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66.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正确认识1949——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总结其经验教训。【整体感知】1949----1976的历史分期

1949---1956:过渡时期; 1956—1966:探索时期; 1966—1976:文革时期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自主学习】 1.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请根据以下材料总结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背景、思考经济恢复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一 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15.8万吨减少80 ﹪

煤3243万吨减少48 ﹪

粮食11318万吨减少25 ﹪

棉花44.4万吨减少48﹪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中国27美元印度57美元亚洲(平均) 44美元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逐步展开,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2.8%,……通过没收、接受中外反动势力资产,1949年底,没收官僚资本2858个工矿企业(包括银行交通运输业垄断性贸易公司等),拥有职工129万人。接受外国资本在华企业1000多家,接管海关。苏联移交在华资产。这些都壮大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初步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民主化和按劳分配原则,激发广大职工的生产劳动积极……1949年到1950年初,全国出现四次大幅度的物价上涨,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国有经济掌握了市场和物价领导权。国家通过对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现金使用实行统一管理,1950年6月,国家财经开始好转。……由于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经营中遇到困难,1950年6月,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

系产销关系,经过调整,不到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能力,市场活跃,国家税收增加,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作出贡献。—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背景

(2)措施

(3)作用

2.1953年~1957年:工业化起步阶段。

(1)条件

(2)成就

(3)意义

【合作探究】 1、总路线的核心内容、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一五计划为什么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3、结合“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取得成就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2.过程

(1)农业

A.1953年:

B.1955年:

(2)手工业

A.1951年:

B.1953年:

(3)资本主义工商业

A.建国后:

B.1953年底:

C.1956年:

3.【合作探究】:三大改造的原因、途径和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棉花象大树,南瓜象地球,花生能划船,稻穗能站人。”这不

是21世纪的转基因工程的成果,而是半个世纪前全国上下都坚信不

疑的美丽神话。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创造这些神话的背景是什

么?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

【合作探究】1.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八大作出了怎样的正确论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提出:

(2)内容:

(3)影响: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

(2)危害:

【合作探究】三面红旗各自错误之处,其严重后果是什么?

4.“八字方针”

(1)提出:

(2)内容:

(3)结果:

5.文化大革命

(1)时间:

(2)危害:

【知识拓展】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及经验

1.特点

(1)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2)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和农业、商业;

(3)它的实施,既是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经验

(1)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合理规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比例;

(2)正确选择发展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3)注意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巩固练习】

1.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该同学的调查结论中与当时时代相吻合的是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建立起完全合理的工业布局

C.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 D.轻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2.读右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的出

现年代不会早于

A.1958年 B.1959年 C.1960年 D.1978年

3.下表反映了中国华北某地1954年和1957年农村集体和农民

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4(%)1957(%)贫农、中农91.4 2.7

集体8.6 97.3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农业产值粮食棉花

原计划比上年增长8.5% 3 216亿斤 2 200 7万担

实际达到比上年增长11.6% 3 400亿斤 2 400万担

A.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文革”

5.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材料二:“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材料三:“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