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484.00 KB
- 文档页数:15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和目标。
它不仅是古代教育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理解“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要求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去除内心的污垢和阴暗,展现出善良、正直、诚实等美好的品质。
一个人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以道德规范为准则,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比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正道;在与人交往中,真诚待人,不虚伪、不欺骗。
“亲民”,意味着要亲近民众,关心他人。
这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主动融入社会,了解民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等方式来践行“亲民”的理念。
比如,参与环保活动,为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心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止于至善”则是追求最完美的境界。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进取。
无论在学业、事业还是道德修养方面,我们都应该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例如,在学习上,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新知识;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力求把每一项任务做到最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这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且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才能在追求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在如今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被各种琐事所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思考和行动。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本和枝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大学》原文及注释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心中,不与物斗,其心不中,虽不斗而争。
其身正,光明其德;其身不正,其光明其德虽云有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观其志也。
所以观其所引导也。
所以观其所成也。
所以观其所败也。
所以观其所得也。
防其所不足也。
人之所欲,不可均也,其所争者不可啬也,所不欲,如缄如咸,哗如市。
人之争一者,其未得善者也。
茍得善,则不争;茍其不善,则多争。
善则不争天下之善者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注释:大学原文是《大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大学之道的核心要义。
大学之道的首要目标是在于实现明明德,即明辨善恶,坚守道德之道。
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达到大学之道的目标。
在实现大学之道的过程中,个人的身心修养非常重要。
个人应当正直善良,行为规范,才能够践行道德。
如果个人的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即使形式上有指令,也无法真正被人们所遵循。
同时,个人的内心也要保持清净平和,不与外物争斗。
只有身心俱正,才能够展现出美好的品德。
大学之道的本质是追求至善。
个人需要懂得适时止步,追求定力与静心,从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冷静。
只有安宁和冷静的内心,才能够深思熟虑,明智地做出决策。
因此,个人需要明确事物的先后次序,从而更加贴近道的精髓。
古代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有志于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而想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让自己的家庭和睦;欲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身养性,修身以正心;欲使心正,首先要诚实待人,保持真诚的意愿;欲求真诚的意愿,首先要求致力于求知,修养自己的知识。
《大学之道》(《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字词+句型(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大学之道原文导言大学,作为一所高等学府,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它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章节,被广泛认为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本文将以《大学之道》为主题,探讨其核心观点并分析其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斯已近道矣,可以有礼乐,可以有社稷。
可以有天下。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庶几庶几也!”大学之道核心观点分析1. 在明明德《大学之道》认为,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在培养个人明明德。
明明德指的是德行高尚、道德品质优良。
只有在明明德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2. 在亲民大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民众,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这意味着大学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同时要关注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供应。
高等教育应该普惠并受益于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少数特权阶层。
3. 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提倡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停止探索。
达到至善意味着在道德、知识和智慧上取得了完善和卓越。
大学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追求卓越,同时要认识到追求无止境,有时应该适可而止,以便巩固已有的成就。
4. 知止有定、静安谋得《大学之道》强调知止有定的重要性。
只有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过程中知道何时停止,才能使自己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应用。
同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要保持心境的平静和安宁,这样才能谋划和实现更高的目标。
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事物的本末和事情的终始。
物有本末意味着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明确重要与次要、关键与非关键之间的区别。
事有终始意味着要有条理地设计学业和生活,制定目标并稳步实现。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导读:本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1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
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那么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拟重要了。
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开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
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到达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一一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 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之见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语意上生成美好之义,即由善而转换成美自是自然而然。
《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王室子弟来说,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与生俱来的资质了。
④但此“明德”资质,就如同当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样,仍然是有待于来证明或“懋昭”的。
《诗•昊天有成命》所述颇适合用以诠释此情境。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郑笺》云:“昊天,天大号也。
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
文王、武王受其业,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顺天命,不敢懈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大学之道》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对照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三、课文简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