈,“壮热大渴引饮,牵强掣痛,手不得近”,提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宋《太平圣惠方》说:“妇人乳汁不出,内结肿,名乳毒”。
金《儒门事亲》中有“乳痈发痛”、“俗称曰吹乳”的记载。
唐宋金元诸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均有所发挥.至明清对本病的认识更全面,论述更详细,其治疗方药至今仍为临床借鉴。
明《秘传外科方录》将本病分为“有儿者名为外吹你,有孕者名为内吹你”。
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外科启玄.卷之五.乳痈》指出:“乳痈最大者名曰乳发,次曰乳痈。
”《外科全生集》又论:“妇人被儿鼻风吹入乳房以致闭结,内生一块红肿作痛,大谓痈,小谓疖。
”《外科理例>>还认识到本病成脓不切开有传囊之变,“夫乳者,有囊蠹,有脓不针,则遍诸囊矣。
”均大大丰富了临床辨病内容。
另外,《外科理例>>尚有:“男子乳痈”之称,清《疡医大全》引胡公弼论。
又曰不乳儿,妇人患乳曰害干奶子”或“席风呵乳。
”[病因病机]1 外吹乳痈总因内有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闭阻,气血瘀滞,从而腐肉酿脓而成乳痈。
乳痈乳痈是产后女性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病症。
哺乳期女性,和家里人生气或者饮食方面不忌口等原因,都可能导致乳痈。
今天全净通就给大家分享关于乳痈的知识。
1、乳痈的简介: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
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
2、乳痈的病因病机: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
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
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
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
乳汁瘀滞: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3、乳痈的分期:郁乳期:病人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4、乳痈的辨证分型:气滞热蕴: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热毒炽盛: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乳痈是乳房的一种炎症性病变,主要是指乳腺管内细菌感染所致的乳头和乳晕周围的局部炎症,常常伴随着红、肿、热、痛和有时有脓污漏出等症状。
中医认为,乳痈多由湿热郁闭、气血不畅引起,治疗过程中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痞、扶正固本为主要原则。
以下是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量多吃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乳痈发展情况,随时记录和评估症状变化。
如红肿症状逐渐加重,伴有高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中药治疗:(1)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能清热解毒,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祛湿化痞药物:如茯苓、泽泻等,能促进湿气排出,消肿止痛,改善局部循环。
(3)扶正固本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加速病情恢复。
4.中医外治:(1)热敷: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脓污排出。
(2)中药外敷:使用煎煮成糊状的中药外敷,如黄连糊、连翘糊等,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3)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肝俞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乳痈症状。
5.心理调理:乳痈是一种疼痛且影响外貌的疾病,对女性朋友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治疗期间,要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6.预防措施:乳房健康是女性朋友的重要问题,平时要注意卫生,保持乳房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乳头破裂和感染。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综上所述,乳痈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病情观察、中药治疗、中医外治、心理调理和预防措施等。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密切配合医师的治疗计划,遵守医嘱,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
此外,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个人卫生,预防乳痈的发生。
乳痈的辨证治疗【关键词】乳痈;辨证;中医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1-02乳痈又称为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乳房炎的一种。
乳痈分内吹乳痈(怀孕期),外吹乳痈(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痈(干乳子)。
临证内吹乳痈较少,非哺乳期乳痈更少,而外吹乳痈最多,其中尤以初产妇尚未满月的哺乳期最为多见。
本文将介绍不同期乳痈的典型病例,并将其中医辩证治疗进行分析。
1 乳痈的分期及典型病例乳痈(急性乳腺炎)可分为初、中、末(肿疡期、酿脓期、溃破期)三期,初期又可分为郁滞型和蕴热型。
例一:患者女,25岁,左乳肿疼三天。
哺乳期产后月余。
昨日乳头起白疱,如粟米大,乳上方有3×5cm2大一肿块,呈条索状不红不热,自感憋胀疼痛寒热不适,体温38°c,纳呆,舌质红、薄白苔。
属初期的郁滞型。
方药,清肝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生地10g、当归10g、元参10g、陈皮6g、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30g、王不留12g、甘草3g,上药3剂,热退肿消,疼轻、白疱已消,身爽纳可,唯乳汁较少,治以通乳汤加减服之:瓜蒌30g、山甲珠10g、王不留12g、漏芦10g、通草6g、藕节10g、黄芪30g、当归10g、甘草2g服3剂乳汁增多而愈。
例二:患者女31岁。
主诉:左乳肿疼五天。
初由婴儿咬伤乳头,后发热恶寒,头晕、恶心,纳呆,乏力。
检查:体温39°c,舌质淡红,苔白根微黄,脉浮数,左乳房下皮肤微红,有8×10cm2肿硬区,边缘不明显,拒按但不应指。
属初期的蕴热型。
治宜:清热解毒,开郁散结。
以荆防牛蒡汤加减服之。
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连翘10g、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2g、蒲公英30g、银花藤30g、青陈皮各6g、甘草2g,外敷金黄膏热熨。
服上药3剂,热退肿消,但肿块未化净,同上方去荆防加当归、赤芍各10g,续服3剂肿消而愈。
乳痈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乳痈概述乳痈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与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可伴恶寒、发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妒乳、吹乳、乳毒、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乳房,胸部。
常见症状: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寒战、高热、脉搏加快。
主要病因: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重症感染者,可形成全身性脓毒血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乳痈的发病特点三、乳痈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有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两大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乳汁淤积(1)患者哺乳技巧不正确,导致乳汁没有被婴儿吸入,大量淤积。
(2)患者的乳腺管有阻塞的情况,导致乳汁不能顺利流出,大量淤积。
2、细菌侵入患者乳头有破损,细菌通过乳腺管或淋巴管侵入,乳汁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营养。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乳痈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有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两大主要病因。
典型症状:暂无资料。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如果未得到及时控制,乳腺脓肿会发生破溃,深部脓肿还可能向体内疏松组织进一步扩展。
重症感染者,可形成全身性脓毒血症。
五、乳痈的检查预计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乳房的颜色、质地、温度以及腋窝淋巴结,发现患侧乳房红肿、皮温升高,同侧腋窝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发生炎症反应。
乳痈(急性乳腺炎)【病因】乳痈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而化热所致。
以发热,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急性乳腺炎。
【症状】1。
多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
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微红或皮肤不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红肿疼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3。
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4。
腋下可有臀核肿大疼痛。
5。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初期:乳房肿块胀痛,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疏肝清热、逋乳消痈。
酿脓期:乳房肿块逐渐增大,皮肤锨红灼热,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鸡啄样痛,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肿块按之应指,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热解毒透脓。
溃脓期:脓肿破溃,流出黄白脓液或乳汁,肿痛渐消,舌淡红,苔薄黄,脉略数。
扶正托毒。
【饮食保健】乳痈食疗(仅供参考,具体询问医生)(1)猪蹄1只,黄花菜25克、炖熟后不加佐料食之,每日1次。
用于乳腺炎初期未成脓者。
(2)乳鸽1只、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
将乳鸽洗净,黄芪、枸杞子用纱布包好与乳鸽同炖,熟后去药渣,吃鸽肉饮汤。
用于乳腺炎溃破后康复期。
(3)粳米100克、蒲公英50克。
将蒲公英煎水取汁,加粳米煮粥,每日分服。
用于乳腺炎溃破后脓尽余热者未清者。
(4)葱须不限量、枯矾少许,将葱须洗净,切碎放入枯矾同捣为泥,捏成小丸如黄豆大,每服4丸,每日2-3次,服后微发汗。
本方治乳疮,具有消肿散瘀、行气活血的作用。
(5)鲜大葱250克,将葱洗净,切碎,捣烂取汁1杯,加热顿服。
每日服1次,可连续服用。
本方用治妇女乳生痈疮,红肿热痛,具有解毒、散热、消肿之功效。
(6)鲜葱须不拘多少,枯矾用量斟酌与葱须能捣成丸即成,先将葱须洗净切碎,再和枯矾同捣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