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学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

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2.方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情境在线】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情境在线】毛泽东认为,合作化是个体农民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贫穷变富裕的主要途径。这里的“合作化”是怎样完成的?

提示:先是建立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1)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表现。

①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内容: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总体评价: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情境在线】

观察上述图表,这幅图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建设存在怎样的问题?原因有哪些?

提示:问题:片面强调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的发展,造成农业总产值的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

1.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正确认识新中国工业化:“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图解“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4.准确认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2)“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5.巧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

1.“一五”计划

史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思考:根据史料,归纳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点拨】根据画线信息“优先发展重工业”回答特点。根据“基础极为薄弱”“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化”回答原因。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三大改造

史料见下图。

思考: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点拨】事件由图片信息“农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进行分析。实质和影响结合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影响分析。

提示:事件: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社会主义

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经济建设成就及原因

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思考:据史料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点拨】趋势结合表格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分析。原因结合所学从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建设的措施分析。

提示:趋势: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新中国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等。

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

3.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