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3.46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传统文化有关家庭教育的故事以下是 7 条关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家庭教育的故事:故事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晓得吧!你想想,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孟母带着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
这就好比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不也是到处找学区房嘛!这孟母对孟子的教育那可真是上心啊!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故事二:曾子杀猪立信的事儿可有意思啦!曾子的老婆哄孩子说等会儿回来杀猪给他吃,结果曾子真就把猪给杀了。
这难道不像现在的父母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做到吗?不然以后孩子还咋信你呐!曾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言出必行,给孩子树立榜样啊。
故事三:陶母退鱼的故事听过没?陶侃当官时有人送了一坛咸鱼给他母亲,陶母原封不动给退回去了,还写信教育陶侃要廉洁奉公。
这不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贪小便宜嘛!这要是现在的家长,有几个能做到这么坚决呢?故事四: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哇,那得多疼啊!可这就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期望和教诲呀!现在虽然不兴刺字这一套了,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培养不也同样重要吗?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啊!故事五:欧阳修的母亲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多不容易啊!这就跟现在家长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学习用具一样。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只要能让孩子成才,啥苦都能吃。
故事六:画荻教子的故事感动吧?你再想想,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不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吗?所以说啊,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教育从来都没改变过呀!故事七:大家都听过黄香温席的故事吧?小黄香多懂事呀,夏天给父亲扇凉席,冬天给父亲暖被窝。
咱们现在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的有多少呢?传统美德不能丢啊,我们得向黄香好好学习呐!结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家庭教育故事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让孩子在充满爱和智慧的环境中成长。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精华,将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传承下去。
关于古代家教的经典故事_古代家庭教育故事精选 中国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长效的教育资源。
那么你知道古代家教的故事有哪些吗?本⽂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关于古代家教的经典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古代家教的经典故事篇⼀:周公的《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号为周,爵位为公。
因采⾢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为⽂,⼜称为周⽂公。
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时年少,便辅政成王。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是孔⼦最崇敬的古代圣⼈。
【故事】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封诸侯。
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伯禽,周公告诫⼉⼦说:“往矣,⼦⽆以鲁国骄⼠。
吾⽂王之⼦,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沐三握发,⼀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
吾闻德⾏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地⼴⼤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失天下亡其⾝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这就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他告诫⼉⼦伯禽:“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才。
我是⽂王的⼉⼦,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失去⼈才。
我听说,德⾏宽裕却恭敬待⼈,就会得到荣耀;⼟地⼴⼤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守,就能常保富贵;⼈众兵强却⼼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愚钝⽆知,就是明哲之⼠;博闻强记却⾃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贵为天⼦,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
不知谦逊从⽽招致⾝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代祖先的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家风家训故事不仅是对古人生活智慧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后人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教育。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故事一,孝道故事《孝顺父母》。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张三的孝顺儿子。
他的父母年纪渐长,行动不便,但张三每天都会亲自为父母梳洗、煮饭、照顾生活起居。
有一天,张三的父亲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医生说必须要吃一种珍贵的药材才能治愈。
张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多年来攒下的积蓄,买下了这种药材。
父亲吃下药后,病情逐渐好转。
张三的孝顺行为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父母,他成为了家族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故事二,诚信故事《守信用》。
在古代,有一个叫李四的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一直都很兴隆。
有一天,有位顾客来到他的店里购买一件贵重的商品,但顾客却没有带够钱。
李四看在顾客一脸诚挚的样子,便答应了先让他带走商品,等他有钱了再来结账。
没想到这位顾客竟然失踪了,李四虽然很着急,但他一直都相信这位顾客会履行诺言。
果然,过了几天,这位顾客又带着足够的钱来到了李四的店里,把之前的账款一分不少地还清了。
李四因为守信用而声名大噪,生意更是红火。
故事三,勤俭故事《节约用水》。
在古代,有一个叫王五的农民,他家境贫困,但他却非常勤俭节约。
每当下雨的时候,他都会用盆接雨水,然后再用来浇灌自己的庄稼。
他家的饮水也是非常节约,每一滴水都是用来煮饭、洗菜和喝的。
因为他的勤俭节约,他的庄稼长得非常好,也因此家里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都是对古人智慧和家族传统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后人道德品质的一种熏陶和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传承家族的传统,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中汲取智慧,让家风家训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孝顺敬老。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孝子,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孟子日夜守在母亲的床前,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敬老”的家风家训,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古代,有一位商人,他做生意非常诚实守信,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笔多余的货款,他毫不犹豫地归还给了顾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古代,有一位农民,他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要懂得节俭,不要浪费粮食和物资。
这位农民的勤俭节约精神影响了他的儿子,也成为了家族中的一种家风家训。
故事四,尊师重教。
在古代,有一位学生,他对师长非常尊敬,时刻恪守“尊师重教”的家训。
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师长请教,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美德。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家风家训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家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古代的家风家训,让这种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让家风家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坚强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
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
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
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
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
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
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饥”。
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
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
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
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
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
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20个)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精选20个),希望大家喜欢!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古代良好家风家训的故事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古代的家庭教育故事在古代,家庭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因为家庭教育承载着传统、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的要求。
古代家庭教育有着独特的特点,家长们注重教育孩子的道德品质、社交技巧和文化修养。
以下将为您精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古代家庭教育故事。
故事一:忠义之风在古代,忠孝是受到极高重视的价值观。
有一个叫张绣的孩子,他的父亲经营有成,是城中富商。
有一天,张绣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内容是关于一串珍珠的捆绑交易。
信中提到,这串珍珠将会被交给张绣的父亲,并以极为诱人的价格出售。
但是,信中要求张绣的父亲不得将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
张绣读完信后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名誉。
他决定做出一个值得尊敬的选择。
于是,他将这封信交给了他的父亲,并告诉他这笔交易是不可信的。
张绣的父亲感激不尽。
他意识到儿子已经内化了忠孝的精神,具备了足够的判断力和责任感。
他决定将所有的财产留给张绣,并让他继承家族企业。
从此以后,张绣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勇气的年轻商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在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目标。
有一个叫孔子的智者,他是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代表。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他主张通过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来提高他们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
子路年轻时内心狂傲、傲慢自大。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
老人驾车过桥,桥道很窄,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
子路心想:“我是孔子的学生,我当然有权力先过桥。
”于是,他没有给老人让路,就强行开车通过了桥道。
这一幕被传到了孔子的耳中。
孔子非常生气,他知道子路在道德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决定教训一下子路。
于是,他提议去探望一位死去多年的子路父亲的墓地。
当他们找到墓地时,孔子让子路清理坟墓。
子路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他感到非常内疚,并立即道歉。
孔子告诉他:“这个坟墓代表了你的家庭、你的先辈,你的行为是对他们的不敬。
古代家庭教育简短故事1.古代家庭教育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曾子杀猪老汉粘蝉鹿乳奉亲孟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征,琅琊临沂人。
生性纯孝。
他从小死了亲生母亲,继母朱氏又不慈爱,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
因此他从小失去了父爱,常常被叫去打扫牛棚。
父母有病,他日夜照顾不得休息。
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活鱼,当时天气寒冷,河面结冰,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破冰去抓鱼。
冰面自动破开,两条鲤鱼从水中跃出,王祥就把它们拿回家(做给母亲吃)。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又有几十只黄雀飞进帐子里,他便拿去供奉继母。
同乡人都感到惊奇而感叹,以为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的缘故。
2.古代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
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
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
”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古代的家庭教育故事在古代,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塑造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古代的家庭教育故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故事一:《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重要地位。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老师,您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道:“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的培养。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品德是他能否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的基础。
因此,他对弟子们进行了德育的深入培养,教导他们遵守道德准则,尊重长辈,与人为善。
故事二:《汉武帝与卓文君的故事》卓文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与汉武帝之间的故事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经典案例。
据说,在卓文君的成长过程中,她的父亲对她进行了严格的言传身教。
他告诫卓文君要保持贞节,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
这样,卓文君才能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并对家庭教育起到榜样作用。
汉武帝也在家里对卓文君进行了良好的教育,培养她的美德和智慧。
故事三:《曹操与曹丕的故事》曹操和曹丕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他们之间的故事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一个典范。
据记载,曹操非常注重曹丕的教育,从小就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曹操亲自给曹丕讲解历史、政治和军事知识,并教导他要有大志向,追求真理,不断进取。
得益于曹操的培养,曹丕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作品。
这些故事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成功案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家庭教育起到了塑造人格、培养品德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家长应该从孔子、汉武帝和曹操等古代贤人的教育经验中吸取智慧,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后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古人云:子(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其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教育孩子的故事最著名的有哪些?下面店铺收集了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希望对你有帮助家长教育孩子的例子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的家庭。
早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
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话说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结婚大礼。
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
纯仁暗暗考虑:成家立业乃人生大事,总得购置些衣服、家什。
只买些简单的用品,自然会得到父亲的赞许,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边却不好交待;买些稍好点的,妻子、岳父那里自然高兴,但父亲的家规却不好通过。
想来想去,范纯仁最后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
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
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
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
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
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作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
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
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1、画荻教子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2、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3、断机教子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
古代家庭教育小故事以及启示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家庭教育小故事以及它们所传达的启示: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
搬家,以避开不良的影响。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朋友等。
2.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
他为国家尽忠。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3.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不惜杀猪以示
决心。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要言行一致。
4.王羲之教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书法家王羲之如何教育他的儿子王献之学习
书法。
他并没有直接教献之写字的技巧,而是通过让他观察自己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中的神韵和气势,逐渐领悟到书法的真谛。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或技能。
5.孔子教子: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儿子孔鲤。
孔子并没有直接
教他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个经典家庭教育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2.陶母戒子晋代名将陶侃之母,深知教子严谨家风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
她与儿子陶侃在家中种了一块瓜田,陶侃很想吃瓜,就顺手摘了一个。
陶母发现后,将陶侃痛打了一顿。
陶母在杖责陶侃时动了胎气,导致早产。
在临产之际,陶母不畏难产之痛,依然坚持爬到田里将摘下的瓜秧全部扶正,以示惩戒陶侃。
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她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对陶侃影响很大。
陶侃也谨记母亲的教诲,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3.欧母画荻教子欧阳修的母亲出身贫寒,只读过几天书,但她一直不忘教育子女。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不能上学读书。
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和画画。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母亲就叫他向附近读书人家借书来读,遇到要抄写的文字篇章,就叫他细细抄录下来。
就这样,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从不间断。
正是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欧阳修从小就打下了极为深厚的古文基础。
4.岳母刺字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妇女。
她不仅参与了抗金的伟大事业,还是岳飞成为民族英雄的坚定后盾。
在儿子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鼓舞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
5.孔母为儿取名孔子小时候的名字是母亲为他取的。
母亲希望他长大后能够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本事,所以给他取名叫丘。
为了儿子的成长,母亲进行了精心培养和教导。
孔子也非常努力,不仅学习了各种知识,还注重品德修养。
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6.颜母育子三折竹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母亲颜氏是一个有远见、有修养的女性。
体现家庭教育的典故1、孟母三迁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2、岳母刺字岳飞,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
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
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3、曹操教子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魏武帝曹操次子。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
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
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
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
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4、司马光教子司马康,字公休,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司马光大哥司马旦之子,后来过继给司马光为子。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古代亲子教育故事(精选11篇)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亲子教育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篇1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篇2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古代亲子教育故事篇3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短小故事(精选14篇)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短小故事(精选14篇)导语: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短小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短小故事篇1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短小故事篇2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短小故事篇3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教子以有方卫庄公的儿子州吁,从小被父亲所溺爱,喜欢打架斗殴,而卫庄公从不制止。
对于这种做法,大夫石醋规劝道:“我听说爱护子女,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导,而不应当容许他们有不正当的要求和行为。
子女如果有骄横、奢侈、放荡、逸乐的毛病,就自然会走上邪路。
而许多子女之所以有这四种毛病,完全是父母对他们娇惯溺爱的结果啊!“2、曾子杀猪这是一则很有名的家庭教育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去,她哄他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
”妻子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
”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
孩子年幼没有知识,处处会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3、遇物则诲唐太宗非常注意对太子李治的教育,他的教育方法是“遇物则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抓住遇到的事物,进行相应地教育。
在太子吃饭时,就对太子说:“你要是能知道生产粮食的艰辛,才会常有这样的饭吃。
”见到太子骑马,就对他说:“你若能知道马应该有劳有逸,而不把它的力气用尽,那么才会常有马骑。
”见到太子乘船,就对他说:“水可以把船浮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百姓如同江水,君王如同船只。
”4、伤仲永从前有个孩童叫方仲永,还不识字时就会即兴作诗,而且文采和寓意都很精妙,当地人感到很惊讶,把他称作“神童”,进而也就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看待,有的还拿钱送给他们。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见有名望的人,表演作诗,却不让抓紧学习。
渐渐地,到了12岁时,方仲永的才智就不如以前了,作的诗也很普通。
20岁时,他的才智已经完全消失,变得和平常人一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方仲永的聪明才智,是上天赋予的,然而,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由于父亲贪财,未能让他及时地接受培养和教育,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最终变得庸庸碌碌。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故事
关于家庭教育的三则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一位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能从中领悟出育儿知识。
(务必细心看完,用心体会)
一、“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
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
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
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二、“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
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
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
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
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大学问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三、“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
画荻教子出自《宋史.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画荻教子”的故事启迪家长朋友们,家庭贫富不是决定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只要父母用心教育,再贫寒的家庭也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