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兄弟》走红的传播学视角—从5w模式说起
- 格式:docx
- 大小:30.15 KB
- 文档页数:6
视听天地NEWS RESEARCH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的社会价值□ 刘雅斐 贾钢涛【摘 要】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各有特色,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2014年浙江卫视重磅引进、倾力打造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以其独有的风格迅速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获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着重从“独特的主持风格”“嘉宾的选择及形象解构”“节目元素的多元化”以及“价值导向的作用”四个方面对该节目进行剖析,以分析其社会价值。
【关键词】《奔跑吧兄弟》;真人秀;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识别码】A真人秀(Reality TV Show)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韩国、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或原版引进或自行创作属于自己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近年来,中国引进的一些真人秀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以及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都着力体现本土元素,成为中国受众喜爱和追捧的娱乐节目。
在国人渐渐厌倦批量生产的音乐选秀节目之时,浙江卫视另辟蹊径,引进韩版《Running Man》的节目,推出一档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虽然是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和韩国SBS团队联合打造的节目,但它与韩版《Running Man》大相径庭,节目中不仅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具有中国特色,还在每期的节目编排上有所创新,从而获得受众的青睐。
自2014年10月10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居高不下(见表1)。
表1《奔跑吧兄弟》在浙江卫视首播时收视情况期数CSM50城市网收视情况收视率(%)排名收视份额(%)第一期 1.1323 3.920第二期 1.8081 5.950第三期 2.18017.250第四期 2.1401 6.678第五期 2.48918.036第六期 2.21017.090第七期 2.23417.810第八期 2.40817.730第九期 2.48618.010第十期 2.77519.050第十一期 2.88919.589第十二期 3.162110.007第十三期 3.18019.890第十四期 4.206112.430第十五期 4.116112.218一、独特的主持风格主持人是综艺节目的灵魂,主持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和走向。
《从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以《奔跑吧兄弟》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其中,《奔跑吧兄弟》作为一档典型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其高收视率和广泛影响力充分体现了其受众的喜爱程度。
本文以《奔跑吧兄弟》为例,探讨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使用与满足,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节目内容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特点明星真人秀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
首先,其明星嘉宾的参与度较高,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和话题性。
其次,节目内容丰富多样,融合了竞技、游戏、娱乐等多种元素,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最后,节目形式创新,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三、《奔跑吧兄弟》的受众分析《奔跑吧兄弟》作为一档成功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其受众群体广泛。
从年龄层面看,涵盖了各年龄段的观众;从性别层面看,男女观众比例相对均衡。
此外,节目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四、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奔跑吧兄弟》节目内容丰富多彩,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体验和娱乐体验。
从受众的角度看,他们的使用与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娱乐需求: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获得轻松愉快的娱乐体验,缓解生活压力。
2. 社交需求:节目中的明星嘉宾和精彩瞬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观众通过讨论和分享节目内容来满足社交需求。
3. 情感需求:节目中的团队合作和友情等元素激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射,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4. 认知需求:通过观看节目,观众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拓宽视野。
五、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奔跑吧兄弟》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多种方式与受众建立紧密的联系。
首先,节目组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观众的反馈和意见。
其次,节目中的明星嘉宾也会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加粉丝的黏性和忠诚度。
此外,节目还通过举办线下活动等方式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浅析《奔跑吧,兄弟》的发展策略摘要;随着我国电视台综艺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受众娱乐精神的高涨,我国真人秀节目处于上升时期。
自 2014年10月10日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团队联合制作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开播以来,连创收视佳绩。
节目中7位固定嘉宾班底和每期不同的嘉宾,通过一个一个的游戏最后进行撕名牌大战,明星们在游戏中搞笑的表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有对韩国综艺《Running Man》的成功模仿,也有它适合国情的超越。
本文从《奔跑吧,兄弟》的发展概况、成功原因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奔跑吧,兄弟》;发展策略;成功原因一、《奔跑吧,兄弟》的发展概况继《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热播后,2014年10月10浙江卫视与韩国SBS 制作团队联合推出了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
该节目引自韩国超高人气真人秀节目《Running Man》,引进后节目融入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与此同时由韩版制作团队SBS和浙江卫视全程联合拍摄制作,在带给受众快乐的同时也极大地展现了中国各地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
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是内地收视率比较高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档娱乐节目,该节目于2014年7月出品,节目于2014年8月28日正式开机。
节目首秀由高人气明星阵容李晨、陈赫、郑恺、邓超、王祖蓝、王宝强及Angela baby (杨颖)组成,邓超担任节目的主持,后续第二、三、四季又有包贝尔、鹿晗的加入接替王宝强,造型设计策划高源泽,每集有不同的嘉宾加盟。
在开机前,浙江卫视在本土电视台和网络上进行大肆宣传,通过《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最后一期邓超演唱《超级英雄》拉开帷幕。
CSM50表明,《奔跑吧,兄弟》前期收视率1.132%份额3.916%仅排第二,但随着节目播出,收视率一路上升登上收视榜首。
选择舆论认同度和关注度较高的艺人为固定嘉宾班底是节目收视率一路激增的根本原因,此外,虽由超人气的明星阵容组成但却摆脱了其明星光环,用真实、自我的真形象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导演组在设置游戏的环节中对他们百般刁难,但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娱乐精神和团队的团结拼搏迎难而上,让受众认识了明星真实的一面,营造了愉悦、轻松地节目氛围,用现在网络的流行语来说也就是“接地气”。
《奔跑吧,兄弟》赏析《奔跑吧,兄弟》是一档2014年浙江卫视与韩国SBS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
该节目引进韩国综艺真人秀《Running Man》,加之中国本土元素,配合全明星阵容,并对每位明星的性格做出精准的定位,节目重点强调“真”而非“秀”创造出又一波收视狂潮。
一、《奔跑吧,兄弟》的主要受众有了明确的受众定位,是一档电视节目走向收视成功的基础。
“受众定位”是每个电视节目制作者最先要考虑到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后,该节目受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学生。
这类人群正处于青春活泼的年龄段,这其中大多数人曾接触过节目《Running Man》,因该类节目的娱乐性强,可以产生让人快乐的情绪,使受众在沉重的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下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
因此,他们很需要这样一档能够使人感到轻松的节目。
第二,待业、自由职业或其他职业的人群。
这类人群普遍享有许多空闲时间来选择更多的电视节目来打发时间。
与此同时,这类人群的年龄段多属于青年人及中年人。
《奔跑吧,兄弟》笑料百出,且嘉宾阵容均为年轻、前卫、富有独特个性的明星上阵,这不仅能激发这类受众的兴致,使他们感到身心上的愉悦和放松,还能为这类受众提供更多机会接触到他们所感兴趣的明星的各种真实窘态,这也是他们十分乐意选择观看这档节目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不难看出,年轻人是这档真人秀节目的忠实粉丝。
调查还发现,也有部分老年人也是这档节目的忠实观众。
二、《奔跑吧,兄弟》成功的原因任何一档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受众的支持与喜爱,能满足受众的各种心理需求的节目必然收视长红。
收视率是受众关注度的体现所在。
因此,抓住受众心理、了解怎样的节目才是受众所爱的,是一档节目取得高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1)强大阵容满足受众对“新鲜、个性”的需求。
《奔跑吧,兄弟》主要由邓超、Angelababy、李晨、郑恺、王宝强、王祖蓝、陈赫七位国内当红人气明星组成固定成员,另外每期还增添了不同的明星嘉宾加入节目制作。
|RADIO &TV JOURNAL 2021.42020年11月,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少年丁真因为一条不到10秒的抖音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的他身着藏族服饰,眼神干净清澈,面露微笑,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和未经修饰的容貌与人们已经审美疲劳的精修美颜形成强烈的对比。
丁真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审美的渴望,这种稀缺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分析“丁真走红”事件。
一、拉斯韦尔5W 模式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Who )、说了什么(Say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即5W 模式。
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
该模式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5W 模式下的“丁真走红”事件(一)传播者拉斯韦尔5W 传播模式中的“谁”就是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丁真走红”事件背后的传播者主要包括普通网民、丁真本人和当地官媒等。
福柯在《无名者的生活》中感叹道:“长期以来,只有血统的传承、出声与英雄事迹才能赋予一个人进入历史的权力。
如果说有时的确会有一些无名之辈享受历史的荣耀,但那也是借助了某些异乎寻常的事情,这些事情要么圣洁要么罪大恶极。
”但是,新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普通人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就是福柯所说的“无名之辈”。
社会话语权逐渐从精英让渡给普通人,广大群众也可以代替专业团队成为造星主体。
丁真最先是在抖音平台走红,摄影师胡波作为个人用户将拍摄的视频发布在抖音平台,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个体叙事。
5W[专播理论美国学者H •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 nna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 --------------- 传播者控制分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
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1947 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集中强调了传播者在社会大众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新的传播学理论框架研究——兼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新的传播学理论框架研究——兼评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的功绩与局限林之达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32年提出并经过16年修正、补充而成的5W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界已是有口皆碑了。
这个5W传播模式影响之大,以至在传播学领域形成了相应的5项专门研究,即“传者研究”、“信息或传播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者研究”和“效果研究”。
拉斯韦尔的功绩在于他通过这个5W传播模式正确地指明了传播学研究战略的主攻方向,帮助我们免于把注意力集中到传播的枝节甚至鸡毛蒜皮的问题上,使传播学界的主力军在近半个世纪里,把主要精力用在考察、研究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上,取得了巨大成果,为整个传播科学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深厚、扎实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看,半个多世纪以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实在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传播科学大海上导航的灯塔。
然而,随着传播科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5W传播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第一,它在不少传播学者的头脑中浇铸了一个僵化的思维定势:一提传播学研究些什么内容,就只在5个研究项目上打转转,难于跳出这个框框去想问题。
于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就被置于考察的视野之外了。
比如传播史的研究,传播战略、传播策略和传播方式方法的研究,传播法规研究,传播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特别是传播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影响、制约传播效果的大问题。
然而,在不少传播学著作中都未列专章讨论。
第二,当传播学者在研究中碰到一些不能回避而又超出这5个研究领域的问题时,就只好勉强把它纳入这5个框架中。
例如,关于大众传播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实际上是对世界各国社会制度控制大众传播类型的4种概括或理论表现,应放到“传播环境研究”这一专题中。
由于僵化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著作就把这四种理论归到“传者研究”这一专题中去了。
这样,便把传者与传者所处的环境混为一谈,把制约传播的社会制度与这种制约在理论上的表现混为一谈了。
从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以《奔跑吧兄弟》为例杜悦【摘要】真人秀节目自2021年出现在中国,到现在已经发展了15年,随着《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的大受欢迎,“明星真人秀”一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本文通过分析《奔跑吧兄弟》受欢迎的原因,进一步思考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明星真人秀受众心理明星消费使用与满足一、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现状以真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为特点的真人秀节目,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节目形式之一。
真人秀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赛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
节目通过体现真实性、竞技性、参与性、冲突性等来吸引受众的关注。
2021 年6 月份,广东电视台制作播出了我国第一档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
2021 年,湖南卫视以平民造星、全民娱乐的宣传语制作了《超级女声》,随着该节目的热播,湖南卫视的收视率节节攀升,与此同时,中国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开始遍布各大电视媒体。
2021 年由东方卫视制作播出的《舞林大会》开启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大门,这档节目由明星参与,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式,让我们看到了明星是以何种状态对新事物进行学习的。
本身是明星粉丝的受众会成为节目的忠实受众。
现在的明星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节目形式越来越丰富,更能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需求。
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以邓超、李晨、王祖蓝、王宝强、陈赫、郑恺、angelababy为固定参与者,每期会加入新的明星,以不同的竞技游戏完成节目制作,每期节目会有固定主题,参与者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完成节目录制。
节目中受众可以看到“非明星”状态下的他们。
该节目自播出以来褒贬不一,本文会从节目的优缺点来分析该档节目。
二、《奔跑吧兄弟》受欢迎的原因明星本身的人气和粉丝是娱乐节目得以发展的前提,同时娱乐节目也帮助明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观众、主持人、明星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叙事结构,出演场景、现场片段构成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的冲突,整个节目就像是一场真实的层级明显、分工明确的狂欢仪式。
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奔跑吧兄弟》为例一、概述《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第一季由浙江卫视和韩国SBS联合制作,第二、三、四季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制作。
第五季起更名为《奔跑吧》,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独立制作。
《奔跑吧兄弟》包括:《奔跑吧兄弟第一季》《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奔跑吧兄弟第四季》2017年2月13日,《奔跑吧兄弟》第五季起正式更名《奔跑吧》(英文名:Keep Running),节目于2017年4月14日在浙江卫视首播。
《奔跑吧》包括:《奔跑吧第一季》《奔跑吧第二季》《奔跑吧第三季》《奔跑吧第四季》《奔跑吧·黄河篇》每一季大概有12期-15期,一般都于每周五晚21:10分这个黄金时段播出。
该节目受众主要以以女性、年轻化、中高等教育为主。
具体数据显示出:受众人群的教育程度以大学、大专为主,两者占比总和近60%。
整体素质水平相对较高。
受众人群中月收入以3000元-8000元之间的水平居多。
所占比例达64%。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年高收入人群明显增加,观众含金量提高。
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以20-29岁人群关注表现较为突出,收看比例超过五成。
受众人群主要以女性、未婚者居多,女性观众高达65%,未婚人群占比56%自《奔跑吧兄弟》播出以来,收视份额和收视率独创新高,以第一季为例,仅第一期城市网收视率为1.132%,排名第三,全网收视率0.59%,全网第二,收视率极高。
二、传播功能大众传播的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等正功能以及使人们丧失辨别力进而不假思索顺从现状、鉴赏能力退化、文化水平下降以及占用剥削时间和麻醉精神的负功能。
正功能:1、传播信息的功能。
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也是大众传播实现其它功能的基础。
《奔跑吧兄弟》是一档传递欢乐的节目,通过演艺明星,他们一起奔跑、游戏、寻找、竞赛,整个过程轻松幽默,令人在欢乐中释放压力,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了自己的信息。
媒介经营与管理分析奔跑吧
通过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奔跑吧兄弟的成功因素如下:
《奔跑吧兄弟》从第一季第一期节目开播后收视率就跃居省级卫视晚间时段收视排名榜第二位,此后稳居第一位。
第一季最高收视率达4.116%,最高收视份额达12.43%,第二季最高收视率达5.016%,最高收视份额达16.427%,第三季第一期收视率3.929%,收视份额达13.95%。
整体来说,收视良好且稳定。
品牌塑造和运营的成功之处是引入韩国综艺模式和制作团队联合开发,近几年,中国电视屏幕上大热的节目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直接引入外国成功的综艺模式,大多是漂洋过海的“舶来品”,其中尤其是韩国综艺最为“吃香”,引进模式的起点,进一步引发引进韩流综艺热潮的《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第一季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国的形式,每期根据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的嘉宾,分组进行比赛或解密,最后决出胜者获得奖品。
环节多以各种游戏填充,设置层层关卡,制造悬念,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与紧张感,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
通过引进已然成熟、拥有大量经验以及好评无数的模式保证了节目本身的质量和看点。
5w模型和传播策略
5W模型是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 谁(Who):传播者,即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他们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2. 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即所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受众的信息。
它包括特定内容和传播方式两部分,且这种内容是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3.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媒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4. 对谁(To whom):受众,即传播的对象。
5.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领域,即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基于5W模型的传播策略如下:
1. 控制研究:研究传播者的角色和行为,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如何选择和传递信息。
2. 内容分析:研究传播内容,了解其特定内容和传播方式,以便更好地设计传播策略。
3. 媒介分析:研究媒介组织和媒介渠道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以便更好地选择和利用它们进行传播。
4. 受众分析:研究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并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5. 效果分析: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以便评估传播策略的有效性和改进策略。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传播策略。
《从明星真人秀节目看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以《奔跑吧兄弟》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奔跑吧兄弟》作为一档热门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以《奔跑吧兄弟》为例,探讨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使用与满足,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要素,以期为未来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参考。
二、受众心理需求分析(一)娱乐消遣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通过观看娱乐节目来放松心情、消遣时光。
《奔跑吧兄弟》等明星真人秀节目以其轻松愉快的氛围、幽默风趣的互动,满足了受众的娱乐消遣需求。
(二)情感共鸣需求节目中的明星嘉宾通过互动游戏、团队协作等形式,展现出真实、亲切的一面,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嘉宾之间的友情、亲情和爱情等情感元素,从而满足情感共鸣需求。
(三)社交需求观众在观看《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与亲朋好友分享观影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社交互动满足了观众的社交需求,也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三、《奔跑吧兄弟》节目内容与形式分析(一)多样化的节目内容《奔跑吧兄弟》的节目内容涵盖了竞技、解谜、互动等多个环节,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观赏体验。
节目组还会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的游戏环节,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喜好。
(二)互动性强的节目形式节目通过设置多种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例如,观众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游戏环节的胜负,或者通过社交媒体为嘉宾加油打气等。
这种互动性强的节目形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
四、受众使用与满足的关系分析(一)满足受众心理需求,提高节目观赏性通过对节目内容、形式等的优化,《奔跑吧兄弟》满足了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
这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观赏性,还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交流,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摘要:《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版《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节目于2014年8月28日正式开机,10月10日登陆浙江卫视周五21:10黄金档。
开播以来《奔跑吧兄弟》收视率居高不下,下面本文将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探讨《奔跑吧兄弟》成功的原因。
其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三个部分介绍《奔跑吧兄弟》的独特优势,后两者主要分析《奔跑吧兄弟》的具体表现。
本文最后探讨了《奔跑吧兄弟》等娱乐节目的不足。
关键词:5w模式;收视率;传播内容一、绪论《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不是不可复制的,而是有章可循的,任何节目的成功都是有可追寻的规律。
《奔跑吧兄弟》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能成功,可以用传播学的5w模式一探究竟。
5w模式要叫拉斯韦尔模式,是第一个奠定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和研究框架的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大部分。
【1】《奔跑吧兄弟》的成功关键是将这五部分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并找到了契合点。
无论是制作团队的选择,节目内容的创新,传播媒介的呈现还是受众人群的精准定位都是相当成功的。
下面从5w 的视角对比另外两个明星栏目《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进行比较研究。
二、《奔跑吧兄弟》对拉斯韦尔模式的运用(一)作为传播者的制作团队不同于湖南卫视的明星栏目《爸爸去哪儿》,也不同于浙江卫视另一个当家节目《中国好声音》。
前者由《变形记》制作人谢条葵及其团队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及其团队联合打造,属于联合制作;后者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版《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
传媒与社会,传播学视域下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分析◎杨树明[摘要]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红楼梦》自成书以来就得到大规模的传播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兴媒介的兴起,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现状成为了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话題。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分析框架,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探究中国四大名著当代传播的困境,从而为四大名著的传播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破茧”之道a[关键词】传播学四大名著拉斯韦尔5W模式一研究框架本文将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引入中国四大名著的传播研究中,从5W的角度探究传播学视域下的四大名著传播。
所谓拉斯韦尔5W模式,是指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 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简称“5W模式”,即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 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一概念较为全面且系统地指出了指涉传播的五个重要因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 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文将从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分别对四大名著的传播困境与解决措施两大层面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一、四大名著的当代传播困境1.传播主体:政治性诉求与传播意识淡化四大名著自成书以来已经经历数代传播,对传统意义 上的传播主体进行讨论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且就四大名著 的传播主体而言,传播主体的数代更迭以及同代多元,在一 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意义上传播主体的辨识性。
本文所提 及到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指四大名著的出版机构,包括但不 限于传统纸质出版机构与影视图像出版集团等。
目前,由于 相关出版机构受到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从而 在四大名著的传播领域中呈现出明显的“政治诉求倾向”与 “经典文化传播意识的淡化”。
摘要:《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版《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节目于2014年8月28日正式开机,10月10日登陆浙江卫视周五21:10黄金档。
开播以来《奔跑吧兄弟》收视率居高不下,下面本文将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探讨《奔跑吧兄弟》成功的原因。
其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三个部分介绍《奔跑吧兄弟》的独特优势,后两者主要分析《奔跑吧兄弟》的具体表现。
本文最后探讨了《奔跑吧兄弟》等娱乐节目的不足。
关键词:5w模式;收视率;传播内容一、绪论《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不是不可复制的,而是有章可循的,任何节目的成功都是有可追寻的规律。
《奔跑吧兄弟》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能成功,可以用传播学的5w模式一探究竟。
5w模式要叫拉斯韦尔模式,是第一个奠定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和研究框架的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大部分。
【1】《奔跑吧兄弟》的成功关键是将这五部分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并找到了契合点。
无论是制作团队的选择,节目内容的创新,传播媒介的呈现还是受众人群的精准定位都是相当成功的。
下面从5w 的视角对比另外两个明星栏目《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进行比较研究。
二、《奔跑吧兄弟》对拉斯韦尔模式的运用(一)作为传播者的制作团队不同于湖南卫视的明星栏目《爸爸去哪儿》,也不同于浙江卫视另一个当家节目《中国好声音》。
前者由《变形记》制作人谢条葵及其团队和《我是歌手》制作人洪涛及其团队联合打造,属于联合制作;后者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版《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
【2】比较发现,三个节目各有特点,《爸爸去哪儿》主打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中国好声音》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节目制作的产权分离,专业性强;《奔跑吧兄弟》则是与韩国sbs电视台合作共同打造的节目。
韩国sbs电视台是韩国四大全国无线电视及电台网络中唯二的私营业者之一(另一间是在2007年12月28日启播的OBS京仁放送)。
【3】韩国sbs在韩国主要从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制作,尤其是在娱乐节目制作上很有造诣,《奔跑吧兄弟》就是引进sbs电视台的《Running Man》后,融合本土元素打造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
韩国sbs电视台丰富的娱乐节目制作经验以及强有力的节目制作团队加上浙江卫视雄厚的财力的政策支持,给节目的成功提供了源泉动力。
浙江卫视与韩国sbs电视台的合作是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强强合作也成为业界电视节目制作的大趋势,作为传播者的节目制作团队的强弱将在源头上影响节目成功与否。
《奔跑吧兄弟》的投资是巨大的,第一季的《奔跑吧兄弟》总共有15期,比湖南台的人气节目《爸爸去哪儿》多三期,拍摄地点有杭州、秀山岛、乌镇、敦煌、武汉、济州、首尔等多个地方,这点与《爸爸去哪儿》相似,但是与《爸爸去哪儿》相比,《奔跑吧兄弟》的资金投入更大,如2014-11-14第六期逃离秀山岛,把整个村子都包下来了,可见投资之大。
嘉宾的选择上《奔跑吧兄弟》较之《爸爸去哪儿》投资也要大,如邓超、王宝强、王祖蓝、李晨、杨颖等都属于一线演员,而《爸爸去哪儿》所选嘉宾的知名度较小。
与《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相比,《中国好声音》的投资就算少数了,毕竟只是在演播室录制的。
(二)内容为王:节目内容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制作团队是节目是否成功的源头,那么节目的内容就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吸引观众的好内容,再强大的制作团队,再多的物质投入,再好的噱头都无济于事。
《奔跑吧兄弟》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其播出内容具有了以往节目所没有的全新特点,具体包括了激烈的对抗性性、剧情的曲折性、人物选择的适宜性和节目内容的中国化,这些节目特点使受众愿意看、乐意看、想要看。
1、节目的激烈对抗性。
1.1撕名牌。
《奔跑吧兄弟》借鉴韩版《Running Man》,引入了撕名牌的环节。
所谓撕名牌就是节目嘉宾使用各种方法撕掉对方嘉宾背后写有名字的布牌,具有很强的对抗性,节目中不乏有嘉宾倒地打滚、面红耳赤、血洒赛场的场面。
如2014-11-07第五期李晨与韩星金钟国互撕名牌,因场面过于激烈导致李晨眉骨出血,导致此节目重新录制。
此外节目中也经常出现嘉宾暴怒的情况,撕完名牌后“衣衫褴褛”也司空见惯。
2.2水枪大战。
相比撕名牌,水枪大战就斯文多了。
水枪大战以击中对方嘉宾背后名牌并使之变蓝为胜,游戏过后嘉宾无不成“落汤鸡”。
水枪大战是将嘉宾置身于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自由交战,就如网络第三人称游戏一样,给受众以全新的感受,并更容易接受。
在对抗性这方面,《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也是有的,比如前者找食材、比赛一类,后者单纯的竞技、选择导师,但与《爸爸去哪儿》比起来是一种软对抗,并没有那么激烈。
2、节目制作的本土化、中国化。
在节目引入之前,就有不少观众担心《奔跑吧兄弟》会韩国化,毕竟sbs在制作娱乐节目上要强于浙江卫视。
尽管有韩国团队的大幅度介入,《奔跑吧兄弟》还是秉承打造节目的中国特色,尽力让受众感受到节目的本土色彩。
如2014-10-17第二期中的“新白娘子传奇”源自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白蛇传》,“大话西游”来自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还珠格格”改编于琼瑶的清宫剧,这些内容都是中国特有的。
3、剧情的曲折性。
相比于《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的剧情更加曲折、引人深入。
《中国好声音》的模式是通过盲选导师转身到后期不同导师学员的同台竞技,逐步决出冠军的过程。
这个模式更像是一种考试选拔、竞赛夺魁。
我国娱乐节目中这种竞技类选拔性节目很多,流程也司空见惯,都是按预定的流程走,受众知道下步将发生什么,因此在曲折性这方面要弱于《奔跑吧兄弟》。
在这里论述曲折性,不是说《中国好声音》不如《奔跑吧兄弟》好,而是从剧情的曲折性说明《奔跑吧兄弟》成功的原因。
《爸爸去哪儿》的曲折性也是比较强的,诸如在山里探险、在新西兰打车等,但由于是一档亲子类互动节目,剧情的曲折并不是它所强调的,真正目的是告知受众明星家庭的爸爸们怎么与孩子互动、怎么教育孩子,剧情的曲折就被淡化了。
当然,《奔跑吧兄弟》也有节目的弊端,那就是告知的只是明星家庭的育儿方式,这与普通大众有很大的差别,这个问题因不是本文探讨的话题,故不在此敖述。
《奔跑吧兄弟》定位为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因此剧情就是其节目制作的重点。
如2014-10-24的第三期和2014-10-31的第四期嘉宾们为寻找油霸费劲千辛万苦,马上就可以获得真相的时候被告知又从首尔飞向济州岛,整个节目牵着嘉宾走。
不仅如此,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寻找爱情之水、寻找油霸、逃离秀山岛等,剧情都相当曲折。
4、人物选择的适宜性嘉宾的选择关系到收视率的高低,很多娱乐节目的受众观看与嘉宾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
《奔跑吧兄弟》首要嘉宾有邓超、王宝强、王祖蓝、陈赫、李晨、郑凯和杨颖,此外还有羽泉组合、白百合、王丽坤、林更新等的客串,光是这个阵容就可以完爆许多节目。
这些嘉宾当中最出彩的有王祖蓝和王宝强的“宝蓝”兄弟组合,他们的表现很符合当今网络上“逗比”的形象,给受众带来不经意间的欢乐;有陈赫,陈赫最初被受众所熟知来源于《爱情公寓》系列电视剧,他所扮演的曾小贤这个好男人的贱贱角色深入人心,在《奔跑吧兄弟》中陈赫也本色出演,再现了他贱贱的角色,这也正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审美趣味;还有队长邓超也是个亮点,他可以说是节目中最大的“逗比”,他所自创的“伐木林”和“What are you 揍啥呢?”也被人所熟知。
《爸爸去哪儿》就没有这样的“逗比”,《中国好声音》就更不可能有了。
5、节目内容的趣味性。
《奔跑吧兄弟》绝对不是粗制滥造,节目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如2014-10-28第八期“敦煌大劫案”、2015-01-02第十三期“寻找神秘人”、2015-01-09第十四期“秘密合伙人”,都加入了间谍的角色,有种猜谜的味道,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
此外2015-01-16第十五期收官战“超能力特辑”给节目嘉宾赋予了超能力,即中国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籍,如“乾坤大挪移”、“降龙十八掌”、“斗转星移”等,每项能力具有一个特殊的属性,如“乾坤大挪移”可以把指定的某一嘉宾传送到某一特定地点,“降龙十八掌”可以召唤少林十八铜人,“斗转星移”可以把游戏倒转到一个小时之前。
嘉宾们置身于节目中,就像打电脑游戏一般,让受众充满了乐趣。
《爸爸去哪儿》与《奔跑吧兄弟》相比就少了许多趣味性。
《爸爸去哪儿》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比赛、找食材、做饭的节目模板,久而久之,受众对这种单一的模式失去兴趣,因为它不像《奔跑吧兄弟》那样每期都有一个主题和游戏模式。
《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竞技类节目,竞争性远远高于趣味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残酷性。
(三)传播媒介-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通称为“渠道”,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其中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
【4】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任何电视节目的传播都需要通过大众媒介,这是节目抵达受众首要途径,在这里所说的大众媒介特指通过电视媒介进行的传播。
《奔跑吧兄弟》播出时间为每周五晚九点十分,《爸爸去哪儿》是每周五晚十点,《中国好声音》播出时间为每周五晚九点十分,这些都是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播放时间,每周五晚都会有数以万计的热心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可见电视媒介的传播对这三个节目的成功起到了重大作用。
置于播出时间对节目的影响在此不做敖述,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在下面的传播效果方面加以介绍。
只靠电视媒介的传播体现不出《奔跑吧兄弟》的成功,新媒体的运用成为《奔跑吧兄弟》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时间上它是新出现的媒介,这是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
在特征上,它是一种多媒体互动式的媒介,传播双方具有交互性。
【5】相比《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几乎所有的播放软件都能下载、播放,这也使《奔跑吧兄弟》的下载率和网络点击率高于其他娱乐节目。
这一点可以从或然率公式看出。
【6】或然率公式即报偿的保证比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是通过媒介获得满足的程度,费力的的程度是指接触和使用媒介的难易程度。
在报偿的保证一致的情况下(假设《奔跑吧兄弟》与《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能满足共同的受众需求),但《奔跑吧兄弟》的费力程度低,它可以通过更多的软件进行下载、播放,所以说《奔跑吧兄弟》较之前两者更具优势,这也是其成功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